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名句系列丛书:新编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资治通鉴》100个名句 [7-10岁]

中华经典名句系列丛书:新编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资治通鉴》100个名句 [7-10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勋潜,张丹琴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资治通鉴
  • 中华经典
  • 名句
  • 启蒙教育
  • 少儿读物
  • 历史学习
  • 文化传承
  • 国学
  • 品德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68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83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率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历时十九载编撰而成。它是一部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和资政的御用史书,是一代伟人毛泽东通读了十七遍的历史巨著,被后人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资治通鉴》内容浩繁,文字古朴,典故众多,阅读困难。司马光曾自言:“修《通鉴》成,唯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伸欠思睡。”(南宋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序)可见,即使古人读之,也有入海算沙、力不胜任之感。
  但是,阅读乃至熟知《资治通鉴》,并将它运用自如,是丰富我们的心智,提高文学素养所必需的。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读完如此大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鉴于此,为了帮助广大中学生学习历史、增长智慧,我们从《资治通鉴》原著中选取了其中的100个名句,编著了《中华经典名句系列丛书:新编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资治通鉴>100个名句》,旨在采撷这名著中的精华,达到对这部名著提纯精炼之目的。这100个名句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写作中,使用频率很高,影响很大。中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名句,就基本上掌握了原著中的精要,对增长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必将大有裨益。
  《中华经典名句系列丛书:新编中学生一定要知道的<资治通鉴>100个名句》以精彩耐读的历史故事解说名句,让中学生在饶有兴趣的阅读中更容易掌握《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在编排上,以每句首汉字拼音的自然排列顺序进行分类,尽可能地消除阅读障碍,方便读者查阅和欣赏。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A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B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遇檠根错节,无以别利器
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百闻不如一见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
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
乘长风破万里浪
此间乐,不思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D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大丈夫安能久事笔墨间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F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G
古人贵朝闻夕改
孤则易折,众则难摧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H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何不食肉糜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
汉朝与夜郎谁大
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J
鸡鸣狗盗之徒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军令有所不从
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疾风扫落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K
口有蜜,腹有剑

L
洛阳强项令

M
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P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Q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秦始皇焚书坑儒
骑虎者势不得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R
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
人生居世间,譬犹骋六骥过决隙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
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忍小忿而存大信

S
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生乃与哙等为伍
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计细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T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

W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

X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相聚偷生,知其不可久
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雪花飘飘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挟天子以令诸侯

Y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
英雄无用武之地
缘木求鱼,升山采珠
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
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Z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德不在险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赵括纸上谈兵
赵高指鹿为马

精彩书摘

  季布为汉初将军,楚国人,少时就仗义行侠,闻名乡里。他为人为臣都忠义耿直,不为豪强所屈,被人传诵为一代良臣。
  季布有个老乡叫曹丘生,是一个四海为家的纵横辩士,喜欢用钱财去买通权贵,从而获得很多方便。因此,季布很看不起他,不屑于与他往来。曹丘生有段时间与权贵赵淡等人来往密切,同时又与窦皇后外戚窦长君交往非常频繁。季布知道后写信劝诫朋友窦长君说:“曹丘生不是一个正直诚实之人,不值得您去与他交往。我是他老乡,我早就听说他人品不好,窦兄你要三思才是啊!”
  有一天,曹丘生从外地回来,拜访了窦长君。二人聊天时说到了季布。当得知窦长君与季布交情很深时,曹丘生就恳请窦长君给他写一封引荐信,让他去拜访季布。因为季布曾表示出他对曹的厌恶之情,所以窦长君不想让朋友曹丘生去自讨没趣。于是对曹丘生说:“说实话,季布对你的评价不高,他不喜欢你,大概也不愿见你。我建议你还是别去了,省得自讨没趣,下不了台!”但窦长君最终还是为曹丘生写了引荐信。季布看完信后,很生窦长君的气。然而推荐信既已收了,不见终是不好。于是,季布鼓着一肚子气等待曹丘生的到来。
  这天,曹丘生兴冲冲地来到季布府上,季布冷若冰霜,一脸鄙视神色。曹丘生知道季布对他有成见,也就不在意。按礼节揖拜了一番,曹丘生见季布还没有好脸色,便正了脸色对季布说:“将军您大概听过我们家乡楚国有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可是,将军您真的就没有想过您为什么在梁、楚两地有这么高的声誉吗?我这些年在外漂泊,一直以您为骄傲,到处宣扬您的美名,您才有这么高的声誉。难道我做得还不够吗?还是做错了什么,以致您对我有这么深的成见,对我拒而远之呢?”
  一席话将季布镇住了。季布深表感动,原来曹丘生这么多年来在外奔走,一直没忘传播我的声名。自己之所以有这么多人看重,原来是这位老乡在人们之间大力宣传的结果。于是,季布立即上前扶住曹丘生.诚恳地道歉并致谢,并引曹丘生上座,开怀畅饮。此后,季布热忱地挽留曹丘生在家里住了几个月,每天以贵宾相待。
  ……
穿越时空,品读千古智慧:一场与《资治通鉴》的深度对话 一、 盛世回响,微言大义:为何《资治通鉴》是中华智慧的宝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王朝兴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在这些财富中,《资治通鉴》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深刻的洞察,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案头必备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治国理政的教科书,一部洞察人性的百科全书,一部涵养情操的人生指南。 《资治通鉴》的价值,在于它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通过对春秋战国至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事件的梳理与分析,提炼出了无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和规律。它不拘泥于单一王朝的兴衰,而是纵观全局,描绘出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演变轨迹。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王朝更迭的必然性,看到权力斗争的残酷性,看到民心向背的决定性,更看到无数历史人物的智慧与局限、功过与是非。 司马光及其编纂团队,倾尽毕生心血,搜集整理了浩如烟海的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极其精炼的文字,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每一则史实,都经过反复推敲;每一次评价,都力求客观公允。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资治通鉴》成为史学研究的典范,也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历史、借鉴历史的可靠依据。 然而,《资治通鉴》并非只有冰冷的史实和政治谋略。在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民族精神。它教会我们如何审时度势,如何权衡利弊,如何识人察心,如何居安思危,如何进退有据。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演进并非偶然,而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的命运,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重温《资治通鉴》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沉静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力量,培养一种穿越时空的宏观视野。它能帮助我们辨析是非,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提高判断力。它更能帮助我们涵养品格,在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 二、 历史长河中的星辰大海: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资治通鉴》名句 《资治通鉴》全书洋洋洒洒近三百万言,其中蕴含的智慧,更是如同浩瀚星辰,数不胜数。这些名句,或是一语道破天机,或是字字珠玑,或是发人深省,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迷雾,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当周朝开国元勋太公望面对周文王,以“国者,不能自强,则必有妖孽。”警示其国将有内忧外患之虞时,我们看到了对国家安全与内在治理的深刻洞见。这句简洁的话语,直指国家动荡的根源——自身的衰弱,而非外在的敌对。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内部的稳固与发展,外部的威胁往往只是内部问题的催化剂。 当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对敌人进行“坑卒二十余万”的残忍处理时,《资治通鉴》的叙事中,隐藏着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以及对军事策略背后伦理考量的深刻审视。虽然这并非直接的名句,但其蕴含的对“胜”的代价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的描绘,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警示。 当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后,与群臣讨论功臣封赏时,他坦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这句豁达而充满智慧的话,道出了一个伟大君主的胸怀与识人之明。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更能虚怀若谷地接纳并重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这便是“用人”之道,也是“成事”之根本。 唐朝名相魏征,在劝谏唐太宗时,反复强调“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三面“镜子”,分别从物质、历史、人和自我等不同维度,为统治者提供了自我反省和改进的途径。它不仅是治国之道的精髓,更是每个人提升自我、完善品格的宝贵箴言。 宋朝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出自散文,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士大夫精神,早已成为《资治通鉴》精神内核的完美注解。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 还有,那些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告诫,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善恶累积,最终会决定人生的走向;关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智慧,至今仍是决策制胜的重要原则;关于“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思辨,引人深思宇宙人生的奥秘;以及那些关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教会我们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看到希望。 这些名句,如同一颗颗闪耀的钻石,镶嵌在《资治通鉴》的历史长卷之中。它们或简练,或深邃,或磅礴,或温婉,却无一不蕴含着穿越时空的智慧,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指导我们的行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三、 智慧的传承,精神的滋养:如何从《资治通鉴》中汲取力量? 《资治通鉴》并非高高在上的圣经,它是一部充满人间烟火的史书,一部记录着无数人物悲欢离合、成败得失的生动故事集。要真正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用情去体会,用思去感悟。 首先,要以史为鉴,洞察规律。阅读《资治通鉴》,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层面,更要关注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去分析王朝兴衰的内在逻辑,去探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去体会民生疾苦对政权的影响。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洞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下,预见未来,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要明辨是非,涵养品格。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往往具有多面性。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既要看到他们的伟大之处,也要认识到他们的局限性。从中学习他们的优点,警惕他们的缺点,逐渐形成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者,要以人为镜,认识自我。历史上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他们的经历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通过阅读他们的故事,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人性的复杂,也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例如,看到刘邦“用人”的智慧,我们能反思自己在团队协作中的角色;看到项羽“刚愎自用”的悲剧,我们能警醒自己是否固执己见。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当下,学以致用。《资治通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过去的总结,更在于它对当下的指导意义。那些关于治国理政、为人处世、军事策略、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如何更好地管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资治通鉴》的智慧,如同甘泉,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让我们懂得,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过去,也能映照未来;它让我们明白,人生是一场修行,需要智慧的指引,更需要品格的支撑。 四、 结语:与历史对话,与智慧同行 《资治通鉴》是一部值得我们一生去阅读、去品味、去感悟的经典。它所包含的智慧,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连接了古往今来。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感悟,都能得到新的启迪。 它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故事;它证明了,智慧不是遥不可及的玄思,而是触手可及的力量。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近这部伟大的史书,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让《资治通鉴》的智慧,成为我们人生前行的不竭动力,为我们的生命注入更深刻的内涵,点亮更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我作为长期关注儿童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套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去权威化”了《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传统观念里,《资治通鉴》是给大学者读的,是深奥晦涩的。但这本书的做法,就像是请了一位非常耐心、知识渊博的“故事爷爷”,把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可消化的“知识点”。这对于初涉历史的孩子来说,是巨大的心理优势。他们不需要担心自己看不懂时间线、看不懂人名关系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每读一个名句,就像完成一个小小的成就,这种即时的满足感,是持续阅读的最大动力。它没有试图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小历史学家”,而是定位为一个“爱思考的探索者”。这种定位上的转变,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历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科书内容,而成了孩子可以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的宝贵资源,这才是面向未来的儿童读物应该具备的特质。

评分

这套书的插图简直太吸引人了!我给家里那个对历史一窍不通的小家伙买的,本来担心他光看字会打瞌睡,没想到扉页和内页的彩绘这么精美,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把那些古老的故事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你看那描绘赤壁之战的画面,战船、烟雾、人物的表情,都处理得特别到位,孩子竟然能主动拿起书本,指着图画问我:“妈妈,这个将军是谁呀?” 我知道,这比我硬塞给他枯燥的课本有效多了。而且,这些图画的风格很现代,色彩搭配也比较柔和,一点也不像传统历史书那种严肃刻板的样子,很符合现在小学生的审美。他们的小脑袋瓜里装的都是动画片和漫画,这套书的视觉语言正好能跟他们接上轨,让他们在愉快的视觉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到历史的精髓。我感觉,光是靠这些精美的插画,这本书就成功了一半,它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把原本遥不可及的历史拉到了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古代智慧的大门,这对于培养阅读兴趣和历史好奇心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丛书在装帧设计上体现出的品质感,真的让我非常惊喜,这绝对不是那种随便印印就拿来糊弄孩子的廉价读物。纸张的质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印刷清晰,油墨味道很淡,对孩子的健康考虑得很周到。更重要的是,每一册的封面设计都独具匠心,虽然都属于一个系列,但主题色和主视觉元素都有区别,很容易让孩子区分和记忆。我记得我小时候看的历史书,要么是黑白印刷,要么就是封面很快就磨损了。但这套书的封面似乎做了特殊的处理,摸上去有轻微的纹理感,很耐翻阅。对于七到十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手边物品的爱惜程度往往和物品本身的质感挂钩,好的装帧设计能让他们产生一种“这是我珍藏的书”的感觉,从而更愿意反复阅读和爱护。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少儿阅读体验的尊重,非常值得赞赏。

评分

作为家长,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在培养孩子思维逻辑方面的潜力。它选取的名句,看似都是零散的片段,但如果仔细体会,会发现它们其实串联起了一种古代的处事哲学。我试着和我的孩子一起讨论其中一两个场景,比如关于“自知之明”的那个故事,我引导他去思考,为什么那个将领会因为过度自信而失败。这种讨论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启发他去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考试前不复习就觉得自己稳赢,结果成绩不理想。通过这种方式,名句不再是书本上的几个字,而是变成了可以用来分析问题、指导行动的工具。它巧妙地把历史的教训,转化成了现代孩子可以理解和运用的“生活智慧卡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直接灌输“你要如何如何”要有效得多,它教会了孩子一种分析问题的框架,让他们学会从古人的经验中提炼出适用于自己成长的道理,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排版和用词选择,真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看得出来编者对目标读者群体的心理拿捏得非常准。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名句的解释,发现它们完全没有使用那种拗口的书面语,而是用了一种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和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来阐述深奥的道理。比如,对于“兼听则明”的解释,它没有直接引用复杂的哲学概念,而是举了一个身边的小例子,说老师听取了不同同学的意见后,做出的决定才是最好的,这种代入感极强。而且,每条名句旁边的小注释,篇幅控制得恰到好处,既不会长到让人分心,又能把背景故事和核心思想点透。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对话”他们。很多历史书的改编版本,要么是过度简化导致失真,要么是保留了太多原文的架子,读起来佶屈聱牙。但这个系列,找到了一个黄金平衡点,既保证了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成功实现了“少儿化”的转化,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吸收了知识的精华,而不是被文字的“厚重感”劝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