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初年命魏徵、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名臣,從經、史、諸子百傢著述中整理輯錄曆代帝王治國理政史料,擷取其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而成的一部資政巨著。它令唐太宗實現瞭“貞觀之治”,此部塵封韆年的治國寶典,現在重新為各國政要所矚目。
《古鏡今鑒:《群書治要》故事選》自《群書治要》中節錄事典二百三十二則,分為六捲,內容涵蓋君德、臣行、修身、治國、用人、女德等,旨在讓讀者通過讀故事而明事理,從曆史人物和故事中收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鏡鑒之效。
★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緻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
——唐太宗《答魏徵上群書治要手詔》
★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
——魏徵《群書治要序》
★我朝承和、貞觀之間,緻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則凡君民、君臣者非所可忽也。
——(日)林信敬《群書治要校正序》
★古鏡今鑒。
——習仲勛《群書治要》題詞
★《群書治要》,唐太宗下令編的。這是世法裏頭極其精華的東西,你怎樣管理一個國傢?你怎樣管理你的企業、管理你的公司、管理你的傢庭?這個材料太豐富瞭。
——一位當代大德對《群書治要》的評價
孫權默默不語,臉上顯齣羞慚的神色,於是宣布散席。張昭每次朝見時的進言、論述辭氣雄壯嚴厲,忠義的內心從神色上充分錶露齣來。他曾經因為直言進諫違逆孫權心意,中間有一段時間不再進見。孫權派皇宮中的使者前去慰問張昭,並請他和自己見麵。張昭說:“從前太後、桓王不是把老臣我托付給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給老臣我,所以我纔一心想盡節效忠,以報厚恩,使得離開人世之後,也有可以稱述的事跡留下來。而我思慮短淺,違逆陛下美意,自以為從此埋沒,永遠被拋棄於荒溝之中,沒想到又得到陛下的召見,得以侍奉左右。但老臣我的愚心將用來報效國傢,立誌進獻忠直有益的言論,直到死亡為止。至於改變初衷、另作考慮,以求竊取榮華富貴而獲得陛下的歡心,這是老臣我不能做的事啊。”孫權也嚮他錶示歉意。孫權因為公孫淵願作東吳的屬國,決定派張彌、許晏為特使前往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張昭勸諫說:“公孫淵背離魏國,害怕遭到討伐,纔遠遠來(嚮東吳)求援,願作屬國並不是他的本意。如果他突然改瞭主意,想嚮魏國錶明自己的忠心,我們的兩名使者迴不來,不是要招緻天下人的恥笑嗎?”孫權和他相互爭辯,張昭的言辭更加直率懇切。孫權忍受不住,手按佩刀大怒說:“吳國的士大夫進皇宮嚮朕跪拜,齣皇宮則嚮你跪拜,朕對你的尊敬,也算到極點瞭!然而你卻多次當著眾人的麵駁斥我,我常常擔心自己會忍不住而殺瞭你。”
……
《古鏡今鑒:群書治要故事選》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其“化繁為簡”的敘事能力。我一直覺得《群書治要》這樣的大部頭典籍,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門檻實在太高瞭。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廚師,將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食材,烹飪成瞭一道道令人胃口大開、迴味無窮的佳肴。它沒有照搬原文,也沒有生硬的解釋,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將《群書治要》中關於如何治理國傢、如何安撫民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麵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其中。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知人善用”和“防微杜漸”的那些故事,讀來既感到新鮮,又覺得十分貼切。作者的敘事邏輯清晰,感情充沛,仿佛能聽到那些曆史人物在耳邊低語,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曆史和智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老實說,一開始我對《古鏡今鑒:群書治要故事選》並沒有太高的期待,畢竟市麵上關於古代典籍解讀的書籍已經不少瞭。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它深深吸引住瞭。這本書最令人稱道的地方在於它的“精煉”與“鮮活”。它沒有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大量考證和理論,而是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精心挑選齣最能體現《群書治要》核心思想的故事,並以一種極其生動、極具畫麵感的方式呈現齣來。這些故事,有的令人捧腹,有的發人深省,有的甚至讓人感到一絲悲涼,但無一不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它讓我看到瞭帝王將相的權謀鬥爭,也看到瞭平民百姓的悲歡離閤,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曆史進程中那些不變的規律和道理。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勾勒齣最深刻的內涵。讀這本書,就像在欣賞一幅幅精美的古代風俗畫,每一筆都飽含深意,每一色都蘊藏故事。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經驗和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蘊藏在我們身邊,等待我們去發掘和傳承。
評分讀完《古鏡今鑒:群書治要故事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通透感。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門。我一直對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那些史料太過零散,難以形成係統性的認知。《群書治要》本身是一部治國安邦的經典,但如果隻是枯燥的理論,恐怕很難被大眾所接受。而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遺憾。作者以講故事的方式,將《群書治要》的精髓提煉齣來,通過一個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理解瞭其中蘊含的治國之道、用人之道、甚至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講述君王如何聽取逆耳忠言的部分,在今天這個信息繭房盛行的時代,這種“聞過則喜”的胸襟顯得尤為可貴。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人物刻畫飽滿立體,仿佛將我帶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與曆史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讀史”的書,更是一本“悟道”的書,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
評分坦白說,我一直對那些過於“說教”的書籍有些反感,《古鏡今鑒:群書治要故事選》卻成功地打破瞭我的這一固有印象。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潤物細無聲”。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講述那些發生在過去的故事,讓你自己在其中去體會、去領悟。每一個故事都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也摺射齣曆史的規律。我被那些關於如何平衡權力與責任、如何化解矛盾與衝突的故事深深打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夠抓住故事中最關鍵的細節,並將其與《群書治要》的核心思想巧妙地結閤起來。閱讀這本書,就像置身於一個古色古香的書房,旁邊坐著一位飽學之士,他一邊為你講述曆史的滄桑,一邊為你點撥人生的智慧。這本書不是讓你去“記住”什麼,而是讓你去“感受”什麼,去“思考”什麼。它教會我,即使在紛繁復雜的當下,那些源遠流長的智慧,依然是我們前行的重要指引。
評分這本《古鏡今鑒:群書治要故事選》的齣版,實在是恰逢其時。當下社會,信息爆炸,思潮湧動,我們常常被各種碎片化的信息裹挾,甚至迷失瞭方嚮。而這本書,就像一麵古老的明鏡,以其沉甸甸的曆史厚度,為我們提供瞭審視當下、洞察未來的視角。它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說教,也沒有空洞無物的口號式激勵,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曆史故事,將《群書治要》中那些蘊含的治國理政、修身養性的智慧,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以史為鑒,預警未來的那些篇章,讀來不禁讓人拍案叫絕。作者顯然花瞭大量的心思去梳理這些故事,將其與我們今天所麵臨的社會問題巧妙地聯係起來,讓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智慧,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更難得的是,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並不晦澀,反而十分親切自然,仿佛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在與你促膝長談,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力量,感受到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浮躁時代的絕佳注解,它提醒我們,在快速發展的今天,更需要迴望曆史,汲取經驗,纔能行穩緻遠。
評分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學而後用,受益無盡
評分一共十冊,簡體橫排,全本,有注有譯文,不光帝王用之能治國,一般人讀後也受益匪淺,對修身齊傢治理公司和部門很有幫助。
評分實在是很好的一部書,強烈建議朋友們速買。
評分一共十冊,簡體橫排,全本,有注有譯文,不光帝王用之能治國,一般人讀後也受益匪淺,對修身齊傢治理公司和部門很有幫助。
評分從右邊開始讀,內容不說瞭,很難看得懂
評分《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餘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後,偃武修文,特彆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根據《新唐書》記載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徵、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書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本書根據《群書治要》元和二年本、《群書治要》天明本校勘整理而成,並將原闕的三捲重新從原書中節錄,以補原闕之憾,更便於當前人們學習和汲取該書的智慧。
評分非常霸氣,正版,包裝精美
評分群書治要,購物車裏放瞭一年,今天終於到貨瞭,不論是厚度還是深度都是需要時間來沉澱它,失而復得的書冊一定要好好品味一下其中的奧妙與精髓!中華傳統聖賢文化是不可不知不可不學的一門知識學問!加油↖(^ω^)↗,為自己為同誌???
評分內容詳實 解釋清楚 字跡清晰 排版精美 簡體橫排 便於閱讀 價格實惠 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