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1卷:发现的世纪(1-2)(套装全2册)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1卷:发现的世纪(1-2)(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纳德·拉赫 著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亚洲史
  • 地理发现
  • 大航海时代
  • 文化交流
  • 历史
  • 欧洲形成
  • 15-16世纪
  • 全球史
  • 文明碰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70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63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1卷:发现的世纪(1-2)(套装全2册)》的重点是16世纪欧洲对亚洲的认知与想象.作者拉赫对16世纪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的研究具体而深入,从航路的开辟到传教点的建立,从印度到东南亚再到日本、中国,他追索着西方商贸、传教与求知的足迹而深入更深更远的亚洲腹地。首先,他分别叙述欧洲国家在东方扩张中的作用与相互之间的竞争,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相关文献,从商务与传教报告到虚构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献是如何形成、如何传入欧洲并在欧洲不同国家传播的。欧洲不同国家语言的文献,不仅介绍了亚洲主要国家诸如印度、中国、日本的状况,也没有忽略诸如马来亚、菲律宾、中南半岛一些次要国家或地区,并援引当代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在详尽的文字论述的同时,作者还提供了多幅地图和地图说明,以及书后长达75页的分类文献索引。拉赫的著作不仅对欧洲史研究有贡献,他所提供的欧洲文献,对亚洲历史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欧洲的崛起与全球秩序的重塑:世界格局下的权力、冲突与文化碰撞(1500-1800) 一部跨越世纪的宏大叙事,深度剖析欧洲文明如何从区域力量成长为塑造全球格局的主导力量,以及这一进程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或某个特定时期的事件,而是以广阔的全球视野,系统梳理了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文化等多个维度上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权力转移和文明的相互作用。我们将探讨欧洲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如何演化为驱动全球探险与殖民扩张的强大动力,并审视那些被卷入这场变革的非欧洲社会所经历的剧变。 第一部分:扩张的序曲——地理大发现与早期全球网络的构建(约1500-1648年) 本部分着重分析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地图和人类的认知。我们不将此视为单纯的航海壮举,而是将其视为欧洲社会结构、经济需求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1. 商业革命的驱动力与资本的萌芽: 探讨重商主义思想的兴起,它如何为国家积累财富和支持远洋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贵金属的流入(特别是来自美洲的白银)如何冲击了欧洲固有的经济体系,刺激了物价革命,并催生了早期的股份公司和金融创新,为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 海权与贸易路线的争夺: 详细描绘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在早期建立起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贸易垄断。重点考察了新航路开辟对既有贸易网络(如丝绸之路、香料贸易)造成的颠覆性影响。关注殖民地经济的建立模式,特别是美洲的“庄园制度”和“奴隶劳动”体系,及其对非洲和美洲原住民社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3. 宗教改革与地缘政治的交织: 分析宗教改革不仅是神学上的分裂,更是重塑欧洲国家权力结构的重要政治事件。新教与天主教国家之间的冲突如何延伸至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权争夺。探究三十年战争(1618-1648)如何标志着传统的神圣罗马帝国体系的瓦解,并最终确立了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雏形。 第二部分:主权的巩固与国家体系的成熟(约1648-1715年) 本部分聚焦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之后,欧洲内部政治形态的发展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1. 绝对主义国家的崛起与治理模式的创新: 深入剖析法国路易十四治下的凡尔赛宫廷所代表的绝对君主制的顶峰,及其在税收、常备军建设和官僚体系集中化方面的成就。同时,对比英格兰光荣革命(1688年)后君主立宪制的独特发展路径,探讨不同政治体制如何更有效地动员资源、服务于国家利益。 2. 军事革命与国家间关系的重塑: 考察火器技术的进步、军团组织方式的改革(如职业化、线性战术)如何使得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并使国家间的军事平衡成为外交政策的核心。分析荷兰和英国如何通过海军优势挑战传统大陆强国的地位。 3. 科学革命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投射: 科学理性精神的兴起如何不仅改变了欧洲人对宇宙的理解,同时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探讨科学学会的建立(如皇家学会),以及知识精英如何开始系统地观察、分类和管理他们从全球范围内收集到的动植物、民族志资料。 第三部分:理性时代的扩张与全球冲突的白热化(约1715-1800年)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启蒙思想对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的“第二次殖民竞赛”。 1. 启蒙思想对权力结构的渗透: 分析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思想家关于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权力制衡的理念,如何开始挑战欧洲的旧有秩序。探讨这些思想如何被用于反思殖民统治的合理性,尽管在实践中往往被权力精英所曲解或选择性采纳。 2. 商业战争与全球均势的维护: 详细分析18世纪由欧洲核心冲突引发的全球性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1756-1763年)。这场战争被视为第一次真正的“世界大战”,它决定了北美、印度以及西印度群岛的未来归属。考察英国如何通过其强大的商业网络和海军力量,最终确立了对全球贸易的初步主导权。 3. 欧洲与“他者”的互动模式: 考察欧洲知识分子和商人如何建构关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形象。这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既有对东方“开明专制”的理论赞美,也有对非欧洲社会进行文化等级划分的倾向。重点分析欧洲人对美洲原住民的“文明化”尝试及其失败,以及奴隶贸易达到顶峰的残酷现实。 4. 革命的序章: 本部分以18世纪末的重大变革作为收尾。探讨美国独立战争对旧世界君主制的冲击,以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预示着欧洲内部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将迎来更加剧烈的重塑,而这种重塑的能量,已通过前三个世纪的全球扩张,散布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中心、动态平衡的视角,避免将欧洲视为历史发展的唯一引擎,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全球体系中进行考察。通过对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脉络的交织分析,我们得以理解,1500年至1800年间欧洲力量的提升,是如何在无意或有意中,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全球不平等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简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肌理的任意门。作者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商贾以及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描摹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能闻到佛罗伦萨街道上的香料味,感受到集市上的喧嚣与活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印刷术发明后知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进行了深入剖析。不同于以往那种只关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这里探讨的是书籍是如何从稀有的奢侈品转变为普通市民可以接触到的媒介,这种转变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了欧洲人的思维模式和信仰体系,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挖掘驱动历史变革的内在动力,那种思想的火花是如何点燃整个大洲的探索精神,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对于任何想要理解现代欧洲思想根源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作品。这套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要求。它摒弃了将历史视为线性进步的简单叙事,而是着重展现了“断裂”与“重塑”的过程。作者对于“发现”这个概念本身的批判性思考尤为精彩——发现的不仅是新的大陆和航线,更是欧洲人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新认识。书中对技术革新如何与社会阶层变动交织的分析尤其透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短短一百多年间,欧洲就完成了从相对分散到逐步统一治理的转变。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何为现代性起源”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既广阔又尖锐的,读后会让你对人类历史的复杂性有一个更成熟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文本质量非常高,语言富有张力,即便是处理相对枯燥的商业贸易路线和法律条文的演变,也能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欧洲图景,一个正在从内向收缩的封建体系向外扩张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中摸索前进的欧洲。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宗教改革前夜的社会思潮的梳理。那种信仰危机、对教廷权威的质疑,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后的必然产物。书中对人文主义者群体内部的分歧和争论也有着细腻的描摹,揭示了“进步”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在各种矛盾和妥协中艰难前行的过程。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也相当扎实,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可靠和踏实。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很多概念,比如“国家主权”、“个人自由”的雏形,都可以在这个“发现的世纪”中找到清晰的脉络。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聚焦于某个重大地理发现的激动人心,时而又冷静地分析这些发现对既有世界观产生的冲击和瓦解。特别是对于新旧世界接触后带来的生态、疾病和文化上的碰撞,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审慎态度去呈现那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航海技术发展的章节,它不再是冰冷的技术介绍,而是与当时社会对财富、荣耀的渴望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类为了超越已知界限所付出的巨大勇气与代价。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普通历史读物的预期。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上下两册,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入。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欧洲内部的整合与外部的扩张”这两条主线并行叙述,并且清晰地展示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比如,海外贸易带来的财富如何反哺了欧洲宫廷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从而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书中对早期殖民行为的探讨也相当克制和深刻,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残酷性,但也没有陷入过度渲染的泥潭,而是将其置于那个时代特定的道德和经济框架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叙事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历史文献,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流动和转换”的社会学经典。

评分

我喜欢这本书~“我只要在搜索框内输入书名、作者,就会有好多书摆在我面前供我挑选,价格方面还可以打折,这样便捷与优惠的购书方式我怎么可能不选择呢!”经常在网上购物的弟弟幸福的告诉我。据调查统计,当前网上书店做得较好的的网站有京东等。现在大街小巷很多人都会互相问候道:“今天你京东了吗?”,因为网络购书已经得到了众多书本爱好者的信任,也越来越流行。基于此,我打开网页,开始在京东狂挑书。书很好是正版的,包装一般,书角有点压坏,还好不影响什么,质量很好,发货速度很快,两天就收到了,书的内容确实很实用,这些天忘记回老家拿书了,家里人帮忙收到这本书,很早就收到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入选。据说,2011年8月24日,京东与支付宝合作到期。官方公告显示,京东商城已经全面停用支付宝,除了无法使用支付服务外,使用支付宝账号登录的功能也一并被停用。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先生5月份曾表示京东弃用支付宝原因是支付宝的费率太贵,为快钱等公司的4倍。在弃支付宝而去之后,京东商城转投银联怀抱。这点我很喜欢,因为支付宝我从来就不用,用起来也很麻烦的。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被美国学界誉为“思想巨匠”和“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的史蒂芬·柯维博士,他的集大成之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已成为中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必备的最经典、最著名的一部培训教材;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史蒂芬·柯维的思想和成就,与拿破仑·希尔、戴尔·卡耐基比肩。《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20周年纪念版)》在每一章最后增加了一个“付诸行动”版块,精选柯维培训课程中的实践训练习题,以帮助读者加深对“七个习惯”的理解和掌握,使“七个习惯”成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行动指南,价值堪比18000元的柯维现场培训课。史蒂芬·柯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他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是他的直接受教者,AT&T、通用电子、全禄、可口可乐等大公司的高级主管都是他的学生,李开复等中国顶尖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也深受其思想的启发。每年,来自全球的个人、家庭、企业、教育界及政府领导者的受教生更是高达百万人之多。东东枪和地下天鹅绒是两位在博客、微博、专栏里都非常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两人思维跳跃,观点奇特新颖,对待感情,他们也细细琢磨,也插科打诨。同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两位勇士将他们对两性情感的所感所悟一一精彩呈现,得此《鸳鸯谱》,闪着智慧幽默的光。鸳鸯谱,靠谱。

评分

写得非常详细,读的时候需要耐心

评分

需要我们细加揣摩的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为什么一边不信他们的故事,一边又热衷于倾听并传播?蒙元世纪欧洲流传最广的三大东方游记分别是《马可·波罗游记》、《曼德维尔游记》与《鄂多立克东游录》,这些游记是那个时代欧洲的“畅销书”,保存至今的《曼德维尔游记》的手抄本有300种之多,《马可·波罗游记》有143种,《鄂多立克东游录》70余种。蒙元世纪欧洲旅行者把对世界“最高级的描绘留给了中国”。

评分

反观中国当下之政治思想,当然情况比较特殊。但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未能拿出一套具体的而非模仿的,不仅能用于港岛或台岛等城邦亦可用行之于大陆的,现实主义的而非空想主义的制度设计。当然,或许有,我所不知;当然,或许有人正做的如“乡村自治”、“社区自治”等事情亦聊胜于无;当然,要求理论家拿出立法者般的现实设计必属苛求。但是,自说自话终归是我们每日眼见的现实,且大家胸怀无名之怒,常常陷入口水无聊之争,此种现实怎能令人满意?且怀想未来亦常觉梦寐恍惚。

评分

麦克里兰著成此书,的确是有一套自给自足的说辞。不可按通史或教材或畅销书等闲视之。真正的政治思想家,必然是一个立法者。狭义而言,当然只有孔子朱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有权立法。但广义而言,一个政治思想家至少应该胸怀立法之志,以述而不作之方式,时刻心想为当下的制度之恶提供矫正手段,而非整日喋喋于理论之争。

评分

葡萄牙殖民者忙于贸易与传教事务,其他国家的旅行者来到这里,旁观者清,可能提供更细致客观的信息。荷兰人林斯乔坦在果阿的葡萄牙殖民机构供职,描述葡萄牙殖民者的生活,他们傲慢无礼,把自己养得肥胖,生了一大堆混血儿,走在街头一步三摇,身旁有人帮他们撑着巨大的阳伞,身后还跟着佩剑的卫士。葡萄牙裔或葡印混血女人穿戴华丽,除了偷情无所事事。她们服侍丈夫吸食曼陀罗,一种起麻醉作用的毒品,丈夫昏昏睡去,她们就去跟情人幽会。一旦奸情败露,不是她们毒死丈夫,就是丈夫杀死妻子。

评分

麦克里兰在书中并没有在任何地方专门讨论英国人的性格,但他在讲伯克的时候,对英国人的性格做了不少的称赞。英国,不是理性主义的发源地,亦非浪漫主义的大本营。三岛孤悬海外,奉行大陆均衡政策,自然民族性与法德意诸人不同。英国在经历过克伦威尔之后,这种性格更加明显了。即:整体上显保守主义,此一点不同于法国人;个体上又极其强调个人利益,不惜与国王与贵族斗个你死我活,这与当时的德国人亦不同。麦克里兰借伯克说,这是因为英国的贵族连续不断,因为连续不断,所以宪政才能连续,才能把宪政成果而非暴力一一实现。

评分

……

评分

□书评人 周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