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陈云人生纪实(上、下;平装)
作 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著
I S B N :9787550605510
出 版 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9月 di1版
印刷时间:2011-9-1di1次
字 数:914000字
页 数:全2册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克
定 价:78元
本书内容是从众多有关陈云的图书及相关报刊杂志上选录的,主要收录的是陈云同志的秘书、战友、同事及亲属的回忆文章及专著,还有一些是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陈云人生纪实(上下)》在编辑体例上主要以历史时期划分,将陈云的革命生涯划分为八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分为历程、交往和珍闻三个部分,试图立体式地展现陈云不平凡的一生。
作为中国共产党*一代和di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陈云的一生是极其不平凡的:从少年失父母、练塘求学,到赴商务印书馆谋生;从投身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参加特科秘密工作,到长征中担负特殊使命,迎接西路军;从出掌中央组织部、领导西北财经工作,到转战东北、接管沈阳;从建国初统一财政经济、恢复经济建设,到“大跃进”后降低钢铁指标、调整国民经济;从“文*”中受到错误批判、到江西“蹲点”,到参与拨乱反正、全面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陈云以其非凡的经历、务实的精神以及在经济工作中的特殊才干,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为了进一步宣传陈云同志的光辉业绩和不朽风范,作者编辑出版了《陈云人生纪实》。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编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研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思想和生平的部门。1980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改名而成。主要职能是:编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及现任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编辑党和国家及军队重要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撰写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其他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年谱、传记及传记性作品,研究他们的著作、生平和思想;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收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动态,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必要的交流;审核或协助审核、审查准备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和现任中央常委未发表过的历史文稿、有关音像制品,有关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工作和生活情况的重要图书、文章及音像制品等,以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作品;负责联系中央指定由中央文献研究室联系的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和历任中央主要领导人著作的编辑和年谱、传记的撰写工作;承担党中央交办的其他任务和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具体事务。
目录
*一编早年岁月
(1905—1927)历程
少年时代3
在商务印书馆的日子19
投身工人运动30
交往
师生情谊——与他的三位老师47
当学徒的介绍人——与张子宏50
入党介绍人——与董亦湘54
珍闻
少年陈云56
奋发有为的青年60
“只要立志革命,不怕没饭吃”63
小“听客”64
di二编红军时期
(1927—1937)历程
有勇有谋的农运*袖71
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95
在中央苏区125
长征中的特殊使命146
交往
“一个深晚”——与鲁迅164
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与段子俊169
“这顿饭非吃不可”——与谢良177
“应当肯定席懋昭同志为革命烈士”——与席懋昭180
珍闻
调查细致奖惩分明185
“这份东西是我的笔迹”191
珍贵的历史文献197
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203
《随军西行见闻录》207
组建“新兵营”212
号召“向文化进军”216
创建我军*一支航空队220
di三编延安年代
(1937—1945)历程
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227
注重选拔人才242
讲授党的建设课274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97
领导西北财经工作301
交往
“写得可以,就照这样去讲”——与徐明清311
“延安时期的六个印象”——与袁宝华314
喜结良缘——与于若木317
几次难忘的教诲——与刘家栋325
选拔干部的四条标准和四条原则——与刘洪生343
肝胆相照以诚相待——与何穆、陈学昭350珍闻
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情怀356
党依靠的武器,weiyi的就是纪律364
一贯不搞特殊376
“吃饭要照镜子”382
热情关心他人384
“浪费了可惜”388
俭朴的生活390
di四编转战东北
(1945—1949)历程
挺进东北399
出任北满分局书记410
建立北满根据地423
起草《关于东北形势和任务的决议》442
在南满坚持斗争452
主持东北财政经济工作461
在全国劳动大会上作报告480
“要把沈阳接管好”485
西柏坡之行504
交往
“张闻天的追悼会,我一定要参加”——与张闻天、刘英
513
患难之交——与萧劲光518
“百战沙场碎铁衣”——与洪学智524
要放手开展工作——与韩光529
珍闻
“四保临江”与“三下江南”534
在南满进行土改538
“我感谢你们这些‘榔头兵’”541
健全党内生活的三条意见544
汽车是左侧通行,还是右侧通行?546
“马火车”548
沈阳工人代表大会551
di五编建国初期
(1949—1956)历程
*一任中财委主任557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583
制定抗美援朝开始后的财经方针596
主持编制和实施“一五”计划602
与高岗分裂党的阴谋的斗争609
作出粮食统购统销的决策612
主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工作616
在党的八大上622
交往
中财委的两位领导人——与薄一波633
半个世纪的真诚友谊——与章乃器645
“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平反”——与马寅初657
珍闻
“我也是上海的工会干部嘛”666
要吸收资本家参加工作672
解决上海工人失业问题674
不要只想到做官,忘记了革命680
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子孙万代683
三次视察鞍钢685
关注新中国的汽车工业690
有计划地治水696
善于抓大事706
不收礼,不吃请708
50年代三次到青浦搞调查711
八大期间与外国代表团的谈话714
di六编十年探索
(1956—1966)历程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725
在“大跃进”运动的狂飙中733
降低钢铁生产指标764
一切为了度过困难时期792
di四次回乡825
谋划调整良策838
向毛泽东提出分田到户864
交往
“陈云看问题很尖锐”——与毛泽东875
“陈云真会过日子”——与周恩来891
“你是卖布的出身啊”——与沈鸿896
“希望你们定期来看看我”——与吴宗锡903
“我们合个影”——与赵开生910珍闻
“我看陈云同志行”913
要把群众的衣食住行作为战略问题来考虑914
“这个先生不可少”918
“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920
“虽是亲朋故旧,也要一视同仁”923
视察武钢926
“不能把科学当成迷信去破”937
视察抚顺943
要自力更生发展化肥工业947
两次调查会952
“公私并举、私养为主”958
“对领导和群众都一视同仁”961
chao人的毅力964
di七编“文*”经历
(1966—1976)历程
“文*”初期的遭遇969
在江西“蹲点”的日子974
考察南昌县农村995
钢城之行1001
萍乡、安源之行1008
关于对外贸易的几点思考1015
交往
将军管理经济——与李先念1026
父亲的两封信——与陈伟华1029
谆谆教诲,永生难忘——与曾文威1038
我认识了陈云——与胡少春1046
“我们是老相识了”——与李赤1052
两只折叠凳子——与陈天赋1057
“慈父”般的教诲——与傅可新1060
珍闻
“黑帮这个词可不能随便用啊”1064
“钱由我出,就这样定了”1066
年夜饭1068
一顶军帽1071
深入基层,求实创新1072
工人的贴心人1078
难忘的一课1080
陈方的婚礼1083
给女儿发工资1085
“做事不能脱离群众”1086
di八编改革开放
(1976—1995)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1091
再次出掌经济工作1121
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140
历史决议要写“党的60年”1147
借外债一定要“用得好”1163
倡导从严治党1174
“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1187
两个文明要一起抓1196
在老一代交接班中发挥重要作用1204
交往
手术前weiyi的牵挂——与潘汉年1212
“你是全国有名的教授了”——与侯宝林1222
“你是小彩舞”——与骆玉笙1224
“‘三将军’怎么没有来”——与汪雄飞1226
“以后可要常来看我呀”——与赵天元1228
“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与阿尔希波夫1234
珍闻
打算盘1236
“外国资本家也是资本家”1237
关于整理古籍的指示1240
与烈士子女一起过春节1245
“出人、出书、走正路”1250
长大后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1271
关注水资源和工业污染问题1274
怎样做到实事求是1277
心中有群众1280
云栖竹径杭州情1282
“剪刀博物馆”1286
“睡觉*一,吃饭di二”1288
在上海华东医院的日子里1294
*后岁月1297
遗产1307
编后记1312
说明1314
这本关于陈云的传记,初读时就被其厚重的历史感和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挖掘和梳理这位共和国元勋的非凡一生。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不像一些官方传记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历史的温度。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复杂人物的成长轨迹,从早年的革命历程,到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波澜壮阔,再到晚年对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陈云同志在重大决策面前的思考过程,以及他与同时代其他领导人之间的互动,都有着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描绘。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注,使得阅读过程远比阅读一份简单的履历要引人入胜得多。它让我开始以一个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中的那些“伟人”,理解他们决策背ọng的复杂权衡与内心挣扎。这种深度的挖掘,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翻开这两册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之中,而陈云就是这画卷中最核心、却又常常被低估的那个关键节点。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记录,更是一部微观视角的中国近现代史的侧影。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经济思想的探讨部分,那种对国家财政、金融体系的精辟论述,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者没有回避历史中的争议和曲折,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将史料铺陈开来,任由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坦诚的态度非常难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每一次合上书卷,都会对“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那份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那种朴素而坚定的政治智慧,通过文字的力量,穿越时空,依然能给予人震撼。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给予这本书极高的评价。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对“精神遗产”的梳理和传承。陈云同志的许多理念,尤其是在经济管理和干部建设方面的观点,具有超越时代的洞察力。这本书没有采取那种夸张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和细致的事件还原,让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形象跃然纸上。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新中国早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一系列重大政策的背景脉络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去阅读,但它给予读者的回报是丰厚的知识积累和对历史人物深刻的理解与敬意。
评分坦率地说,我并非历史研究的专家,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对党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细节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比如对陈云同志家庭生活的描摹,虽然篇幅不多,却能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领导干部的生活状态,朴素、低调,却又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它成功地避开了歌颂的陷阱,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真实”的陈云——一个有血有肉、有原则、有坚持的革命者和改革家。装帧设计上,平装版本拿在手里也很有分量感,内容详实到几乎像是把图书馆里所有相关档案都搬了过来,阅读体验极为充实,每次捧读都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历史人物,总习惯于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过去的抉择,但这套传记则尽力还原了特定的历史情境。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陈云在那些关键的会议室里,面对复杂的局面,是如何权衡利弊、提出独到见解的。书中的文字密度很高,信息量爆炸,但组织得当,引人入胜。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住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所有好奇心,让我对党内决策机制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可以说,这是一部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有深度、有温度的政治人物传记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