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1-8)(套装全8卷)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1-8)(套装全8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文勋,吴晓亮,徐政芸 编
图书标签:
  • 云南省博物馆
  • 契约文书
  • 地方史
  • 历史文献
  • 档案
  • 民国历史
  • 清代历史
  • 云南历史
  • 文史资料
  • 珍贵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7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638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1-8)(套装全8卷)》为推动中国边疆问题的研究和促进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云南大学决定编辑出版“云南大学边疆历史研究丛书”。《丛书》共30种,主要依托云南大学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和中国边疆学博士点,主要围绕“中国西南周边环境研究”、“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中国边疆学的理论与实践”和“中国西南边疆社会经济变迁”四个方面,系统研究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理论和中国边疆的历史与现实重大问题,翻译国外著名学者有关边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是《丛书》之一,是在整理云南省博物馆馆藏近现代契约文书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收有契约文书3000余件,分昆明、宜良、楚雄……8卷,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土地买卖及经济社会概况。
  契约文书是历史的文字记录,是鲜活历史的载体。从这一点说来,本书的出版具有创新的意义。

目录

总序

前言

编辑说明

第1卷 昆明契约文书(上)

    昆明契约文书(下)

第2卷 宜良契约文书(上)

    宜良契约文书(下)

第3卷 安宁契约文书

    楚雄契约文书

    保山契约文书

    腾冲契约文书

    镇康契约文书

    澜沧契约文书

第4卷 新平契约文书

    丽江契约文书

    宁蒗契约文书

    维西契约文书

第5卷 红河契约文书(含红河、石屏、元阳、蒙自)

    永胜契约文书

第6卷 文山契约文书

    路南契约文书

    通海契约文书

    镇沅契约文书

    宣威契约文书

后记
辽金元明清 陕北地区文书档案整理与研究(套装共六卷) 本书系对陕北地区自辽代至清代,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生活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契约、赋役、诉讼、田宅、婚丧等各类文书档案的系统性整理、考证与深入研究的集成之作。全书共计六卷,翔实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下,黄土高原腹地社会结构、民间习俗、权力运作及经济往来的生动图景。 --- 第一卷:引言与辽代文书辑录 本卷作为整个六卷本研究的基础,首先对陕北地区在辽、金、元、明、清五个历史阶段的地理变迁、民族交融以及文书档案的形成环境进行了宏观概述。重点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下,官方文书与民间契约在载体、格式、法律效力及语言风格上的继承与创新。 辽代文书辑录部分,着力于梳理现存可考的、与陕北地区相关的辽代契约、户籍残片及边防记录。由于辽代文书留存稀少,本卷着重于对出土或传世的零星档案进行严格的文献考证和语词辨析,力求还原当时党项、契丹等族群在陕北地区的生活痕迹与行政管理模式。特别关注了涉及军屯、牧业及与宋朝边境往来的文书特点。 第二卷:金代文书的社会经济图景 金代(1115-1234年)是陕北地区民族关系复杂、文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本卷收录的文书集中反映了金人统治下,中原汉族传统制度与女真族新政的碰撞与融合。 内容详述: 田宅契约与土地流转: 细致整理了涉及“永业田”、“公中田”以及买卖、典当、婚嫁田产的契约文本。通过对这些文书的统计分析,揭示了金代陕北地区土地所有权的变化趋势,以及民间土地纠纷的解决机制。 赋役与徭役记录: 汇编了向地方州县申报的户头名册、丁粮登记,以及参与修筑城池、徭役的劳动力调配记录。这批资料是研究金代赋税制度在少数民族统治区如何实施的重要一手材料。 民间信用与借贷文书: 辑录了大量的借据、担保书、合伙经营协议等。这些文书展示了当时社会信用体系的运作方式,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往来密切程度。 第三卷:元代文书:行省制度下的行政与法律实践 元代文书承载着蒙古帝国广阔统治下,大一统帝国在陕北这一重要战略枢纽地带的行政实践。本卷重点关注元朝设立的行省制度如何在地方层面落地,以及对既有法律体系的改造。 核心研究点: 驿站与路运文书: 陕北作为连接蒙古本土与中原的交通要道,驿站设置密集。本卷收录了与“站户”供役、马匹调配、公文传递相关的官方批文和胥吏记录。 司理衙门诉讼卷宗: 精选了元代地方司法机构处理的各类民事纠纷卷宗,包括债务追偿、边界冲突、人身损害赔偿等。通过分析判词和证据呈现,研究了元代法律对地方习惯法的吸收程度。 匠户与军屯制度的文书体现: 梳理了与各路军帅府、屯田机构相关的人员调遣、物资征发、匠人名籍册等,反映了元代国家对地方人力资源的直接控制。 第四卷:明代基层治理与宗族力量的扩张 明代,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陕北地区的地方行政管理趋于定型,同时,宗族势力在文书记录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本卷的文书资料量庞大,侧重于: 里甲制度与保甲文书: 详细呈现了明代政府利用地方士绅和乡约实施基层管理的文书链条,包括“赋役黄册”、“丁粮册”的编修记录、乡约会议决议等。 里社与祭祀契约: 辑录了涉及修建祠堂、划分祭田、立会立约以维护宗族利益的文书。这些记录是研究明清时期宗族权力结构如何渗透到经济领域的关键。 卫所军户的承袭与买卖: 陕北地区多有卫所驻防,本卷专门整理了涉及卫所军户身份的买卖契约、世袭确认文书,揭示了军职身份在民间经济活动中的商品化倾向。 第五卷:清代社会:定制、变通与民间律例的交织 清代文书资料尤为丰富,反映了长期的安定局面下,社会经济的精细化发展和民间自治力量的成熟。 本卷聚焦于: “房分”与遗产分割文书: 详尽收录了清代大家族内部,尤其是在陕北地区,如何依据“父死子继,长幼有序”原则进行房产、牲畜、债务的细致分割和公断文书。这些文书是研究清代父权制下家庭经济结构变迁的绝佳材料。 地方团练与赈灾档案: 记录了清代地方士绅组织团练以维护治安、以及在遭遇自然灾害(如旱灾、蝗灾)时,地方官员与民间精英共同筹集粮款、设立义仓、发放赈济的公文与收据。 “牙行”与商业活动的记录: 收集了关于牲畜交易、皮毛购销、盐铁流通等与陕北传统商业活动紧密相关的“牙帖”和“批单”,展现了区域性市场的发展脉络。 第六卷:综合研究与文书语言学分析 本卷是对前五卷文书资料的宏观总结与深入学术探讨。 主要内容包括: 1. 文书载体与形制变迁的比较研究: 纵向对比了自辽代至清代,文书从麻纸、绢帛到皮纸、多式样的演变,以及印章、签押、批注等附属要素的变化规律。 2. 陕北地区特定法律术语的词源考辨: 针对契约中反复出现的如“永不反悔”、“绝笔”、“抵押永绝”等具有地域色彩的法律词汇,进行深入的语言学和法制史考证。 3. 社会阶层流动的文书证据链: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书,量化分析了佃农、小商人、地方小吏等群体,通过购买、诉讼或捐纳等方式实现社会地位变动的案例群。 4. 附录:重要文书底本影印与释文: 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数十份文书原件(包括契约、判词、批文)进行高清影印和准确的现代汉字释文,供学界深入研究参考。 《辽金元明清 陕北地区文书档案整理与研究》六卷本,以扎实的文献整理为基础,辅以严谨的社会史、法律史、经济史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视角,旨在为中国古代西北边疆社会史、特别是民间法律制度和基层治理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套系统化、立体化、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集成。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套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走进了云南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那些尘封的契约文书,不再是冰冷的纸张和枯燥的文字,而是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作者团队的梳理工作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这份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特别是那些关于土地、婚姻、债务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经济往来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经济活动的契约,这为研究区域融合与文化互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证材料。装帧设计也很有格调,厚重的典藏感让人爱不释手,虽然内容极其专业,但清晰的排版和详尽的注释,使得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历史的脉络和人间的烟火气。这不仅仅是一套文献汇编,更是一部微观的社会史教科书,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对于收藏者来说,这套《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绝对是值得珍藏的重磅之作。它的出版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学术里程碑意义。首先,它确保了这些珍贵的、易损的原始文献得以系统性地保存和广泛传播,避免了孤本失传的风险。其次,从装帧设计上看,八卷的系列完整性非常强,纸张的选择和印刷质量都达到了国家级重点文物出版物的标准,即便是随意的摆放,也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个人非常喜欢他们为每一卷所做的导读,简练却精准地概括了该卷文书的主要内容类型和历史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套研究工具,更是一件具有文物属性的现代出版艺术品。它的存在,是对云南深厚历史文化的一种致敬,是向所有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者们提供的一份厚礼。

评分

阅读这套汇编,最直观的感受是云南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得到了立体化的呈现。我一直对清代西南边疆的“土司制度”下的法律实践很感兴趣,而这些契约文书,尤其是那些涉及土司与地方士绅之间的财产纠纷,提供了远超官方志书的细致入微的视角。它们像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私人法庭记录”。例如,几份关于林地所有权的纠纷,清晰地揭示了不同族群对于资源界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官方司法力量尚未完全渗透的区域,民间是如何依靠契约来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这套书不仅仅是契约的简单堆砌,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财产和族群关系动态博弈的深度研究资料库。我期待未来有更多基于这套文本的深入专题研究能够涌现,因为这里面的“矿藏”实在是太丰富了。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套书时,我有点被它的“厚重”震慑住了,我原本担心会像很多学术工具书一样,读起来佶屈聱牙,难以亲近。然而,当我翻开第一卷,试图理解那些古代的契约格式时,我立刻感受到了编纂者极大的用心。他们不仅提供了原文影印,更重要的是,附带了清晰的现代汉语释文和详细的注释。例如,对于一些地方性的计量单位、特定的法律术语,注释里都有明确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这套书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古籍整理“只面向专家”的壁垒,让普通历史爱好者也能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肌理。通过这些文书,我看到了普通人在面对灾荒、瘟疫时如何通过契约来互相扶持或寻求庇护,那种鲜活的民间智慧和生存智慧,比宏大的政治叙事更打动人心。这是一套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评分

我是一个痴迷于档案学和文献整理的业余爱好者,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西南边疆历史的文献整理,很多时候要么是过度解读,要么是整理得过于草率,让人望而却步。但这套《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整理与汇编》完全是另一番境界。它最让我称道的是其严谨性与完备性。八卷本的体量,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了极其精细的分类、辨伪和校注工作。我特别欣赏他们对那些残损严重、字迹模糊的文书所采取的考证方法,那种抽丝剥茧、旁征博引的求真精神,是真正的大师手笔。这些契约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从矿产开采权的转让,到茶马古道上的贸易凭证,无不展现了清代乃至更早时期云南复杂且充满活力的商业生态。对于想深入研究云南地方史、经济史的学者而言,这套书是不可逾越的基石,它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因为它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原材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