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附光盘)

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定华 编
图书标签:
  • 数控加工
  • CNC
  • 加工手册
  • 机械加工
  • 工业技术
  • 制造技术
  • 数控机床
  • 编程
  • 操作
  • 维修
  • 光盘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874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216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优秀的编写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担任编委会主任,汇集了国内数控行业与制造行业生产、科研、教学一线的几十位资深专家与学者;吸纳了国际先进技术和国内一流成果——本手册充分地吸收总结了国外数控加工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紧跟数控技术发展前沿,以先进翔实的技术内容结构、充实的经验图表实例和新的国家、行业标准,体现了国内外数控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手册在内容组织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与数控加工相关的技术、方法和应用,从不同角度和多个视角,阐述了数控加工技术的方方面面;从数控加工过程上,详细讲解了数控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本套手册除4卷纸质版图书外,还有多张DVD光盘,光盘中内容为“数控加工资料库”,光盘的使用性比图书更强。

内容简介

  《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结合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高端制造行业的应用需求,以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工艺为主线,系统整理和总结了数控加工相关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标准数据资料、典型工艺编程实例等内容,并将逐步采用多种数字媒体形式出版。
  《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汇集了国内数控行业与制造行业生产、科研、教学一线的几十位资深专家与学者的智慧,紧跟数控技术发展前沿,以先进翔实的技术内容结构、充实的经验图表实例和新的国家、行业标准,体现了国内外数控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实际应用价值,能够满足生产、教学、科研的广泛需求,可作为从事数控方面工作的广大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师生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张定华,博士生导师,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前院长,国家数控加工领域领军人物,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先后主持完成了8项国家、部委基金项目,18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张定华教授在叶轮叶片类零件五坐标数控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突破了多轴数控加工中的多个理论难题,并在复杂多重约束区域加工和防干涉等方面取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他主持研制的涡轮叶片精铸模具CAD/CAM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涡轮叶片、铸件、陶芯、电极、模具的设计制造和无缝集成,解决了铸件三维收缩计算、活块自动划分与开模仿真难题。在国内首台高性能航空动力装置预研中,主持解决了空心叶片测量造型和精铸模具制造难题,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新概念航空发动机的整体叶盘、大小叶片转子等关键零件制造方面,攻克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难题,在型号研制中应用并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率先将平板探测器应用于高分辨率体积CT研制,获SPIE MI’99国际学术奖。

目录

第7篇 数控测量技术
第1章 在机测量系统
1.1 在机测量系统概述
1.1.1 在机测量的概念
1.1.2 在机测量系统的组成
1.1.3 在机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
1.1.4 在机测量系统的功能
1.2 在机测量主要硬件设备
1.2.1 触发测头
1.2.2 无线电接收器
1.2.3 对刀仪
1.3 在机测量软件
1.3.1 在机测量软件的特征
1.3.2 常用商业在机测量软件
1.4 在机测量方法及步骤
1.4.1 在机测量使用方法及步骤
1.4.2 在机测量实施步骤
第2章 三坐标测量机
2.1 三坐标测量机概述
2.1.1 三坐标测量机定义
2.1.2 三坐标测量机分类
2.1.3 选用坐标测量机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2.2 三坐标测量机的结构
2.2.1 标尺系统
2.2.2 导轨
2.2.3 驱动机构
2.2.4 直线步进电机
2.2.5 平衡部件
2.2.6 附件
2.2.7 三坐标测量机测头
2.3 三坐标测量机控制系统
2.3.1 控制系统的结构
2.3.2 空间坐标测量控制
2.3.3 测量进给控制
2.4 探测系统
2.4.1 测头
2.4.2 触发测头
2.4.3 扫描测头
2.4.4 光学测头
2.4.5 测头附件
2.4.6 分度测座
2.4.7 常用探测系统
2.5 坐标测量软件
2.5.1 坐标测量软件功能
2.5.2 选择测量软件需要考虑的要素
2.5.3 测量编程的几种模式
2.6 测头半径补偿
2.6.1 二维补偿技术
2.6.2 三维补偿技术
2.6.3 三维补偿的计算
2.7 坐标测量机测量路径规划
2.7.1 平面形状的规划路径的设计
2.7.2 自由曲面的测量规划技术
2.7.3 曲面测量区域划分规则
2.7.4 测量路径的生成方法分类
2.7.5 测量路径规划策略
2.7.6 常用曲面测量路径规划方法
2.8 三坐标测量机坐标系的建立
2.8.1 坐标系的建立
2.8.2 建立零件坐标系步骤
2.8.3 常用的工件坐标系建立方法
2.8.4 柱坐标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
2.8.5 球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关系
2.9 三坐标测量机误差补偿
2.9.1 三坐标误差补偿分类
2.9.2 误差补偿的步骤
2.1 0三坐标测量机误差的检定
2.1 0.1 几何单项误差的评定
2.1 0.2 测头及其附件的误差检测
2.1 1测量机的安装与维护
2.1 1.1 测量机安装地点的一般原则
2.1 1.2 测量机工作温度和工作湿度
2.1 1.3 测量机供气系统
2.1 1.4 电气要求
2.1 1.5 检定验收环境要求
2.1 1.6 测量机维护
2.1 2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实例
2.1 2.1 曲面的测量
2.1 2.2 齿轮测量
2.1 2.3 螺纹的测量
2.1 2.4 叶片测量
2.1 2.5 叶盘测量
第3章 光 学 测 量
3.1 激光测量
3.1.1 激光干涉仪
3.1.2 激光跟踪测量仪
3.1.3 激光扫描仪
3.2 白光测量
3.2.1 摄影测量
3.2.2 白光干涉测量
3.2.3 三维白光扫描
3.3 CT测量
3.3.1 工业CT原理及组成
3.3.2 工业CT检测流程和软件系统
3.3.3 射线数字成像系统的类型
3.3.4 典型应用
3.4 典型光学测量产品
3.4.1 3D Camega产品
3.4.2 ATOS光学扫描仪
3.4.3 HDI白光三维扫描仪
3.4.4 海克斯康Optigo白光测量系统
3.4.5 CoreView系列软件
3.4.6 Optiv复合式影像测量系统
3.4.7 TESA 轴类零件光学测量仪
第4章 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
4.1 测量工具
4.2 测量方法
4.2.1 常见的测量
4.2.2 测量误差
4.2.3 验收
4.2.4 测量数值分析
4.2.5 测量标准
4.2.6 软件的使用
4.3 渗氮层检验
4.3.1 渗氮
4.3.2 侵蚀剂的选择
4.4 黏度测量
4.4.1 平氏黏度计
4.4.2 芬氏黏度计
4.4.3 乌氏黏度计
4.4.4 逆流黏度计
4.4.5 动能修正
4.5 硬度测量
4.6 直线度误差和平面度误差检测
第5章 常用量具量仪
5.1 千分尺
5.1.1 外径千分尺
5.1.2 内径千分尺
5.1.3 公法线千分尺
5.1.4 深度千分尺
5.1.5 杠杆千分尺
5.1.6 螺纹千分尺
5.2 塞尺与方形角尺
5.2.1 塞尺
5.2.2 方形角尺
5.3 电子数显卡尺
5.4 卡尺
5.4.1 游标、带表和数显齿厚卡尺
5.4.2 游标、带表和数显卡尺
5.4.3 游标、带表和数显万能角度尺
5.5 容栅数显标尺
5.6 量规
5.6.1 光滑极限量规
5.6.2 功能量规
5.6.3 圆锥量规
5.6.4 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量规
5.6.5 矩形花键量规
5.6.6 55°非密封螺纹量规
5.6.7 电子塞规
5.6.8 杠杆卡规
5.6.9 步距规
5.7 针规与量针
5.7.1 针规
5.7.2 螺纹测量用三针量针
5.7.3 量针
5.7.4 针规、三针校准规范
5.8 测量仪
5.8.1 齿轮齿距测量仪校准规范
5.8.2 杠杆齿轮比较仪
5.8.3 齿轮齿距测量仪
5.8.4 齿轮螺旋线测量仪
5.8.5 双啮仪
5.8.6 万能测齿仪
5.8.7 万能齿轮测量仪
5.8.8 齿轮螺旋线测量仪
5.8.9 万能渐开线检查仪
5.8.1 0杠杆齿轮比较仪
5.8.1 1扭簧比较仪
5.8.1 2机械式比较仪
5.8.1 3电感测微仪
5.8.1 4电子柱电感测微机
5.8.1 5数显电感测微仪
5.8.1 6齿轮单面啮合整体误差测量仪
5.8.1 7电子数显测高仪
5.8.1 8条式和框式水平仪
5.8.1 9电子水平仪
5.8.2 0直角尺检查仪
5.8.2 1圆度仪
5.8.2 2凸轮轴测量仪
5.8.2 3刀具预调测量仪
5.9 测量表
5.9.1 指示表
5.9.2 内径指示表
5.9.3 深度指示表
5.9.4 杠杆指示表
5.9.5 厚度指示表
5.9.6 电子数显指示表
5.9.7 曲轴量表
5.9.8 指示卡表
5.1 0比较样块
5.1 0.1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5.1 0.2 电火花、抛(丸)、喷砂、研磨、锉、抛光加工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5.1 1样板
5.1 1.1 齿轮渐开线样板
5.1 1.2 齿轮螺旋线样板
5.1 1.3 螺纹样板
5.1 2气动测量头的技术条件
5.1 3岩石平板与铸铁平板
5.1 3.1 岩石平板
5.1 3.2 铸铁平板
5.1 4测量台架
5.1 5D型邵氏硬度计
5.1 6标准努氏硬度块
5.1 7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
5.1 8双金属温度计
5.1 9非金属拉力压力和万能试验机
5.2 0量块
5.2 0.1 量块
5.2 0.2 角度量块
5.2 1正弦规
5.2 2正多面棱体
第6章 数控机床精度检验
6.1 数控车床精度检验
6.1.1 单柱和双柱立式车床精度检验(GB/T 23582.1 ―2009)
6.1.2 数控立式车床精度检验
6.1.3 数控立式卡盘车床精度检验
6.1.4 数控卧式车床性能试验规范
6.1.5 卧式车床几何精度检验
6.1.6 重型卧式车床精度检验(GB/T 23569-2009)
6.1.7 精密车床精度检验
6.1.8 简式数控卧式车床精度检验(GB/T 25659.1 ―2010)
6.1.9 数控小型排刀车床精度检验
6.1.1 0数控纵切自动车床精度检验
6.1.1 1仿形车床几何精度检验(JB/T 3849.2 ―2011)
6.1.1 2凸轮轴车床精度检验(JB/T 8769.1 ―2011 )
6.1.1 3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检测条件:线性
和回转轴线的定位精度及重复定位精度检验
6.1.1 4数控车床和车削中心检验条件:热变形的评定
6.2 数控铣床精度检验
6.2.1 平面铣床精度检验(JB/T 3313.2 ―2011)
6.2.2 数控升降台卧式铣床精度检验(GB/T 21948.1 ―2008)
6.2.3 数控升降台立式铣床精度检验(GB/T 21948.2 ―2008)
6.2.4 数控床身铣床精度检验(JB/T 8329―GB/T 20958.1 ―2007)
6.2.5 数控立式升降台铣床精度检验(JB/T 9928.1 ―1999)
6.3 数控钻床精度检验
6.3.1 数控立式钻床精度检验(JB/T 8357.1 ―2008)
6.3.2 数控龙门移动多主轴钻床精度检验(GB/T 25663―2010)
6.3.3 钻削加工中心几何精度检验(JB/T 8648.1 ―2008)
6.4 数控镗床精度检验
6.4.1 坐标镗床精度检验(JB/T 2254.1 ―2011)
6.4.2 卧式铣镗床精度检验(GB/T 5289.3 ―2006)
6.4.3 数控仿形定梁龙门镗铣床精度检验(GB/T 25658.1 ―2010)
6.5 齿轮和螺纹加工机床精度检验
6.5.1 数控异型螺杆铣床精度检验(GB/T 21947―2008)
6.5.2 数控小型蜗杆铣床精度检验(GB/T 25660.1 ―2010)
6.5.3 数控弧齿锥齿轮铣齿机精度检验(GB/T 25662―2010)
6.5.4 数控滚齿机精度检验(GB/T 25380―2010)
6.5.5 数控扇形齿轮插齿机精度检验(GB/T 21945―2008)
6.5.6 数控剃齿机精度检验(GB/T 21946―2008)
6.6 数控磨床精度检验
6.6.1 无心外圆磨床精度检验(GB/T 4681―2007)
6.6.2 外圆磨床精度检验(GB/T 4685―2007)
6.6.3 内圆磨床精度检验(GB/T 4682―2007)
6.6.4 龙门导轨磨床精度检验(GB/T 5288―2007)
6.6.5 卡规磨床精度检验(JB/T 3870.1 ―1999)
6.6.6 万能工具磨床精度检验(JB/T 3875.2 ―1999)
6.7 组合机床和加工中心精度检验
6.7.1 加工中心检验条件:卧式和带附加主轴头机床的几何精度检验(水平Z轴)(JB/T 8771.1 ―1998)
6.7.2 加工中心检验条件:线性和回转轴线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验(GB/T 18400.4 ―2010)
6.7.3 精密加工中心检验条件:卧式和带附加主轴头机床几何精度检验(水平Z轴)(GB/T 20957.1 ―2007)
6.7.4 精密加工中心检验条件:线性和回转轴线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检验(GB/T 20957.4 ―2007)
第7章 齿轮和齿轮副测量
7.1 齿轮精度
7.2 齿轮精度的选用
第8章 滚动轴承测量
8.1 向心轴承公差
8.2 滚动轴承测量和检验的原则及方法
8.3 滚动轴承通用技术规则
8.4 推力轴承公差
8.5 仪器用精密轴承:公制系列轴承的外形尺寸、公差和特性
8.6 仪器用精密轴承:英制系列轴承的外形尺寸、公差和特性
8.7 滚轮滚针轴承外形尺寸和公差8.8 振动测量方法:具有圆柱孔和圆柱外表面的向心球轴承
8.9 振动测量方法:具有圆柱孔和圆柱外表面的调心滚子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
8.1 0振动测量方法:具有圆柱孔和圆柱外表面的圆柱滚子轴承
8.1 1径向游隙的测量方法
8.1 2向心轴承定位槽尺寸和公差
8.1 3滚动轴承振动(速度)测量方法
8.1 4滚动轴承振动(加速度)测量方法
8.1 5滚动轴承零件表面粗糙度测量和评定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
第1章 机械电气设备数控系统
1.1 开放式数控系统
1.1.1 术语和定义
1.1.2 ONC系统体系结构应用示例
1.1.3 基于现场总线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硬件平台应用示例
1.1.4 可用于ONC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Linux
1.1.5 基于虚拟机原理的ONC系统的解决方案
1.1.6 ONC系统内部通信协议传输格式
1.2 总线接口与通信协议
1.2.1 术语和定义
1.2.2 基本要求
1.2.3 物理层
1.2.4 数据链路层
1.2.5 应用层
1.2.6 用户层行规
1.2.7 总线安全导则
1.2.8 数据类型定义
1.3 通用技术条件
1.3.1 术语和定义
1.3.2 技术要求
1.3.3 试验方法
1.3.4 检验规定
1.3.5 包装与储运
1.3.6 产品质量判定规则与检验项目
1.3.7 故障判断和计入原则
1.3.8 可靠性试验
1.3.9 数控系统功能型分类及定义
1.4 NCUC.Bus现场总线应用层协议
1.4.1 概述
1.4.2 协议规范
1.4.3 数据链路层报文格式和服务类型
1.4.4 总线连接的建立与管理
1.4.5 差错检测和恢复
1.4.6 服务
1.4.7 设备数据字典和标准设备模型
1.4.8 服务
1.5 对客户服务基本要求
1.5.1 概述
1.5.2 基本原则及内容
1.5.3 产品服务
1.5.4 随行文件的要求
1.5.5 产品质量保证文件
1.6 电火花加工机床数控系统可靠性
1.6.1 定义及术语
1.6.2 故障
1.6.3 试验样品及抽样
1.6.4 试验方案
1.6.5 试验条件
1.6.6 试验观测
1.6.7 故障检修及试验记录
1.6.8 数据处理
1.6.9 试验报.
1.6.1 0试验记录表格参考样式
1.6.1 1x2分布分位数表
第2章 Siemens数控系统
2.1 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
2.1.1 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性能
2.1.2 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2.1.3 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2.1.4 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操作面板
2.1.5 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屏幕划分
2.1.6 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开机步骤
2.1.7 Sinumerik 840D铣削编程
2.2 Sinumerik 810D数控系统
2.2.1 Sinumerik 810D数控系统性能
2.2.2 Sinumerik 810D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2.3 Sinumerik 802D solution line数控系统
2.3.1 Sinumerik 802D solution line数控系统性能
2.3.2 Sinumerik 802D solution line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2.3.3 Sinumerik 802D solution line数控系统编程
2.4 Sinumerik 802C数控系统
2.4.1 Sinumerik 802C数控系统性能
2.4.2 Sinumerik 802C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2.4.3 Sinumerik 802C数控系统编程
2.5 Sinumerik 802C base line数控系统
2.5.1 Sinumerik 802C base line数控系统性能
2.5.2 Sinumerik 802C base line数控系统操作面板
2.5.3 Sinumerik 802C base line数控系统模拟
2.5.4 Sinumerik 802C base line编程实例
第3章 FANUC数控系统
3.1 FANUC 16i/18i/21i系列数控系统
3.1.1 功能及特点
3.1.2 基本构成及连接
3.1.3 进给与主轴控制
3.2 FANUC 0i系列数控系统
3.2.1 主要功能及特点
3.2.2 基本构成
3.2.3 部件的连接
3.2.4 机床参数
3.2.5 FANUC 0i编程
3.3 FANUC 0系列数控系统
3.3.1 主要功能及特点
3.3.2 基本构成
3.3.3 控制单元的连接
3.3.4 伺服系统的基本配置
3.3.5 数字伺服有关参数的设定
3.4 FANUC 0系列NC操作系统
3.4.1 自动执行程序的操作
3.4.2 系统试运行和安全功能实现
3.4.3 零件程序的输入、编辑和存储
3.4.4 数据的显示和设定
3.5 FANUC 0系列NC编程系统
3.5.1 参考点和坐标系
3.5.2 插补功能
3.5.3 进给功能
3.5.4 辅助功能
3.5.5 程序结构
3.6 FANUC数控系统数控编程
3.6.1 数控车床编程实例
3.6.2 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编程实例
第4章 FAGOR数控系统
4.1 FAGOR 8070数控系统
4.1.1 FAGOR 8070数控系统参数
4.1.2 FAGOR 8070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4.1.3 FAGOR 8070数控系统操作方法
4.1.4 FAGOR 8070数控系统编程实例
4.2 FAGOR 8055数控系统
4.2.1 FAGOR 8055数控系统参数
4.2.2 FAGOR 8055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4.2.3 FAGOR 8055数控系统操作方法
4.2.4 FAGOR 8055数控系统编程实例
4.3 FAGOR 8035数控系统
4.3.1 FAGOR 8035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4.3.2 FAGOR 8035数控系统操作方法
4.3.3 FAGOR 8035数控系统编程实例
第5章 广州数控系统
5.1 钻、铣床数控系统
5.1.1 GSK 980MDc钻铣数控系统
5.1.2 GSK 990MA铣床数控系统
5.1.3 GSK 980MDa钻铣床数控系统
5.2 加工中心数控系统
5.2.1 GSK 983一体化系列数控系统
5.2.2 GSK 218M加工中心数控系统
5.2.3 GSK 218MC系列加工中心数控系统
5.2.4 GSK 25i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系统
5.3 车床数控系统
5.3.1 GSK 928TEⅡ车床数控系统
5.3.2 GSK 980TB2车床数控系统
5.3.3 GSK 980TA2车床数控系统
5.3.4 GSK 928TEa车床数控系统
5.3.5 GSK 98T车床数控系统
5.3.6 GSK 988T车床数控系统
5.3.7 GSK 980TDb车床数控系统
5.3.8 GSK 980TDc车床数控系统
5.3.9 GSK 981T车床数控系统
5.3.1 0GSK 928TCa车床数控系统
5.3.1 1GSK 980TA1车床数控系统
5.3.1 2GSK 928TC.2 车床数控系统
5.3.1 3GSK 928TC车床数控系统
5.3.1 4GSK 928TB车床数控系统
5.4 磨床数控系统
5.4.1 GSK 928GE外/内圆磨床数控系统
5.4.2 GSK 928GA平面磨床数控系统
第6章 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
6.1 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概述
6.1.1 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简介
6.1.2 华中数控系统的功能特点
6.1.3 华中数控系统的开放性
6.2 世纪星HNC.2 1/ 22T车床数控系统
6.2.1 操作面板介绍
6.2.2 主轴功能、进给功能和刀具功能
6.2.3 手动操作
6.2.4 数据的设置
6.2.5 程序编辑、管理、运行
6.2.6 图形的显示
6.2.7 简单循环、复合循环
6.2.8 加工实例
6.3 世纪星HNC.2 1/22M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系统
6.3.1 操作面板介绍
6.3.2 开机、关机、急停、复位、回机床参考点、超程解除
6.3.3 手动操作
6.3.4 数据的设置
6.3.5 程序编辑、管理、运行
6.3.6 模拟显示
6.3.7 固定循环
6.3.8 加工实例
6.4 世纪星HNC.1 8i/18xp/19xp系列数控系统
6.4.1 系统功能描述
6.4.2 HNC.1 8iT/18xpT/19xpT车削系统
6.4.3 HNC.1 8xpM/19xpM铣削系统
第7章 三菱数控系统
7.1 三菱数控系统概述
7.1.1 三菱数控系统简介
7.1.2 三菱数控系统的功能特点
7.1.3 三菱数控系统的技术特点
7.2 M700V/M70V系列(L系)数控系统
7.2.1 操作面板介绍
7.2.2 最小指令单位
7.2.3 程序结构
7.2.4 位置指令
7.2.5 插补功能
7.2.6 进给功能及暂停
7.2.7 辅助功能
7.2.8 主轴及刀具功能
7.2.9 刀具偏置功能
7.2.1 0坐标系设定功能
7.3 M700V/M70V系列(M系)数控系统
7.3.1 坐标系与控制轴
7.3.2 最小指令单位
7.3.3 程序构成
7.3.4 位置指令
7.3.5 插补功能
7.3.6 进给功能
7.3.7 暂停
7.3.8 辅助功能
7.3.9 主轴与刀具功能
7.3.1 0刀具补偿功能
7.4 E60/E68系列(L系)数控系统
7.4.1 操作面板介绍
7.4.2 数据格式
7.4.3 输入指令单位
7.4.4 位置指令
7.4.5 插补功能
7.4.6 进给功能
7.4.7 辅助功能
7.4.8 主轴与刀具功能
7.4.9 刀具偏移功能
7.4.10 坐标系设定功能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数控加工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技术水平和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要求,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在2009年设立并启动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其主要目标就是在国内形成高档数控机床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数控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控机床的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数控加工手册》的编写和出版对于满足生产、教学、科研的广泛需求,服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手册充分地吸收、总结了国内外数控加工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实际应用价值。在出版形式方面,除了采用传统的纸质图书外,还采用了最新的ebook、云出版等出版形式,便于读者快速查阅和使用。
  本手册以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工艺为主线,对数控机床设计的相关知识、数控编程和实例、刀具辅具以及机床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系统的论述,内容全面,取材新颖,图文并茂,较好地体现了数控加工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可为数控机床设计、数控加工编程、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等技术人员提供先进的设计思想、编程方法和详细的参考数据资料。我衷心祝贺这部实用工具书的编著出版,相信它将会为我国数控机床和机械加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机械加工大国转变为机械加工强国做出重要的贡献。
  ……

前言/序言


《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附光盘)》 前言 在现代制造业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数控加工以其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等优势,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本系列《数控加工手册》旨在为广大数控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对数控加工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深入的参考资料。 本卷概览 《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将聚焦于数控加工中的关键领域——刀具系统与夹具设计。本卷深入探讨了各类数控刀具的原理、选用、磨损与维护,以及高效、可靠的工件夹持方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读者掌握优化刀具配置、提升加工精度、延长刀具寿命的秘诀,并学会针对不同加工需求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夹具,从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和制造成本的有效控制。 内容精要 第一章 数控刀具基础理论 1.1 刀具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介绍数控刀具的组成、功能,以及按照用途(如车刀、铣刀、钻头、镗刀等)、几何形状(如直柄、锥柄)、材料(如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金刚石)等进行的分类。 1.2 刀具几何参数: 深入解析主切削刃后角、前角、刀尖圆弧半径、副切削刃后角、刀具倾角等关键几何参数对切削性能的影响。图文并茂地展示不同参数下的刀具形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寿命和工件表面质量。 1.3 刀具材料与性能: 详细阐述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立方氮化硼(CBN)、聚晶金刚石(PCD)等常用刀具材料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优缺点。结合实际加工场景,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被加工材料的硬度、韧性、切削速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刀具材料。 1.4 刀具涂层技术: 介绍PVD(物理气相沉积)、CVD(化学气相沉积)等主流刀具涂层技术,以及TiN、TiCN、TiAlN、AlCrN、DLC(类金刚石)等常见涂层的性能优势(如提高硬度、降低摩擦、增加耐磨性、抗氧化性等),并分析不同涂层在特定加工条件下的适用性。 第二章 数控刀具的选用与优化 2.1 通用刀具的选用原则: 针对车削、铣削、钻削、镗削等不同加工工艺,提供系统化的刀具选用指南。包括根据工件材料、加工精度要求、表面粗糙度要求、切削参数范围等确定主刀具类型。 2.2 特种刀具的选用与应用: 介绍螺纹刀、齿轮刀、键槽刀、成形刀、倒角刀、槽纹刀等特种刀具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并给出具体的选用建议。 2.3 刀具性能的评估与选择: 阐述如何通过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形态、加工效率、工件表面质量等指标来评估刀具的加工性能,并指导读者在多种刀具选项中做出最优选择。 2.4 刀具优化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改变刀具几何参数、涂层类型、刀具组合等方式来优化切削过程,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降低刀具消耗。例如,如何通过优化刀尖角来减小切削力,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断屑槽来改善切屑形态。 第三章 数控刀具的磨损、维护与刃磨 3.1 刀具磨损的主要形式: 详细分析刀具在切削过程中出现的磨损类型,如后刀面磨损(粘结磨损、扩散磨损)、前刀面磨损(月牙洼、塌陷)、刀尖磨损(崩刃、圆钝)等,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3.2 刀具寿命的预测与管理: 介绍影响刀具寿命的因素(如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材料硬度、刀具材料、冷却润滑等),以及常用的刀具寿命预测模型(如泰勒方程)。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刀具寿命管理来平衡生产成本和加工效率。 3.3 刀具的维护与保养: 强调日常检查、清洁、润滑等维护措施对延长刀具寿命的重要性。介绍如何正确存储刀具,防止磕碰和腐蚀。 3.4 刀具的刃磨技术: 介绍数控刀具的刃磨原理、常用的刃磨设备(如砂轮机、数控刃磨机)和方法。重点讲解如何根据刀具几何参数和材料特点,准确地刃磨刀具,恢复其切削性能。指导读者如何识别需要刃磨的刀具,以及刃磨后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数控加工夹具设计原理 4.1 夹具在数控加工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阐述夹具作为工件定位、夹紧和传递切削力的关键部件,在保障加工精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确保操作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2 夹具的基本组成要素: 详细介绍定位元件、夹紧元件、对刀元件、分度元件、机床连接元件等夹具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分析其功能和设计要点。 4.3 定位的基本原理与类型: 深入讲解“三按”(定长、定位、定心)原则,以及六点定位、五点定位、四点定位等定位原理。介绍定位基准的选择方法,以及常见的定位元件(如定位销、定位块、V形块、挡块、万能定位器等)的设计与应用。 4.4 夹紧的基本原理与类型: 分析夹紧力的方向、大小、作用点以及稳定性要求。介绍杠杆夹紧、螺旋夹紧、楔块夹紧、液压夹紧、气压夹紧等常用夹紧方式,并讨论不同夹紧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第五章 数控加工夹具的设计与应用 5.1 夹具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引导读者按照明确的步骤进行夹具设计,包括明确加工需求、选择定位基准、设计定位元件、设计夹紧元件、设计辅助元件、绘制图纸等。 5.2 典型数控夹具的设计实例: 通过大量具体案例,展示不同加工工艺(如车削夹具、铣削夹具、钻削夹具、镗削夹具)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例如,复杂曲面零件的通用夹具设计,高精度轴类零件的专用夹具设计。 5.3 模块化夹具与通用夹具系统: 介绍模块化夹具的概念、优点以及组件构成。展示如何利用标准模块快速组建出满足特定加工需求的夹具,从而提高夹具的通用性和经济性。 5.4 夹具的优化与创新: 探讨如何通过改进夹具结构、采用新材料、引入智能化控制等手段来提升夹具的性能,例如,设计自适应夹具、在线监测夹具状态的夹具等。 附录 常用数控刀具性能参数表 常见工件材料的切削性能对比 常用夹具标准件手册 光盘内容 本光盘收录了大量与本书内容相关的辅助资料,包括: 各类数控刀具的3D模型库: 方便读者在CAD软件中进行刀具路径规划和仿真。 典型数控夹具的CAD图纸: 提供多种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的详细设计图,可供参考和借鉴。 数控刀具和夹具选型软件(试用版): 辅助读者快速进行刀具和夹具的合理选型。 相关工艺视频教程: 直观展示刀具更换、刃磨过程,以及夹具的安装与使用。 参考文献和技术资料链接。 结语 《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刀具系统与夹具设计》是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卷力求内容充实、讲解清晰、图示丰富,希望能为广大读者在数控加工的实践中提供有力的支持。我们相信,通过掌握本卷所阐述的刀具系统与夹具设计知识,您将能更有效地提升数控加工的水平,迎接制造业的挑战与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数控设备的操作员,我更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操作这些高精度的机器。《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它不仅讲解了各种数控机床的结构原理和工作特点,还特别强调了在不同加工环境下的操作注意事项。例如,关于加工中心的冷却与润滑系统,书中详细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这对于我日常的设备维护非常有帮助。而且,它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机床参数来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这让我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加工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实践性非常强,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数控一线技术专家,语言朴实但又不失专业深度。我记得在学习攻克一些复杂零件的加工时,书中提供的一些“秘籍”式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刀具路径来避免振动,如何利用间隙配合来提高装配精度等,都是在教科书中很难学到的。我个人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工艺参数选择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给出一堆数值,而是详细讲解了参数选择的依据,比如切削力、切屑的形成、热效应等,并提供了几种常用的优化方法,如正交试验法、响应面法等,这些方法在我的实际工作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评分

在我看来,这套《数控加工手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深度,更在于它能够将复杂的技术概念,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第四卷在关于刀具材料和涂层技术的部分,让我对不同刀具材料的性能差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以及如何根据被加工材料的特性选择最合适的刀具。书中对各种新型刀具材料(如陶瓷刀具、PCD刀具)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不同加工场合的应用案例,都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选择和使用各种先进的切削工具。

评分

这套《数控加工手册》确实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技术类书籍中最具分量的。尤其是这第四卷,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厚度给镇住了。翻开目录,你会发现它涵盖了从基础的刀具选择、切削参数优化,到复杂的五轴联动加工、特种加工工艺,几乎囊括了现代数控加工的所有前沿领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模具加工的部分,作者不仅详细讲解了模具钢的加工特点,还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模具(如注塑模、压铸模)的加工案例,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加工路径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精度、复杂曲面的加工,书中给出的思路和方法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之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不少难题,通过参考这部分的讲解,都有了新的解决思路。

评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虽然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数控技师,但每一次翻阅这本《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总能发现一些新的知识点和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特别是关于数控机床的维护保养和故障诊断部分,作者给出的方法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维修,这对于保障生产线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对于绿色数控加工的探讨,如节能降耗、减少废弃物等,也让我对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之前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一些新兴的加工技术,比如增材制造与传统的数控减材加工相结合,以实现更优化的产品制造。《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在这方面的内容,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书中对混合制造工艺的探讨,以及如何协同优化增材和减材的加工路径,让我看到了未来制造的可能性。特别是关于零件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章节,它强调了在设计阶段就考虑数控加工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根据加工工艺来优化零件结构,这种理念非常超前,也极具实践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特别,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乏生动的案例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质量控制和检测的内容。书中详细介绍了数控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比如尺寸偏差、表面粗糙度不合格、几何形状失真等,并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刀具、机床、工艺到操作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剖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在线检测、离线检测等,让我对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数控编程这一块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那些复杂的G代码和M代码,总是让我头疼。但《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在这方面的讲解,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代码,而是结合实际加工案例,一步步地讲解如何编写高效、安全的加工程序。例如,在讲解刀具补偿和刀尖半径补偿时,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补偿方式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并给出了最佳实践。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触及了一些CAM软件的应用技巧,虽然不是详细的软件教程,但其核心思想和逻辑与实际操作息息相关,为我进一步学习CAM软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一项数控技术时,都会先给出其原理和应用背景,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的加工细节。举个例子,在讲述高速切削技术时,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参数设置,而是先解释了为什么高速切削能够提高效率、改善表面质量,以及它对机床、刀具和工艺流程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对于像我这样希望深入理解技术背后逻辑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附带的光盘内容也相当丰富,包含了大量的仿真视频和案例文件,我经常一边看书,一边对照光盘里的内容进行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评分

我是一名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的数控工程师,对材料的加工性能和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数控加工手册(第4卷)》在这一块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中对难加工材料,如钛合金、高温合金等的数控加工特性进行了深入剖析,从微观的切削机理到宏观的工艺规划,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指导。特别是关于刀具磨损机理和寿命预测的部分,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分析方法和改进建议,这直接帮助我优化了我们的生产工艺,有效延长了刀具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书中对于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的章节,提供了许多在纳米级精度控制方面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航空发动机部件的加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书保护的比较差,有污渍

评分

好,,,,,,,,,,,,,,,,,

评分

工具书收藏一套,用时方面。内容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评分

工具书收藏一套,用时方面。内容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保护的比较差,有污渍

评分

工具书收藏一套,用时方面。内容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评分

书保护的比较差,有污渍

评分

书保护的比较差,有污渍

评分

书保护的比较差,有污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