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國立科研機構概況 [A Profile of the World's Major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世界主要國立科研機構概況 [A Profile of the World's Major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春禮 編
圖書標籤:
  • 科研機構
  • 國立科研機構
  • 國際科研
  • 科學研究
  • 高等教育
  • 學術資源
  • 科技發展
  • 機構概況
  • 世界科技
  • 科研地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660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210251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A Profile of the World's Major 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世界主要國立科研機構概況》梳理和介紹瞭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等10個國傢的24個具有代錶性的國立科研機構的概況,包括各機構的一般情況,如使命與定位、科技布局與優先領域、人力資源、研發經費、國際閤作等;各機構的管理製度,如治理結構、人事管理、經費管理、科研組織模式、科技評價等j以及國立科研機構賴以存在的各國的基本科技政策與科技體製。在此基礎上,綜閤分析瞭國立科研機構的定位與主要特點。
  《世界主要國立科研機構概況》對認識和瞭解國立科研機構,完善我國國立科研機構治理結構,建立現代院所製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供科技管理與科技政策相關領域的管理者和研究者作為工具書參閱。

目錄

國傢科研機構是國傢的戰略科技力量(代序)
前言
1 國立科研機構概論
1.1 10國科技體製比較
1.2 24個國立科研機構的基本情況
1.3 國立科研機構管理特點

2 美國
2.1 科技政策與體製概況
2.2 能源部及其所屬實驗室
2.3 國立衛生研究院
2.4 國傢航空航天局
2.5 國傢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3 加拿大
3.1 科技政策與體製概況
3.2 國傢研究委員會

4 英國
4.1 科技政策與體製概況
4.2 生態與水文研究中心
4.3 英國皇傢植物園邱園
4.4 國傢物理實驗室

5 德國
5.1 科技政策與體製概況
5.2 馬剋斯·普朗剋科學促進學會
5.3 亥姆霍茲國傢研究中心聯閤會
5.4 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
5.5 萊布尼茨科學聯閤會

6 法國
6.1 科技政策與體製概況
6.2 國傢科研中心
6.3 國傢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
6.4 國傢農業科學研究院
6.5 原子能委員會

7 俄羅斯
7.1 科技政策與體製概況
7.2 俄羅斯科學院

8 澳大利亞
8.1 科技政策與體製概況
8.2 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8.3 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

9 日本
9.1 科技政策與體製概況
9.2 理化學研究所
9.3 産業技術綜閤研究所
9.4 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

10 韓國
11 印度

前言/序言


《全球工程技術前沿:創新與實踐》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前全球工程技術領域最具前瞻性和影響力的十大熱門方嚮,涵蓋瞭從基礎理論突破到尖端應用落地的全景圖譜。不同於傳統的綜述性文獻,本書聚焦於技術前沿的交叉融閤點,特彆關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工程、新材料科學、可再生能源技術、先進製造(如增材製造與工業4.0)、空間探索技術、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腦機接口(BCI)以及可持續發展工程等領域在過去五年的重大進展、核心挑戰與未來的商業化潛力。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個主要部分:理論基石的重塑、關鍵技術鏈的構建、跨領域應用的集成,以及麵嚮未來的倫理與治理。 ---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的重塑(The Reshaping of Foundational Theories) 本部分探討瞭支撐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底層科學理論是如何被顛覆與強化的。 第一章:計算範式的躍遷:從馮·諾依曼到量子並行 詳細分析瞭經典計算架構的瓶頸及其嚮後量子時代的過渡。重點闡述瞭超導量子比特、離子阱技術的發展現狀,以及噪聲中級量子(NISQ)設備在化學模擬和優化問題上的初步應用。特彆收錄瞭關於量子糾錯碼(QEC)最新進展的深度分析,這被認為是實現通用量子計算的關鍵技術障礙。內容不涉及任何現有國傢級科研機構的組織結構或曆史沿革,純粹聚焦於技術原理及其工程實現難度。 第二章:材料科學的深度革命:熵減與結構設計 聚焦於“設計驅動”的材料發現範式。書中詳述瞭高熵閤金、拓撲絕緣體以及自修復高分子材料的閤成路徑優化。重點突破瞭高通量計算模擬(如密度泛函理論DFT的改進應用)如何加速新材料的篩選過程,以及如何利用機器學習預測材料在極端環境下的性能衰減模型。本章不涉及任何官方實驗室的固定資産或年度預算報告。 --- 第二部分:關鍵技術鏈的構建(Building Critical Technology Chains)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那些需要多學科緊密協作纔能形成完整産業鏈的關鍵技術群落。 第三章:智能體的湧現:深度學習的超越與具身智能 深入剖析瞭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架構創新(如MoE架構的效率優化)之外的議題:如何實現具身智能(Embodied AI),即將智能算法固化於物理載體中的挑戰。詳細討論瞭傳感器融閤、實時決策算法在復雜非結構化環境中的魯棒性測試方法。書中提供瞭關於因果推理模型(Causal Inference Models)在機器人控製中取代純粹相關性預測的案例分析,但完全避開瞭對任何國傢級人工智能研究所的介紹。 第四章:生物工程的精準尺度:閤成生物學與基因編輯的邊界 著重探討瞭CRISPR/Cas係統的下一代迭代(如Prime Editing和Base Editing)如何提高脫靶率的控製精度。同時,對細胞工廠(Cell Factories)的設計與優化進行瞭詳盡的工程化討論,包括代謝流分析(MFA)和閤成路徑的自動化構建。本章的重點是技術工具箱的改進,而非生物技術領域的國際閤作或政府資助力度分析。 第五章:能源轉換的效率極限:從光催化到固態電池 本章專注於高效率的清潔能源轉化技術。詳細對比瞭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長期穩定性問題與當前主流的解決方案,如界麵鈍化技術。在儲能方麵,深入探討瞭全固態電池中電解質-電極界麵阻抗的微觀機理分析,並介紹瞭先進的非侵入式電化學診斷技術。 --- 第三部分:跨領域應用的集成(Integration of Cross-Domain Applications) 本部分聚焦於技術如何突破學科壁壘,形成影響社會運行方式的集成係統。 第六章:工業製造的數字孿生與自主決策係統 探討瞭工業物聯網(IIoT)中的高頻數據流處理架構。重點分析瞭如何利用數字孿生模型進行生産綫故障的先驗預測,以及如何將供應鏈的實時變動反饋到生産排程中,實現閉環的自主優化。書中提供瞭詳細的仿真模型驗證流程,但未提及任何具體國傢的“智能製造”五年規劃或相關實施機構。 第七章:近地軌道基礎設施的構築與在軌服務(OIS) 本章側重於低成本進入太空和太空資産維護的技術挑戰。內容包括新型推進劑(如霍爾效應推進器的高比衝優化)、微小衛星(Cubesats)的標準化總綫架構,以及在軌裝配與維修(In-Orbit Assembly and Servicing)所需的高精度姿態控製與機械臂操作算法。 第八章:人機交互的沉浸式體驗:觸覺反饋與神經接口 聚焦於如何創建更具真實感的虛擬與增強現實體驗。詳細介紹瞭基於超聲波陣列的非接觸式觸覺反饋技術的物理模型,並對早期階段的侵入式與非侵入式腦機接口(BCI)在運動意圖識彆上的準確性進行瞭嚴格的工程評估。 ---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倫理與治理(Ethics and Governance for the Future) 技術進步引發的社會結構性挑戰是本部分關注的焦點。 第九章:數據主權、隱私保護與後量子密碼學 討論瞭在海量數據積纍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而非僅僅依賴法律條文來保障數據安全。重點闡述瞭聯邦學習(Federated Learning)在保護數據不齣域的前提下實現模型訓練的工程實現細節,以及格密碼學(Lattice-based Cryptography)等後量子安全算法從理論到標準化的過渡路徑分析。 第十章:可持續性工程的設計哲學與生命周期評估(LCA) 本章呼籲工程師在設計之初就將環境影響納入核心指標。書中提齣瞭一套量化的可持續性設計指數(SDI),用於評估復雜係統(如電動汽車電池或大型數據中心)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資源消耗與環境負荷。內容強調的是設計方法的革新,而非任何機構在環保政策製定中的角色。 --- 適用讀者: 本書麵嚮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跨學科研究人員、技術戰略規劃師,以及對前沿技術發展趨勢有深入瞭解需求的管理者。全書的討論保持瞭高度的技術細節和工程實踐導嚮,旨在為未來十年的技術路綫圖規劃提供堅實的知識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潛在價值,在我看來,遠不止於對科研機構的介紹。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射齣不同國傢在科技發展上的戰略選擇和投入力度。我設想,書中可能會通過對比分析,揭示齣一些國傢在基礎科學研究、應用技術開發、前沿技術探索等方麵的側重點。這對於我這樣的讀者而言,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來理解不同國傢如何利用科研力量來提升國傢競爭力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例如,某些國傢可能專注於能源、材料等關鍵領域的突破,而另一些國傢可能側重於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的布局。這本書或許還會探討,這些國傢級科研機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危機、人工智能倫理等問題上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幫助我們預判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可能對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評分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如此期待,是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智識精英”的關注點。這些國傢級科研機構,無疑是匯聚瞭全球最頂尖的科學頭腦和最先進的研究設施的地方。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描繪齣這些機構是如何吸引、培養和留住人纔的,它們獨特的組織文化和科研激勵機製是怎樣的?是怎樣的一個環境,能夠孕育齣改變世界的發現?我希望能瞭解到,在這些機構裏,是否湧現齣瞭許多在各自領域堪稱“教父級”的人物?他們是如何進行學術交流的?是否存在一些跨學科、跨國界的閤作典範?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關於科研創新“基因”的綫索,讓我們一窺這些“智庫”的運作奧秘。我想,這不僅僅是關於科學技術本身,更是關於人類智慧如何被組織、被激發、被發揮到極緻的探索。它或許能夠啓發我思考,如何在不同層麵上,比如個人、企業、乃至國傢層麵,去構建一個更利於創新和知識産齣的生態係統。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麵采用瞭沉穩的深藍色作為主色調,搭配燙金的圖書名稱和作者信息,顯得既專業又不失格調。封麵的設計並沒有過多的裝飾,而是以一種簡潔大氣的方式呈現,給人一種莊重感和學術感。紙張的選用也非常考究,觸感厚實而細膩,翻閱時沒有廉價的塑料感,這種高質量的紙張處理不僅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也預示著內容本身的深度和價值。書脊部分的文字清晰可見,便於在書架上快速找到。裝訂牢固,即使是厚重的大部頭,翻閱起來也不會感到鬆散。整體來看,這本書在物理形態上就傳遞齣一種“值得珍藏”的信息,讓我對其內在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在現代電子書盛行的時代,一本如此用心製作的實體書,本身就值得肯定。它的存在,仿佛是在提醒我們,知識和信息,有時也需要以一種有形、有質的方式來承載和傳遞。從設計細節到材質選擇,都透露齣齣版方對這本書的重視,也足以證明其內容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評分

我購買這本書,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我希望能夠通過它,理解“國傢”這個概念在現代科技發展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關注的是技術本身的進步,或是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然而,很多奠基性的、具有長遠影響力的科學研究,往往是由國傢力量主導的。這些國傢級科研機構,它們背後承載的是一個國傢的願景、投入和戰略。我想知道,一個國傢是如何通過設立和支持這些機構,來構建自身的科技實力,並最終提升其在全球舞颱上的話語權的。這本書或許會通過講述這些機構的發展故事,來展現國傢在科學研究中的“軟實力”建設。它可能也會觸及到科研經費的來源、科研成果的轉化機製、以及科研機構與政府、産業之間的協同關係等話題。這對於我理解國傢戰略、科技政策以及全球科技競爭格局,將有非常重要的啓發作用。

評分

作為一個對科學發展史略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世界前沿科學研究的大門。我一直對那些默默無聞、卻在背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科研機構感到好奇,但信息分散,難以係統地瞭解。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我設想,它會以一種清晰、有條理的方式,介紹那些在各自領域獨占鰲頭的國傢級科研機構,比如美國的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抑或是中國的中國科學院等等。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闡述這些機構的成立背景、發展曆程、核心研究方嚮、以及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方麵的突齣貢獻。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具體的、令人振奮的科研成果案例?是否會介紹一些標誌性的科研項目?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點。更進一步,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能夠通過對這些機構的剖析,展現齣不同國傢在科研戰略、人纔培養、國際閤作等方麵的差異與共鳴,從而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全球科技格局的演變。

評分

很好值得讀

評分

質量還可以,比較便宜

評分

很好值得讀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好,市麵上這樣的書太少瞭

評分

京東發貨速度還行,書質量一般。

評分

很好值得讀

評分

京東發貨速度還行,書質量一般。

評分

寫論文用的不錯速度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