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钱穆 97871011204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钱穆 978710112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钱穆
  • 中国历史
  • 中国民族性
  • 中国文化
  • 学术讲座
  • 文化史
  • 历史文化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0431
商品编码:1121994645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作者 钱穆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20431 出版日期 2016-09-01
字数 页码 170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于1978年设立了“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由新亚书院的创办人钱穆先生首讲,之后三十多年来,每年一次邀请著名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讲座意在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中国文化阐析发挥,以彰显中国文化千门万户的风貌。我们精选了其中八种,形成了这套讲座系列读本。

钱宾四先生通过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征。论述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文化结构,并将其与西方文化作比较,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得出“中国人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文化”的结论。作者意在唤醒国人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以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事业。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毕生从事国学研究,被尊为“一代宗师”。对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影响至深,贡献至巨。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大学,并获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1967年定居台北,仍然致力于教学研究。著作等身,四部无所不包。著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

   目录

成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并迎钱先生

返新亚讲学(金耀基) 1

序一 1

序二 1

引言 1

中国人的性格 21

中国人的行为 48

中国人的思想总纲 78

中国人的文化结构 103

结论 127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涵盖所有中国历史细节或民族性格细分的百科全书,而是以钱穆先生(钱宾四先生)深邃的学术洞察力,透过中国数千年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切入点,来探讨贯穿其中的民族精神特质与文化基因的形成与演变。它不是一份详尽的历史编年,也不是一部人类学式的民族志,更不是一个现代社会学意义上的国民性分析报告,而是钱穆先生在学术讲座中,以宏观的视角、独特的史观,引领读者一同回溯、思考、体认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今日之样貌的内在逻辑与精神脉络。 本书的核心在于“历史”这一载体,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事件的历史回溯,钱穆先生试图揭示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的普遍性、持久性因素。这意味着,它会侧重于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重大思潮的兴衰、以及影响深远的制度变迁,并从中提炼出与民族性、文化特质相关的精神内核。例如,对早期王朝政治制度的考察,可能涉及其权力结构的稳定性与局限性如何影响了集体意识的形成;对儒家思想的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可能探讨其如何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塑造个体伦理的重要力量;对历代农民起义与社会变革的梳理,可能揭示人民的韧性、反抗精神以及对公平理想的追求。 同时,本书并非 exhaustive(详尽无遗)地罗列所有民族性格的方面。它更可能集中于某些被钱穆先生认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特质,例如,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如何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诠释与实践的;“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对“家族”和“社群”高度重视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国家构建、社会稳定中的双重性影响。这些讨论,会紧密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 关于“中国文化”的阐述,本书也并非对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各个文化领域的全面梳理。它更侧重于从历史的维度,探讨这些文化要素是如何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并与其他文化要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文化面貌。例如,它可能会分析某个思想流派如何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成为主流,并渗透到政治、教育、家庭等各个层面;可能会探讨某些经典的艺术作品或文学形式,是如何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态和审美取向;也可能关注中国人在漫长历史中,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包容性与创造力。 因此,本书更像是一种“精神史”或“思想史”的导读,引导读者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去触摸中国民族精神深层的肌理,去理解中国文化核心的价值取向。它强调的是一种“体认”而非“认知”,是一种通过历史的“映照”来认识“自我”的过程。读者从中可能不会获得关于某个具体朝代所有事件的细节,也不会得到关于所有中国国民心理特征的统计数据,而是有机会与钱穆先生一同,在一个更宏大、更具历史深度的视野下,去感受、去思考,去理解中华民族为何是今天的样子,中国文化为何呈现出如此独特的风貌。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思想框架,鼓励读者以历史为镜,反观当下,理解民族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的未来。它旨在激发读者对中国历史、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而非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或结论。

用户评价

评分

钱宾四先生的这场学术讲座,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和民族性的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场以“中国历史”为脉络来探讨“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的讲座时,我感到非常兴奋。钱穆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他的见解想必是深刻且独到的。我期待着他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这长卷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性格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塑造和演变的。例如,我们是如何从早期分散的部落,一步步走向统一的帝国,这种过程是否锻造了我们对于“大一统”的特殊情感?在面对外族入侵时,我们又是如何保持了文化的韧性,并最终将其融化吸收,形成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文化?我特别想听听先生如何解读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制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同时,我也对先生如何处理历史的复杂性感到好奇,历史从来不是单线条的进步,其中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而正是这些曲折和反复,才使得一个民族的性格更加立体和深刻。我希望能在这场讲座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不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能够深入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内在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民族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过去,我常常笼统地谈论中国人的某种特质,比如勤劳、内敛、集体主义等等,但这些描述往往显得浮泛而缺乏依据。钱穆先生的这场讲座,将历史作为研究的土壤,试图从实际的历史事件、制度变迁、思想演进中,提炼出那些构成中国民族性的核心要素。我尤其期待先生能够深入分析不同朝代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不同时代的国民性格。例如,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否强化了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对公平的追求?又或者,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变奏,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我还想知道,先生如何看待历史中的冲突与融合,比如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是如何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并最终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我期待的是一种扎根于历史的分析,而非空泛的理论推演,希望能看到具体的史料和史实是如何支撑起先生对于中国民族性的判断。这种将历史与民族性紧密结合的视角,是我一直以来所寻求的。

评分

钱穆先生的学术讲座,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根基的深度挖掘。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着找到某个“标准答案”的心态,而是希望跟随先生的思路,去感受历史的脉搏,去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沉淀出其独特的韵味。我非常好奇先生将如何处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比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与宋明理学的兴盛时期,在文化精神上会有哪些显著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又如何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我期待先生能够运用其深厚的史学功底,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让我们看到那些重要的思想流派、艺术形式、生活习俗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演变,并最终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同时,我也对先生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关系感到好奇,我们是如何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身特色,并不断吸收外来养分,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从来都不是一段段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塑造了我们,也影响着我们。钱穆先生的这次学术讲座,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我特别喜欢先生将历史事件与民族性格的形成紧密联系起来的论述方式。例如,他可能会分析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结构,是如何培养了中国人勤劳、务实、重视家庭的性格特点。又或者,他会探讨在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和对权力的认知。我期望先生能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朝代的兴衰更替、社会改革的成败得失,来揭示那些深刻影响中国民族性的历史动因。同时,我也对先生如何解读中国文化中的矛盾与统一感到好奇,比如“道家”的逍遥与“儒家”的入世,“个人”的追求与“集体”的责任,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是如何在中国文化中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评分

钱穆先生的这场学术讲座,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对话。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中国文明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历经数千年的风雨而不衰?而这场讲座,正是试图从中国历史的维度来解答这个疑问。我特别期待先生能为我们展现,中国民族性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受到挑战,又不断自我超越的。比如,在面对外族的侵略和统治时,我们是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能够学习和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最终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我希望能够听到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深入剖析,分析这些制度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同时,我也对先生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的“变”与“不变”感到好奇,在看似不断变动的历史背后,是否存在一些恒定不变的文化基因,支撑着中华文明的延续?我期待着这场讲座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与我们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息息相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