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

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战霞,袁建平 等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器操作
  • 微重力环境
  • 空间科学
  • 航天工程
  • 模拟技术
  • 实验设计
  • 力学
  • 流体力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空间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039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544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3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首先介绍了失重飞机实验、落塔实验、吊丝系统、气浮台实验、中性浮力实验等目前正在应用的方法;然后介绍了液体浮力/电磁力混合悬浮系统、空间操作地面实验的相似性理论研究、基于键合图理论的地面实验相似程度分析、混合悬浮实验测试方法、Cyber空间辅助的模拟实验方法等本团队研究成果;此外,还在实验室搭建了混合悬浮原理性实验系统,取得了可信的数据和实验结果。
  《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可供航天领域和其他微重力环境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作者阅读,也适合相关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参考。

作者简介

  朱战霞,女,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95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学院飞行力学专业,1998年3月获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4月获同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多年来一直潜心于航天器轨道力学、飞行器动力学、空间操作地面实验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预研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重要文摘收录10余篇。特别是在航天器操作及其地面实验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参加了多项与地面实验相关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地面实验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申请了相关发明专利9项(正在审批之中)。
  
  袁建平,男,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81年获西北工业大学一般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动力与控制专业博士学位,是中国首批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1988至1991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研学,回国后,一直潜心于飞行器动力学、航天器轨道机动理论、空间操作与地面实验技术等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重要文摘收录5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已出版专著5本,其中两本分别获第一届和第三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空间操作与地面实验
1.2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
1.2.1 空间环境的范围
1.2.2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本体性能的影响
1.2.3 空间环境对航天器运动特性的影响
1.3 微重力实验的意义
1.3.1 微重力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3.2 微重力实验对载人航天的重要意义
1.3.3 微重力实验对新型航天器研制的意义
1.3.4 微重力实验对空间操作的意义
1.4 微重力环境模拟和构建的方法与种类
1.4.1 地面微重力环境构建的范围
1.4.2 地面微重力实验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1.5 本书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失重飞机实验
2.1 实验简介及国内外现状
2.1.1 失重飞机的原理
2.1.2 失重飞机的优缺点
2.1.3 国内外发展
2.2 系统结构和实验方法
2.2.1 系统构成
2.2.2 实验项目实施方法
2.3 失重飞机实验案例分析
2.3.1 案例一:不同重力水平、重心以及重量对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影响
2.3.2 案例二:骨细胞对变重力水平的响应研究
2.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3章 落塔实验
3.1 落塔实验原理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3.1.1 实验原理
3.1.2 国内外现状
3.2 落塔系统结构和实验方法
3.2.1 落塔系统结构
3.2.2 实验方法
3.3 落塔实验案例分析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模型和平台
3.3.3 实验内容
3.3.4 实验步骤
3.3.5 实验结果和数据处理
3.4 发展趋势
3.4.1 提高实验精度
3.4.2 实验方案创新
参考文献

第4章 吊丝系统
4.1 吊丝系统的原理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4.1.1 吊丝系统概念及原理
4.1.2 吊丝系统应用范围及优缺点分析
4.1.3 吊丝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4.2 吊丝系统结构和实验方法
4.2.1 吊丝系统的系统组成及构架
4.2.2 吊丝系统的实验方法
4.3 典型实验系统
4.3.1 SM2的吊丝实验系统
4.3.2 EMR的吊丝实验系统
4.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5章 气浮台实验系统
5.1 气浮台物理仿真原理
5.1.1 单轴气浮台
5.1.2 三轴气浮台
5.1.3 三自由度气浮平台
5.1.4 五自由度气浮平台
5.2 气浮台物理仿真的国内外现状
5.2.1 单通道姿态控制物理仿真
5.2.2 三通道姿态控制物理仿真
5.2.3 编队飞行控制物理仿真
5.3 航天器相对运动物理仿真试验系统典型配置
5.3.1 航天器相对运动模拟器
5.3.2 相对运动测量系统
5.3.3 第三方位姿测量系统
5.4 典型试验情况
5.4.1 试验技术要求
5.4.2 气浮台上系统方案设计
5.4.3 地面测控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5.4.4 典型试验结果
5.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6章 中性水池实验
6.1 原理、优缺点及国内外现状
6.1.1 中性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6.1.2 中性浮力实验的优缺点
6.1.3 中性浮力实验的应用范围
6.1.4 中性浮力水池的国内外现状
6.2 系统结构和实验方法
6.2.1 中性浮力实验设施的组成和结构
6.2.2 中性浮力实验方法
6.3 典型中性浮力设施及实验案例
6.3.1 典型的中性浮力设施
6.3.2 典型的中性浮力实验案例
6.4 浮力控制技术
6.4.1 磁流体的制备及密度调节方法
6.4.2 磁性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密度调节方法
6.4.3 改变溶液配比对液体密度的影响
6.4.4 液体介质浮力特性变化的控制技术
6.5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混合悬浮系统
7.1 混合悬浮原理
7.1.1 混合悬浮的基本原理
7.1.2 混合悬浮非接触力源的选择
7.1.3 液磁混合悬浮的优缺点
7.2 液磁混合悬浮的微重力效应模拟系统构建
7.2.1 液浮系统组成
7.2.2 电磁系统组成
7.2.3 实验模型系统组成
7.2.4 测量系统组成
7.2.5 支持保障系统
7.3 混合悬浮系统实验方法
7.3.1 电磁力控制方法
7.3.2 阻力预估与减阻方法
7.4 混合悬浮系统设计及实验实例
7.4.1 混合悬浮微重力效应模拟系统设计
7.4.2 混合悬浮实验实例
参考文献

第8章 空间操作地面实验的相似性理论研究
8.1 相似性的基本概念
8.2 相似三定律及其发展历程
8.3 相似性与模型实验研究
8.4 相似准则的导出方法
8.5 Buckinghamπ定理
8.5.1 Buckinghamπ定理的表述
8.5.2 Buckinghamπ定理的证明
8.6 空间操作地面实验相似准则的建立
8.6.1 基于Buckinghamπ定理的相似准则
8.6.2 轨道动力学问题的相似准则
8.6.3 姿态动力学问题的相似准则
8.7 基于相似准则的地面实验规划与设计
8.7.1 近距离空间操作地面实验
8.7.2 环绕运动地面实验
8.8 混合悬浮实验环境影响相似程度的因素
8.8.1 环绕实验干扰因素分析
8.8.2 相对运动实验干扰因素分析
8.9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9章 基于键合图理论的地面实验相似程度分析
9.1 基于键合图理论的相似度量方法
9.1.1 近似相似程度的量化度量
9.1.2 状态变量的活性分析
9.1.3 度量函数的改善
9.1.4 相似性分析的流程
9.2 环绕实验干扰对相似度的影响分析
9.3 近距离操作实验干扰对相似度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第10章 混合悬浮实验测试方法
10.1 系统液体浮力特性测试方法
10.2 系统电磁力特性测试方法
10.2.1 力的基本测量原理
10.2.2 电磁力特性的测试方案
10.3 系统微重力水平测试方法
10.3.1 测试方法介绍
10.3.2 测试方案
10.4 面向空间操作地面实验的测试
10.4.1 测试方法分析与选择
10.4.2 IMU测量误差机理与补偿
10.4.3 绝对运动测量方案
10.4.4 相对运动测量方案
参考文献

第11章 Cyber空间辅助模拟实验方法
11.1 概述
11.1.1 Cyber空间与Cyber性
11.1.2 空间操作系统的Cyber性
11.1.3 Cyber与地面实验系统结合下的空间操作实验验证
11.2 空间操作地面实验与Cyber实验的结合
11.3 基于Cyber的空间操作地面实验系统总体框架
11.3.1 系统总体框架
11.3.2 系统层次结构
11.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1.4 基于Cyber空间操作的地面实验模型动力学建模
11.4.1 坐标系定义
11.4.2 单柔性体动力学方程
11.4.3 舱段邻接递推关系
11.4.4 实验体系统动力学方程
11.5 基于Cyber的空间操作地面实验系统动力学预测建模
11.5.1 动态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
11.5.2 动态贝叶斯网络推理
11.6 系统中的时延分析
11.6.1 影响网络时延的因素
11.6.2 基于Cyber的空间操作地面实验系统时延分析
11.6.3 星地视频和指令数据传输模拟
11.6.4 星地视频和指令数据传输方式
11.6.5 影响星地通信时延的主要因素
11.6.6 星地通信时延模拟
11.7 Cyber环境建模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由于航天器发射和运行的空间环境特点,决定了航天任务具有高风险、高成本的特征,因而,航天器及其元器件不能在空间进行多次重复试验。这样一来,地面的实验和验证就显得特别重要。
  地面实验伴随着航天器的设计、制造和运行过程,是进行总体性能评价、关键参数确定、元器件测试、各种系统验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随着空间操作技术的出现,地面实验更成为各种复杂空间操作活动可行性、可靠性、最优性等评价和验证的重要手段。而地面实验的置信度(亦即地面实验反映空间真实情况的接近程度)取决于地面实验条件和环境的构建。
  对航天器的飞行、操作和运行来说,力学环境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它不仅影响诸如轨道、姿态等航天器总体特性,还会影响诸如太阳帆板、机械臂等活动部件的动态特性和操作过程,影响结构、机构、材料、电子器件等性能。由航天器与地球等星体的时空关系和运动特性形成的微重力环境构建,是航天器设计、制造、测试,特别是运行、操作过程验证与重现最为必要的地面设施。
  地面微重力环境实验可以解决航天器设计、测试、操作等过程中诸多问题。在空间力学效应的地面模拟中可以实验轨道特征,如非线性状态的非开普勒轨道、多引力场作用轨道、强控制作用轨道、连续推力轨道、多模拼接轨道等;姿态特征,如强控制作用下的大姿态运动、姿态/轨道耦合运动、复合体运动、变构型运动、变质量体运动等;协同特征,如多体、柔/刚复合的航天器协同控制,多航天器的编队、绕飞、停靠等相对运动控制,中/远程交会式相对运动控制,近距离交会(加注、维修状态)式协调控制等;操作特征,如空间机器人(机械臂)操作过程模拟,表面力/体积力模拟,系统/子系统操作过程模拟,机械运动、表面运动、间隙运动、润滑效果的天/地差异性模拟等。
  在地面构建或模拟空间微重力环境/效应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但面向空间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效应构建是本研究团队近十年来研究的主要内容。本书首先综合介绍了已有的实验方法,包括失重飞机实验、落塔实验、吊丝系统、气浮台实验、中性浮力实验,它们目前正在大量应用之中。然后介绍了本团队研究的成果:液体浮力/电磁力混合悬浮系统、空间操作地面实验的相似性理论研究、基于键合图理论的地面实验相似程度分析、混合悬浮实验测试方法、Cyber空间辅助的模拟实验方法等。此外,我们还在实验室搭建了混合悬浮原理性实验系统,取得了可信的数据和实验结果。
  第2章到第6章主要对现有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其中第2章“失重飞机实验”由杨鹏飞、朱战霞和商澎完成,商澎曾带领研究生赴法国参加了失重飞机的飞行实验。第3章“落塔实验”由陈小前、黄奕勇、李京浩和李晓龙完成,他们曾在中科院空间中心的落塔上进行了在轨加注系统的实验。第4章“吊丝系统”由黄攀峰和孟中杰完成。第5章“气浮台实验系统”由黎康、牟小刚和朱志斌完成,他们都曾完成过类似实验。第6章“中性水池实验”由黄英和朱战霞完成,其中关于浮力控制部分反映了其最新研究成果。
  第7章到第11章介绍了本团队的研究成果。其中由袁建平、朱战霞和明正峰完成的第7章“混合悬浮系统”介绍的系统克服了现有系统的不足,提出的新方法具有提供长时间、三维微重力模拟、大范围六自由度运动空间、悬浮高度任意调节的能力。第8章“空间操作地面实验的相似性理论研究”由袁建平、赵育善、朱战霞和何兆伟完成,该章与赵育善、何兆伟和朱战霞完成的第9章“基于键合图理论的地面实验相似程度分析”,系统地给出了地面微重力实验和实际空间运动之间的相似度分析方法。第10章“混合悬浮实验测试方法”由朱战霞和明正峰完成,主要介绍了悬浮系统整体性能测试方法和实验过程的参数测量方法。第11章“Cyber空间辅助模拟实验方法”由宁昕和朱战霞完成,他们将数字空间技术用于微重力实验,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要说的是,第1章“绪论”由朱战霞和袁建平完成,其中朱战霞除参加本书其他章节的写作外,还负责全书的策划和统稿工作。
  本书适合航天领域和其他与微重力环境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阅读,也适合相关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参考。

《星海启航:微重力空间站生活指南》 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本以亲历者的视角,深入浅出地描绘了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航天器操作的独特体验和挑战。它旨在为所有对太空探索抱有好奇心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未来可能踏上星辰大海征途的准宇航员们,提供一个生动、真实且富有启发的参考。 第一章:失重初体验——身体的奇幻漂浮 初抵微重力环境,最直接的冲击莫过于身体感受的颠覆。本书将细致地描绘宇航员首次感受到失重时的种种反应,从最初的眩晕、空间定向障碍,到身体逐渐适应、学会利用墙壁、扶手进行移动。我们将深入探讨失重对人体生理机能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例如肌肉萎缩、骨密度下降、心血管系统变化等,并介绍宇航员如何通过科学的锻炼和生活习惯来对抗这些生理挑战。想象一下,你不再被地球的引力束缚,可以像鸟儿一样在舱内自由“飞翔”,但同时也要克服方向感的迷失和身体的不适,这种矛盾又奇妙的感觉,将通过生动的文字一一呈现。 第二章:微重力下的日常——吃饭、睡觉、工作与休闲 在地球上习以为常的日常活动,在微重力环境下都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本书将详细阐述宇航员如何在失重状态下进食、饮水。食物不再是“落下”而是“漂浮”,需要特殊的包装和进食技巧。水分的收集与循环系统也至关重要。睡眠不再需要床铺,固定装置成为必需,但即便如此,睡眠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失重环境中维持个人卫生,如洗澡、刷牙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需要精巧的设计和操作。 工作方面,本书将重点介绍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航天器维护、科学实验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操作。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因为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任务失败。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现宇航员如何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保持冷静、精准地完成任务。 即便是休闲时光,也充满了新意。宇航员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娱乐活动?如何保持与地球家人的联系?本书将描绘他们如何在孤独而浩瀚的宇宙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 第三章:空间站的“家具”与工具——巧妙的创新设计 本书将深入解析太空生活背后,那些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智慧的创新设计。从固定身体的束带、脚环,到防止物品漂移的魔术贴、储物袋,再到特殊的餐具、饮水装置,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工程师们的巧思。我们将探讨这些设计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例如,为了方便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特殊的舱外航天服是如何设计,以及宇航员是如何在失重环境下穿脱和操作的。 第四章:团队协作的艺术——太空中的“一家人” 太空任务的成功,离不开宇航员之间紧密的团队协作。本书将重点描绘在封闭、高压的环境下,如何建立信任、解决冲突、保持良好的沟通。宇航员们不仅仅是同事,更是彼此生命中最可靠的伙伴。我们将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现他们在面对技术难题、心理压力时,如何相互支持、共同克服。团队的凝聚力,是他们在遥远的星空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第五章:心怀远方——太空生活的哲学与展望 本书不仅关注技术的细节和生活的琐碎,更将触及太空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哲学思考。从浩瀚宇宙的壮丽景色,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宇航员们的视角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他们对地球的眷恋,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以及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坚守,都将在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最后,本书将展望未来,激励读者对太空探索的持续热情。微重力环境的建造与操作,是人类迈向更广阔宇宙的基石。本书希望点燃更多人心中的探索之火,让他们理解并珍视那些在星辰大海中默默付出的先行者们。 《星海启航:微重力空间站生活指南》是一本献给所有怀揣太空梦想者的读物,它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生动的笔触,带领你体验一次别样的太空之旅,让你在阅读中仿佛亲身经历那份失重的心跳与征服未知的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们接触到了许多关于航天器设计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如何在航天器内部创造和维持特定的微重力环境,尤其是为了满足某些特殊实验需求而进行的“构建”,我一直觉得有些概念上的模糊。这次偶然看到了《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这本书,它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知识盲区,也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微重力环境的“构建”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精密的工程,它不像是在地面上搭建一个简单的模拟舱,而是需要在距离地球数千公里的航天器上,在极端、严苛的太空环境下,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设计和控制来实现。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克服的物理学挑战,比如如何有效抵消或减弱航天器自身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如何精确控制内部的加速度,以及如何处理重力梯度效应等。同时,“操作”这个词又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更强调的是实际应用和工程实现。它可能会详细介绍实现微重力环境构建的各种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离心机技术、气动稳定技术,甚至可能是一些新型的、尚未广泛应用的原理。我对书中关于如何确保微重力环境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科学实验需求进行灵活调节的技术细节非常感兴趣。如果这本书能够结合一些真实的航天任务案例,详细剖析在这些任务中是如何成功构建并利用微重力环境的,那将是对我学习的巨大帮助。

评分

我一直对太空探索充满着一种莫名的向往,尤其是那些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的科学实验,它们总能展现出许多在地球上无法想象的奇妙现象。我记得看过一些关于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流体物理学实验,水珠在空间中自由漂浮,形成各种令人惊叹的形状,这完全颠覆了我对日常物理现象的认知。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瞬间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理解的“微重力环境构建”,不仅仅是简单地让物体“失重”,而是要创造一个可控的、稳定的、符合特定科学研究需求的近似零重力环境。这背后必然涉及到极其复杂的物理学原理和高精度的工程技术。我会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解释微重力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是利用了哪些物理学效应?是采用何种技术手段?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技术实现的细节,例如,为了达到某些实验所需的微重力精度,需要克服哪些工程上的难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如何平衡“构建”微重力环境与“航天器操作”之间的关系,毕竟,航天器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轨道调整、姿态控制,这些运动本身就会产生微小的加速度,如何在这种动态环境中维持一个稳定的微重力环境,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评分

我曾有过一次短暂接触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的训练经历,虽然那仅仅是在地球上的模拟,但那种奇特的失重感,以及它对人体运动、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让我对真正的太空微重力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一下就吸引了我。我理解的“构建”这个词,意味着这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状态,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手段和科学原理来实现的。我想了解,航天器在设计之初,是如何考虑并集成这些微重力环境构建系统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这些系统的技术构成,例如,是否会涉及到利用惯性来实现微重力,或者通过主动控制来抵消重力?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操作”这个概念。在航天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一边要维持一个极其精确的微重力环境,一边又要进行各种复杂的科学实验或设备操作,这其中的平衡和协调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操作层面的细节,比如如何设计操作界面,如何训练宇航员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高效工作,以及如何确保这些操作不会对微重力环境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一幅幅在太空舱内,工程师们如何巧妙地“雕刻”出失重空间,以及宇航员们如何在这个精心创造的环境中,触及科学前沿的画面。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如何突破地球的束缚,进入浩瀚的宇宙充满了敬畏。我常常会在科普纪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空间站中飘浮的景象,那种自由自在的运动方式,让我觉得无比神奇。而《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这本书的名字,则将我的好奇心引向了更深层次的工程层面。我总是在想,一个在地球上受重力影响的物体,是如何在远离地球的航天器中,变得“失重”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去深入了解这个过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释微重力环境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它是否涉及利用航天器本身的运动轨迹,或者通过某种物理学效应来实现?书中是否会提及实现微重力所必须克服的各种技术难题,比如航天器自身的震动、加速度以及重力梯度的影响?而“操作”这个词,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更侧重于实际应用。我想知道,在构建出微重力环境之后,科学家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各种精密的操作?例如,进行生物学实验、材料科学研究,甚至是维修和建造航天器本身。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操作是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的,以及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解决方案?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窥见人类在改造和利用太空环境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智慧和工程成就。

评分

我一直对宇宙充满着浪漫的想象,但同时我也深知,每一个伟大的探索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这种严谨的工程实践充满了好奇。我理解的“构建”,意味着微重力环境并非是天然的恩赐,而是通过复杂的技术手段,在航天器内部被创造出来的。我想深入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技术,能够实现这种“构建”?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为了达到所需的微重力精度,需要克服哪些挑战,例如如何有效抵消航天器在轨道上运行所产生的各种力,以及如何处理重力梯度效应?“操作”这个词,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实用。我希望书中能够阐述,在构建出微重力环境之后,如何进行高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任务。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的典型实验,以及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在操作流程和设备设计上需要做出的特殊考量?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航天器内部那个“无形”的空间是如何被精密地“塑造”出来的,以及人类是如何在这个独特环境中,不断拓展科学认知的边界。

评分

我一直对科学探索中的细节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却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微重力环境,一直是我对太空探索最着迷的元素之一。但“构建”这个词,让我意识到,这背后并非仅仅是抵达太空就能自然获得的,而是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工程实现。这本书的书名——《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一下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想深入了解,在航天器这样复杂且动态的环境中,究竟是如何“构建”一个近乎完美的微重力环境的?这其中涉及到哪些具体的物理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例如,是否需要考虑航天器自身运行产生的微小加速度,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来抵消它们?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操作”这个词的。建造一个微重力环境是一方面,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任务,又是另一回事。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是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精密实验、设备安装和维护的?是否会涉及一些特殊的工具和方法,以适应这种独特的物理条件?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具象化的太空工程世界,让我看到那些默默无闻的技术细节,是如何支撑起人类探索宇宙的宏伟梦想的。

评分

我是一名对工程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对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科技成就感到惊叹。最近,我对航天器的内部构造和其上进行的科学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特别是“微重力环境”这个概念,它总是伴随着那些令人着迷的太空影像。而《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暗示着微重力并非天然存在,而是被人类主动“构建”出来的。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种“构建”是如何实现的?是运用了什么样的工程原理和技术手段?是否涉及到对航天器本身的结构和运行模式进行特殊的优化?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实现微重力环境的各种技术方案,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我尤其对“操作”这个词很感兴趣,它似乎意味着在创造出微重力环境的同时,还要确保航天器能够正常运行,并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各种精密的操作,比如科学实验、设备维护,甚至是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做准备。这本书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现工程师们是如何设计和实施这些复杂的操作流程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在改造和适应极端太空环境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颇具匠心,深邃的宇宙蓝背景下,几颗璀璨的星辰若隐若现,中央是本书的标题“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字体采用了一种沉稳而富有科技感的银灰色,在黑暗的背景中显得尤为醒目。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厚实而略带磨砂的触感,预示着这是一本内容扎实、值得细细品读的书籍。我对于微重力环境的了解,主要停留在科幻电影里那些奇妙的失重场景,以及一些关于空间站宇航员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科学实验的科普片段。而这本书的出现,则将我的好奇心引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领域——“构建”。这一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系统性的工程,是科学的严谨,是技术的可行性。我迫切地想知道,人类是如何做到在人造的航天器中,模拟并维持一个与地表截然不同的微重力环境的。这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学原理,比如惯性、力学平衡,还有那些精密的控制系统,都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阐述,更会包含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技术细节,或许还能窥见一些前沿的科研成果。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对人类探索宇宙梦想的深度理解和致敬。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平衡微重力环境的“构建”与航天器“操作”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概念的结合,似乎暗示着在创造特殊环境的同时,还要确保航天器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工作,这其中的挑战可想而知。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科学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航天领域,每一次新的发现都让我感到振奋。我注意到,许多前沿的科学研究,比如新材料的开发、生物学的突破,都与微重力环境的研究密切相关。然而,我对“微重力环境构建”这个概念,一直停留在比较模糊的认知阶段。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知识的大门。我非常好奇,在航天器这样复杂且动态的环境中,是如何实现精确的“微重力环境构建”的?这其中涉及到哪些物理学原理?是否需要一些特殊的设备或技术来抵消地球的引力影响?我对书中关于“操作”的部分也充满了兴趣,因为我理解,能够构建微重力环境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操作。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各种实验的挑战?例如,如何精确地控制实验样本的运动,如何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如何设计方便宇航员进行操作的工具和设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精心构建的微重力环境,来解决地球上无法解决的科学难题,从而推动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天文爱好者,我对宇宙的奥秘总是充满了无穷的好奇心。我经常在网上浏览关于航天器设计和太空实验的新闻,而“微重力环境”这个概念,总是伴随着那些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和令人惊叹的太空影像出现。我之前一直以为,航天器上的微重力环境是一种天然的状态,是由于远离地球引力而产生的。但《航天器操作的微重力环境构建》这本书的标题,却让我意识到,原来微重力环境在航天器上是可以被“构建”的,甚至可能是主动、精确地被创造出来。这激起了我极大的探知欲。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能够让科学家们在高速运行的航天器内,精确地模拟和维持一个近似零重力的环境?这本书会如何解释微重力的物理学基础?它是否会深入探讨航天器在轨道上运行所产生的各种力学效应,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工程设计来抵消它们,从而创造出理想的实验环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操作”的理解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微重力环境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科学目的进行调整和优化的?例如,某些实验可能需要非常低的加速度,而另一些实验可能需要模拟特定程度的重力。我对书中关于如何实现这种动态控制和精确调谐的技术细节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深层次的太空科学世界。

评分

真空和微重力环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高真空或超高真空提供一种超洁净条件。微重力则提供一种重力影响很微弱的极端物理条件。如由重力引起的自然对流基本消除,扩散过程成为主要因素;流体中的浮力基本消失,不同液体密度引起的组分分离和沉浮现象消失,液体仅由表面张力约束;润湿和毛细现象加剧;流体静压消失。总之,由重力引起的不利因素几乎消除。利用这些非常理想的环境,可以开展微重力技术物理、微重力生物学和微重力生命科学的研究,进行加工工艺试验和生产制造,以及其它微重力应用的试验研究。

评分

真空和微重力环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高真空或超高真空提供一种超洁净条件。微重力则提供一种重力影响很微弱的极端物理条件。如由重力引起的自然对流基本消除,扩散过程成为主要因素;流体中的浮力基本消失,不同液体密度引起的组分分离和沉浮现象消失,液体仅由表面张力约束;润湿和毛细现象加剧;流体静压消失。总之,由重力引起的不利因素几乎消除。利用这些非常理想的环境,可以开展微重力技术物理、微重力生物学和微重力生命科学的研究,进行加工工艺试验和生产制造,以及其它微重力应用的试验研究。

评分

在零重力或微重力条件下,可进行无容器冶炼,这不会有任何杂质混入,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合金;可将不同比重的金属或非金属均匀地混合,获得新型合金材料;可以克服地面加工存在的组分过冷起伏和密度大等缺陷,生长出高质量、大直径的单晶体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可以生产百分之百圆度的滚珠轴承等圆球工业产品,而在地面上,由于重力的影响,滚珠轴承等总不是真正的球形。

评分

在零重力或微重力条件下,可进行无容器冶炼,这不会有任何杂质混入,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合金;可将不同比重的金属或非金属均匀地混合,获得新型合金材料;可以克服地面加工存在的组分过冷起伏和密度大等缺陷,生长出高质量、大直径的单晶体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可以生产百分之百圆度的滚珠轴承等圆球工业产品,而在地面上,由于重力的影响,滚珠轴承等总不是真正的球形。

评分

在零重力或微重力条件下,可进行无容器冶炼,这不会有任何杂质混入,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合金;可将不同比重的金属或非金属均匀地混合,获得新型合金材料;可以克服地面加工存在的组分过冷起伏和密度大等缺陷,生长出高质量、大直径的单晶体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可以生产百分之百圆度的滚珠轴承等圆球工业产品,而在地面上,由于重力的影响,滚珠轴承等总不是真正的球形。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在零重力或微重力条件下,可进行无容器冶炼,这不会有任何杂质混入,可以获得高品质的合金;可将不同比重的金属或非金属均匀地混合,获得新型合金材料;可以克服地面加工存在的组分过冷起伏和密度大等缺陷,生长出高质量、大直径的单晶体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可以生产百分之百圆度的滚珠轴承等圆球工业产品,而在地面上,由于重力的影响,滚珠轴承等总不是真正的球形。

评分

在高真空和微重力环境中进行生命和生物科学实验,不会有有机物污染,发生混入或测定错误,细菌等实验用的微生物不会到处扩散,十分安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