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1卷:发现的世纪(1-2)(套装全2册)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1卷:发现的世纪(1-2)(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纳德·拉赫 著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亚洲史
  • 地理发现
  • 大航海时代
  • 文化交流
  • 历史
  • 欧洲形成
  • 15-16世纪
  • 全球史
  • 文明碰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170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63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1卷:发现的世纪(1-2)(套装全2册)》的重点是16世纪欧洲对亚洲的认知与想象.作者拉赫对16世纪欧洲的亚洲知识状况的研究具体而深入,从航路的开辟到传教点的建立,从印度到东南亚再到日本、中国,他追索着西方商贸、传教与求知的足迹而深入更深更远的亚洲腹地。首先,他分别叙述欧洲国家在东方扩张中的作用与相互之间的竞争,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相关文献,从商务与传教报告到虚构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献是如何形成、如何传入欧洲并在欧洲不同国家传播的。欧洲不同国家语言的文献,不仅介绍了亚洲主要国家诸如印度、中国、日本的状况,也没有忽略诸如马来亚、菲律宾、中南半岛一些次要国家或地区,并援引当代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在详尽的文字论述的同时,作者还提供了多幅地图和地图说明,以及书后长达75页的分类文献索引。拉赫的著作不仅对欧洲史研究有贡献,他所提供的欧洲文献,对亚洲历史的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欧洲的崛起与全球秩序的重塑:世界格局下的权力、冲突与文化碰撞(1500-1800) 一部跨越世纪的宏大叙事,深度剖析欧洲文明如何从区域力量成长为塑造全球格局的主导力量,以及这一进程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或某个特定时期的事件,而是以广阔的全球视野,系统梳理了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文化等多个维度上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权力转移和文明的相互作用。我们将探讨欧洲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如何演化为驱动全球探险与殖民扩张的强大动力,并审视那些被卷入这场变革的非欧洲社会所经历的剧变。 第一部分:扩张的序曲——地理大发现与早期全球网络的构建(约1500-1648年) 本部分着重分析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地图和人类的认知。我们不将此视为单纯的航海壮举,而是将其视为欧洲社会结构、经济需求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1. 商业革命的驱动力与资本的萌芽: 探讨重商主义思想的兴起,它如何为国家积累财富和支持远洋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贵金属的流入(特别是来自美洲的白银)如何冲击了欧洲固有的经济体系,刺激了物价革命,并催生了早期的股份公司和金融创新,为日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 海权与贸易路线的争夺: 详细描绘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在早期建立起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贸易垄断。重点考察了新航路开辟对既有贸易网络(如丝绸之路、香料贸易)造成的颠覆性影响。关注殖民地经济的建立模式,特别是美洲的“庄园制度”和“奴隶劳动”体系,及其对非洲和美洲原住民社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3. 宗教改革与地缘政治的交织: 分析宗教改革不仅是神学上的分裂,更是重塑欧洲国家权力结构的重要政治事件。新教与天主教国家之间的冲突如何延伸至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权争夺。探究三十年战争(1618-1648)如何标志着传统的神圣罗马帝国体系的瓦解,并最终确立了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雏形。 第二部分:主权的巩固与国家体系的成熟(约1648-1715年) 本部分聚焦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之后,欧洲内部政治形态的发展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1. 绝对主义国家的崛起与治理模式的创新: 深入剖析法国路易十四治下的凡尔赛宫廷所代表的绝对君主制的顶峰,及其在税收、常备军建设和官僚体系集中化方面的成就。同时,对比英格兰光荣革命(1688年)后君主立宪制的独特发展路径,探讨不同政治体制如何更有效地动员资源、服务于国家利益。 2. 军事革命与国家间关系的重塑: 考察火器技术的进步、军团组织方式的改革(如职业化、线性战术)如何使得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并使国家间的军事平衡成为外交政策的核心。分析荷兰和英国如何通过海军优势挑战传统大陆强国的地位。 3. 科学革命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投射: 科学理性精神的兴起如何不仅改变了欧洲人对宇宙的理解,同时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探讨科学学会的建立(如皇家学会),以及知识精英如何开始系统地观察、分类和管理他们从全球范围内收集到的动植物、民族志资料。 第三部分:理性时代的扩张与全球冲突的白热化(约1715-1800年)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启蒙思想对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霸权的“第二次殖民竞赛”。 1. 启蒙思想对权力结构的渗透: 分析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思想家关于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权力制衡的理念,如何开始挑战欧洲的旧有秩序。探讨这些思想如何被用于反思殖民统治的合理性,尽管在实践中往往被权力精英所曲解或选择性采纳。 2. 商业战争与全球均势的维护: 详细分析18世纪由欧洲核心冲突引发的全球性战争,特别是七年战争(1756-1763年)。这场战争被视为第一次真正的“世界大战”,它决定了北美、印度以及西印度群岛的未来归属。考察英国如何通过其强大的商业网络和海军力量,最终确立了对全球贸易的初步主导权。 3. 欧洲与“他者”的互动模式: 考察欧洲知识分子和商人如何建构关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形象。这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既有对东方“开明专制”的理论赞美,也有对非欧洲社会进行文化等级划分的倾向。重点分析欧洲人对美洲原住民的“文明化”尝试及其失败,以及奴隶贸易达到顶峰的残酷现实。 4. 革命的序章: 本部分以18世纪末的重大变革作为收尾。探讨美国独立战争对旧世界君主制的冲击,以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预示着欧洲内部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将迎来更加剧烈的重塑,而这种重塑的能量,已通过前三个世纪的全球扩张,散布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中心、动态平衡的视角,避免将欧洲视为历史发展的唯一引擎,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全球体系中进行考察。通过对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脉络的交织分析,我们得以理解,1500年至1800年间欧洲力量的提升,是如何在无意或有意中,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全球不平等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很多概念,比如“国家主权”、“个人自由”的雏形,都可以在这个“发现的世纪”中找到清晰的脉络。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聚焦于某个重大地理发现的激动人心,时而又冷静地分析这些发现对既有世界观产生的冲击和瓦解。特别是对于新旧世界接触后带来的生态、疾病和文化上的碰撞,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审慎态度去呈现那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航海技术发展的章节,它不再是冰冷的技术介绍,而是与当时社会对财富、荣耀的渴望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类为了超越已知界限所付出的巨大勇气与代价。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普通历史读物的预期。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作品。这套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要求。它摒弃了将历史视为线性进步的简单叙事,而是着重展现了“断裂”与“重塑”的过程。作者对于“发现”这个概念本身的批判性思考尤为精彩——发现的不仅是新的大陆和航线,更是欧洲人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新认识。书中对技术革新如何与社会阶层变动交织的分析尤其透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短短一百多年间,欧洲就完成了从相对分散到逐步统一治理的转变。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何为现代性起源”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既广阔又尖锐的,读后会让你对人类历史的复杂性有一个更成熟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文本质量非常高,语言富有张力,即便是处理相对枯燥的商业贸易路线和法律条文的演变,也能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欧洲图景,一个正在从内向收缩的封建体系向外扩张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中摸索前进的欧洲。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宗教改革前夜的社会思潮的梳理。那种信仰危机、对教廷权威的质疑,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后的必然产物。书中对人文主义者群体内部的分歧和争论也有着细腻的描摹,揭示了“进步”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在各种矛盾和妥协中艰难前行的过程。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也相当扎实,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可靠和踏实。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简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肌理的任意门。作者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商贾以及底层民众日常生活的描摹细致入微,让我仿佛能闻到佛罗伦萨街道上的香料味,感受到集市上的喧嚣与活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印刷术发明后知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进行了深入剖析。不同于以往那种只关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这里探讨的是书籍是如何从稀有的奢侈品转变为普通市民可以接触到的媒介,这种转变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了欧洲人的思维模式和信仰体系,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挖掘驱动历史变革的内在动力,那种思想的火花是如何点燃整个大洲的探索精神,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对于任何想要理解现代欧洲思想根源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藏。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上下两册,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入。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欧洲内部的整合与外部的扩张”这两条主线并行叙述,并且清晰地展示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比如,海外贸易带来的财富如何反哺了欧洲宫廷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从而为后来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书中对早期殖民行为的探讨也相当克制和深刻,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残酷性,但也没有陷入过度渲染的泥潭,而是将其置于那个时代特定的道德和经济框架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叙事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历史文献,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如何流动和转换”的社会学经典。

评分

麦克里兰熟谙古典,更深知启蒙运动尤其法国大革命后近代主权国家形成的历史逻辑,以及浪漫主义兴起后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古今之争,历来聚讼。麦克里兰在此处谈论古罗马并非简单的评述,因为从后来他谈论法国大革命、伯克、联邦党人以及当代美国的一些论述看,他其实最心仪的制度仍然是一套混合政体。

评分

门多萨没有到中国成为一位成功的传教士,却因为写中国成为一位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他对中国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好感,介绍中华帝国疆土广阔,全国有15个省,每个省都像一个王国,首都在北京与南京;有人类最长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大洪水”时代;中国的天子统治着最广袤的国土与最众多的人口;在中国居住的还有摩尔人、蒙古人、缅甸人与老挝人,偶尔也能见到欧洲人。中国文明程度高,在很多方面都值得称道,但最令人仰慕的还是它的政治制度。

评分

需要我们细加揣摩的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为什么一边不信他们的故事,一边又热衷于倾听并传播?蒙元世纪欧洲流传最广的三大东方游记分别是《马可·波罗游记》、《曼德维尔游记》与《鄂多立克东游录》,这些游记是那个时代欧洲的“畅销书”,保存至今的《曼德维尔游记》的手抄本有300种之多,《马可·波罗游记》有143种,《鄂多立克东游录》70余种。蒙元世纪欧洲旅行者把对世界“最高级的描绘留给了中国”。

评分

对中国的向往诱发了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改革开放”。哥伦布、达·伽马们是为了寻找通往中国与印度的新航路,发现了世界。中国的指南针为他们在横渡大洋的航行指引方向,中国的火药为他们的船装满火炮,200年后,欧洲人横行世界大洋。一位葡萄牙海军司令告诉他们的国王,葡萄牙舰队在东方大洋上凯歌般行进,连天上的飞鸟看见他们都会吓得掉下来。门多萨是西班牙修士,从入奥古斯汀修道会那时起,就发愿去中国。遗憾两次中国之行都半途而废,第一次他随西班牙舰队到马尼拉,与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却被教廷调回西班牙;第二次受国王委派率领一支传教团前往中国,只走到墨西哥就掉头返回了。一再失望回到西班牙后,门多萨受诏去罗马,教皇让他写一本介绍中华帝国的书。1585年,《大中华帝国志》在罗马出版,同年就再版于西班牙的瓦莱西亚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到1600年,《大中华帝国志》的意大利语本已印出19版,西班牙语11版,法语本出版于1588、1589和1600年,“舰队年”(1588)伦敦出现了英语译文,最初的德语、荷兰语译本面世于1589(法兰克福)与1595年(阿克默尔与阿姆斯特丹)。不出15年,《大中华帝国志》在欧洲已有7种语言的46种版本。

评分

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

评分

对中国的向往诱发了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改革开放”。哥伦布、达·伽马们是为了寻找通往中国与印度的新航路,发现了世界。中国的指南针为他们在横渡大洋的航行指引方向,中国的火药为他们的船装满火炮,200年后,欧洲人横行世界大洋。一位葡萄牙海军司令告诉他们的国王,葡萄牙舰队在东方大洋上凯歌般行进,连天上的飞鸟看见他们都会吓得掉下来。门多萨是西班牙修士,从入奥古斯汀修道会那时起,就发愿去中国。遗憾两次中国之行都半途而废,第一次他随西班牙舰队到马尼拉,与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却被教廷调回西班牙;第二次受国王委派率领一支传教团前往中国,只走到墨西哥就掉头返回了。一再失望回到西班牙后,门多萨受诏去罗马,教皇让他写一本介绍中华帝国的书。1585年,《大中华帝国志》在罗马出版,同年就再版于西班牙的瓦莱西亚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到1600年,《大中华帝国志》的意大利语本已印出19版,西班牙语11版,法语本出版于1588、1589和1600年,“舰队年”(1588)伦敦出现了英语译文,最初的德语、荷兰语译本面世于1589(法兰克福)与1595年(阿克默尔与阿姆斯特丹)。不出15年,《大中华帝国志》在欧洲已有7种语言的46种版本。

评分

所以,麦克里兰作为英国人,他心仪的政府应该是一个具备了现代性的合法性,同时又隐含某种古典性的强大政府。他尤其指出“强大”是美国之优点而非缺点,此绝非陋儒之见。

评分

当然,此问题或可看做一切政治思想之永恒主题。但在我看来,麦克里兰就此问题调和古今,纵横欧美,在惶惶史著的名义之下,其实隐含着对继承盎格鲁萨克森传统的人民的褒扬和对继承罗马帝国传统的美利坚国家的赞颂。换句话说,麦克里兰认为,由英伦人民后代所建立的美国政府,是目前来说西方传统中尽美之政府,尽美也,未尽善也,但尽美尽善的政府不在人间。

评分

现代欧洲人有一种耐人琢磨的开放品质,一方面他们掠夺、征服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羡慕,细心观察详细记录。从印度到东南亚,从日本到中国,欧洲人观察记录亚洲的热情与能力,的确令人惊叹。拉赫20多岁动念开始这项研究,到近80岁出版了三卷九册巨著《欧洲形成中的亚洲》。弗朗西斯·罗宾逊评价这部巨著时说:“伟大的历史主题呼唤着伟大的著作。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都是足以匹配并与它们所记述研究的那个伟大时代争辉的巨著。拉赫的《欧洲形成中的亚洲》也属于这类巨著。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念,也为新的历史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思想素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