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史地理丛书:七河史

西北史地理丛书:七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巴透尔德 著,赵俪生 译
图书标签:
  • 西北史地
  • 七河
  • 历史地理
  • 地方志
  • 中国西北
  • 河道研究
  • 文化地理
  • 史学
  • 地理学
  • 流域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60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07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北史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
字数: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七河地区,主要指今伊塞克湖与巴尔喀什湖之间,及其以西的一些地区。《西北史地理丛书:七河史》着重梳理了这片草原上先后存在的乌孙、突厥、葛逻禄、喀喇汗朝、哈喇契丹(西辽)、蒙古察合台汗国、帖木儿汗国及准噶尔八个民族政权的变迁轨迹。时至今日,《西北史地理丛书:七河史》对这一地区历史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巴透尔德,(即v.v.巴托尔德,1869~1930),是世界公认的最杰出的伊斯兰研究学者,东方学家,尤其对中亚地区伊斯兰教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生撰写了如0多部学术著作。
  
  赵俪生(1917-2007),山东安丘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早年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和革命文学创作,后专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农民战争史。晚年专攻先秦文化,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先后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介绍
七河史本文
一 乌孙简史
二 突厥简史
三 葛逻禄简史
四 喀喇汗朝简史
五 哈喇契丹(西辽)简史
六 蒙古察合台汗国简史
七 帖木儿汗国(蒙兀儿斯坦)简史
八 喀尔梅克(准噶尔)简史

精彩书摘

  大小昆弥之分,易于引发争竞。元贵靡之孙雌栗靡为大昆弥,雄健,国内大安,胜于翁归靡时。雌栗靡出示告民,马畜勿使入昆弥牧地,恐其相扰。此举可以说明,乌孙国中当时已出现私圈牧地,一如此后突厥、蒙古人所称之“卡禄克”。小昆弥遣刺客刺杀大昆弥。汉使复立汉公主之孙伊秩靡为大昆弥。在大小两昆弥互斗之中,汉使逐渐党于小昆弥。小昆弥安犁靡被匈奴所害,汉使亦得预知,其位由汉都护居之(前1)。安犁靡季父卑爰疐率众八万余口北走,欲兼并两昆弥。汉与两昆弥间关系,一度紧张。公元前1年,伊秩靡与匈奴单于并人朝汉,汉以为荣。后都护孙建汉袭杀卑爰疐。
  公元8年间,东土耳其斯坦又沦人匈奴。中原与“西域”关系遂告断绝,直至公元73年始得复通。公元97年,中国将军班超率领一支军队,深入西境,远达里海之滨。但此举似与七河地区无涉,因为在此时期内,不闻与该地区有相关之事。史料中仅仅提及,2世纪时乌孙已与中国“完全分离”。匈奴自蒙古地面向西迁移之事,其经过七河时情节如何,同样亦无所知晓。只知2世纪末,迁移人数已十分众多。2世纪中叶,中国多事,西域往还,又告断绝。至5世纪始复通。
  在原蒙古地面上,鲜卑人取代了匈奴。鲜卑之源,可能出自东胡(通古斯族)。鲜卑首领檀石槐(181)占有了西迄乌孙之地。4世纪时,另一鲜卑朝的成员郁律领有古乌孙属地。
  ……

前言/序言


西北史地理丛书:黄河上游民族迁徙与区域社会变迁研究 丛书总序: 西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交融、文化碰撞的前沿地带,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区域内各族群的生存智慧与发展轨迹。本丛书旨在深入挖掘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脉络,通过对特定时段、特定区域的精细考察,梳理区域社会、经济、族群关系的复杂演变。我们关注的视角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着眼于具体的地理要素如何作用于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反作用于地理景观。本卷《黄河上游民族迁徙与区域社会变迁研究》,聚焦于黄河自源头至内蒙古河套平原这一关键地带,探究自青铜时代晚期至隋唐盛世间,不同民族的迁徙流动如何重塑了该区域的聚落形态、农业技术以及政治疆域。 分卷内容导读: 第一部分:史前遗存与早期聚落的地理基础 (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前600年) 本部分立足于黄河上游的河西走廊、陇东高原与川西高原的交汇地带,探讨早期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初步影响。我们首先通过考古学与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重构了仰韶文化晚期至西周时期,渭河上游支流区域的农耕文明起源及其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重点分析了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在黄河上游的分布格局,特别是其在河谷地带的定居点选择,揭示了早期聚落对特定土壤类型和灌溉条件的敏感性。 1.1 龙山时代黄河上游的生态阈值: 考察了在气候波动背景下,早期农业的扩张与收缩,重点对比了陇山山脉两侧在农作物种植种类和畜牧业比例上的差异。 1.2 早期青铜文明的区位选择: 分析了从马家窑到西周时期,玉石之路(早期甘肃-青海的贸易网络)的地理基础,探讨了不同文化交流通道的形成与障碍。 1.3 早期游牧势力的地理渗透: 结合出土的马匹骨骼与车马器,初步探讨了早期草原文化(如寺洼文化相关因素)对黄河上游农耕边缘的互动模式,指出地理上的“过渡带”是文化融合的关键场所。 第二部分:周秦汉代:农牧交错带的军事化与屯垦 (约公元前600年 – 公元220年) 秦汉王朝对黄河上游的控制,是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国家向西域拓展的历史前提。本部分侧重于研究在强大的国家干预下,区域的社会结构如何被重塑。我们重点剖析了秦汉在陇西、北地设立郡县的战略考量,以及其对当地羌、氐等族群社会形态的冲击与整合。 2.1 陇西边郡的郡县制: 详细梳理了汉代在渭水上游建立的边郡体系(如陇西郡、天水郡)的行政区划与防御体系,分析了其与古代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的地理分界线,如长城体系的演变。 2.2 屯田制度与水利工程: 深入研究了汉代在河西走廊和黄河中游的屯田点布局,通过遥感技术与地面考古的结合,重建了部分古代灌溉系统的水系网络,评估了这些工程对当地植被与河流形态的长期影响。 2.3 羌患与族群迁移: 集中讨论了汉代与羌族群体的长期冲突背景下的区域社会流动。分析了数次大规模的羌人迁徙(如“陇西之乱”后)对河谷地带的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佛教东传与区域性政权的地理重构 (约公元220年 – 公元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衰微,北方和西方多民族政权(如十六国、吐谷浑、西魏/北周)先后崛起于黄河上游及其周边。本部分强调地理环境在族群政权合法性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宗教传播对地域文化景观的塑造。 3.1 吐谷浑的兴衰与青藏高原的互动: 考察了吐谷浑政权如何利用黄河上游的河湟谷地,建立起连接高原与中原的商贸通道,分析其对河源地区的控制对当地水文资源的开发利用。 3.2 佛教石窟艺术的地理分布逻辑: 选取炳灵寺、麦积山等关键石窟群,分析其选址与河谷交通干线的关系,探讨佛教艺术的传播路径如何遵循古代的军事通道和盐茶贸易路线。 3.3 关陇集团的地理基础: 研究了宇文泰、李渊等在关中及陇右地区形成的军事政治集团,其力量的地域性来源于对特定地理单元(如陇山脉的防御优势、渭河的漕运便利)的控制。 第四部分:隋唐盛世:河湟都会与丝路枢纽的巩固 (约公元581年 – 公元907年) 隋唐时期,黄河上游的战略地位达到新的高峰,成为支撑帝国西域统治的物质与人力基地。本部分着重探讨隋唐对河西走廊的经略,以及对河湟地区的有效管辖,如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多文化融合。 4.1 隋代对“河西诸郡”的行政整合: 考察隋文帝、隋炀帝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移民安置,巩固了对甘肃东部及宁夏南部地区的控制,并重新规划了驿站系统。 4.2 唐代陇右道的军事化管理: 详细分析了唐代在陇右道设置节度使(如河西节度使的早期形态)的地理依据,研究了边防体系如何与河西走廊的绿洲农业相结合,以保障军粮供给。 4.3 粟特商人与河中地区的商业生态: 探讨了粟特商人群体在黄河中游的定居与商业网络构建,分析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商业惯例如何通过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如凉州)反哺中原地区。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黄河上游地区并非单一的“边疆地带”,而是不同生态系统、族群文化和中央王朝权力边界相互作用的复杂“交错区”。区域社会变迁的动力,植根于对水源、交通线和防御隘口的地理控制权的争夺。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结合高精度古环境数据,深化对气候变化与社会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丛书编委会(不包含): (此处列出其他分卷的名称,以强调本书的独立性) 西北史地理丛书:河西走廊的绿洲文明兴衰史 西北史地理丛书:秦岭山地的族群生态与文化断裂带 西北史地理丛书: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农牧互动与水利工程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连接。而“七河史”,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能在作者的笔下,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也能在他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描绘中,体会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浪漫。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民族迁徙和文化融合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普遍规律。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家国情怀”有了新的感悟。它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无法割裂与历史的联系,我们都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评分

评价一: 刚拿到这套“西北史地理丛书”,特别是“七河史”这本,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西北这片土地情有独钟,那里广袤的地貌,悠久的文明,以及错综复杂的人文历史,总是能激起我探索的欲望。翻开“七河史”,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土地,感受着历史的风沙在脸颊拂过。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磅礴大气。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惊叹,将零散的历史碎片 meticulously 编织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古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兴衰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曾经辉煌的绿洲城邦,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但它们的故事却在这本书中得以重现,让我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插图和地图也十分精美,为我勾勒出了清晰的空间脉络,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地理和历史的交织。

评分

评价二: “七河史”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引路人,默默地将你带入一片你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我一直觉得,历史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它应该是有温度的,是有灵魂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而是用一种近乎朴实的方式,讲述了七河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那些关于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以前对西北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些刻板印象中,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那片土地承载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太多被遗忘的辉煌。书中关于不同民族在七河地区的活动轨迹,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论述,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评分

评价四: “七河史”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西北这片土地,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与苦寒、贫瘠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曾经的繁荣与昌盛,看到了不同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出的璀璨火花。作者在书中对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之间关系的探讨,也让我深思。正是因为有了恶劣的自然条件,才孕育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才催生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宗教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描写,那些来自远方的思想和信仰,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又与当地的文化相互滋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这本书让我对“边疆”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遥远而陌生的存在,而是充满了活力和机遇的舞台。

评分

评价三: 在阅读“七河史”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穿越感”。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微的人物刻画相结合,让我在阅读时仿佛亲临其境。我能想象出古代的商队在茫茫沙漠中跋涉的情景,也能感受到边塞将士的慷慨激昂。书中的一些章节,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冲突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它并没有一味地追求考据的严谨,而是在保证史实准确性的前提下,更注重让读者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事迹的描写,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评分

¥30u5.50(8.1折)

评分

¥21.30(7.2折)

评分

巴老非常厉害啊,收一本开始读吧。

评分

(0%好p评)

评分

0条

评分

书中将到西辽的屈出律在七河区实行的宗-教迫害,并且在每一个教徒家中进驻士兵这样的描述,我看的也醉了。

评分

那一年,我们打残了:白江口海战全记录f

评分

历史上的七河地区,主要指今伊塞克湖与巴尔喀什湖之间,及其以西的一些地区。《西北史地理丛书:七河史》着重梳理了这片草原上先后存在的乌孙、突厥、葛逻禄、喀喇汗朝、哈喇契丹(西辽)、蒙古察合台汗国、帖木儿汗国及准噶尔八个民族政权的变迁轨迹。时至今日,《西北史地理丛书:七河史》对这一地区历史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巴透尔德,(即v.v.巴托尔德,1869~1930),是世界公认的最杰出的伊斯兰研究学者,东方学家,尤其对中亚地区伊斯兰教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生撰写了如0多部学术著作。

评分

精彩书摘  大小昆弥之分,易于引发争竞。元贵靡之孙雌栗靡为大昆弥,雄健,国内大安,胜于翁归靡时。雌栗靡出示告民,马畜勿使入昆弥牧地,恐其相扰。此举可以说明,乌孙国中当时已出现私圈牧地,一如此后突厥、蒙古人所称之“卡禄克”。小昆弥遣刺客刺杀大昆弥。汉使复立汉公主之孙伊秩靡为大昆弥。在大小两昆弥互斗之中,汉使逐渐党于小昆弥。小昆弥安犁靡被匈奴所害,汉使亦得预知,其位由汉都护居之(前1)。安犁靡季父卑爰疐率众八万余口北走,欲兼并两昆弥。汉与两昆弥间关系,一度紧张。公元前1年,伊秩靡与匈奴单于并人朝汉,汉以为荣。后都护孙建汉袭杀卑爰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