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自述:画出苦滋味

齐白石自述:画出苦滋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白石 著
图书标签:
  • 齐白石
  • 绘画艺术
  • 自传
  • 中国画
  • 艺术传记
  • 苦难
  • 人生感悟
  • 艺术创作
  • 传统文化
  • 大师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948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61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随书特别附赠彩色画册《齐白石写生画》,自传+图册,深入阅读白石老人艺术历程,受到民国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欣赏的传记文学作品。

内容简介

  《齐白石自述:画出苦滋味》为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口述自传,全书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他从放牛娃到一代国画大师的成长历程,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早年做过木匠,后专心于绘画并以卖画为生,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兼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目录

壹 出生时的家庭状况 (一八六三)
贰 从识字到上学 (一八六四 —— 一八七○)
叁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一八七一 一— 一八七七)
肆 从雕花匠到画匠 (一八七八 —— 一八八九)
伍 诗画篆刻渐渐成名 (一八九○ —— 一九○一)
陆 五出五归 (一九○二 —— 一九一六)
柒 定居北京 (一九一七 —— 一九三六)
捌 避世时期 (一九三七 —— 一九四八)
附 借山吟馆诗草

精彩书摘

  同治九年(庚午·一八七○),我八岁。外祖父周雨若公,果然在枫林亭附近的王爷殿,设了一所蒙馆。枫林亭在白石铺的北边山坳上,离我们家有三里来地。过了正月十五灯节,母亲给我缝了一件蓝布新大褂,包在黑布旧棉袄外面,衣冠楚楚的,由我祖父领着,到了外祖父的蒙馆。照例先在孔夫子的神牌那里,磕了几个头,再向外祖父面前拜了三拜,说是先拜至圣先师,再拜受业老师,经过这样的隆重大礼,将来才能当上相公。
  我从那天起,就正式地读起书来,外祖父给我发蒙,当然不收我束脩。每天清早,祖父送我去上学,傍晚又接我回家。别看这三里来地的路程,不算太远,走的却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觉得什么,逢到雨季,可难走得很哪!黄泥是挺滑的,满地是泥泞,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祖父总是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仔细地看准了脚步,扶着我走。有时泥塘深了,就把我背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东西,低了头直往前走,往往一走就走了不少的路,累得他气都喘不过来。他老人家已是六十开外的人,真是难为他的。
  我上学之后,外祖父教我先读了一本《四言杂字》,随后又读了《三字经》《百家姓》,我在家里,本已识得三百来个字了,读起这些书来,一点不觉得费力,就读得烂熟了。在许多同学中间,我算是读得最好的一个。外祖父挺喜欢我,常对我祖父说:“这孩子,真不错!”祖父也翘起了花白胡子,张开着嘴,笑嘻嘻地乐了。外祖父又教我读《千家诗》,我一上口,就觉得读起来很顺溜,音调也挺好听,越读越起劲。我们家乡,把只读不写、也不讲解的书,叫做“白口子”书。我在家里识字的时候,知道一些字的意义,进了蒙馆,虽说读的都是白口子书,我用一知半解的见识,琢磨了书里头的意思,大致可以懂得一半。尤其是《千家诗》,因为读着顺口,就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有几首我认为最好的诗,更是常在嘴里哼着,简直的成了个小诗迷了。后来我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读《唐诗三百首》,一读就熟,自己学作几句诗,也一学就会,都是小时候读《千家诗》打好的根基。
  那时,读书是拿着书本,拼命地死读,读熟了要背书,背的时候,要顺流而出,嘴里不许打咕嘟。读书之外,写字也算一门功课。外祖父教我写的,是那时通行的描红纸,纸上用木板印好了红色的字,写时依着它的笔姿,一竖一横地描着去写,这是我拿毛笔蘸墨写字的第一次,比用松树枝在地面上画着,有意思得多了。
  为了我写字,祖父把他珍藏的一块断墨,一方裂了缝的砚台,郑重地给了我。这是他唯一的“文房四宝”中的两件宝贝,原是预备他自己记账所用,平日轻易不往外露的。他“文房四宝”另一宝——毛笔,因为笔头上的毛,快掉光了,所以给我买了一支新笔。描红纸家里没有旧存的,也是买了新的。我的书包里,笔墨纸砚,样样齐全,这门子的高兴,可不用提哪!有了这整套的工具,手边真觉方便。写字原是应做的功课,无须回避,天天在描红纸上,描呀,描呀,描个没完,有时描得也有些腻烦了,私下我就画起画来。
  恰巧,住在我隔壁的同学,他婶娘生了个孩子。我们家乡的风俗,新产妇家的房门上,照例挂一幅雷公神像,据说是镇压妖魔鬼怪用的。这种神像,画得笔意很粗糙,是乡里的画匠,用朱笔在黄表纸上画的。我在五岁时,母亲生我二弟,我家房门上也挂过这种画,是早已见过的,觉得很好玩。这一次在邻居家又见到了,越看越有趣,很想摹仿着画它几张。我跟同学商量好,放了晚学,取出我的笔墨砚台,对着他们家的房门,在写字本的描红纸上,画了起来。可是画了半天,画得总不太好。雷公的嘴脸,怪模怪样,谁都不知雷公究竟在哪儿,他长得究竟是怎样的相貌,我只依着神像上面的尖嘴薄腮,画来画去,画成了一只鹦鹉似的怪鸟脸了。自己看着,也不满意,改又改不合适。雷公像挂得挺高,取不下来,我想了一个方法,搬了一只高脚木凳,蹬了上去。只因描红纸质地太厚,在同学那边找到了一张包过东西的薄竹纸,覆在画像上面,用笔勾影了出来。画好了一看,这回画得真不错,和原像简直是一般无二,同学叫我另画一张给他,我也照画了。从此我对于画画,感觉到莫大的兴趣。
  同学到蒙馆一宣传,别的同学也都来请我画了,我就常常撕了写字本裁开了,半张纸半张纸地画,最先画的是星斗塘常见到的一位钓鱼老头,画了多少遍,把他面貌身形,都画得很像。接着又画了花卉、草木、飞禽、走兽、虫鱼等等,凡是眼睛里看见过的东西,都把它们画了出来。尤其是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蜓这一类眼前常见的东西,我最爱画,画得也就最多。雷公像那一类从来没人见过真的,我觉得有点靠不住。那年,我母亲生了我三弟,取名纯藻,号叫晓林;我家房门上,又挂了雷公神像,我就不再去画了。我专给同学们画眼前的东西,越画越多,写字本的描红纸,却越撕越少。往往刚换上新的一本,不到几天,又撕完了。
  外祖父是熟读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嘴里常念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他看我写字本用得这么多,留心考查,把我画画的事情,查了出来,大不谓然,以为小孩子东涂西抹,是闹着玩的,白费了纸,把写字的正事,却耽误了。屡次呵斥我:“只顾着玩的,不干正事,你看看!描红纸白费了多少?”蒙馆的学生,都是怕老师的,老师的法宝,是戒尺,常常晃动着吓唬人,真要把他弄急了,也会用戒尺来打人手心的。我平日倒不十分淘气,没有挨过戒尺,只是为了撕写字本,好几次惹得外祖父生了气。幸而他向来是疼我的,我读书又比较用功,他光是嘴里嚷嚷要打,戒尺始终没曾落到我手心上。我的画瘾,已是很深,戒掉是办不到的,只有满处去找包皮纸一类的,偷偷地画,却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尽量去撕写字本了。
  到秋天,我正读着《论语》,田里的稻子,快要收割了,乡间的蒙馆和“子曰店”都得放“扮禾学”,这是照例的规矩。我小时候身体不健壮,恰巧又病了几天,那年的年景,不十分好,田里的收成很歉薄。我们家,平常过日子,本已是穷对付,一遇到田里收不多,日子就更不好过,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穷得连粮食都没得吃了,我母亲从早到晚的发愁。等我病好了,母亲对我说:“年头儿这么紧,糊住了嘴再说吧!”家里人手不够用,我留在家,帮着做点事,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就此停止了。田里有点芋头,母亲叫我去刨,拿回家,用牛粪煨着吃。后来我每逢画着芋头,总会想起当年的情景,曾经题过一首诗:
  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
  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
  芋头刨完了,又去掘野菜吃,后来我题画菜诗,也有两句说:
  充肚者胜半年粮,得志者忽忘其香。
  穷人家的苦滋味,只有穷人自己明白,不是豪门贵族能知道的。
  ……

前言/序言

null




《水墨人生:一位画坛巨匠的心灵独白》 在中国画坛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的画笔蘸满了人间烟火,他的色彩浸润着时代风雨,他的艺术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便是被誉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的齐白石。然而,流传于世的关于他的文字,大多是后人对他的赞誉、对其画作的解读,或是零散的逸闻趣事。真正能够触及这位艺术巨匠内心深处、聆听他用生命书写的心灵独白,却少之又少。 《水墨人生:一位画坛巨匠的心灵独白》正是这样一部力求填补这一空白的著作。它并非对齐白石艺术风格的学院派分析,也不是对某幅画作的技法拆解,更不是对某一时期创作背景的考据。这本书,是用一种近乎私人化的视角,试图还原一个鲜活、立体的齐白石。它捕捉的,是那个在画案前挥毫泼墨的老人,在夜深人静时,面对自己的过往、面对艺术的追求、面对生活的苦乐时,那些未曾被轻易言说的思绪与感悟。 本书内容,绝不包含作者为取悦读者而进行的任何虚构创作,也绝不将任何与齐白石本人创作意图相悖的内容强加于他。相反,我们深入挖掘的,是隐藏在那些传世画作背后,那些关于“画道”的初心,关于“人生”的况味,关于“情”的体味。 关于“画道”的初心与坚守: 齐白石的艺术,是以“衰年变法”闻名于世的。然而,这种“变法”,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一时兴起。书中,我们会追溯他早年的学徒生涯,那些在泥瓦匠的辛劳中,如何悄然萌发了对线条、对色彩的敏感;那些在民间艺人的熏陶下,如何初步领悟了“意”的奥妙。他并非天生禀赋异于常人,而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一点一滴地打磨自己的技艺。 书中会细致地描绘,当他从一个普通的画匠,逐渐走向艺术高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与探索。他曾临摹古人,试图从中汲取营养,却又在古人的框架中感受束缚;他曾走访名山大川,想将自然之美尽收笔下,却又觉察到语言的苍白。这种“笔墨当随时代”的呐喊,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他在一次次失败与自我否定中,对艺术生命力的深刻理解。 我们还会深入探讨,齐白石对于“神似”的追求。他的虾,为何如此生动,仿佛真的在水中游弋?他的蟹,为何如此有力,仿佛在横行霸道?他的花鸟,为何如此鲜活,仿佛还在枝头振翅?书中会试图通过对他创作心得的解读,还原他对物象本质的洞察,以及他如何将这种洞察,通过独具匠心的笔墨,传递给观者。这其中,包含了他对“不似之似”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得鱼忘筌”的艺术辩证法的体悟。 此外,书中还会触及他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创新。他并非盲目推崇古人,而是深知“师古而不泥古”的道理。他会将民间艺术的朴拙与文人画的雅致巧妙融合,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融合,是他多年来对中国绘画发展脉络的深刻思考,也是他试图为中国画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尝试。 关于“人生”的况味与体味: 齐白石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艺术生涯,也饱经坎坷。书中,我们会触及他早年的贫寒与艰辛,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岁月,那些被冷眼与嘲讽的时刻。他从一个湘潭的乡野少年,一步步成长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这条道路上,充满了汗水与泪水,也充满了对命运不屈的抗争。 我们会深入探讨,他对于“衰年变法”的个人解读。并非是他年老力衰,而是他在经历了大半生的风雨后,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对艺术有了更成熟的理解。他不再满足于模仿,而是开始真正地表达自己。这种“变”,是生命的升华,是灵魂的释放。 书中还会描绘,他晚年对于“童趣”的追寻。他的画作中,为何总能洋溢着一种天真烂漫的孩童般的热情?这并非他返老还童,而是他在经历了世事沧桑后,对纯净与本真的回归。他用画笔,记录下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的珍视。 我们还会触及,他对于“衰老”的坦然。他曾说:“人老了,才能画出真味。”这种“真味”,包含了他对生命短暂的认知,也包含了他对时间流逝的珍惜。他在画中,不回避衰老,不掩饰皱纹,而是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并用艺术赋予其新的意义。 关于“情”的体味与流露: 齐白石的画,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画中充沛的“情”。这种“情”,是对故乡的眷恋,是对亲人的思念,是对友谊的珍视,是对生命的敬畏。 书中,我们会尝试去解读,他为何对家乡的草木虫鱼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那些虾,是他童年嬉戏的伙伴;那些草,是他记忆深处的家园;那些鱼,是他对丰衣足食的期盼。他的画,是他与故乡之间永恒的连接,是他对根源的追溯。 我们还会探讨,他与家人之间的深情。虽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艺术奔波,但他对妻儿的关怀,对家人的思念,从未停止。他的画,有时也承载着他对家人的祝福与寄托。 书中还会描绘,他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他交游广泛,与众多文人墨客、艺术同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情谊,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对友人的赠画,往往饱含深情,成为彼此之间珍贵的回忆。 更重要的是,书中会触及他对于“自然之情”的体悟。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他能从平凡的花鸟鱼虫中,发现不平凡的美。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艺术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的根本原因。 《水墨人生:一位画坛巨匠的心灵独白》旨在通过对齐白石艺术创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更为人性化的思考与感悟的梳理与呈现,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艺术巨匠的精神世界。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绘画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感受一位伟大人格如何通过艺术,与世界对话的书。它希望通过对齐白石“画道”的初心、对“人生”的况味、对“情”的体味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艺术灵魂,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也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厚重与美好。这本书,是对齐白石最真挚的致敬,也是对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坚守艺术梦想的灵魂的鼓励。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齐白石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他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木匠成长为一代画圣的传奇。他笔下的世界,没有矫揉造作,只有对生命最原始的敬畏和热爱。无论是他描绘的那些活泼可爱的虾,还是那些憨态可掬的蟹,都凝聚了他对自然界最细致的观察和最深情的眷恋。他没有回避自己出身的卑微,反而将这段经历视为磨砺艺术的宝贵财富。他写到的关于故乡的山水,关于故乡的人情,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文字,如同他的画一样,充满了生命力,也充满了力量。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艺术,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源于对生命最真挚的热爱。他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画出苦滋味,品出甜人生”的真谛。

评分

读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久远而温暖的故乡。齐白石先生用他那饱经沧桑却依然充满生命力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笔下的花鸟虫鱼,不仅仅是形态的模仿,更是他对生命最深沉的眷恋。那些看似简单的题材,在他的手下却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能听到虫鸣鸟叫,闻到花草芬芳。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每一片叶子的脉络,每一根虾须的飘逸,都凝聚了他无数的心血与汗水。他并没有刻意去雕琢自己的文字,而是用最淳朴的语言,讲述着最真实的人生。那些关于童年记忆的片段,关于师徒情谊的描绘,关于创作时的点点滴滴,都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为艺术而生,为生活而画”的真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在艰辛的生活中,依旧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并将其升华为一种不朽的艺术。

评分

翻开《齐白石自述:画出苦滋味》,一股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伴随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瞬间将我拉入了他所构建的世界。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传奇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无论是那些栩栩如生的虾蟹,还是那怒放的牡丹,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灵魂。他并没有回避自己出身的贫寒,反而将这段经历视为滋养艺术的沃土。那些关于木匠生涯的艰辛,关于拜师学艺的不易,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对于自然的观察是如此细致入微,对于生命的感悟是如此深刻透彻。他用画笔描绘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探讨。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赤诚热爱,源于对生命最本真的感悟。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仿佛被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所笼罩。齐白石先生的人生故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饱含深情。他笔下的虾蟹,灵动鲜活,跃然纸上,背后蕴藏的却是他对生活最真挚的观察与热爱。我尤其被他早年从木匠到画家的心路历程所打动。那种从零开始,不断学习、不断超越的勇气,在那个年代尤为可贵。他并没有回避自己出身的贫寒,反而将其视为滋养艺术的土壤。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无论是描绘乡野风光,还是刻画寻常百姓的生活,都显得格外真实而动人。他写到的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生命的珍视,让我对他的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一种对生活苦乐参半的深刻体悟。读他的文字,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虽然岁月流转,但他的智慧与艺术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芒。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朴实无华,但其所传达的情感力量却异常强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涤荡与启迪。

评分

这是一本读来让人心头一暖的书。齐白石先生以一种极其坦诚而温厚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普通人的生活历程。他笔下的花鸟鱼虫,不仅仅是精湛技艺的体现,更是他对自然界生灵最深切的同情与热爱。那些虾的灵动,蟹的刚劲,都仿佛是他情感的投射。他并没有像很多艺术家那样,回避自己早年的辛劳和困苦,反而将这些经历看作是磨砺心志、丰富艺术的养分。他对于乡土的依恋,对于亲人的眷恋,都流淌在他的文字和画作之中。每一次的提笔,每一次的下笔,都饱含着他对生活最真挚的情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的伟大,不在于表面的浮华,而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他用他的画,以及这些朴实而真挚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评分

还送画册,挺好的

评分

还没看,看完再来评价。快递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大师自述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大师太谦虚了,只进行了简单的自述

评分

传奇的一生!小书拿在手里很舒服,一口气读完!

评分

买书上京东,感觉京东活动力度最大。

评分

送给老爸看的,应该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就喜欢京东正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