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车辆结构有限元分析概述
1.1 有限元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2 有限元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有限元分析基础
2.1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2.1.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2.1.2 有限元分析实例
2.2 ANSYS基本操作
2.2.1 用户界面
2.2.2 ANSYS的数据库
2.2.3 ANSYS的文件格式
2.2.4 ANSYS的帮助系统
2.2.5 简单实例
2.3 ANSYS Workbench基本操作
2.3.1 ANSYS Workbench操作界面
2.3.2 ANSYS Workbench Mechanical
2.3.3 简单实例
2.4 有限元分析中的单位制
2.4.1 ANSYS Workbench操作平台下的单位设置
2.4.2 ANSYS Apdl操作平台下的单位设置
第3章 车辆结构常用材料在ANSYS中的定义
3.1 车辆结构常用材料
3.1.1 各种轴类
3.1.2 齿轮用钢
3.1.3 弹簧
3.2 在ANSYS Workbench中定义车辆结构材料特性
3.2.1 ANSYS Workbench工程数据操作界面
3.2.2 为当前项目添加材料
3.2.3 定义一种新材料
3.2.4 应用案例
第4章 车辆结构有限元建模技术
4.1 几何建模
4.1.1 基本操作界面
4.1.2 草图建模
4.1.3 工作平面
4.1.4 拉伸操作
4.1.5 扫略操作
4.1.6 旋转操作
4.1.7 组合体操作
4.1.8 抽取中面
4.1.9 表面印记(Imprint Faces)
4.1.10 点焊建模
4.1.11 概念建模之梁
4.1.12 概念建模之面车辆结构有限元分析
4.2 接触
4.2.1 接触的基本知识
4.2.2 接触单元的特点
4.2.3 接触的偏移设置
4.2.4 接触对的自动生成
4.2.5 接触对的重新命名
4.2.6 接触对的手动定义
4.3 网格划分
4.3.1 自动划分网格
4.3.2 采用四面体划分网格
4.3.3 以六面体为主划分网格
4.3.4 采用扫略方法(Sweep)划分六面体网格
4.3.5 多域划分网格
4.4 载荷与约束
4.4.1 载荷
4.4.2 约束
第5章 车辆结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5.1 结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基础
5.1.1 在ANSYS Workbench平台上进行静力学分析
5.1.2 在ANSYS Apdl操作平台上进行静力学分析
5.2 汽车驱动桥桥壳的有限元分析
5.2.1 启动ANSYS Workbench建立后桥分析项目
5.2.2 导入几何模型
5.2.3 添加材料信息
5.2.4 进行网格划分
5.2.5 施加载荷及约束
5.2.6 设定求解结果
5.2.7 结果分析
5.3 支架的有限元分析
5.3.1 启动ANSYS Workbench建立支架分析项目
5.3.2 导入几何模型
5.3.3 添加材料信息
5.3.4 用螺栓连接车架和支架
5.3.5 进行网格划分
5.3.6 施加载荷及约束
5.3.7 设定求解结果
5.3.8 结果分析
5.4 悬架结构模拟实例
5.4.1 打开ANSYS Workbench项目文件
5.4.2 导入几何模型
5.4.3 用弹簧连接车架和平衡梁
5.4.4 施加载荷及约束
5.4.5 设定求解结果
5.4.6 结果分析
第6章 车辆结构有限元模态分析
6.1 有限元模态分析基础
6.1.1 基本概念
6.1.2 在ANSYS Workbench平台上进行模态分析
6.1.3 在ANSYS Apdl操作平台上进行模态分析
6.2 某越野汽车二自由度振动模态分析
6.2.1 问题描述
6.2.2 准备工作
6.2.3 建立模型
6.2.4 定义分析类型
6.2.5 施加约束
6.2.6 求解
6.2.7 后处理
6.2.8 Apdl指令
6.3 某重型高机动越野汽车的模态分析
6.3.1 问题描述
6.3.2 准备工作
6.3.3 建立模型
6.3.4 定义分析类型
6.3.5 施加约束
6.3.6 求解
6.3.7 后处理
6.3.8 Apdl指令
第7章 车辆结构有限元谐响应分析
7.1 有限元谐响应分析基础
7.1.1 基本概念
7.1.2 在ANSYS Workbench平台上进行谐响应分析
7.1.3 在ANSYS Apdl操作平台上进行谐响应分析
7.2 某越野汽车二自由度振动谐响应分析
7.2.1 问题描述
7.2.2 准备工作
7.2.3 建立模型
7.2.4 定义分析类型
7.2.5 施加约束
7.2.6 进行求解
7.2.7 后处理
第8章 车辆结构有限元瞬态动力学分析
8.1 有限元瞬态动力学分析基础
8.1.1 基本概念
8.1.2 在ANSYS Workbench平台上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
8.1.3 在ANSYS Apdl平台上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
8.2 某越野汽车二自由度振动瞬态动力学分析
8.2.1 问题描述
8.2.2 准备工作
8.2.3 建立模型
8.2.4 定义分析类型
8.2.5 施加约束
8.2.6 求解
8.2.7 后处理
8.2.8 Apdl指令
第9章 车辆结构有限元疲劳分析
9.1 结构疲劳分析基础
9.1.1 基本概念
9.1.2 疲劳破坏的特点
9.1.3 疲劳分析的基本流程
9.2 应力疲劳分析
9.2.1 应力疲劳分析方法
9.2.2 车辆结构典型材料试件应力疲劳分析实例
9.2.3 发动机连杆的应力疲劳分析
9.2.4 随机载荷下的应力疲劳分析实例
9.3 应变疲劳分析
9.3.1 应变疲劳基础
9.3.2 车辆结构典型材料试件应变疲劳分析实例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与专业,暗蓝色的背景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沉静而有力量,仿佛蕴藏着深邃的知识海洋。当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清晰、规范的插图和图表,它们不是为了炫技而存在,而是恰如其分地服务于内容,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书中的语言风格,总体而言是偏向学术化的,用词精准,逻辑严密,这一点对于我这样需要深入研究某个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会上来就丢出一堆公式和术语,而是先从基础概念讲起,逐步深入,让我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感到游刃有余。例如,在介绍单元类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出各种单元的优缺点,而是先详细讲解了不同单元的几何形状、插值函数以及它们在模拟不同应力状态下的适用性,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在理解这些细微差别时,不再感到困惑。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材料模型的选择和参数的设定,也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这对于我在进行实际仿真计算时,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模型,避免不必要的误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边界条件施加的多种策略,以及如何处理接触面的复杂交互,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是决定仿真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所在,作者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细致地引领着我在车辆结构有限元分析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我这种喜欢条理清晰的学习者量身定做的。从最基础的有限元基本原理,到各种单元的理论推导,再到具体的模型建立和后处理分析,每一步都过渡得非常自然,没有跳跃,也没有含糊不清的地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串联,它不像一些书那样,仅仅是将零散的知识点堆砌在一起,而是能够清晰地展示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实际的车辆结构分析中协同工作的。比如,在讲解单元刚度矩阵的组装时,作者会反复强调局部坐标系和全局坐标系之间的转换,以及如何通过映射关系来实现,并且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将其与整体结构的位移和力的计算紧密结合起来,让我能够深刻理解整个计算流程的逻辑。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型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够非常有效地将前面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让我明白这些理论到底有什么用,该怎么用。我记得有一个关于车身扭转刚度分析的例子,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对车身进行网格划分,如何施加加载和约束,以及如何解读输出的变形云图和应力分布图,整个过程的展示非常生动,让我跃跃欲试。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求解器的选择和参数的设置,也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这对于我这种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杂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还会经常回顾书中关于后处理分析的部分,尤其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结果的验证和误差的评估,这部分内容对于提升仿真结果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渊博的向导,带领我深入车辆结构有限元分析的每一个角落。我最喜欢它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理论讲解,而是能够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不同单元类型时,不仅提供了其数学模型,还详细阐述了它们各自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例如,在讲解壳单元时,作者会详细分析它在模拟曲面结构时的优势,以及如何处理厚壳和薄壳的差异。这让我对不同单元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最合适的单元类型。我最近在研究悬架系统的动力学仿真,书中关于多体动力学和柔性体动力学的结合,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如何引入柔性体来考虑结构的变形,以及如何进行求解。这让我明白,通过将刚体和柔体相结合,可以更精确地模拟悬架系统的复杂运动行为。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热应力分析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发动机舱内热管理以及车身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非常有帮助。作者会详细讲解如何建立热模型,如何施加热载荷,以及如何计算热应力。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既有严谨的理论探讨,又有深刻的实践反思。我最喜欢它的一点是,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总能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并配以生动的插图和示意图,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例如,在讲解有限元方法的离散化过程时,作者会从几何域的划分讲起,到形函数的使用,再到节点位移的求解,每一步都解释得非常到位,让我对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有了透彻的理解。我最近在研究车身扭转刚度和抗弯刚度的提升,书中关于结构增强和优化设计的部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改变车身结构的形状、材料分布以及连接方式来提高其刚度,并给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和方法。这让我明白,通过精细化的结构设计,可以显著提升车身的整体性能。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模态分析和结构动力学响应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振动特性和响应行为非常有帮助。作者会详细讲解如何建立动力学模型,如何进行模态参数的提取,以及如何进行频率响应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度和深度,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面向工程实践的参考手册。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作者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会结合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例如,在讲解焊接结构分析时,作者会详细说明如何对焊缝进行建模,如何模拟焊缝的强度和刚度,以及如何考虑焊缝对整体结构性能的影响。这对于我进行实际的焊接结构设计和分析非常有价值。我最近在研究车辆碰撞安全性能,书中关于冲击吸能结构的设计与分析,给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有限元方法来模拟碰撞过程,如何评估结构的吸能效率,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来提高碰撞安全性。这让我明白,通过先进的仿真技术,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设计出更轻巧、更高效的碰撞吸能结构。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流固耦合分析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的气动载荷对车身结构的影响非常有帮助。作者会详细讲解如何建立流体模型和结构模型,如何进行耦合计算,以及如何解读流固耦合分析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将车辆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奥秘一一呈现。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技术点时,都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理,并给出详实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意义的解释。例如,在讲解高斯积分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积分公式,还详细解释了它在数值积分中的优势,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积分点和权重系数。这让我对高斯积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它在有限元分析中的作用。我最近在研究车身底盘的轻量化与强度优化,书中关于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优化的部分,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路。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来评估材料在结构中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来达到轻量化与强度的平衡。这让我明白,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车辆在碰撞、翻滚等极端工况下的动态响应非常有帮助。作者会详细讲解如何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如何进行求解,以及如何解读分析结果。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集理论、方法、实践于一体的“宝典”,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和掌握车辆结构有限元分析。我最喜欢它的一点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来呈现,避免了枯燥的理论堆砌。例如,在讲解节点位移与单元形函数的关系时,作者会用一个简单的几何模型来类比,让我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不再感到困难。我最近在研究车身焊接结构的仿真分析,书中关于焊缝建模和强度评估的部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对焊缝进行精确建模,如何考虑焊缝的几何形状、材料性能以及焊接工艺对强度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估方法。这让我对焊接结构的可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屈曲与失稳分析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车辆结构在承受压缩载荷时的稳定性非常有帮助。作者会详细讲解如何建立屈曲模型,如何进行屈曲载荷的计算,以及如何评估结构的稳定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让我对车辆结构有限元分析这门技术有了“拨云见日”一般的理解。之前,我可能只是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知道怎么做,但并不真正理解“所以然”。这本书则让我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应用,都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有限元问题的讲解,比如梁单元、壳单元和实体单元的推导过程,作者都会用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数学推导来呈现,并辅以图示,让我在理解这些基本单元的力学行为时,不再感到晦涩。而且,书中对不同加载方式和边界条件的施加,也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我在建立实际仿真模型时,能够准确地模拟真实世界的载荷和约束条件,非常有帮助。我最近在研究车身底盘的刚度优化,书中关于优化设计的部分,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灵敏度分析来识别薄弱环节,如何通过参数化建模来快速迭代设计方案,以及如何利用优化算法来寻找最优的设计参数。这让我明白,有限元分析不仅仅是用来验证设计的,更是可以用来指导设计、驱动创新的。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模态分析和频率响应分析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车辆的振动特性和噪声控制非常有帮助。作者会详细讲解如何建立模态模型,如何进行模态参数的提取,以及如何利用模态分析结果来预测结构的共振频率。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汽车结构力学本质的对话。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而是直击核心,用严谨的理论和详实的案例,引导读者去理解车辆结构是如何在各种载荷下承受、变形和失效的。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有限元软件操作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讲解了其背后的理论基础,例如,在讲解网格划分时,作者会分析不同网格密度对仿真结果精度的影响,并给出网格质量评估的标准。这让我明白,软件只是工具,而真正的力量在于对理论的深刻理解。我最近在研究车身轻量化设计,书中关于结构拓扑优化和形状优化的部分,给我提供了很多启发。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拓扑优化来寻找最优的材料分布,如何通过形状优化来改善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这让我明白,通过先进的仿真技术,可以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减轻车身重量,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乘坐舒适性方面的分析,比如如何通过有限元方法来模拟座椅的减震性能,以及如何评估车身结构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特性。这让我明白,有限元分析在提升驾乘体验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失效模式,比如屈曲、失稳和疲劳断裂,也给出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对车辆结构的可靠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只能用“扎实”来形容,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量,而且这些信息是经过精心提炼和组织过的,并非泛泛而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技术细节时的严谨性,例如在讲解位移插值函数时,作者会给出不同类型插值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并分析它们在精度上的差异,还会对比它们在不同形状单元上的适用性。这种深入到底的分析,让我对有限元模型的内在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最近在研究不同类型的连接结构,比如焊接、螺栓连接和铆接,书中对这些连接的建模方法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包括如何模拟它们的刚度、强度以及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行为。例如,在讲解螺栓连接时,作者会详细说明如何建立螺栓的有限元模型,如何模拟预紧力,以及如何考虑螺纹的接触和摩擦效应,这对于我进行实际的结构强度分析非常有价值。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疲劳分析的介绍,作者从理论基础讲起,到各种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选择,再到如何进行仿真计算和结果的解读,整个过程讲解得非常到位,让我对车辆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碰撞安全性的模拟,也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思路,比如如何建立碰撞工况,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本构模型,以及如何进行非线性动态分析,这些内容对我理解现代汽车的安全设计理念非常有启发。
评分我质疑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出书态度。
评分首先全书笔误多。
评分首先全书笔误多。
评分我不是真的要操谁,
评分只是想说我操。
评分首先全书笔误多。
评分首先全书笔误多。
评分其次全书分析的结构非常简单,价值很一般。
评分其次全书分析的结构非常简单,价值很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