二战风云人物:古德里安(二战胜利70周年图文纪念版)

二战风云人物:古德里安(二战胜利70周年图文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捷 著,于之伟,郭岭松 编
图书标签:
  • 古德里安
  • 二战
  • 军事历史
  • 人物传记
  • 战争
  • 德国
  • 坦克战
  • 历史
  • 图文纪念
  • 二战胜利70周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22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16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二战风云人物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9
字数:2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诚意推出《二战风云人物》系列丛书。

  ★本丛书共10册,收入了二战期间“同盟国”和“轴心国”将领各5人,分别是: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朱可夫、蒙哥马利、隆美尔、邓尼茨、曼施泰因、古德里安和山本五十六。

  ★本书系其中一种,真实记述“指挥大师”古德里安的一生。

  ★本丛书为图文纪念版,由专家学者撰写,内配以国内罕见的相关图片,是一套具有研究价值和珍藏价值的书籍。

  ★本丛书不止于对人物在二战期间经历的单纯记述,而是从宏大的历史战争画卷入手,就人物的性格、军事指挥艺术以及世界潮流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与阐释,传达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海报:

内容简介

  《二战风云人物:古德里安(二战胜利70周年图文纪念版)》系《二战风云人物》中的一本,以二战时期德国将领古德里安为主角的个人传记。作为德国装甲部队的主要建立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对装甲兵的装备、训练和战术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取得的成果影响至今。
  《二战风云人物:古德里安(二战胜利70周年图文纪念版)》围绕他在二战时期的经历展开,记述这位德国将领所参与的重大军事行动,以及他充当纳粹侵略急先锋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无限灾难。

作者简介

  于之伟,男,河北永清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访问学者,2012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奖获得者。在《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参与、主持国家、省级社科基金项目。
  
  郭岭松,男,北京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编审,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著有《微观记录(1840-1949)》、《新四军东进纪实》、《罗伯斯皮尔传》等,与他人合作出版有《第二次世界历史大辞典》、《新中国50大事记(1949-1999)》等。
  
  姚捷,男,祖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曾在大型国有企业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后在外资电子设备公司从事技术支持工作,现为自由职业者。平素酷爱读书,对历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近年来致力于世界军事史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装甲兵之父”的成长之路
早年生涯
初识摩托化
筚路蓝缕
装甲兵部队的建立

第二章 通向战争之路
希特勒的崛起
出兵莱茵兰
驯服军官团
吞并奥地利
《慕尼黑协议》
吞并捷克

第三章 闪击波兰
大战前夜
初历战阵
闪击战
与苏军会师

第四章巅峰时刻
“假战争”
曼施坦因计划
坦克,出击
直抵英吉利海峡
敦刻尔克
法国的陷落
停战之后

第五章苏德战争——两个民族意志力的较量
战前局势
巴巴罗萨
长驱直入明斯克
合围,合围
转兵基辅
兵锋再向莫斯科
严冬到来
黯然去职

第六章大厦将倾
赋闲置散
东山再起
权力最大的装甲兵总监
无力回天的总参谋长
再次去职
尾声

精彩书摘

  1940年5月15日清晨4点钟,古德里安和从后方赶来的14军军长魏特夏将军见了面。两人商谈了将桥头阵地由19军移交给14军的问题,随后两人又来到第10装甲师师部。师长夏尔将军不在,他们和师参谋长李斯本中校讨论了一番。李斯本中校向魏特夏将军介绍了战场环境,并详细回答了他提出的几个问题。最后古德里安同意,交接期间第10师和“大德意志”步兵团暂归14军指挥,交接完毕后,再回归建制。

  从第10师师部出来后,古德里安又去看望了“大德意志”步兵团,然后回到军部。

  出乎古德里安的意料,他在夜里接到了兵团司令部的命令,命令所有部队停止前进,固守桥头阵地。古德里安对于这个命令当然是既不能同意,更不愿同意,它会使古德里安前功尽弃,使德军快速突破马斯河防线带来的战略先机完全失去。古德里安立即和兵团参谋长蔡兹勒上校通电话,但是不得要领,之后又与兵团司令克莱斯特直接通话。古德里安坚决要求他收回成命,双方在电话里一度情绪异常激动,最后在古德里安的强势面前,克莱斯特勉强同意古德里安再攻击前进24小时。

  古德里安获得行动自由,不敢耽搁,马上安排下一步的攻势。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到了第1师师部,当时前方的战况不甚明朗,只听说昨夜在巴维里蒙附近有过激烈战斗,古德里安立即驱车前往该处。

  在余火未灭的村庄旁,古德里安找到了步兵1团团长巴尔克中校。看得出部队已经十分疲劳,士兵就在他们的散兵坑里熟睡着。巴尔克披着一件短外套,拄着棍子,脸上挂着硝烟,两眼布满血丝,他告诉了古德里安昨夜的经过。

  当行进到这个村庄时,由于连日苦战,这个团又一直是全军攻坚的先锋,士兵的精神和体力都到了极限。下级军官纷纷要求停止进攻,暂时休整,但是巴尔克说:“就是只有我一个人,也得打下这个村庄。”说完就一个人朝村庄走了过去,部下们看到团长如此坚决,也就鼓起余勇,向村庄发起了进攻。古德里安到时,战斗已接近尾声,炮击已经停止了,只是村子里还可以不时听到机枪射击的声音。巴尔克后来也因为这一天的战斗获得了骑士级铁十字勋章。

  在此前一天,德军截获了法军的一个命令,这个命令很可能是法军总参谋长甘末林将军亲自下的,命令中有一句话是“必须制止德军坦克的进攻势头”。这个命令使古德里安的信念更加坚定,法军统帅部已经看出了德军的意图,现在德军必须倾全力进攻,不能再犹豫不决,更不能停止。

  古德里安巡视各部,将士兵一个连、一个连地集合起来,给他们念了法军统帅部的命令,坦率地告诉他们继续进攻的意义和重要性,一方面感谢他们这些天的劳绩,另一方面要求他们继续进攻,以争取最后胜利。讲话完毕,就命令他们赶紧上车,继续前进。

  现在战争的迷雾已经完全廓清,古德里安和他的官兵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战争的进程就像战前的预料一样,胜利已经触手可及。当古德里安的指挥车追上第1装甲师的行军纵队,从他们身边经过时,士兵们为他们自己取得了突破而向他们的军长热烈欢呼。

  在古德里安向西猛进的同时,在蒙丹梅渡河的赖因哈特的两个师和从迪囊附近过河的霍特的两个师也在各自向前狂奔,如入无人之境,这样法军的防线就彻底崩溃了。

  在蒙科尔内市的广场,古德里安找到了第6装甲师的师长肯夫将军。第6装甲师隶属于赖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他们和古德里安的部队几乎同时到达蒙科尔内。古德里安为这三个装甲师制定进军路线,双方议定三个师齐头向西推进,直到用尽最后一滴汽油才能停止前进。此时19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了马尔勒和德尔西,距早上出发地点40英里,距色当55英里。

  进入蒙科尔内时,古德里安命令部队对广场周围进行搜索,结果抓到了好几百名法军俘虏,各单位的都有。另有一个法军坦克连,企图从西南进入这个市镇,也全部成了俘虏,审问得知他们属于法国新成立的一个装甲师——戴高乐指挥的第4装甲师。

  回到军指挥部,古德里安向兵团司令部汇报了全天的进展,并重申自己的决心:5月17日依然要继续向西推进。

  古德里安以为,既然自己的部队和41军在16日这天取得了如此大的进展,上级司令部应该会放下疑虑,抓住当前的战机,放手让他们进攻,不必坐等步兵部队跟上配合。但是却没有想到,一直极为欣赏古德里安进攻精神的希特勒,这次竟然会亲自叫停了进攻的步伐。

  第二天清晨,古德里安接到了兵团司令部停止前进的命令,并命令古德里安亲自向克莱斯特报告。古德里安当即飞往兵团司令部,请兵团司令克莱斯特与自己在机场相见。7点整,两人在古德里安的座机旁见面。克莱斯特劈头就指责古德里安不服从命令,对古德里安部队的战绩似乎视而未见。在他一口气讲完后,古德里安愤怒地表示,既然被认为不服从命令,那么他要求免除自己的职务。克莱斯特的表情有些紧张,但还是点了下头,表示接受,并让古德里安将职务移交给最资深的部将暂时代理。谈话结束后,古德里安飞回军部驻地,立即要求第2师师长法伊尔将军来军部,暂代自己的职务。

  古德里安接着给集团军司令部发了一封报告,说明自己在中午职务移交完毕后,将立即飞回集团军司令部,并对事件经过提出详细报告。电报发出,古德里安马上就接到了集团军司令部的回电,集团军司令部让他等候李斯特上将(12兵团司令,正在古德里安部队的后方)的到来,李斯特已被授权处理此事。在他到来之前,各部队一律就地待命。

  李斯特上将到达后,代表集团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慰留古德里安,并告诉他停止前进的命令,是最高统帅部下达的,所以必须服从。但他也认可古德里安的看法,不能放弃进军的势头,所以集团军批准古德里安继续作威力搜索,但是军部不能移动,以便和上级保持联系。这已经是集团军司令部的最高权限了。

  古德里安的辞职行为,本来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要挟,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也就见好就收。他向李斯特上将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请李斯特上将代自己向克莱斯特解释早上是一场误会。然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命令全军出击,进行威力搜索。同时又设立前进指挥所,在前指和军部之间架设一条专用电话线,免得兵团司令部能收听到他和下属之间无线电通话的内容,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5月19日,古德里安的部队已经突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战场——索姆河的北岸。索姆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坦克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被投入战争中使用。

  埃纳河、塞尔河和索姆河给进攻的德军左翼提供了天然的掩护。当然,由于法军在马奇诺防线后方的兵力实在薄弱,他们也没有多大能力给古德里安造成威胁。现在这一地区比较活跃的是戴高乐所率领的新组建的法军第4装甲师,他们经常袭扰德军,在19日那天,少数法军坦克一度甚至冲到距古德里安的前进指挥所不到1英里,让古德里安虚惊一场。此外,在巴黎地区集中了法国的一个预备军团,有8个师的兵力,但古德里安不相信他们会主动攻击德军,按照法军的战术原则,一定要把敌军的虚实摸清楚,才做决断,所谓“知己知彼,谋定后动”。但是对于古德里安这样的时合时分,飘忽不定的装甲部队一时还真是难下决断。

  到了19日德军最高统帅部终于让德军各部放手进攻,此时第19军已经到了康布雷—佩罗讷—阿姆一线,第10师接替第1师掩护左翼,第1师直趋亚眠。

  古德里安估计第1师会在20日上午攻打亚眠,他希望亲自参加这次历史性的战斗,就在一早5点钟赶往那里。

  现在古德里安手下各部进展之争先恐后,甚至有时都会让他自己也感到头痛。路过佩罗讷时,他接到了第10师的投诉,原来驻防在这里的是装甲1师步兵1团,团长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勇士巴尔克,他怕赶不上亚眠的攻击战,还没等到接防部队到来,就整队开拔了,令接防的第10师部队极为愤怒。

  亚眠的攻击顺利得难以置信。上午8点多钟开始进攻,中午以前就占领了该城。古德里安在阵地上巡视一番,并参观了这个以美丽教堂闻名的城市后,又匆匆赶回阿尔贝,他要在那里和第2师会合。回去的路上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些敌军的车辆居然跟在德军车队后面飞跑,想用这种方式逃回巴黎,古德里安指挥截获了这些敌方军车,其中还抓获了15名英军俘虏。

  在阿尔贝,古德里安见到了第2师师长法伊尔将军,第2师俘虏了一个英军炮兵连,因为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德国人会来得这么快。各国的俘虏挤满了市内的广场和附近的街道。本来法伊尔以为自己部队的汽油已经用完了,准备在这里休整一下,检查后发现原来还有,古德里安命令他们在19点以前赶到阿布维尔,这是大西洋沿岸的一座城市。古德里安自己的经验是,部队一旦疲倦想要休息,常用的借口就是汽油没了。

  ……

前言/序言

  《二战风云人物:古德里安(二战胜利70周年图文纪念版)》:
  1888年6月17日,驻扎在东普鲁士维斯瓦河畔库尔姆市的普鲁士第二波美拉尼亚轻步兵营的中尉菲德烈·古德里安,迎来了他的长子的诞生。他给这个孩子起名为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而这个名字日后注定会载入史册。
  菲德烈·古德里安中尉的家乡在同属于东普鲁士的大克罗尼亚,他的妻子卡拉娜,娘家姓克尔齐霍夫,就出生在库尔姆附近的尼姆克瑞克。和普鲁士很多世代从军的贵族军官不同,追溯几代先世,古德里安家族只从事过地主和律师这两种职业,菲德烈·古德里安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职业军官。
  小海因茨在维斯瓦河畔快乐地成长着,两年后,他的父母又给他添了个弟弟。军人家庭的生活,总是处在动荡中,小古德里安3岁那年,他的家庭随着调职的父亲搬迁到阿尔萨斯州的科尔马尔。6岁那年,他在这里就读小学。1900年,老古德里安又一次调动,他的家又随之搬到了洛林州的圣阿沃尔德。这一年,海因茨·古德里安12岁,已到了上中学的年纪。
  圣阿沃尔德是个小地方,这里没有高级中学,小古德里安要想在普通中学继续读书,就只能去外地读寄宿制中学。老古德里安仅仅是个中下级军官,薪水并不高,供两个儿子读寄宿制学校,不免窘迫。
  当时,德国军人家庭素有送子弟读少年军校,子承父业,继续从军的传统。老古德里安倒也没费太多思量,就决定送两个儿子入读巴登地区的卡尔斯鲁厄少年军校。这样,两个儿子既可以免费接收良好的教育,又可以传承自己的军人职业。就这样,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在12岁那年,踏上了自己毕生的从军之路。
  1901年4月2日,古德里安和弟弟进入卡尔斯鲁厄少年军校学习。这所学校只是预备军官学校,还不是正式军官学校。两年后,古德里安升入柏林中央军官学校学习。又过两年,他的弟弟也升入这所学校。直到1907年2月毕业,古德里安一直在这所军校学习了4年。
  当时,德国的军事教育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少年军校除用严格的军事纪律约束学员,更注重军人品德的培养,使之毕业后成为合格的军人。在课程设置上,既有军事教育,也不忽视学员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它以当时最现代的实科中学为标准,特别注重语文、数学和历史课程。这就为学员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古德里安晚年回忆起自己军校的教官时,依然满怀感佩之情。
  军校学员毕业后,要进入部队实习。古德里安被分配到驻扎在洛林州比奇的第十汉诺威轻步兵营。令古德里安异常欣喜的是,这个营的营长正是他的父亲——菲德烈.古德里安。在离家6年后,古德里安终于又和19己的家人团聚了。
  和家人短暂的欢聚后,古德里安开始接受见习军官的训练。虽然父亲就是这个营的长官,但古德里安并未受到任何特殊照顾,如果有什么特殊的话,那就是要求更为严格。古德里安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对一个实习军官来说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训练。两个月后,古德里安又去梅兹战争学校接受了8个月的培训。教官在毕业评语中给了他极高的评价:“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十分优秀……才华出众,积极进取,忠于职守。”1913年1月27日,古德里安被授予少尉军衔。
  授衔后,古德里安少尉依然被分配回第十汉诺威轻步兵营,成为父亲手下的一名低级军官。
  沉浸在成为军官的喜悦中的古德里安,感觉生活是美好的,父亲就在身边,随时言传身教,还可以经常看到母亲和其他家人。这样的日子持续到1908年年底。1908年12月,他的父亲调职,离开第十汉诺威轻步兵营,古德里安再次和家人分开。
  1909年10月1日,古德里安所在的营调防回到它的发源地——汉诺威。在这里,古德里安遇到了让他倾心的姑娘——玛格丽特·格尔尼,一个医生的女儿。在订婚3年后,他们于1913年10月1日结为夫妇,从此相濡以沫,共度一生。
  1914年8月23日,这对年轻夫妇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可是,初为人父的古德里安却不能陪伴在妻儿身边,他必须待在部队。就在他的儿子出生前25天,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


《二战风云人物:古德里安》 战车之父的传奇一生 献礼二战胜利70周年,深度图文纪念版 内容简介 当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在战争的硝烟中熠熠生辉,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格局。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便是这样一位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军事天才。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思想、果敢的军事行动以及对装甲战的革命性贡献,重新定义了现代战争的形态,成为二战时期德国国防军中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本书,《二战风云人物:古德里安(二战胜利70周年图文纪念版)》,旨在全面、深入地揭示这位“闪电战之父”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不仅仅是回顾他的军事生涯,更是试图走进他内心深处,理解他的战略思维是如何形成,他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他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这是一部关于军事革新、战略天才、战场辉煌与悲剧性结局的史诗。 革新者:从理论到实践的装甲战先驱 古德里安并非凭空出现的天才,他的军事思想深受普鲁士军事学说的熏陶,但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变革的信号。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当欧洲列强还在醉心于堑壕战和消耗战的泥潭时,古德里安已经预见到未来战争的形态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他坚信,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特别是坦克,将成为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 本书将详细梳理古德里安从早期军事生涯开始,如何逐步形成其独特的装甲战理论。我们将看到他如何撰写《闪击战》一书,系统阐述集中运用装甲部队、快速穿插、迂回包围的战术思想。这并非仅仅是纸上谈兵,古德里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到装甲部队的组建、训练和装备研发中。他亲自挑选和培养人才,不遗余力地推动德国坦克技术的进步。 闪电战大师:战场上的鬼神 古德里安的军事才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展现。本书将以详实的战史资料,带领读者穿越到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战场。 入侵波兰 (1939): 这是古德里安“闪击战”理论的首次大规模实战检验。我们将深入剖析古德里安指挥的第19装甲军如何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突破波兰的防线,与其他部队协同作战,迅速瓦解了波兰的抵抗。书中将详细呈现当时战场态势、部队部署、战术执行以及古德里安在战场上的果断决策。 法国战役 (1940): 攻克法国,是古德里安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他指挥的第39装甲军,作为古德里安“闪击战”的突击力量,以无可匹敌的迅猛势头,穿越阿登森林,直插英吉利海峡,将盟军分割包围。本书将详细解读这一战役的战略背景,古德里安如何顶住压力,坚持向西推进,以及他在敦刻尔克撤退前的战略选择。读者将通过文字和图片,身临其境地感受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与辉煌。 巴巴罗萨行动 (1941): 进攻苏联,是古德里安军事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初期摧枯拉朽的胜利之后,古德里安和他的装甲部队在广袤的俄国土地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如实呈现古德里安在东线战场上的战略构想、战役指挥,以及他如何在高强度、大规模的作战中,面对复杂的后勤、恶劣的天气和顽强的苏军抵抗。我们将探讨他在莫斯科战役中的挣扎,以及他在撤退过程中的艰难抉择。 争议与悲剧:胜利者的阴影 然而,古德里安的军事生涯并非一路坦途,他的名字也与战争的残酷、道德的困境紧密相连。本书将不回避他军事生涯中的争议之处: 与希特勒的博弈: 作为希特勒麾下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古德里安与希特勒之间既有信任,也有矛盾。书中将探讨古德里安如何在他认为正确的军事战略与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之间周旋,他的进谏与劝阻,以及他最终在政治压力下的妥协。 战争罪行的阴影: 尽管古德里安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罪犯,但他所指挥的部队在战争中也参与了许多令人发指的暴行。本书将以客观的态度,呈现历史事实,探讨战争机器的运作中,个体意志与集体罪责的界限。 晚年的困境: 随着战争的走向,古德里安的军事生涯也逐渐走向低谷。本书将讲述他在战争后期,被解除兵权,以及他作为战争幸存者,如何在战后的动荡中度过余生。 图文并茂,深度还原历史 《二战风云人物:古德里安(二战胜利70周年图文纪念版)》之所以称之为“图文纪念版”,是因为我们深知,历史不应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应是鲜活画面的呈现。本书精选了大量珍贵、罕见的历史照片,包括: 古德里安将军本人的珍贵肖像及生活照,展现其不同时期的风采。 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部队在战场上的真实影像,从坦克编队行军到激烈的炮火对轰,从城市巷战到坦克维修,每一张照片都蕴含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当时战场地图、作战计划图、军事部署图,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战役进程和战术安排。 古德里安亲笔信件、命令文件等的影印件(若有),提供第一手的史料佐证。 战役发生地点的今昔对比照,让读者感受历史的变迁。 这些图片不仅仅是视觉的点缀,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与文字相辅相成,将古德里安的传奇人生和二战的宏大图景,以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特色: 1. 深度的人物传记: 细致描绘古德里安的成长经历、军事思想的形成、战场上的辉煌与失意,以及其性格特点。 2. 严谨的战史分析: 基于大量一手史料和学术研究,对古德里安参与的重大战役进行深入剖析,还原真实的战场细节。 3. 革命性军事思想的解读: 详细阐述“闪击战”理论的精髓,以及其对现代战争模式的深远影响。 4. 全面的历史视角: 不回避争议,客观呈现古德里安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性,以及其决策所带来的后果。 5. 丰富的图文资料: 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地图、文件等,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史料价值。 6. 纪念意义的呈现: 作为“二战胜利70周年图文纪念版”,本书不仅是对一位军事人物的纪念,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二战风云人物:古德里安(二战胜利70周年图文纪念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位德国将军的书,它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现代战争的诞生,理解战略思想的力量,以及在历史的巨轮下,个体命运的沉浮。无论您是军事爱好者,还是对二战历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让您对这位“战车之父”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尤其是在描述古德里安指挥的那些大规模战役时,极具视觉冲击力。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介绍他个人的家庭生活或者情感经历,但我从他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对军事的全身心投入,让我感觉他可能是一位将自己的全部热情都倾注在军事事业上的“工作狂”。我甚至会想象,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是否还有时间去关心家人,或者是否会因为长期的战争而与家人产生隔阂。书中的战役地图和作战分析,让我得以窥探到他作为指挥官的决策过程,他如何调动兵力,如何部署坦克集群,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他的家庭生活,但我能从他严谨的军事风格和果断的决策中,感受到他身上所具有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仅仅是对国家,也可能包括了他对麾下士兵的生命安全。或许,正因为他对军事的极致追求,才使得他在个人生活方面有所牺牲,这让我对他的牺牲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书中虽然着重于古德里安在二战中的辉煌战绩和关键战役的指挥,但那些零星的关于他与希特勒关系的描述,以及他作为前线指挥官的处境,让我对这位将军在政治漩涡中的挣扎有了初步的想象。我并没有从书中读到他具体是如何与希特勒进行政治博弈,或者他在面对政治压力时,是否有过动摇。但我能感受到,作为一名纯粹的军事家,他可能并不擅长甚至不屑于参与复杂的政治斗争。他更专注于战场,专注于如何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我想象着,在某些关键时刻,他可能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军事判断,去执行一些他认为不合理的命令,而这种内心的冲突,对于一个真正追求军事卓越的人来说,该是多么痛苦。书中对他在东线战场后期的一些困境的描述,也暗示了他在政治上的失势和军事上的受限。这让我开始思考,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军事才能是否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位杰出的将领,在国家机器的运作中,又会有多大的自主权?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写他如何应对政治危机,但通过他战场的表现和最终的处境,我能感受到那种身不由己的无奈。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古德里安在装甲兵理论发展中的贡献的描述,虽然并未深入到他早期理论形成的具体细节,比如他是在何种具体的学术交流或个人反思中,逐渐形成了“闪电战”的思想雏形。但我可以推测,这一定是一个长期积累、反复推敲的过程。在那个时代,陆军的主流思想仍然是以步兵为主导,坦克的作用更多是作为步兵的支援武器。古德里安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提出以装甲集群作为进攻核心,依赖速度和机动性突破敌方防线的理念,这本身就充满了革命性。想象一下,他在提出这些想法时,所面临的阻力一定不小,他需要用何种论据,如何去说服固守传统观念的将领和政治家?书中的描述让我对他的远见卓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即便书中没有详细阐述他早期的学术探讨,但我能感受到那股突破常规的勇气和智慧。这种颠覆性的军事思想,无疑为后来的二战战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当时其他的军事强国能够早日认识到装甲兵的潜力,历史的进程又会如何?古德里安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预示了未来战争的走向,这在当时是多么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古德里安那犀利的眼神仿佛穿越时空,直接与读者对话。虽然书中并未直接详细阐述他个人童年的具体经历,但我从他后来在军事上的轨迹,可以想象他从小或许就对战略、战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许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军事力量的崇拜。我想象着他年轻时可能在军校里,是如何如饥似渴地学习那些经典的军事理论,又是如何在高强度的训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和体魄。对于一位日后能够深刻影响战争进程的军事家来说,早期教育和个人禀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有没有遇到过什么特别的瓶颈或者挫折,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一步步走到军事指挥的高位?书中虽然没有具体描写,但从他日后在战场上的果敢和创新,我能感受到他内心强大的驱动力,以及对军事事业近乎偏执的热爱。这让我开始思考,成功的军事指挥官,除了卓越的智慧和策略,是否还需要一种近乎“天命”般的执着和信念?这本书的图文纪念版,虽然主要篇幅聚焦于二战时期的战役和古德里安的决策,但我还是能从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简练的文字中,捕捉到这位将军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那种属于那个时代、属于一位杰出军事家的风范。

评分

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战役细节和古德里安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分析,让我对“军事天才”这个词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并没有详细叙述他如何在战后接受审判,或者他如何面对战败的结局。但我能从他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他对装甲战术的创新性贡献中,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军事思想家的深远影响。我开始思考,一位真正伟大的军事家,其价值是否仅仅体现在战争的胜负上?古德里安的理论和实践,无疑对后世的军事学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使在他所效力的国家最终战败的情况下,他的军事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甚至会想象,在战后,他是否会对战争的残酷性产生反思,或者是否会对他所参与的某些行为感到遗憾。这本书虽然聚焦于二战时期的战事,但通过他所开创的军事理念,我能感受到他对军事理论的贡献,这种贡献跨越了战争本身的胜败,具有更长远的意义。

评分

评分

为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一名家长必须去做的。为这,必须有目的地给他推荐一些好读易读的书的。俺就是这么干的。值得高兴的是,孩子逐步有了手不释卷的意思了。同时孩子对二战史的了解,俺都自叹不如了。

评分

儿子买的

评分

给老爸买的书,包装不错。字体也不小。

评分

快递非常给力,书也不错,非常喜欢

评分

评分

为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一名家长必须去做的。为这,必须有目的地给他推荐一些好读易读的书的。俺就是这么干的。值得高兴的是,孩子逐步有了手不释卷的意思了。同时孩子对二战史的了解,俺都自叹不如了。

评分

给小朋友买的,希望能看完10本一套。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