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3版)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琳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文献
  • 文献利用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献
  • 文化遗产
  • 图书史
  • 版本学
  • 古籍整理
  • 研究方法
  • 学术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4112
版次:3
商品编码:113851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古典文献研究者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3版)》是《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的第三版,作者原版的基础上补充了近年来的一些新的资料和检索手段。本书是大学文史专业学生的必备图书。

内容简介

  同类著作相比,本书有三个特点:内容全面。除了介绍重要的传世文献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大藏经》《道藏》等之外,还介绍了甲骨、金石、简帛、敦煌吐鲁番等出土文献,医药、音乐、宝卷、徽州文书等特色文献,众多古籍电子文献,各类古代图像文献,等等,应有尽有。
  注重实用。每一类文献前都概括讲述了该类文献的特点及价值,并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如何利用这类文献解决学习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者切实感受到文献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能够学以致用,有学习掌握的必要性。书中介绍的电子文献攻略更是独具特色,可以帮助读者轻松驾驭各类电子文献。
  资料最新。本教材资料截止2013年10月,凡此前新出版的重要古典文献大都有所介绍,从中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古典文献信息。

目录

一 导论
1.1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文献知识?
1.2 怎样学习古典文献知识?
二 文献检索方法
2.1 形序法
2.2 音序法
2.3 义序法
2.4 电子检索方法
三 电子文献及其利用
3.1 电子文献概说
3.2 网络电子文献
3.3 磁盘电子文献
3.4 理想电子文献的标准
3.5 电子文献攻略
3.5.1 PDF格式
3.5.2 DjVu格式
3.5.3 PDG格式
3.5.4 EXE格式
3.5.5 兼容多种格式的浏览器
3.5.6 图像文字的OCR识别
3.5.7 文本格式的批量调整
四 类书及其利用
4.1 类书概说
4.2 《玉烛宝典》
4.3 《北堂书钞》
4.4 《艺文类聚》
4.5 《初学记》
4.6 《太平御览》
4.7 《册府元龟》
4.8 《永乐大典》
4.9 《渊鉴类函》
4.10 《古今图书集成》
4.11 《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
4.12 《中华大典》
4.13 字词训释类书
五 政书及其利用
5.1 政书概说
5.2 十通
5.3 会要和会典
六 丛书及其利用
6.1 丛书概说
6.2 四库全书类
6.2.1 《四库全书》
6.2.2 《四库提要著录丛书》
6.2.3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6.2.4 《续修四库全书》
6.3 丛书集成类
6.4 经藏类
6.4.1 大藏经
6.4.2 道藏
6.4.3 儒藏
6.4.4 子藏
6.5 善本类
6.6 地方类
6.7 专科类
6.7.1 经部
6.7.2 史部
6.7.3 子部
6.7.4 集部
6.7.5 小学及其他
七 出土文献及其利用
7.1 出土文献概说
7.2 甲骨文献
7.3 金石文献
7.4 简帛文献
7.5 敦煌吐鲁番文献
7.5.1 敦煌文献
7.5.2 吐鲁番文献
八 图像资料及其利用
8.1 图像资料概说
8.2 综合性图集
8.3 专科性图集
九 书目及其利用
9.1 书目概说
9.2 丛书综录类
9.2.1 《中国丛书综录》
9.2.2 《中国丛书广录》
9.2.3 《中国丛书综录续编》
9.3 古籍总目类
9.3.1 《中国古籍总目》
9.3.2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
9.4 四库提要类
9.4.1 《郡斋读书志》
9.4.2 《直斋书录解题》
9.4.3 《四库全书总目》
9.4.4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9.4.5 《四库大辞典》
9.5 史书书目类
9.6 方志书目类
9.7 宗教书目类
9.8 善本、小说、中医、清代著作等类
9.8.1 善本书目
9.8.2 小说书目
9.8.3 中医书目
9.8.4 清代断代书目
9.8.5 辑佚、家谱、法制等书目
书名索引
第三版后记

前言/序言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3版)》并非一本具体列举某一类古典文献的专著,而是一本旨在梳理、讲解和引导读者如何理解、研究和运用古代经典文本的综合性指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观的视角和方法论的指导,它涵盖了从古典文献的定义、分类,到其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再到具体的文献研究方法和应用途径。 第一部分:何谓古典文献?—— 界定与理解的基石 本书的开篇,首先致力于清晰地界定“古典文献”这一概念。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几部耳熟能详的古代著作,而是深入剖析“古典”的内涵。“古典”并非仅仅意味着“古老”,它更承载着一种超越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其思想的深刻性、艺术的精湛性、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以及普遍的人类关怀。 作者会细致地探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对“古典”的理解差异,例如,西方古典传统中的希腊罗马经典,与东方(如中国、印度)的古代经典在语境、体裁、思想侧重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区别。但同时,也强调了古典文献普遍具有的普适性价值,即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困惑与追求,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 在明确“古典”的意义之后,本书会着重介绍古典文献的分类。这种分类并非僵化的标签,而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其多样的形态和功能。可能涵盖以下几个主要维度: 按学科划分: 如哲学、历史、文学(诗歌、戏剧、叙事)、法律、政治思想、科学(如古代数学、天文学、医学)等。每一类学科的文献都具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论证方式和知识体系。 按体裁划分: 如史诗、抒情诗、散文、对话录、编年史、法典、演说辞、论文、戏剧(悲剧、喜剧)等。不同的体裁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也影响了读者解读的侧重点。 按地域与文化划分: 如古希腊文献、古罗马文献、中国古代经典(如先秦诸子、唐宋古文)、印度吠陀文献、波斯古籍等。了解文献的文化背景是解读其含义的关键。 按创作时期划分: 古代、中古早期等,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潮流会对文献内容产生直接影响。 通过对“古典”和“文献”的细致梳理,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古典文献的理论框架,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古典文献的价值—— 历史、文化与智慧的宝库 本书的第二大部分,旨在阐释古典文献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持续被研究和借鉴的原因,即其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也是本书的核心论证所在。 历史的见证者: 古典文献是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日常生活最直接、最生动的史料。它们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揭示了社会结构的演变,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信仰、习俗、价值观念。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穿越”回过去,与历史对话,理解我们从何而来。例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不仅是史学名著,也是了解古希腊世界和波斯帝国的重要窗口;司马迁的《史记》更是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 文化的基因库: 古典文献是孕育和塑造特定文化传统的核心。它们不仅包含了该文化的精神内核、思想体系,也奠定了其语言、艺术、伦理道德的基础。研究古典文献,就是深入理解一个民族或文明的“基因密码”,洞察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和戏剧塑造了西方思想的基石;儒家经典和道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 智慧的源泉: 古典文献蕴含着跨越时代的普遍性智慧。它们探讨了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如真理、正义、美德、幸福、生命意义等。这些思想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辩驳,依然能够启迪今人,提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柏拉图的《理想国》对理想政治的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至今仍能引发深刻的思考。 语言与艺术的典范: 许多古典文献本身就是语言艺术的杰作。它们在文字运用、叙事技巧、修辞手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树立了标杆。研究这些经典,可以提升读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鉴赏文学艺术的品味。荷马史诗的宏大叙事,但丁《神曲》的深刻寓意,都是语言与艺术的极致体现。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场: 古典文献往往包含复杂的论证、多样的观点以及深刻的隐喻。解读和理解这些文献,需要读者具备细致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开放的包容心态。在与古代思想家对话的过程中,读者能够不断挑战自身的认知,锻炼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本书在阐述这些价值时,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会结合具体的文献例证,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古典文献的魅力和力量。 第三部分:如何研究与利用古典文献?—— 方法论的探索 本书最核心、最实践的部分,在于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研究与利用古典文献的方法论。这部分内容不是教读者去“背诵”哪些文献,而是教他们如何“走进”这些文献,如何从中汲取养分。 阅读前的准备: 背景知识的积累: 强调在阅读前,对文献所属的时代、文化、作者生平、哲学流派、历史事件等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献的语境和作者的意图。 版本选择与校勘: 介绍不同版本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来接近更可靠的原文。提及重要校勘学家的工作。 语言与翻译的考量: 讨论原文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优秀译本的选择标准。理解不同翻译风格可能带来的理解差异。 阅读中的方法: 细读与精读: 强调逐字逐句、深入理解原文的意义,辨析词语的细微差别,理解句子的结构和逻辑。 文本分析: 讲解如何分析文献的结构、论证方式、叙事策略、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 语境化解读: 强调将文献置于其历史、文化、哲学语境中进行理解,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泛解读。 比较阅读: 鼓励将同一作者、同一主题或同一时期的不同文献进行比较,以发现其共性与差异,加深理解。 注释与札记: 强调做读书笔记、写批注的重要性,记录疑问、理解、联想,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考。 文献的利用途径: 学术研究: 作为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石,古典文献是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本书会指导读者如何将其应用于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 思想启蒙与自我提升: 强调古典文献对个人品格塑造、思维训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鼓励读者将其作为精神食粮,提升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与创新: 指出古典文献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探讨如何从古典中汲取灵感,进行当代文化和艺术的创新。 跨文化理解: 强调通过研究不同文明的古典文献,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教育实践: 探讨如何在教育中有效引入和利用古典文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精神。 本书的行文风格会力求严谨而又不失生动,通过大量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和细致的讲解,帮助读者克服对古典文献的畏难情绪,激发其研究和利用的兴趣。它不是一本“是什么”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本“如何做”的行动指南,旨在为每一位对古典文献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条清晰、可行、且充满收获的学习之路。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3版)》最终的目标,是让读者认识到,古典文献并非尘封的古物,而是活生生的思想、智慧与艺术的宝藏,它们的力量足以穿越时空,滋养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并指引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面向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地关注了书中关于“文献的保存与流传”这一部分的论述,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视角。结果发现,这部分内容更偏向于图书馆学的常规流程介绍,比如温湿度控制、装帧修复的基本常识等,这些信息在任何一本基础档案管理教材里都能找到。我真正想了解的是,在当代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下,一些敏感或地缘政治相关的古典文献是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流转、被禁锢或被重新发现的故事。那些关于“文献命运”的宏大叙事,那些跨越国界的文化争夺战,都没有在书中得到足够的体现。它把文献“物化”了,当作可以被安全储藏的实体来对待,却忽略了文献背后承载的权力斗争和知识的生命力。这本书的视野似乎被锁定在了“如何安全地把书放在架子上”这个层面上,而不是“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智慧重新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是清晰的,这一点我必须承认,每一章的逻辑过渡都很平顺,章节标题也起得中规中矩,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是,这种“过分清晰”反而带来了一种审美疲劳。它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教科书式叙事,严谨有余,趣味不足。举个例子,当它讲到某个重要的文献学流派的争论时,通常会用非常中立、平铺直叙的语言来描述双方的观点,缺乏那种历史事件的戏剧张力,仿佛在看一份事无巨细的会议纪要。我希望读到的文献学著作,即便是学术性的,也能带有一丝“探案”的色彩,让读者感受到学者们在字里行间寻找真相的激情和挣扎。这本书像一块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圆润,但摸不出任何独特的纹理,读完后能记住的知识点很多,但能触动人心的思考却很少。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期待值其实是想看看它如何处理“古典”与“现代”的张力,尤其是如何指导一个当代研究者去驾驭那些年代久远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文本。然而,这本书在处理文本的“不确定性”和“解释的多元性”方面显得过于谨慎了。它倾向于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被主流学术界认可的规范,比如引文格式、版本鉴定的基本原则,这对于学生规范格式是很有帮助的。但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我们更关注的是那些“灰色地带”——当几种权威版本互相矛盾时该如何抉择?当原始文献缺失或被篡改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批判性立场?这本书似乎默认存在一个清晰、可被“利用”的文本,而回避了文本本身的脆弱性和解释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它提供的是“如何使用”,而不是“如何质疑使用工具本身”。

评分

说实话,拿到《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3版)》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是“厚重”,但翻开内页后,感觉它在“利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略显保守和传统。比如,它花了很多精力介绍传统的卡片目录系统和早期的文献检索工具,这些对于理解历史脉络当然有价值,可是在当下这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快速渗透到人文学科的时代,书中对新兴的数字化人文(DH)工具的介绍简直是蜻蜓点水,很不合时宜。我特别想知道,最新的OCR技术如何提升古籍的识别准确率,或者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分析大规模文本语料库的潜在关联,但这些内容在书中几乎找不到。它更像是一个定格在十年前的“使用手册”,尽管强调了“第3版”,但内容更新的迭代速度明显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对于一个追求效率和前沿工具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利用”方法论显得有些滞后了。

评分

这套书我本来是冲着那个“古典文献”的噱头去的,以为能看到不少晦涩难懂的古籍考据和深奥的文献学理论,结果拿到手才发现,哎,方向似乎有点偏了。它更像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而非“进阶宝典”。书中对文献的分类介绍得非常细致,从纸质文献到电子资源,讲得非常系统,但对于我这种已经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来说,很多基础知识点显得过于啰嗦了。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如何检索数据库,哪些关键词组合更有效,这些技巧在网络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更及时的更新版本。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暗道”或者“独家秘笈”,比如某个罕见馆藏的发现过程,或者某个经典版本校勘的疑难解析,但这本书整体的调性还是非常学院派和普及性的,缺乏一点“野史”的味道和研究的深度。如果你是想快速了解文献学的概貌,这书不错,但想深入挖掘某个特定领域的尖端研究,恐怕还得去读更专业的论文集。

评分

郭晓东,1970年3月戴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三十七。晚清今文经师。曾游曾国藩幕府,校书金陵书局,前后凡六年。戴氏主要著作有《戴氏注论语》二十卷、《颜氏学记》十卷、《管子校正》二十四卷,又有未完稿《古文尚书述》。

评分

希望大家多读书,尤其是这种经典的纸质书。

评分

希望大家多读书,尤其是这种经典的纸质书。

评分

很好的一部书,很全面也有很多新的知识

评分

很好的一部书,很全面也有很多新的知识

评分

……

评分

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赫尔岑

评分

希望大家多读书,尤其是这种经典的纸质书。

评分

很好的一部书,很全面也有很多新的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