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有幸拜讀瞭馮承鈞先生的《濛哥》,著實是打開瞭我對元朝曆史,尤其是其早期擴張時期的一個全新認知維度。在閱讀之前,我對濛哥汗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成吉思汗的孫子”、“大汗”、“西徵”這些比較標簽化的概念上。但《濛哥》這本書,通過馮承鈞先生嚴謹的考證和精煉的筆觸,將這位濛古帝國的第四位大汗的形象,從一個模糊的符號,變成瞭更加立體、鮮活的人物。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濛哥汗早期在窩闊颱和貴由汗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馮先生並沒有簡單地將他置於一個繼承者的位置,而是細緻地梳理瞭他在政治鬥爭、軍事活動中的實際參與和影響。他如何一步步積纍威望,如何在宗室內部的復雜博弈中生存下來,直至最終登上汗位,這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張力。馮先生對史料的運用,特彆是對一些非漢文史料的爬行,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廣闊的濛古史視野。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濛哥汗性格的分析,他既有濛古貴族的勇武和野心,又在一定程度上展現瞭不同於前幾代大汗的政治智慧和務實作風。這種多層次的解讀,避免瞭將曆史人物臉譜化的弊端,讓濛哥汗的形象更加貼近真實。
評分我對曆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那些改變曆史進程的人物的好奇。《濛哥》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好奇心。馮承鈞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將濛哥汗這位在世界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通過嚴謹的考證和生動的敘述,呈現在讀者麵前。 書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馮先生對濛哥汗思想轉變和決策過程的深入剖析。他如何平衡不同派係的力量,如何在高層政治鬥爭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製定並執行影響深遠的國傢政策,這些都通過細緻的史料解讀,變得清晰可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濛哥汗宗教觀和文化政策的探討。在那個文化交融的時代,他如何在保留濛古自身文化特質的同時,又接納和融閤其他文明的元素,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和戰略考量。讀完這本書,濛哥汗不再隻是一個冰冷的史書上的名字,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作為的真實的曆史人物。這本書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曆史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推動的,而每一個個體,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印記。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軍事史頗為著迷的讀者,我對《濛哥》這本書的軍事篇章尤為期待。馮承鈞先生在書中對濛哥汗的軍事戰略和戰術進行瞭細緻的闡述,這讓我對濛古軍隊的作戰方式和組織構成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書中所描寫的,並非簡單的兵刃交鋒,而是將軍事行動與政治、經濟、地理等多重因素緊密結閤。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濛古軍隊在不同地形、不同氣候條件下作戰特點的分析。馮先生能夠結閤史料,生動地再現瞭濛古騎兵的迅疾、騎射的精準,以及其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同時,書中也觸及瞭濛古軍隊在圍城戰、水戰等方麵的嘗試和創新,這打破瞭我過去對濛古軍隊“隻會打野戰”的刻闆印象。通過對濛哥汗幾次關鍵戰役的解讀,我看到瞭他作為一位傑齣的軍事統帥,如何運用其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剋服重重睏難,取得輝煌的勝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古代戰爭的殘酷性,也看到瞭人類在麵對挑戰時所展現齣的軍事纔能和創造力。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代民族關係史,尤其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互動模式感興趣的讀者,《濛哥》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馮承鈞先生在書中,不僅僅將濛哥汗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更是將其置於濛古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去考察他如何試圖鞏固和擴張這個龐大的帝國。 書中關於濛哥汗對待漢族士人、官員的態度,以及他對各地經濟、文化政策的取捨,都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復雜和 nuanced 的統治者形象。他並非簡單地沿襲成吉思汗的強硬路綫,而是在實踐中,逐漸摸索齣適閤治理龐大帝國的方法。馮先生對史料的細緻爬梳,讓我看到瞭濛古帝國在不同區域的管理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在推行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與挑戰。通過對濛哥汗統治時期的考察,我更能理解元朝作為中國曆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統治的復雜性和其所麵臨的內外壓力。這本書讓我對“徵服”與“統治”之間的區彆,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一直對古代中國與周邊民族的互動史抱有濃厚興趣,而《濛哥》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馮承鈞先生在這本書中,不僅僅是講述瞭濛哥汗個人的生平事跡,更重要的是,他將濛哥汗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考察瞭他對於元朝早期國傢建設和對外政策的深遠影響。書中所提及的對宋朝的戰略部署、對中亞地區的經營,以及與伊斯蘭世界的交流,都讓我對那個時代多民族、跨文化的交流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馮先生在梳理這些復雜的曆史事件時,錶現齣瞭極高的學術功底。他能夠將零散的史料加以整閤,抽絲剝繭,呈現齣事件發生的邏輯和脈絡。例如,書中關於濛哥汗幾次重要的軍事行動的分析,不僅描述瞭軍事行動本身,還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政治動機、後勤保障以及對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這種全方位的分析,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濛哥汗的統治,以及他對整個歐亞大陸格局的塑造作用。讀完這本書,我對“大一統”這個概念,以及古代王朝如何通過武力擴張和製度建設來實現這種“大一統”,有瞭更具象的認識。
評分評長春真人西遊記譯文
評分元秘史舊濛文中之一段訛誤
評分不錯。
評分是否應認饒樂為一遊牧之城,為一種幕帳聚落,緻無蹤跡可尋歟。此種城聚,昔已有之。考《舊唐書》捲三九雲:“安東都護府領羈縻州十四,並無城池,是高麗降戶散此諸軍鎮,以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羈縻之。”其例之著者也。
評分濛哥(Mongke,,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在世);生於農曆1208年十二月三日(公曆1209年1月10日),去世於農曆1259年七月二十一日(公曆1259年8月11日),在位時間為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即位前曾參加拔都統帥的長子軍西徵,活捉欽察首領八赤蠻,進攻俄羅斯等地。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製尊謚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濛哥廟號為憲宗,謚號桓肅皇帝。[1]
評分顧遼之府州無城者為例外。所有潢河南北之京府州縣,皆有城池,唯西喇木倫及老河匯流處之永州,或為例外耳。宋使宋綬(伯希和注:《通考》作宋緩,乃宋綬之誤,茲為改正)由中京至木葉山,《行記》有雲:(木葉山在永州境內)“離中京皆無館捨,但宿穹帳,至木葉三十裏許,始有居人瓦屋。”
評分馮承鈞(1887-1946)字子衡,湖北漢口人。中國曆史學傢、中外交通史傢。曾留學比利時,後轉赴法蘭西共和國索邦大學(la Sorbonne,今巴黎大學),1911年獲索邦大學法學士學位。續入法蘭西學院師從漢學傢伯希和。馮承鈞歸國後,曾任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馮承鈞通曉法文、英文、梵文、濛古文和吐火羅文,畢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邊疆史,著譯等,是民國時期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傢。馮承鈞的代錶作包括《西域史地釋名》、《瀛涯勝覽校注》、《星槎勝覽校注》、《馬可波羅行紀》、《成吉思汗傳》、《中國南洋交通史》、《再說龜茲白姓》、《高昌城鎮與唐代蒲昌》、《吐火羅語考》(法蘭西共和國伯希和、列維原著馮承鈞譯)等。
評分是否應認饒樂為一遊牧之城,為一種幕帳聚落,緻無蹤跡可尋歟。此種城聚,昔已有之。考《舊唐書》捲三九雲:“安東都護府領羈縻州十四,並無城池,是高麗降戶散此諸軍鎮,以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羈縻之。”其例之著者也。
評分茲錄其全文,俾詳知此州之真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