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很多概念,比如“国家主权”、“个人自由”的雏形,都可以在这个“发现的世纪”中找到清晰的脉络。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聚焦于某个重大地理发现的激动人心,时而又冷静地分析这些发现对既有世界观产生的冲击和瓦解。特别是对于新旧世界接触后带来的生态、疾病和文化上的碰撞,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审慎态度去呈现那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航海技术发展的章节,它不再是冰冷的技术介绍,而是与当时社会对财富、荣耀的渴望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类为了超越已知界限所付出的巨大勇气与代价。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普通历史读物的预期。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作品。这套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要求。它摒弃了将历史视为线性进步的简单叙事,而是着重展现了“断裂”与“重塑”的过程。作者对于“发现”这个概念本身的批判性思考尤为精彩——发现的不仅是新的大陆和航线,更是欧洲人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新认识。书中对技术革新如何与社会阶层变动交织的分析尤其透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短短一百多年间,欧洲就完成了从相对分散到逐步统一治理的转变。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何为现代性起源”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既广阔又尖锐的,读后会让你对人类历史的复杂性有一个更成熟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文本质量非常高,语言富有张力,即便是处理相对枯燥的商业贸易路线和法律条文的演变,也能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欧洲图景,一个正在从内向收缩的封建体系向外扩张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中摸索前进的欧洲。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宗教改革前夜的社会思潮的梳理。那种信仰危机、对教廷权威的质疑,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后的必然产物。书中对人文主义者群体内部的分歧和争论也有着细腻的描摹,揭示了“进步”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在各种矛盾和妥协中艰难前行的过程。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也相当扎实,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可靠和踏实。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简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肌理的任意门。作者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商贾以及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描摹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能闻到佛罗伦萨街道上的香料味,感受到集市上的喧嚣与活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印刷术发明后知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进行了深入剖析。不同于以往那种只关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这里探讨的是书籍是如何从稀有的奢侈品转变为普通市民可以接触到的媒介,这种转变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了欧洲人的思维模式和信仰体系,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挖掘驱动历史变革的内在动力,那种思想的火花是如何点燃整个大洲的探索精神,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对于任何想要理解现代欧洲思想根源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上下两册,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入。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欧洲内部的整合与外部的扩张”这两条主线并行叙述,并且清晰地展示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比如,海外贸易带来的财富如何反哺了欧洲宫廷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从而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书中对早期殖民行为的探讨也相当克制和深刻,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残酷性,但也没有陷入过度渲染的泥潭,而是将其置于那个时代特定的道德和经济框架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叙事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历史文献,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流动和转换”的社会学经典。
评分麦克里兰熟谙古典,更深知启蒙运动尤其法国大革命后近代主权国家形成的历史逻辑,以及浪漫主义兴起后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古今之争,历来聚讼。麦克里兰在此处谈论古罗马并非简单的评述,因为从后来他谈论法国大革命、伯克、联邦党人以及当代美国的一些论述看,他其实最心仪的制度仍然是一套混合政体。
评分门多萨没有到中国成为一位成功的传教士,却因为写中国成为一位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他对中国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好感,介绍中华帝国疆土广阔,全国有15个省,每个省都像一个王国,首都在北京与南京;有人类最长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大洪水”时代;中国的天子统治着最广袤的国土与最众多的人口;在中国居住的还有摩尔人、蒙古人、缅甸人与老挝人,偶尔也能见到欧洲人。中国文明程度高,在很多方面都值得称道,但最令人仰慕的还是它的政治制度。
评分需要我们细加揣摩的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为什么一边不信他们的故事,一边又热衷于倾听并传播?蒙元世纪欧洲流传最广的三大东方游记分别是《马可·波罗游记》、《曼德维尔游记》与《鄂多立克东游录》,这些游记是那个时代欧洲的“畅销书”,保存至今的《曼德维尔游记》的手抄本有300种之多,《马可·波罗游记》有143种,《鄂多立克东游录》70余种。蒙元世纪欧洲旅行者把对世界“最高级的描绘留给了中国”。
评分对中国的向往诱发了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改革开放”。哥伦布、达·伽马们是为了寻找通往中国与印度的新航路,发现了世界。中国的指南针为他们在横渡大洋的航行指引方向,中国的火药为他们的船装满火炮,200年后,欧洲人横行世界大洋。一位葡萄牙海军司令告诉他们的国王,葡萄牙舰队在东方大洋上凯歌般行进,连天上的飞鸟看见他们都会吓得掉下来。门多萨是西班牙修士,从入奥古斯汀修道会那时起,就发愿去中国。遗憾两次中国之行都半途而废,第一次他随西班牙舰队到马尼拉,与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却被教廷调回西班牙;第二次受国王委派率领一支传教团前往中国,只走到墨西哥就掉头返回了。一再失望回到西班牙后,门多萨受诏去罗马,教皇让他写一本介绍中华帝国的书。1585年,《大中华帝国志》在罗马出版,同年就再版于西班牙的瓦莱西亚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到1600年,《大中华帝国志》的意大利语本已印出19版,西班牙语11版,法语本出版于1588、1589和1600年,“舰队年”(1588)伦敦出现了英语译文,最初的德语、荷兰语译本面世于1589(法兰克福)与1595年(阿克默尔与阿姆斯特丹)。不出15年,《大中华帝国志》在欧洲已有7种语言的46种版本。
评分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
评分对中国的向往诱发了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改革开放”。哥伦布、达·伽马们是为了寻找通往中国与印度的新航路,发现了世界。中国的指南针为他们在横渡大洋的航行指引方向,中国的火药为他们的船装满火炮,200年后,欧洲人横行世界大洋。一位葡萄牙海军司令告诉他们的国王,葡萄牙舰队在东方大洋上凯歌般行进,连天上的飞鸟看见他们都会吓得掉下来。门多萨是西班牙修士,从入奥古斯汀修道会那时起,就发愿去中国。遗憾两次中国之行都半途而废,第一次他随西班牙舰队到马尼拉,与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却被教廷调回西班牙;第二次受国王委派率领一支传教团前往中国,只走到墨西哥就掉头返回了。一再失望回到西班牙后,门多萨受诏去罗马,教皇让他写一本介绍中华帝国的书。1585年,《大中华帝国志》在罗马出版,同年就再版于西班牙的瓦莱西亚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到1600年,《大中华帝国志》的意大利语本已印出19版,西班牙语11版,法语本出版于1588、1589和1600年,“舰队年”(1588)伦敦出现了英语译文,最初的德语、荷兰语译本面世于1589(法兰克福)与1595年(阿克默尔与阿姆斯特丹)。不出15年,《大中华帝国志》在欧洲已有7种语言的46种版本。
评分所以,麦克里兰作为英国人,他心仪的政府应该是一个具备了现代性的合法性,同时又隐含某种古典性的强大政府。他尤其指出“强大”是美国之优点而非缺点,此绝非陋儒之见。
评分当然,此问题或可看做一切政治思想之永恒主题。但在我看来,麦克里兰就此问题调和古今,纵横欧美,在惶惶史著的名义之下,其实隐含着对继承盎格鲁萨克森传统的人民的褒扬和对继承罗马帝国传统的美利坚国家的赞颂。换句话说,麦克里兰认为,由英伦人民后代所建立的美国政府,是目前来说西方传统中尽美之政府,尽美也,未尽善也,但尽美尽善的政府不在人间。
评分现代欧洲人有一种耐人琢磨的开放品质,一方面他们掠夺、征服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羡慕,细心观察详细记录。从印度到东南亚,从日本到中国,欧洲人观察记录亚洲的热情与能力,的确令人惊叹。拉赫20多岁动念开始这项研究,到近80岁出版了三卷九册巨著《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弗朗西斯·罗宾逊评价这部巨著时说:“伟大的历史主题呼唤着伟大的著作。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都是足以匹配并与它们所记述研究的那个伟大时代争辉的巨著。拉赫的《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也属于这类巨著。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念,也为新的历史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思想素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