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卢德铭 9787547205853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卢德铭 978754720585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秀琴 著
图书标签:
  • 英雄模范
  • 人物传记
  • 新中国成立
  • 历史人物
  • 卢德铭
  • 建国功臣
  • 人物故事
  • 红色人物
  • 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小马奔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05853
商品编码:112118199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卢德铭

:22.00元

作者:马秀琴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47205853

字数: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是祖国的骄傲,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人民共和国将永远铭记,历史将永远铭记。

内容提要


卢德铭,一个来自四川的有志青年,一个受到孙中山先生嘉许的黄埔高才生,一个在北伐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青年将领,一个深受叶挺将军赞许和器重的部下。在那军阀混战,国民党搞分裂,革命前途迷茫,我党力量尚十分薄弱的形势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正义,选择了民族解放的道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卢德铭》就像一部星光璀璨的英雄谱,真实、完整地记录了卢德铭不平凡的一生,再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目录


中华热血好男儿(代序)

少年才俊(1905-1924)
0-6岁 富家之子
卢德铭,四川省富顺县人。其父卢安炳颇通书理,曾在自流井“有道生”盐号管账(即当掌柜),且经商有道,家道殷实。卢父对这个新生儿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乡材,能成为一个人中之龙。
6-16岁 聪敏好学
卢德铭6岁进入私塾,饱读古圣贤之书。略微年长后,便离家到七十里外的宜宾县(与富顺毗邻)白花场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开始接触和感受到时代潮流的脉搏。
16-19岁 志向高远
在中学期间,他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和国内军阀连年混战的状况强烈不满。面对外凌内弱,卢德铭思想中渐渐萌生了从戎报国的念头。

弃笔从戎(1924-1925)
19-20岁 黄埔深造
卢德铭到黄埔军校学习,无论政治和军事,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尤擅讲演,是操讲兼优的学员。孙中山对卢德铭大加赞许,一时在军校传为美谈。在军校的我党组织也注意到了卢德铭,很快将他发展为中共党员。
北伐革命(1925-1927)
20岁 初露锋芒
讨伐陈炯明战役中,他机智勇敢,多次化装潜入敌营侦察敌情,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1925年月11月,卢德铭调任叶挺独立团二营四连连长。
21岁 战功卓著
独立团在党的领导和叶挺的指挥下,屡战屡捷,进展神速。卢德铭在各个战役中,英勇善战,立下许多战功。次北伐胜利结束后,叶挺独立团改为二十四师七十三团,卢德铭升任该团参谋长,驻军武汉。
22岁 统率警卫团1927年4月中旬,武汉国民政府再次北伐,卢德铭所在的七十三团参加了这一战役,保卫了武汉国民政府,并在我党的努力下出任武汉警卫团团长。
……
秋收起义(1927)
后记 流星的美丽

作者介绍


文摘


1924年春天,卢德铭邀约了刘丕绩、刘文波等有志青年,辞别父母和家乡,奔赴广州。
  离家前夕,正当过春节,卢德铭在房门上写了一副春联:
  问客何来想是仙风吹到
  留君不住须当明月照归
  四川到广州,山重水叠,路途遥远,当时交通又极不方便,他们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广州黄埔军校。卢德铭赶到广州时,军校考期已过,黄埔第二期学生队已开始了紧张的军校学习生活,卢德铭要求补考插队,但被校方拒绝。
  在为难中,卢德铭找到石清扬、卢思蒂、谢慧生等熟人,通过他们引见,终于见到了孙中山先生。他向孙中山先生陈述了自己的履历、志愿和来意。
  孙中山先生看了李筱亭写给他的举荐信,抬头看了看卢德铭,问道:“你要投考黄埔军校,去过黄埔了吗?”
  “去过了”卢德铭激动地答道,“我是从四川来的,路上走了几个月,错过了考期,军校现在已经招完生了。”
  卢德铭又急切地说道:“我立志投笔从戎,学军事以报效国家。不想考期过了,所以我才来求见先生,请先生出题考我!”
  孙中山想不到卢德铭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沉吟片刻,说:“那好,我来考考你!”孙中山提笔在纸上写下试题:“当今国民革命之首要任务。”卢德铭接过题,略一沉思,提起笔来,将平常的思索变成了一行行激情飞扬的文字。孙中山看了卢德铭写的即席应试文章,不但字写得好,而且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满纸激情涌动,忠胆毕露:孙中山当即写了一张字条:“该生经我面试合格,收他人校学习。”孙中山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卢德铭说道:“希望你言行一致,报效革命!”卢德铭面向孙中山深鞠一躬:“谢谢先生,德铭一牢记先生教诲,报效革命,义无反顾!”卢德铭如愿以偿,被分到了黄埔军校二期辎重兵队插队学习。
  ……

序言


中华热血好男儿(代序)

少年才俊(1905-1924)
0-6岁 富家之子
卢德铭,四川省富顺县人。其父卢安炳颇通书理,曾在自流井“有道生”盐号管账(即当掌柜),且经商有道,家道殷实。卢父对这个新生儿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乡材,能成为一个人中之龙。
6-16岁 聪敏好学
卢德铭6岁进入私塾,饱读古圣贤之书。略微年长后,便离家到七十里外的宜宾县(与富顺毗邻)白花场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开始接触和感受到时代潮流的脉搏。
16-19岁 志向高远
在中学期间,他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和国内军阀连年混战的状况强烈不满。面对外凌内弱,卢德铭思想中渐渐萌生了从戎报国的念头。

弃笔从戎(1924-1925)
19-20岁 黄埔深造
卢德铭到黄埔军校学习,无论政治和军事,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尤擅讲演,是操讲兼优的学员。孙中山对卢德铭大加赞许,一时在军校传为美谈。在军校的我党组织也注意到了卢德铭,很快将他发展为中共党员。
北伐革命(1925-1927)
20岁 初露锋芒
讨伐陈炯明战役中,他机智勇敢,多次化装潜入敌营侦察敌情,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1925年月11月,卢德铭调任叶挺独立团二营四连连长。
21岁 战功卓著
独立团在党的领导和叶挺的指挥下,屡战屡捷,进展神速。卢德铭在各个战役中,英勇善战,立下许多战功。次北伐胜利结束后,叶挺独立团改为二十四师七十三团,卢德铭升任该团参谋长,驻军武汉。
22岁 统率警卫团1927年4月中旬,武汉国民政府再次北伐,卢德铭所在的七十三团参加了这一战役,保卫了武汉国民政府,并在我党的努力下出任武汉警卫团团长。
……
秋收起义(1927)
后记 流星的美丽


时代脊梁:民族复兴征程中的群英群像 图书信息概要: 本书收录了十二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无私奉献精神,深刻影响了国家发展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但都以坚定的信仰和超凡的智慧,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时代英雄的生平、思想及其主要成就的深度剖析,为当代读者提供一面审视历史、汲取力量的镜子。 --- 卷首语:历史的洪流与个人的光芒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塑造着一个民族的命运。然而,推动历史车轮的,往往是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个体。他们或许是思想的先驱,以其洞察世事的目光点亮前路;或许是行动的楷模,以其钢铁般的意志开辟荆棘。本书所聚焦的十二位人物,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的选择和奉献,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国的坚实基础。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传记罗列,深入挖掘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决策背后的逻辑,以及他们留给后世可供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 第一部:探索与奠基——思想的火种与制度的构建(约400字) 本部分重点介绍了三位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为思想解放和制度框架搭建做出关键贡献的先驱者。 人物一:知识的拓荒者——陈望道(1891-1977) 陈望道先生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功臣,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本书详细梳理了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艰辛过程,尤其聚焦于“真理的味道”这一历史性瞬间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我们探讨的不仅是他严谨的学术态度,更是他对真理不懈追求的革命精神。重点分析了他在语言学和教育学领域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阐明了其如何将先进思想与本土文化有效结合,为新中国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石。 人物二:法治的擘画者——董必武(1886-1975) 董必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中杰出的法学理论家和实践家。本书着重剖析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国家法制建设的参与和影响,从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架构设计。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现了他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坚守,以及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过程中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原则性。 人物三:经济的规划师——薄一波(1908-2007) 薄一波同志的贡献横跨战争年代的后勤保障和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本章特别关注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参与并领导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通过梳理他关于工业化道路选择的论述,揭示了那个时代决策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国家建设的优先次序,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提供了历史性的经验总结。 --- 第二部:斗争与捍卫——信念的坚守与民族的尊严(约550字) 此部分聚焦于那些在炮火连天或民族危亡之际,以生命和鲜血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英勇斗士。 人物四:人民军队的塑造者——许光达(1908-1990) 许光达上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创建者和奠基人。本书详细描绘了他从一名步兵指挥员到装甲兵专家的转型过程。重点分析了他如何在建国初期,克服技术短板和物质匮乏的重重困难,吸收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军特点的装甲兵理论与训练体系。他的工作不仅是军事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贡献。 人物五:外交的开路先锋——陈毅(1901-1972) 陈毅元帅在军事生涯辉煌之余,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留名青史。本章重点探讨他参与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的历程,特别是他在处理复杂国际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方面的贡献。通过分析他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发言和决策,展现了他作为国家领导人所具备的国际视野和战略定力。 人物六:科学的拓荒人——钱三强(1913-1992) 钱三强先生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灵魂人物。本书不局限于介绍他发现新粒子等国际成就,更侧重于描述他如何以巨大的热情和组织能力,说服并团结了一批海外学成归来的科学家,投身到“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中。我们深入剖析了他作为科研组织者的魅力,以及他为建立中国独立自主的科研体系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牺牲。 人物七:教育的播火者——杨石先(1907-1998) 杨石先院士是中国现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他如何将前沿的化学研究成果引入国内,并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化学人才。特别探讨了他在国家基础研究薄弱的年代,如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为我国化学学科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材,确保了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 --- 第三部:建设与创新——国家发展的实践者与先行者(约550字) 本部分侧重于那些在和平建设时期,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推动国家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杰出人物。 人物八:农业的革新者——袁隆平(1930-2021) 袁隆平院士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贡献了毕生的心血。本书详尽介绍了杂交水稻从理论探索到大面积推广的艰难历程。我们不仅仅赞颂他的科学成就,更深入分析他面对早期科研失败、社会质疑时的坚韧不拔,以及他将科研成果无私奉献给广大农民的博大情怀,这是对“民生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 人物九:交通的建设者——茅以升(1910-2004) 茅以升先生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先驱。本书以钱塘江大桥的修建为例,细致展现了其工程设计中的独创性,以及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如何排除万难,完成这一关系国家命脉的战略工程。同时,也梳理了他晚年对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持续贡献和前瞻性思考。 人物十:工业的开拓者——王进喜(1923-1970) “铁人”王进喜是新中国工人阶级精神面貌的象征。本书着重于他在大庆油田会战中的领导作用。我们探讨的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他如何带领工友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靠集体智慧和革命干劲,实现了“三老四严”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和安全生产规范的创立,为国家能源独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物十一:人道的守护者——吴孟超(1932-2021) 吴孟超院士是中国现代肝脏外科的奠基人。本书聚焦于他如何突破西方医学的传统观念,成功开展了复杂的肝脏移植和肿瘤切除手术。我们通过他三十多年如一日的临床实践,展现了医疗工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他将国际先进技术本土化、普及化的奉献精神,使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人物十二:航天的梦想家——钱学森(1911-2009) 钱学森先生的归国,被誉为“两弹一星”事业的开端。本书深度分析了他回国前后思想的演变,以及他在新中国初期面对技术封锁时,如何以其卓越的系统工程思维,指导和推动了导弹、航天等尖端科技领域从零起步的建设。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是激励后世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的永恒动力。 --- 结语:传承与未来 本书所呈现的十二位人物,并非历史的孤立节点,而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他们的故事,是关于信仰、勇气、智慧和奉献的史诗。他们的光芒,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程,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 (总字数:约148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交织之处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都在追寻能够让我沉浸其中、感同身受的优秀史书。当我目光掠过《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套丛书,并且发现了其中关于《卢德铭》的这一册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我极为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卢德铭烈士在面临严峻挑战时,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我希望能读到关于他在重大历史关头,如何凭借远见卓识和无畏勇气,做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刻剖析这些决策背后的逻辑和深层原因,让我们了解他何以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 从书籍的装帧设计来看,我猜测这本书在细节上也力求完美。我期待书中能够配有珍贵的历史图片、地图,甚至可能是当时的书信节选,这些丰富的视觉和文献资料,将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我希望能够“看见”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就像亲身经历一般。 我深信,每一位英雄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卢德铭烈士在革命征程中的个人奋斗与情感经历。他是否有着自己的困惑与挣扎?他在与亲友的分别中,是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遗憾?这些充满人性的叙述,将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在于它能够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我期待在阅读《卢德铭》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他身上那种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品格,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激励我在自己的道路上,也能勇于担当,不畏艰险。

评分

我是一个从小就对红色故事情有独钟的读者,每当读到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我都会心潮澎湃。这次在书店看到《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系列中的《卢德铭》时,我的目光就被深深吸引了。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贴近我们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来讲述卢德铭烈士的生平。我不太喜欢过于古板、生硬的语言,更倾向于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叙述。我希望作者能够像讲故事一样,把卢德铭烈士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让我们可以轻松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描绘出卢德铭烈士在军事斗争之外的另一面。比如,他是否有着浪漫的情怀?他在战争的间隙里,会想些什么?他有没有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过动摇?这些更具人情味的细节,往往更能让我们理解一个真实的英雄。 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而更是一种对精神传承的探讨。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卢德铭烈士的事迹,去探讨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发扬这种奉献精神,如何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我希望通过阅读《卢德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牺牲”的意义,更清晰地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让我感动、让我思考、让我汲取力量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充满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那些为新中国奠基的先驱者们的书籍。当我在书店偶然翻阅到这本《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系列中的《卢德铭》时,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和封面传递出的厚重感,就足以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缓缓道来那些峥嵘岁月中的故事。我不希望它仅仅是冰冷的史实罗列,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将卢德铭烈士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希望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比如他在艰苦条件下是如何坚持斗争的,他与战友们之间是否有过感人至深的友情,他面对困难时又有着怎样的内心独白。 从封面设计来看,这本书似乎在努力营造一种庄重而不失温情的氛围。我希望内容上也能做到这一点,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还原,又能注入作者对英雄人物的真挚情感。我非常好奇,在那个时代,像卢德铭这样的英雄是如何在重重磨难中保持信仰,并最终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力量的。 我一直相信,了解历史人物,不仅是了解他们的功绩,更是理解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近距离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去感受那些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牺牲的伟大灵魂。我期待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汲取到力量,也能够对“英雄”这个词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厚度,以及“100位”这个数字,都预示着它将是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我期待它能够呈现出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贡献者,展现出新中国成立过程中,不同群体的智慧与勇气。而《卢德铭》作为其中的一员,无疑是这场伟大事业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他,去感受他身上散发出的那份可歌可泣的精神光辉。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革命史有着深切探究欲望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够帮助我填补知识空白、深化历史认知的优秀读物。当我的目光锁定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这套丛书,特别是其中的《卢德铭》分册时,一种强烈的学习冲动油然而生。 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否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卢德铭烈士的事迹。我不太喜欢那种千篇一律的宣传式叙述,而是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和独到见解。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卢德铭烈士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做出关键决策,他的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成熟的。 从书的厚度来看,我预计它会包含相当详实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我希望作者能够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访谈记录,甚至是未曾公开过的档案资料,来支撑其观点。这样,不仅能增加书籍的可信度,也能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质感。 我对书中关于卢德铭烈士个人成长历程的描写尤为感兴趣。我希望能了解到他早年的经历,他的家庭背景,以及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走上革命道路。我想知道,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又有哪些人物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英雄的事迹,更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对国家、对个人价值的思考。我希望在阅读《卢德铭》的过程中,能够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更能够从他的经历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肩负的责任。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书籍。当我在书架上看到《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系列中的《卢德铭》时,我便立刻被它所吸引。 我尤其看重作者在叙述中是否能够展现出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我不太喜欢那种简单化的英雄赞歌,而更希望看到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呈现。我期待书中能够对卢德铭烈士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有深刻的分析,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他的选择和行动的。 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够在书中展现出卢德铭烈士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不仅仅是罗列他参与了哪些战役或活动,而是希望能够深入分析他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的出现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推动作用。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他贡献的价值。 我设想中的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时代精神的解读。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卢德铭烈士的一生,去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牺牲精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部引领我们理解那个伟大时代的“钥匙”。 这本书的意义,在我看来,远不止于对一位英雄的纪念,更在于它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希望在阅读《卢德铭》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会到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