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对古代军事史颇为着迷的读者,我对《蒙哥》这本书的军事篇章尤为期待。冯承钧先生在书中对蒙哥汗的军事战略和战术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让我对蒙古军队的作战方式和组织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书中所描写的,并非简单的兵刃交锋,而是将军事行动与政治、经济、地理等多重因素紧密结合。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蒙古军队在不同地形、不同气候条件下作战特点的分析。冯先生能够结合史料,生动地再现了蒙古骑兵的迅疾、骑射的精准,以及其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同时,书中也触及了蒙古军队在围城战、水战等方面的尝试和创新,这打破了我过去对蒙古军队“只会打野战”的刻板印象。通过对蒙哥汗几次关键战役的解读,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如何运用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辉煌的胜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也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创造力。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代民族关系史,尤其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互动模式感兴趣的读者,《蒙哥》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冯承钧先生在书中,不仅仅将蒙哥汗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将其置于蒙古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去考察他如何试图巩固和扩张这个庞大的帝国。 书中关于蒙哥汗对待汉族士人、官员的态度,以及他对各地经济、文化政策的取舍,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和 nuanced 的统治者形象。他并非简单地沿袭成吉思汗的强硬路线,而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适合治理庞大帝国的方法。冯先生对史料的细致爬梳,让我看到了蒙古帝国在不同区域的管理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与挑战。通过对蒙哥汗统治时期的考察,我更能理解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的复杂性和其所面临的内外压力。这本书让我对“征服”与“统治”之间的区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史抱有浓厚兴趣,而《蒙哥》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冯承钧先生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讲述了蒙哥汗个人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他将蒙哥汗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考察了他对于元朝早期国家建设和对外政策的深远影响。书中所提及的对宋朝的战略部署、对中亚地区的经营,以及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都让我对那个时代多民族、跨文化的交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冯先生在梳理这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时,表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功底。他能够将零散的史料加以整合,抽丝剥茧,呈现出事件发生的逻辑和脉络。例如,书中关于蒙哥汗几次重要的军事行动的分析,不仅描述了军事行动本身,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动机、后勤保障以及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蒙哥汗的统治,以及他对整个欧亚大陆格局的塑造作用。读完这本书,我对“大一统”这个概念,以及古代王朝如何通过武力扩张和制度建设来实现这种“大一统”,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评分这次有幸拜读了冯承钧先生的《蒙哥》,着实是打开了我对元朝历史,尤其是其早期扩张时期的一个全新认知维度。在阅读之前,我对蒙哥汗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成吉思汗的孙子”、“大汗”、“西征”这些比较标签化的概念上。但《蒙哥》这本书,通过冯承钧先生严谨的考证和精炼的笔触,将这位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的形象,从一个模糊的符号,变成了更加立体、鲜活的人物。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蒙哥汗早期在窝阔台和贵由汗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冯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将他置于一个继承者的位置,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他在政治斗争、军事活动中的实际参与和影响。他如何一步步积累威望,如何在宗室内部的复杂博弈中生存下来,直至最终登上汗位,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冯先生对史料的运用,特别是对一些非汉文史料的爬行,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蒙古史视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蒙哥汗性格的分析,他既有蒙古贵族的勇武和野心,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不同于前几代大汗的政治智慧和务实作风。这种多层次的解读,避免了将历史人物脸谱化的弊端,让蒙哥汗的形象更加贴近真实。
评分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的好奇。《蒙哥》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冯承钧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将蒙哥汗这位在世界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冯先生对蒙哥汗思想转变和决策过程的深入剖析。他如何平衡不同派系的力量,如何在高层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制定并执行影响深远的国家政策,这些都通过细致的史料解读,变得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蒙哥汗宗教观和文化政策的探讨。在那个文化交融的时代,他如何在保留蒙古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又接纳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元素,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考量。读完这本书,蒙哥汗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史书上的名字,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作为的真实的历史人物。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推动的,而每一个个体,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评分荨麻林
评分冯承钧(1887-1946)字子衡,湖北汉口人。中国历史学家、中外交通史家。曾留学比利时,后转赴法兰西共和国索邦大学(la Sorbonne,今巴黎大学),1911年获索邦大学法学士学位。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汉学家伯希和。冯承钧归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承钧通晓法文、英文、梵文、蒙古文和吐火罗文,毕生研究中外交通史和边疆史,著译等,是民国时期重要的中外交通史家。冯承钧的代表作包括《西域史地释名》、《瀛涯胜览校注》、《星槎胜览校注》、《马可波罗行纪》、《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再说龟兹白姓》、《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吐火罗语考》(法兰西共和国伯希和、列维原著冯承钧译)等。
评分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四六所引亦同,然作“饶乐州”,而《蒙古游牧记》则更正其误,作“饶乐府”,’且《唐书》亦作“饶乐府”也(伯希和注:《契丹国志》著于《通考》五十年前,亦作“饶乐州”,《通鉴长编》卷八十八亦作“饶乐州”。吾人应知者,唐代所置为都督府,非散府也)。
评分是否应认饶乐为一游牧之城,为一种幕帐聚落,致无踪迹可寻欤。此种城聚,昔已有之。考《旧唐书》卷三九云:“安东都护府领羁縻州十四,并无城池,是高丽降户散此诸军镇,以其酋渠为都督刺史羁縻之。”其例之著者也。
评分蒙哥虽然并未亲自攻下全中国,但是他发动的征服战争为后来元朝的建立可谓贡献良多。
评分是否应认饶乐为一游牧之城,为一种幕帐聚落,致无踪迹可寻欤。此种城聚,昔已有之。考《旧唐书》卷三九云:“安东都护府领羁縻州十四,并无城池,是高丽降户散此诸军镇,以其酋渠为都督刺史羁縻之。”其例之著者也。
评分元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他亲率主力征四川,次年,在攻打合州时(今重庆合川区)受伤(一说疫疠流行,兵士多病死,蒙哥亦染疾),于元宪宗九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死于合川东钓鱼山上。
评分评长春真人西游记译文
评分古代城址,或为河南之活动沙丘所埋没,亦意中所必有之事。河之西南二十里,胡迭都地方,居民中有赵姓者,其儿童所玩之小件物品,皆发见于沙中者,此予所亲见者也。斯地之基督教徒告予云,胡迭都沙中不乏古物。此地前此已有居民,绝无可疑。沙中之物,或为古东胡所遗,此民族或结幕于斯地也。饶乐旧城如在河南,恐不易探求其故址,盖流沙移动,旧迹已不存也。旅行家经行此沙地者,忽见道路为流沙所没,可以类想及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