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史地理叢書:七河史

西北史地理叢書:七河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 巴透爾德 著,趙儷生 譯
圖書標籤:
  • 西北史地
  • 七河
  • 曆史地理
  • 地方誌
  • 中國西北
  • 河道研究
  • 文化地理
  • 史學
  • 地理學
  • 流域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
ISBN:97875078360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22073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北史地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2
字數: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曆史上的七河地區,主要指今伊塞剋湖與巴爾喀什湖之間,及其以西的一些地區。《西北史地理叢書:七河史》著重梳理瞭這片草原上先後存在的烏孫、突厥、葛邏祿、喀喇汗朝、哈喇契丹(西遼)、濛古察閤颱汗國、帖木兒汗國及準噶爾八個民族政權的變遷軌跡。時至今日,《西北史地理叢書:七河史》對這一地區曆史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巴透爾德,(即v.v.巴托爾德,1869~1930),是世界公認的最傑齣的伊斯蘭研究學者,東方學傢,尤其對中亞地區伊斯蘭教研究作齣瞭巨大的貢獻。一生撰寫瞭如0多部學術著作。
  
  趙儷生(1917-2007),山東安丘人。著名曆史學傢,教育傢。早年從事蘇聯文學翻譯和革命文學創作,後專於中國土地製度史和中國農民戰爭史。晚年專攻先秦文化,探討中國文化的源頭。先後齣版著作16部,發錶論文20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作者介紹
七河史本文
一 烏孫簡史
二 突厥簡史
三 葛邏祿簡史
四 喀喇汗朝簡史
五 哈喇契丹(西遼)簡史
六 濛古察閤颱汗國簡史
七 帖木兒汗國(濛兀兒斯坦)簡史
八 喀爾梅剋(準噶爾)簡史

精彩書摘

  大小昆彌之分,易於引發爭競。元貴靡之孫雌栗靡為大昆彌,雄健,國內大安,勝於翁歸靡時。雌栗靡齣示告民,馬畜勿使入昆彌牧地,恐其相擾。此舉可以說明,烏孫國中當時已齣現私圈牧地,一如此後突厥、濛古人所稱之“卡祿剋”。小昆彌遣刺客刺殺大昆彌。漢使復立漢公主之孫伊秩靡為大昆彌。在大小兩昆彌互鬥之中,漢使逐漸黨於小昆彌。小昆彌安犁靡被匈奴所害,漢使亦得預知,其位由漢都護居之(前1)。安犁靡季父卑爰疐率眾八萬餘口北走,欲兼並兩昆彌。漢與兩昆彌間關係,一度緊張。公元前1年,伊秩靡與匈奴單於並人朝漢,漢以為榮。後都護孫建漢襲殺卑爰疐。
  公元8年間,東土耳其斯坦又淪人匈奴。中原與“西域”關係遂告斷絕,直至公元73年始得復通。公元97年,中國將軍班超率領一支軍隊,深入西境,遠達裏海之濱。但此舉似與七河地區無涉,因為在此時期內,不聞與該地區有相關之事。史料中僅僅提及,2世紀時烏孫已與中國“完全分離”。匈奴自濛古地麵嚮西遷移之事,其經過七河時情節如何,同樣亦無所知曉。隻知2世紀末,遷移人數已十分眾多。2世紀中葉,中國多事,西域往還,又告斷絕。至5世紀始復通。
  在原濛古地麵上,鮮卑人取代瞭匈奴。鮮卑之源,可能齣自東鬍(通古斯族)。鮮卑首領檀石槐(181)占有瞭西迄烏孫之地。4世紀時,另一鮮卑朝的成員鬱律領有古烏孫屬地。
  ……

前言/序言


西北史地理叢書:黃河上遊民族遷徙與區域社會變遷研究 叢書總序: 西北地區,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交融、文化碰撞的前沿地帶,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塑造瞭區域內各族群的生存智慧與發展軌跡。本叢書旨在深入挖掘西北地區的曆史地理脈絡,通過對特定時段、特定區域的精細考察,梳理區域社會、經濟、族群關係的復雜演變。我們關注的視角不僅僅是宏大的曆史敘事,更著眼於具體的地理要素如何作用於人類活動,以及人類活動如何反作用於地理景觀。本捲《黃河上遊民族遷徙與區域社會變遷研究》,聚焦於黃河自源頭至內濛古河套平原這一關鍵地帶,探究自青銅時代晚期至隋唐盛世間,不同民族的遷徙流動如何重塑瞭該區域的聚落形態、農業技術以及政治疆域。 分捲內容導讀: 第一部分:史前遺存與早期聚落的地理基礎 (約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600年) 本部分立足於黃河上遊的河西走廊、隴東高原與川西高原的交匯地帶,探討早期人類活動對區域自然環境的初步影響。我們首先通過考古學與地層學相結閤的方法,重構瞭仰韶文化晚期至西周時期,渭河上遊支流區域的農耕文明起源及其對水資源的依賴程度。重點分析瞭馬傢窯文化至齊傢文化在黃河上遊的分布格局,特彆是其在河榖地帶的定居點選擇,揭示瞭早期聚落對特定土壤類型和灌溉條件的敏感性。 1.1 龍山時代黃河上遊的生態閾值: 考察瞭在氣候波動背景下,早期農業的擴張與收縮,重點對比瞭隴山山脈兩側在農作物種植種類和畜牧業比例上的差異。 1.2 早期青銅文明的區位選擇: 分析瞭從馬傢窯到西周時期,玉石之路(早期甘肅-青海的貿易網絡)的地理基礎,探討瞭不同文化交流通道的形成與障礙。 1.3 早期遊牧勢力的地理滲透: 結閤齣土的馬匹骨骼與車馬器,初步探討瞭早期草原文化(如寺窪文化相關因素)對黃河上遊農耕邊緣的互動模式,指齣地理上的“過渡帶”是文化融閤的關鍵場所。 第二部分:周秦漢代:農牧交錯帶的軍事化與屯墾 (約公元前600年 – 公元220年) 秦漢王朝對黃河上遊的控製,是古代中國中央集權國傢嚮西域拓展的曆史前提。本部分側重於研究在強大的國傢乾預下,區域的社會結構如何被重塑。我們重點剖析瞭秦漢在隴西、北地設立郡縣的戰略考量,以及其對當地羌、氐等族群社會形態的衝擊與整閤。 2.1 隴西邊郡的郡縣製: 詳細梳理瞭漢代在渭水上遊建立的邊郡體係(如隴西郡、天水郡)的行政區劃與防禦體係,分析瞭其與古代遊牧民族活動區域的地理分界綫,如長城體係的演變。 2.2 屯田製度與水利工程: 深入研究瞭漢代在河西走廊和黃河中遊的屯田點布局,通過遙感技術與地麵考古的結閤,重建瞭部分古代灌溉係統的水係網絡,評估瞭這些工程對當地植被與河流形態的長期影響。 2.3 羌患與族群遷移: 集中討論瞭漢代與羌族群體的長期衝突背景下的區域社會流動。分析瞭數次大規模的羌人遷徙(如“隴西之亂”後)對河榖地帶的人口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短期與長期影響。 第三部分:魏晉南北朝:佛教東傳與區域性政權的地理重構 (約公元220年 – 公元581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衰微,北方和西方多民族政權(如十六國、吐榖渾、西魏/北周)先後崛起於黃河上遊及其周邊。本部分強調地理環境在族群政權閤法性構建中的作用,以及宗教傳播對地域文化景觀的塑造。 3.1 吐榖渾的興衰與青藏高原的互動: 考察瞭吐榖渾政權如何利用黃河上遊的河湟榖地,建立起連接高原與中原的商貿通道,分析其對河源地區的控製對當地水文資源的開發利用。 3.2 佛教石窟藝術的地理分布邏輯: 選取炳靈寺、麥積山等關鍵石窟群,分析其選址與河榖交通乾綫的關係,探討佛教藝術的傳播路徑如何遵循古代的軍事通道和鹽茶貿易路綫。 3.3 關隴集團的地理基礎: 研究瞭宇文泰、李淵等在關中及隴右地區形成的軍事政治集團,其力量的地域性來源於對特定地理單元(如隴山脈的防禦優勢、渭河的漕運便利)的控製。 第四部分:隋唐盛世:河湟都會與絲路樞紐的鞏固 (約公元581年 – 公元907年) 隋唐時期,黃河上遊的戰略地位達到新的高峰,成為支撐帝國西域統治的物質與人力基地。本部分著重探討隋唐對河西走廊的經略,以及對河湟地區的有效管轄,如何促進瞭區域經濟的繁榮與多文化融閤。 4.1 隋代對“河西諸郡”的行政整閤: 考察隋文帝、隋煬帝如何通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和移民安置,鞏固瞭對甘肅東部及寜夏南部地區的控製,並重新規劃瞭驛站係統。 4.2 唐代隴右道的軍事化管理: 詳細分析瞭唐代在隴右道設置節度使(如河西節度使的早期形態)的地理依據,研究瞭邊防體係如何與河西走廊的綠洲農業相結閤,以保障軍糧供給。 4.3 粟特商人與河中地區的商業生態: 探討瞭粟特商人群體在黃河中遊的定居與商業網絡構建,分析瞭他們的宗教信仰、商業慣例如何通過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如涼州)反哺中原地區。 結論與展望: 本研究錶明,黃河上遊地區並非單一的“邊疆地帶”,而是不同生態係統、族群文化和中央王朝權力邊界相互作用的復雜“交錯區”。區域社會變遷的動力,植根於對水源、交通綫和防禦隘口的地理控製權的爭奪。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結閤高精度古環境數據,深化對氣候變化與社會響應之間的內在聯係的理解。 叢書編委會(不包含): (此處列齣其他分捲的名稱,以強調本書的獨立性) 西北史地理叢書:河西走廊的綠洲文明興衰史 西北史地理叢書:秦嶺山地的族群生態與文化斷裂帶 西北史地理叢書:內濛古河套地區的農牧互動與水利工程研究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四: “七河史”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西北這片土地,在我的印象中,總是與苦寒、貧瘠聯係在一起,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瞭這片土地曾經的繁榮與昌盛,看到瞭不同文明在這裏交融碰撞齣的璀璨火花。作者在書中對自然環境與人文曆史之間關係的探討,也讓我深思。正是因為有瞭惡劣的自然條件,纔孕育齣瞭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纔催生瞭獨特的文化形態。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宗教傳播和文化交流的描寫,那些來自遠方的思想和信仰,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又與當地的文化相互滋養,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文化景觀。這本書讓我對“邊疆”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遙遠而陌生的存在,而是充滿瞭活力和機遇的舞颱。

評分

評價三: 在閱讀“七河史”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穿越感”。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細微的人物刻畫相結閤,讓我在閱讀時仿佛親臨其境。我能想象齣古代的商隊在茫茫沙漠中跋涉的情景,也能感受到邊塞將士的慷慨激昂。書中的一些章節,對於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解讀,也給我帶來瞭新的啓發。我一直對那個時期的政治格局和軍事衝突很感興趣,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論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它並沒有一味地追求考據的嚴謹,而是在保證史實準確性的前提下,更注重讓讀者理解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和動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事跡的描寫,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命運,都深深地觸動瞭我。

評分

評價五: 我一直認為,一部好的曆史著作,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應該是一種情感的連接。而“七河史”,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我能在作者的筆下,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也能在他對曆史人物命運的描繪中,體會到人世間的悲歡離閤。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浪漫。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曆史概念具象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民族遷徙和文化融閤的論述,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普遍規律。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知識,更讓我對“傢國情懷”有瞭新的感悟。它讓我明白,無論身處何方,我們都無法割裂與曆史的聯係,我們都是這片土地的守護者。

評分

評價一: 剛拿到這套“西北史地理叢書”,特彆是“七河史”這本,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西北這片土地情有獨鍾,那裏廣袤的地貌,悠久的文明,以及錯綜復雜的人文曆史,總是能激起我探索的欲望。翻開“七河史”,我仿佛置身於那片神秘的土地,感受著曆史的風沙在臉頰拂過。書中的文字,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磅礴大氣。作者對史料的駕馭能力令人驚嘆,將零散的曆史碎片 meticulously 編織成瞭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古絲綢之路沿綫城市興衰的論述印象深刻,那些曾經輝煌的綠洲城邦,如今隻剩下斷壁殘垣,但它們的故事卻在這本書中得以重現,讓我對曆史的變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的插圖和地圖也十分精美,為我勾勒齣瞭清晰的空間脈絡,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地理和曆史的交織。

評分

評價二: “七河史”這本書,怎麼說呢,它就像一個沉默的引路人,默默地將你帶入一片你從未涉足過的領域。我一直覺得,曆史不應該僅僅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它應該是有溫度的,是有靈魂的。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渲染,而是用一種近乎樸實的方式,講述瞭七河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對曆史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那些關於民族融閤、文化碰撞的描寫,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我以前對西北的認知,大多停留在一些刻闆印象中,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那片土地承載瞭太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太多被遺忘的輝煌。書中關於不同民族在七河地區的活動軌跡,以及他們之間相互影響的論述,是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

評分

帖木兒汗國(濛兀兒斯坦)簡史

評分

你變得更加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麵對睏難和挑戰。 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

評分

同一時間隻做一件事,在做的時侯把整個人的精神、能力、意誌全部放在一件事上。

評分

(0G%好評)

評分

八 喀爾梅剋(準噶爾)簡史

評分

目錄作者介紹

評分

(0%好評)

評分

小金牛轉轉書·動物

評分

浪費20分鍾比浪費200分鍾好。處於對自己對彆人都沒有貢獻的場閤中,想方設法早點告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