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合金 [Cemented Carbide]

硬质合金 [Cemented Carbid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羊建高,谭敦强,陈颢 著
图书标签:
  • 硬质合金
  • 金属材料
  • 材料科学
  • 粉末冶金
  • 刀具材料
  • 机械工程
  • 材料工程
  • 工业材料
  • 高硬度材料
  • 耐磨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87017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126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沿丛书
外文名称:Cemented Carbid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硬质合金》在注重基础理论及系统性的基础上,较全面地反映了硬质合金领域中的新成果,包括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和新的发展趋势。突出先进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工艺与装备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工业实践相结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特色,对加快硬质合金材料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硬质合金》内容覆盖晶体结构和相平衡、难熔金属碳化物及黏结金属粉末的生产、硬质合金生产工艺与装备、硬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的微观结构、硬质合金的性能与检测、硬质合金的应用、硬质合金废料的高效利用、硬质合金生产过程中的防护等,并对相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简介

  羊建高,男,材料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江西理工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钨、钼难熔金属及硬质合金的研究、生产与管理工作。担任《粉末冶金技术》、《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硬质合金》、《中国钨业》等杂志编委、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粉末冶金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超硬材料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及金属陶瓷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精密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等学术职务。主持、参加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技术攻关等30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均取得重要成果。“切屑控制及刀具失效机理研究、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和“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成套技术及产业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稀土硬质合金系列产品产业化及机理研究”等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3项。主编《英汉双解粉末冶金技术词典》、《钨冶金学》、《梯度及新型结构硬质合金》等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谭敦强,男,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有色金属材料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及工程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江西、广东等省重点科研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被SCI、EI收录40余篇。
  陈颢,男,博士,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主要从事钨及稀土材料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产业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子项目、国家“863”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江西省重点科研项目及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言
第2章 晶体结构和相平衡
2.1 晶体结构
2.1.1 WC
2.1.2 钴
2.2 二元系
2.2.1 W-C
2.2.2 Co-C
2.2.3 Co-W
2.3 三元系
2.3.1 WC和其他难熔金属碳化物的相关系
2.3.2 W-Co-C系中的相关系
2.4 不同黏结剂硬质合金的相平衡
2.4.1 W-Ni-C系
2.4.2 W-Fe-C系
2.4.3 W-Fe-Ni-C系
2.4.4 W-Co-Ni/Fe-C系

第3章 难熔金属碳化物及黏结金属粉末的制备
3.1 金属钨粉的制备
3.1.1 概述
3.1.2 金属钨粉的性能
3.1.3 钨氧化物氢还原法制取金属钨粉
3.1.4 钨氧化物碳还原法
3.2 WC粉的制备
3.2.1 钨粉碳化的基本原理
3.2.2 碳化工艺与装备
3.2.3 超细WC粉末的生产
3.2.4 超粗WC粉末的生产
3.3 复式碳化物的制取
3.3.1 TiC-WC复式碳化物的制取
3.3.2 TiC-WC-TaC(NbC)复式碳化物的制取
3.4 其他难熔碳化物粉末的生产
3.4.1 相图
3.4.2 超细VC粉末的制备
3.4.3 超细Cr3C2粉末的制备
3.4.4 TaC与NbC粉末的制备
3.4.5 ZrC、ArC、Mo2C粉末制备
3.5 黏结金属粉末的生产
3.5.1 黏结相
3.5.2 金属钴粉的生产
3.5.3 超细均匀钴粉的生产
3.5.4 新黏结相
3.5.5 镍、铁金属粉末的生产
3.6 超细WC-Co复合粉末的生产
3.6.1 喷雾转换法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
3.6.2 氧化-还原法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
3.6.3 原位渗碳还原法合成纳米WC-Co复合粉末
3.6.4 共沉淀法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
3.6.5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
3.6.6 高能球磨制备纳米WC-Co复合粉末

第4章 硬质合金生产工艺与装备
4.1 硬质合金生产原理概述
4.1.1 硬质合金的组成
4.1.2 硬质合金生产工艺流程
4.1.3 硬质合金生产中的成形剂
4.1.4 硬质合金中的添加剂
4.1.5 硬质合金的成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4.2 混合料制备
4.2.1 配料球磨
4.2.2 干燥制粒
4.2.3 混合料的质量控制
4.3 成形
4.3.1 成形原理
4.3.2 成形的基本参数
4.3.3 普通模压成形
4.3.4 等静压成形
4.3.5 挤压成形
4.3.6 注射成形
4.3.7 成形坯的质量控制
4.3.8 增塑性成形坯加工
4.4 烧结
4.4.1 烧结原理
4.4.2 烧结工艺与装备
4.5 烧结后处理
4.5.1 热处理
4.5.2 研磨
4.5.3 硬质合金涂层

第5章 硬质合金材料
5.1 硬质合金切削工具材料
5.1.1 WC-Co硬质合金
5.1.2 WC-Ni硬质合金
5.1.3 WC-Ni-Fe硬质合金
5.1.4 WC-Tic-C0硬质合金
5.1.5 WC-TaC(NbC)-Co硬质合金
5.1.6 WC-Tic-TaC(NbC)-Co硬质合金
5.1.7 TiC(N)基硬质合金
5.1.8 钢结硬质合金
5.1.9 涂层硬质合金
5.1.1 0梯度结构硬质合金切削工具材料
5.1.1 1超细晶粒硬质合金
5.2 硬质合金冲击工具材料
5.2.1 不均匀结构硬质合金
5.2.2 超粗晶粒硬质合金
5.2.3 梯度结构硬质合金冲击工具材料
5.3 硬质合金耐磨耐蚀零部件
5.3.1 梯度结构硬质合金顶锤
5.3.2 复合结构硬质合金辊环
5.3.3 硬质合金模具
5.3.4 耐腐蚀硬质合金
5.4 硬质合金表面强化材料
5.4.1 超细结构热喷涂材料
5.4.2 球形铸造WC
5.4.3 硬质合金球粒

第6章 硬质合金的微观结构
6.1 硬质合金中的物相
6.1.1 硬质相
6.1.2 黏结相
6.1.3 脱碳相(卵相)
6.1.4 非化合碳
6.2 显微结构参数
6.2.1 晶粒度
6.2.2 邻接度
6.2.3 黏结相平均自由程
6.2.4 孔隙度
6.2.5 单独相的体积比

第7章 硬质合金的性能与检测
7.1 化学成分
7.1.1 碳的测定
7.1.2 氧的测定
7.2 物理机械性能
7.2.1 密度的测定
7.2.2 硬度的测定
7.2.3 横向断裂强度的测定
7.2.4 断裂韧性的测定
7.2.5 孔隙度与非化合碳的测定
7.2.6 合金晶粒度及物相的测定
7.2.7 矫顽磁力的测定
7.2.8 磁饱和的测定

第8章 硬质合金的应用
8.1 硬质合金应用分类
8.2 硬质合金的应用
8.2.1 切削加工工具的应用
8.2.2 冲击工具的应用
8.2.3 耐磨耐蚀零部件的应用
8.2.4 硬质合金表面强化材料的应用

第9章 硬质合金废料的高效利用
9.1 破碎处理
9.1.1 基本原理
9.1.2 工艺流程
9.1.3 再生硬质合金性能及主要影响因素
9.1.4 破碎法的主要特点
9.2 锌熔处理
9.2.1 基本原理
9.2.2 工艺流程
9.2.3 熔炼设备
9.2.4 锌熔处理工艺条件
9.2.5 锌熔法的主要特点
9.3 电化学处理
9.3.1 选择性电解法
9.3.2 电解电析法
9.3.3 电渗析电溶法
9.4 氧化还原处理
9.4.1 硝石熔炼法
9.4.2 氧化还原碳化法

第10章 硬质合金生产过程中的防护
10.1 粉尘的防护
10.2 气体的防护
10.3 噪声的防护
10.4 高温的防护
参考文献
附录

精彩书摘

  ③还原过程中影响钨粉形貌及粒度的因素
  A.钨粉粒度和粒度分布的影响因素。
  硬质合金工业对钨粉的粒度和粒度分布有着严格的要求,钨粉的粒度控制是钨粉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了掌握好控制钨粉粒度的条件,应研究钨氧化物还原成金属钨粉全过程中颗粒长大的规律,进而找出影响粒度的主要因素。
  对还原过程中钨粉颗粒长大的机理研究尚不充分,一般认为有下列两种:
  a.氧化钨水合物的挥发与沉积。在600℃以上的温度下,钨的氧化物能与水蒸气形成易挥发的水合物WO2(OH)2,它们挥发后沉积在其他颗粒上并被还原,促使钨粉颗粒长大。
  b.氧化一还原反应。细颗粒钨粉的比表面积大,表面能大,在H2—H2O系统中,它被氧化所需的水蒸气分压比粗颗粒钨粉小,也就是说,它在比较小的水蒸气分压下也可能被氧化成WO2·nH2O、WO1·nH2O,这些挥发性的含水氧化物沉积到比表面积小的粗钨粉上并被还原,使之进一步长大,而细颗粒钨粉则逐步消失,这一机理已由下列事实所证实。将钨粉在干氢气中长期保温1200%,未发现颗粒长大,但在接近反应(3—4)平衡条件的湿氢气中的1000~1050℃下保温,则其颗粒明显长大。
  根据上述机理可知,钨氧化物还原过程中钨粉粒度和粒度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
  a.还原温度及升温速度。温度对还原过程中的各种反应产生影响,也影响还原过程的动态湿度和挥发性水合氧化物WO2(OH)2的分压。还原温度愈高,形成的钨粉粒度愈粗,还原所需的时间愈短。升高温度一方面加快了反应速度,相应地增加了料层中水蒸气分压,有利于挥发性水合氧化物的生成;另一方面温度升高本身也强化了水合物的挥发过程,因而有利于颗粒的长大。
  研究发现,钨粉颗粒的长大过程主要发生在WO2生成之前。当还原过程在管式炉中连续进行时,炉料在炉内的移动速度(或推舟速度)以及炉内的温度梯度实际上决定了升温速度。因此,为得到细颗粒,推舟速度不宜过快,炉内温度梯度不宜过大,特别在WO2—WO2阶段更是如此。为保证粒度的均匀性,炉管横截面上的温度应是均匀的。
  b.氢气湿度、流速及流向。还原使用的氢气湿度对整个还原气氛中的总湿度具有影响。露点较高的氢气促使钨粉颗粒长大。为得到粗颗粒钨粉一般可采用湿氢还原。
  ……

前言/序言


《星辰孤旅》 这是一部关于遥远星系中一次孤独探索的史诗。故事的主角,一位名叫艾瑞克的年轻宇航员,被选中执行一项史无前例的任务:独自驾驶一艘名为“漫游者号”的先进飞船,前往已知宇宙边缘的一个神秘信号源。这个信号被科学家们称为“低语”,它穿越了数千光年的虚空,携带着一种未知而诱人的信息。 艾瑞克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漫长的航行中,他经历了无尽的孤独,与宇宙的深邃对话,也与内心的自我搏斗。飞船的设备偶尔会发出令人不安的故障警报,迫使他运用所学的知识和临场应变的能力,一次次化险为夷。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于他所面对的未知。宇宙的浩瀚和自身的渺小,时常让艾瑞克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敬畏。他开始质疑任务的意义,质疑生命的本质,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一次意外的空间异常中,“漫游者号”偏离了预定航线,闯入了一片从未被人类探测过的星域。在这里,艾瑞克目睹了令人惊叹的宇宙奇观:漂浮在虚空中的巨型水晶生命体,发出七彩光芒的星云,以及在行星轨道上翩跹起舞的能量之舞。他也遇到了更加奇特的现象,例如一种能够改变时间流速的区域,让他在其中度过了一段令人眩晕的“静止”时光;还有一种能够读取思维的宇宙现象,让他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和恐惧。 随着旅程的深入,艾瑞克发现“低语”并非一个简单的信号,而是一种更高级文明留下的信息。这些信息以一种超越语言的方式传递,触及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演化,以及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可能。他开始解开“低语”背后的密码,理解其中蕴含的古老智慧。他学会了如何在这种未知能量的影响下生存,如何与宇宙深处的存在建立某种形式的联系。 在接近信号源的最后阶段,艾瑞克发现他并非独自一人。另一个与他同样孤独的探索者,来自另一支未知文明的个体,也在同一时间抵达了目的地。这次相遇,没有预想中的敌意,也没有语言的障碍。双方通过一种心灵的共鸣,开始了跨越物种和文化的交流。他们分享彼此的孤独,分享对宇宙的理解,也分享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最终,艾瑞克并未找到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他明白了宇宙的伟大,也理解了个体在其中渺小而又独特的存在。他带着满腹的疑问和对未知的敬畏,踏上了返回地球的漫漫征途。这次孤旅,改变了他,也或许,将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他不再只是一个执行任务的宇航员,而是一位见证了宇宙深邃奥秘的星际旅人。他所带回的信息,将引发一场关于生命、文明和宇宙未来走向的深刻讨论。 《星辰孤旅》是一部关于勇气、探索、孤独和觉醒的科幻小说。它将带领读者一同穿越无垠的星海,感受宇宙的壮丽与神秘,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故事中的细节,如飞船内部的精密仪器运转声,星际尘埃拂过舰体时的微弱震动,以及艾瑞克在失重状态下感受到的身体漂浮感,都力求真实地还原太空探索的每一个瞬间。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与宇宙景象的描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让我认识到,一种材料的“硬”与“韧”并非绝对,而是可以通过精巧的设计与工艺来实现巧妙的平衡。我一直以为,硬质合金就是那种“硬到不能再硬”的材料,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韧性的要求也同样重要。书中关于硬质合金在刀具、模具、耐磨件等领域的应用案例,都详细地阐述了在不同工况下,对材料性能的不同侧重点。例如,在高速切削刀具中,需要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来保持锋利,而在一些冲击性较大的应用中,则需要更高的韧性来承受反复的应力。这种对材料性能的精细化调控,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的无限可能,以及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材料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打破了我过去对“材料”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金属就是金属,合金就是金属的混合物,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硬质合金的独特性。它不像传统的金属那样具有延展性,而是以其超乎寻常的硬度和耐磨性而闻名。书中的内容,就像是一部关于“硬度”的史诗,讲述了硬质合金如何征服了金属加工领域的诸多挑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硬质合金的应用场景时,那种不厌其烦的细节,从微观的晶粒结构,到宏观的工业应用,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了解到,硬质合金之所以能够如此坚固,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息息相关,例如碳化钨晶粒被钴基体所固结,这种“刚柔并济”的设计,恰到好处地平衡了硬度与韧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硬质合金的“硬”是从何而来,又如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它就像一本工业界的“百科全书”,但又充满了故事性,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一部关于“坚韧”的颂歌,讲述了硬质合金如何以其非凡的性能,在各个工业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从书中学习到,硬质合金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与其精密的成分配比和独特的微观结构密不可分。书中对于碳化钨晶粒尺寸、钴含量以及添加其他合金元素的细微差别,是如何影响最终材料性能的详细阐述,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硬质合金的失效分析部分印象深刻,了解了在何种条件下,即使是如此坚硬的材料也会发生损坏,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工艺来避免这些失效的发生。这种深入到材料“极限”的探讨,让我更加敬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严谨与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介绍了硬质合金的优点,也揭示了其潜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解决之道,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种材料。

评分

我一直觉得,工业产品要想获得真正的“生命力”,离不开那些支撑其功能的关键材料。这本书,就如同为我揭开了一个充满“硬”实力的世界。我从书中了解到,硬质合金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绝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研发过程。书中关于硬质合金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粗糙的尝试,到如今精密复杂的定制化产品,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不同应用领域对硬质合金性能要求的细致分析所吸引,例如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中,对硬质合金的耐高温性能和抗氧化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在石油钻探领域,则需要极高的耐磨性和抗冲击性。这种针对性设计,体现了人类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正是有了硬质合金这样的高性能材料,我们才能制造出更高效、更可靠的工业设备,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运转和发展。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硬质合金”这个词汇,我不再仅仅将其理解为一个简单的技术名词,而是赋予了它更深层次的工业内涵和科技意义。书中对于硬质合金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以及物理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这种材料有了更清晰、更透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清晰逻辑和严谨论证,让我能够逐步掌握硬质合金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材料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工业脊梁”的科普读物,让我看到了在现代工业体系中,那些默默奉献、支撑起一切的“硬”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冰冷枯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硬质合金”这个概念的理解仅限于“很硬的金属”。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深厚科技和精湛工艺。书中关于硬质合金的种类、性能测试方法以及生产过程的详细介绍,让我对这种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技术原理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使得一些原本枯燥的化学和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形象。例如,书中对于碳化钨颗粒与钴粘结相之间关系的描述,就非常形象地解释了为什么硬质合金能够同时拥有高硬度和一定的韧性,避免了脆性断裂的发生。这种将科学严谨性与叙事性巧妙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能够深入理解硬质合金的内在逻辑,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层面。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关于硬质合金的知识,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材料科学的兴趣,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基础材料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由“硬”构成的世界,一个由无数细小的碳化钨颗粒与钴基体共同编织而成的坚固堡垒。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承受极端环境的材料充满好奇,而硬质合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书中关于硬质合金的制造工艺,从粉末冶金到最后的精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致密化”过程的描述感到惊叹,那种在高温高压下,粉末颗粒之间的孔隙逐渐消失,最终形成均匀致密的材料,简直是一种工业奇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硬质合金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固有的化学组成,更在于其背后精密的制造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它就像一本关于“工业之魂”的读物,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制造的完美结合,以及这种结合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

评分

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揭示了材料科学如何在微观层面影响宏观世界的巨大力量。硬质合金,这个听起来朴实无华的名字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书中关于硬质合金的性能测试方法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让我看到了这种材料在工业应用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了解到,不同的测试方法,如硬度测试、冲击韧性测试、耐磨性测试等,都是为了全面评估硬质合金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这种对质量控制和性能验证的重视,让我看到了现代工业对材料性能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展示了硬质合金的优点,更通过对测试和标准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支撑这些优点的科学方法和工业实践。它让我更加理解,为何硬质合金能够成为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哑光质感的深邃黑色,搭配上烫金的“硬质合金”几个字,瞬间就勾勒出一种沉稳而坚实的气息。我拿到书的那一刻,手指摩挲着封面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工业力量。我一直对那些支撑着现代工业运转的材料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硬质合金,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工业美学,一种将精细工艺与卓越性能融为一体的独特魅力。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而是带着一丝丝细微的阻力,让人觉得书的质感本身就很“硬”,很实在。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探寻到这种神秘材料的背后故事,了解它如何从实验室的概念,一步步走向工业生产的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尤其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化学原理和冶金技术,能够赋予它如此非凡的硬度和耐磨性,让它能够承受极端的工作条件,成为切割、钻探、加工等无数关键环节的基石。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窥探工业奥秘的绝佳窗口,让我有机会在指尖触碰到那些塑造我们世界的“硬”实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离不开这种我们平时可能从未正眼看过的材料。从我们日常使用的刀具、钻头,到航空航天领域精密仪器的核心部件,甚至是采矿业中那些重型设备的关键零件,它们都默默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种材料的介绍,更像是一次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溯源之旅。我惊叹于人类的智慧,能够将碳、钨、钴等看似普通的元素,通过复杂的工艺,冶炼出如此高性能的合金。书中对于不同配比、不同制备工艺对硬质合金性能影响的细致描述,让我对材料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对其中提到的“烧结”过程很感兴趣,那种在高温高压下,微小的粉末颗粒如何相互结合,形成致密的整体,简直就像是一种工业界的“炼金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如此专业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材料科学的魅力,感受到硬质合金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基石地位。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界,以及那些支撑着一切运转的看不见的“硬”支撑。

评分

还行!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在保险理论与实务中,通常从狭义的角度界定风险的含义。具体可以表述为:风险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本书以下部分,若没有特指,风险的含义一般是指从保险角度所界定的,即指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的不确定性包括风险是否发生不确定、何时发生不确定和产生的结果不确定。 目前在理论上,风险并没有形成一个被众人认可的统一的定义。通常讲风险是指某种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从广义上讲,这种不确定性既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也包括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只要某一事件的发生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性,那么该事件即存在着风险。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通常把风险和变量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一观点,风险一般定义为: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间的相对变化。因此,如果某事件有多种可能的结果,而且这些结果事先并不能预知,我们就认为该事件有风险。

评分

值得一看的专业书籍。。。。。

评分

不错,这个价买这样的货值了

评分

值得一看的专业书籍。。。。。

评分

非常好,正在看,希望有很多收获

评分

不错,这个价买这样的货值了

评分

值得一看的专业书籍。。。。。

评分

值得一看的专业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