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 作者 | 钱穆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20431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页码 | 170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于1978年设立了“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由新亚书院的创办人钱穆先生首讲,之后三十多年来,每年一次邀请著名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讲座意在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中国文化阐析发挥,以彰显中国文化千门万户的风貌。我们精选了其中八种,形成了这套讲座系列读本。 钱宾四先生通过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征。论述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文化结构,并将其与西方文化作比较,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得出“中国人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文化”的结论。作者意在唤醒国人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以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事业。 |
| 作者简介 | |
|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毕生从事国学研究,被尊为“一代宗师”。对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影响至深,贡献至巨。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大学,并获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1967年定居台北,仍然致力于教学研究。著作等身,四部无所不包。著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 |
| 目录 | |
| 成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并迎钱先生 返新亚讲学(金耀基) 1 序一 1 序二 1 引言 1 中国人的性格 21 中国人的行为 48 中国人的思想总纲 78 中国人的文化结构 103 结论 127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钱宾四先生的这场学术讲座,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和民族性的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知道有这样一场以“中国历史”为脉络来探讨“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的讲座时,我感到非常兴奋。钱穆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他的见解想必是深刻且独到的。我期待着他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这长卷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性格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塑造和演变的。例如,我们是如何从早期分散的部落,一步步走向统一的帝国,这种过程是否锻造了我们对于“大一统”的特殊情感?在面对外族入侵时,我们又是如何保持了文化的韧性,并最终将其融化吸收,形成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文化?我特别想听听先生如何解读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制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同时,我也对先生如何处理历史的复杂性感到好奇,历史从来不是单线条的进步,其中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而正是这些曲折和反复,才使得一个民族的性格更加立体和深刻。我希望能在这场讲座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不再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能够深入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内在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民族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过去,我常常笼统地谈论中国人的某种特质,比如勤劳、内敛、集体主义等等,但这些描述往往显得浮泛而缺乏依据。钱穆先生的这场讲座,将历史作为研究的土壤,试图从实际的历史事件、制度变迁、思想演进中,提炼出那些构成中国民族性的核心要素。我尤其期待先生能够深入分析不同朝代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不同时代的国民性格。例如,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否强化了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对公平的追求?又或者,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变奏,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我还想知道,先生如何看待历史中的冲突与融合,比如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是如何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并最终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我期待的是一种扎根于历史的分析,而非空泛的理论推演,希望能看到具体的史料和史实是如何支撑起先生对于中国民族性的判断。这种将历史与民族性紧密结合的视角,是我一直以来所寻求的。
评分钱穆先生的学术讲座,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根基的深度挖掘。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着找到某个“标准答案”的心态,而是希望跟随先生的思路,去感受历史的脉搏,去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沉淀出其独特的韵味。我非常好奇先生将如何处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差异性,比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与宋明理学的兴盛时期,在文化精神上会有哪些显著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又如何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我期待先生能够运用其深厚的史学功底,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让我们看到那些重要的思想流派、艺术形式、生活习俗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演变,并最终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同时,我也对先生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关系感到好奇,我们是如何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身特色,并不断吸收外来养分,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从来都不是一段段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塑造了我们,也影响着我们。钱穆先生的这次学术讲座,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我特别喜欢先生将历史事件与民族性格的形成紧密联系起来的论述方式。例如,他可能会分析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结构,是如何培养了中国人勤劳、务实、重视家庭的性格特点。又或者,他会探讨在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念和对权力的认知。我期望先生能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朝代的兴衰更替、社会改革的成败得失,来揭示那些深刻影响中国民族性的历史动因。同时,我也对先生如何解读中国文化中的矛盾与统一感到好奇,比如“道家”的逍遥与“儒家”的入世,“个人”的追求与“集体”的责任,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是如何在中国文化中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评分钱穆先生的这场学术讲座,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对话。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中国文明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历经数千年的风雨而不衰?而这场讲座,正是试图从中国历史的维度来解答这个疑问。我特别期待先生能为我们展现,中国民族性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受到挑战,又不断自我超越的。比如,在面对外族的侵略和统治时,我们是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能够学习和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最终实现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我希望能够听到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深入剖析,分析这些制度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同时,我也对先生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的“变”与“不变”感到好奇,在看似不断变动的历史背后,是否存在一些恒定不变的文化基因,支撑着中华文明的延续?我期待着这场讲座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与我们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息息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