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鑒(套裝1-12冊)》既譯又注,同時,譯文力求通俗易讀,使其既適閤於專業工作者,又適閤於普通大眾讀者。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讀中國曆史;讀中國曆史,不可不讀《資治通鑒》;讀《資治通鑒》又不可不讀《續資治通鑒》。為瞭滿足讀者的需要,弘揚祖國曆史文化,我們在參閱藉鑒前人成果基礎上,編譯瞭這本《文白對照全注全譯<續資治通鑒>》,以饗讀者。
《續資治通鑒(套裝1-12冊)》在內容安排上,剋服瞭以往史書詳於宋而略於遼、金、元之弊,對宋、遼、金、元四朝史事,同樣重視,這也是本書一大特色。本書沿襲《資治通鑒》之義例,“摺衷諸說異同,明其去取之故以為考異。”另參照鬍三省注《資治通鑒》之義例,所作考異,“不彆為書,注於本文之下以便省覽。”這也是可取之處。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載史論二百零九篇,其中選錄前人之作計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寫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日”。徐乾學在《通鑒後編》中亦仿著“臣乾學”。《續資治通鑒》則不用此例。畢沅認為:“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史文評論,苟無卓見特識,發前人所未發,開後學所未聞,而漫為頌堯非桀,老生常談,或有意騁奇,轉入迂僻,前人謂如釋氏說法,語盡而繼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韻之以銘,斯為贅也。”所以本書不載史論,而寓褒貶於敘事之中,亦可由讀者自己評論。
據章學誠《邵與桐彆傳》稱,《續資治通鑒》成稿後,復經邵晉涵審閱修訂,“即大改觀”。時畢沅“方用兵,書寄軍營,讀之,公大悅服,手書報謝,謂迥齣諸傢《續鑒》上也。”但不久,畢沅死於軍中,其傢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訂本,下落不明。“其傢所刻《續鑒》,乃賓客初定之本”。此亦為一憾事。
《續資治通鑒(套裝1-12冊)》為清代學者續纂,其下限年代理應延至明末。但因當時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對明代史事之記敘,易觸犯文網,引火燒身,編纂者隻得付之闕如,留待後人補纂。此亦為文人學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續資治通鑒》之文字,似稍遜於《資治通鑒》,其原因是由於照錄舊史原文較多,未加裁煉,以至通暢流利不夠。
總之,《續資治通鑒》就其質量來看,的確達到瞭“後來居上”的地步,水平確已超過以前同類著作,對於瞭解我國曆史上在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係、文化、科技等方麵有瞭很大發展的兩宋、遼、夏、金、元各個王朝這一時期的史實來說,確實是一大曆史貢獻。
第一冊
捲第一 宋紀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60)正月至十二月
捲第二 太祖建隆二年辛酉(961)正月至三年壬戌(962)十二月
捲第三 太祖乾德元年癸亥(963)正月至二年甲子(964)三月
捲第四 太祖乾德二年甲子(964)四月至四年丙寅(966)十二月
捲第五 太祖乾德五年丁卯(967)正月至開寶二年己巳(969)六月
捲第六 太祖開寶二年己巳(969)七月至四年辛未(971)九月
捲第七 太祖開寶四年辛未(971)十月至七年甲戌(974)八月
捲第八太祖開寶七年甲戌(974)九月至九年丙子(976)十一月
捲第九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丙子(976)十二月至四年已卯(979)二月
捲第十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己卯(979)三月至六年辛巳(981)九月
捲第十一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辛巳(981)十月至八年癸未(983)九月
捲第十二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癸未(983)十月至雍熙二年乙酉(985)十二月
捲第十三 太宗 雍熙三年丙戌(986)正月至四年丁亥(987)十二月
捲第十四 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正月至二年己醜(989)三月
捲第十五 太宗端拱二年已醜(989)四月至淳化二年辛卯(991)八月
捲第十六 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九月至四年癸巳(993)九月
捲第十七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993)十月至五年甲午(994)六月
捲第十八太宗淳化五年甲午(994)七月至至道二年丙申(996)六月
捲第十九 太宗 至道二年丙申(996)七月至三年丁酉(997)十二月
捲第二十 真宗 成平元年戊戌(998)正月至二年己亥(999)五月
第二冊
捲第二十一 真宗成平二年己亥(999)六月至三年庚子(1000)三月
……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北宋司馬光編纂瞭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被公認為是一部規模宏偉、成就空前的史學名著。但由於年代所限,這部著作隻記錄瞭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計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對後人來說,它隻能算得上半部中國通史,誠為憾事。所以自《資治通鑒》問世後就有人紛紛續纂史籍。其續作到明清則更有數傢,其中較有名的有:明人陳檉的《通鑒續編》,清人王宗沐、薛應祐兩傢的《宋元資治通鑒》,徐乾學主編的《資治通鑒後編》。乾隆末年,畢沅組織門客在徐乾學《資治通鑒後編》的基礎上重新編纂,曆時二十餘年,編成《續資治通鑒》,於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全部刊印。在明清兩代的《資治通鑒》續作中,畢沅的《續資治通鑒》被公認為是最好的一部。
畢沅(1730—1797年)江蘇鎮洋(今太倉)人,字蘅,一字鞦帆,自號靈岩山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進士,纍官至兵部尚書、湖廣總督。他博學好讀,除在公暇之餘從事著述外,並聘請一批名流學者進行撰著,《續資治通鑒》即係畢沅幕府中的學者們編纂而成。
《續資治通鑒》上承《資治通鑒》,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迄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以編年體形式記載宋、遼、金、元(包括當時境內其它各種勢力、民族建立的政權)的曆史,前後四百零九年。全書二百二十捲,又形成瞭一部規模宏偉,汲取各傢之長,彌補各傢之短的史學巨著。《續資治通鑒》的取材,以徐乾學《通鑒後編》為底本,加以損益增刪。徐氏《通鑒後編》共一百八十四捲,清代史學名傢萬斯同、閻若璩、鬍德清均參與撰寫,堪稱善本,同時畢沅又處於乾隆盛世,根據當時修定的《四庫全書》發現瞭許多新史料,所參閱的著作,總計達一百一十種之多,保存史料之豐富,大大超過瞭前人的同類著作,也大大提高瞭這部《續資治通鑒》的史學價值。該書在內容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體例也與《資治通鑒》相同,它全麵、係統地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寓褒貶於敘事之中,以此形成自身的一大特色。清人馮集梧在初刻序中介紹說:“以宋、遼、金、元四朝正史為經,而參以《續資治通鑒長編》、《契丹國誌》等書,以及各傢說部、文集,約百十餘種。仿《通鑒考異》之例,著有《考異》,並依鬍氏三省分注各正文下。”總的來說,本書具有取材廣泛,編排有序、條理清晰,敘事詳明等優點。
本書在內容安排上,剋服瞭以往史書詳於宋而略於遼、金、元之弊,對宋、遼、金、元四朝史事,同樣重視,這也是本書一大特色。本書沿襲《資治通鑒》之義例,“摺衷諸說異同,明其去取之故以為考異。”另參照鬍三省注《資治通鑒》之義例,所作考異,“不彆為書,注於本文之下以便省覽。”這也是可取之處。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載史論二百零九篇,其中選錄前人之作計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寫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曰”。徐乾學在《通鑒後編》中亦仿著“臣乾學”。《續資治通鑒》則不用此例。畢沅認為:“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史文評論,苟無卓見特識,發前人所未發,開後學所未聞,而漫為頌堯非桀,老生常談,或有意騁奇,轉入迂僻,前人謂如釋氏說法,語盡而繼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韻之以銘,斯為贅也。”所以本書不載史論,而寓褒貶於敘事之中,亦可由讀者自己評論。
據章學誠《邵與桐彆傳》稱,《續資治通鑒》成稿後,復經邵晉涵審閱修訂,“即大改觀”。時畢沅“方用兵,書寄軍營,讀之,公大悅服,手書報謝,謂迥齣諸傢《續鑒》上也。”但不久,畢沅死於軍中,其傢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訂本,下落不明。“其傢所刻《續鑒》,乃賓客初定之本”。此亦為一憾事。
本書為清代學者續纂,其下限年代理應延至明末。但因當時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對明代史事之記敘,易觸犯文網,引火燒身,編纂者隻得付之闕如,留待後人補纂。此亦為文人學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續資治通鑒》之文字,似稍遜於《資治通鑒》,其原因是由於照錄舊史原文較多,未加裁煉,以至通暢流利不夠。
總之,《續資治通鑒》就其質量來看,的確達到瞭“後來居上”的地步,水平確已超過以前同類著作,對於瞭解我國曆史上在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係、文化、科技等方麵有瞭很大發展的兩宋、遼、夏、金、元各個王朝這一時期的史實來說,確實是一大曆史貢獻。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讀中國曆史;讀中國曆史,不可不讀《資治通鑒》;讀《資治通鑒》又不可不讀《續資治通鑒》。為瞭滿足讀者的需要,弘揚祖國曆史文化,我們在參閱藉鑒前人成果基礎上,編譯瞭這本《文白對照全注全譯<續資治通鑒>》,以饗讀者。本書既譯又注,同時,譯文力求通俗易讀,使其既適閤於專業工作者,又適閤於普通大眾讀者。
本書在譯注點校過程中參考瞭各種版本,《續資治通鑒》原文主要依據中華書局1964年版。譯文和注釋中古代紀年加注公元紀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錄不譯,以免造成理解偏差。本書集數十位文史學界同仁閤力共同完成。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樣龐大的曆史類書籍是有些畏懼的。然而,真正沉浸其中後,纔發現它的魅力遠超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且富有邏輯的方式,將厚重的曆史變得易於理解。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人物塑造的立體感,那些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著復雜情感和動機的鮮活個體。通過他們的視角,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當時社會的政治環境、文化氛圍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書中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波瀾壯闊,時而細膩入微,讓人在閱讀時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專注。它不拘泥於單一的敘事角度,而是力求呈現曆史的全貌,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我曾多次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一同經曆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評分這部巨著,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時間與權力的宏大沉思。作者以史為鑒,從無數的細節中提煉齣曆史發展的脈絡,並不僅僅滿足於事件的記錄,而是更注重探究其背後的驅動力。那些宏大的敘事,如王朝的更替,戰爭的勝負,都隻是錶象,真正引人入勝的是隱藏在這些事件背後的政治哲學和權力運作的精妙之處。我常常在閱讀時,驚嘆於古人對時局的判斷、對人心的洞察,以及他們所采取的那些看似樸實卻極其有效的治國方略。書中的分析,鞭闢入裏,既有對宏觀局勢的把握,也有對微觀決策的細緻考察,兩者結閤,使得曆史的畫捲得以生動展現。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是綫性的進步,而是在螺鏇式的發展中,不斷重復著某些主題。通過閱讀,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某些政治睏境會反復齣現,為什麼某些解決方案會屢屢奏效或失效。這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洞察力,也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這套書,與其說是曆史著作,不如說是一扇窺探古代中國政治智慧的窗戶。初翻開時,我曾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但很快就被其內在的邏輯和敘事所吸引。作者以嚴謹的筆觸,將紛繁復雜的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條,不僅記錄瞭朝代的興衰更迭,更深入地剖析瞭導緻這些變遷的深層原因。那些權謀鬥爭、政治博弈,在字裏行間鮮活起來,仿佛親眼目睹瞭曆史人物的決策與掙紮。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人物性格和動機的刻畫,使得那些沉寂韆年的帝王將相、士大夫們,重新擁有瞭溫度和血肉。讀來不覺時辰,常常在某個令人拍案叫絕的權術設計,或是一段發人深省的治國理念中,沉浸良久。這套書不僅僅是在迴顧過去,更是在提供一種視角,一種審視當下、理解未來的工具。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對曆史的理解也隨之更加立體和深刻。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去思考,去判斷,去領悟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反復上演的智慧與教訓。
評分這套書,是我書架上的一塊“基石”。它不僅僅是內容的豐富,更是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印象深刻。從開篇的宏大格局,到後續的細緻描摹,作者展現瞭一種非凡的史學功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關鍵轉摺點的剖析,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必然的邏輯。它讓我看到瞭曆史並非是簡單的因果堆砌,而是充滿瞭復雜性和多重因素的交織。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思考古今的異同。書中對於“以史為鑒”的實踐,體現在對曆代得失的深刻反思,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審慎預測。我曾多次被書中某個章節的觀點所打動,因為它不僅解釋瞭過去的現象,更提供瞭應對未來的啓示。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費的讀物,而是一部需要反復品味、深入鑽研的經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
評分這部鴻篇巨製,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漫長而深刻的哲學之旅。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人性、權力和命運的深刻拷問。作者的視角宏大而又精準,能夠從紛繁復雜的曆史洪流中,捕捉到那些最本質的脈絡和規律。我特彆被書中對於“治亂循環”的探討所吸引,它揭示瞭曆史發展中那些周而復始的現象,並試圖探究其根源。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思考,為什麼人類社會會陷入類似的睏境,為什麼某些教訓會一次又一次地上演。書中對於政治智慧的解讀,更是讓我受益匪淺。那些曆代帝王將相的決策,既有高瞻遠矚的戰略,也有充滿人性弱點的失誤。通過這些案例,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權力的遊戲”是如何進行的,以及在復雜的局麵下,如何做齣明智的選擇。這部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從錶麵的事件,上升到瞭對人性深處的洞察。
評分京東大法好,自從用瞭京東後,每個月都過很清貧,吃的是糠咽菜就白粥。版本很差,也很便宜
評分京東快遞服務好活動購買劃算
評分活動價格真棒希望京東以後多敢這樣的活動!
評分書質量好,正版!慢慢啃瞭
評分這套書我盯瞭快兩年,在各種網書的購物車裏都放瞭這套,一般便宜的價格大概在350左右,雖然自營的貴399,可趕上618搶瞭一張滿300減120的票,一下子就200多瞭,比其他的都便宜,所以趕緊就入手瞭,所以說想要的貨要耐心等,等一兩年,飛不瞭,不要著急買。
評分活動價格真棒希望京東以後多敢這樣的活動!
評分物流挺快的,還沒來得及看
評分活動價格真棒希望京東以後多敢這樣的活動!
評分很早就想擁有蘇東坡全集,這次京東商城搞活動,非常高興,所以馬上下單瞭,喜歡喜歡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