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今鉴:群书治要故事选

古镜今鉴:群书治要故事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魏徵,等<辑录> 著,《群书治要》考译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故事
  • 传统文化
  • 群书治要
  • 古代文学
  • 文化典籍
  • 历史普及
  • 故事选集
  • 国学经典
  • 启蒙教育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32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32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命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名臣,从经、史、诸子百家著述中整理辑录历代帝王治国理政史料,撷取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而成的一部资政巨著。它令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此部尘封千年的治国宝典,现在重新为各国政要所瞩目。
  《古镜今鉴:《群书治要》故事选》自《群书治要》中节录事典二百三十二则,分为六卷,内容涵盖君德、臣行、修身、治国、用人、女德等,旨在让读者通过读故事而明事理,从历史人物和故事中收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镜鉴之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观所撰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
  ——唐太宗《答魏徵上群书治要手诏》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魏徵《群书治要序》
  
  ★我朝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讲究此书之力。则凡君民、君臣者非所可忽也。
  ——(日)林信敬《群书治要校正序》
  
  ★古镜今鉴。
  ——习仲勋《群书治要》题词
  
  ★《群书治要》,唐太宗下令编的。这是世法里头极其精华的东西,你怎样管理一个国家?你怎样管理你的企业、管理你的公司、管理你的家庭?这个材料太丰富了。
  ——一位当代大德对《群书治要》的评价

目录

卷一 君德
圣王第一
帝尧放勋
尧道在恕
虞舜大孝
大禹治水
禹王泣罪
商汤撤网
文王孝父
文王之囿
文王寝疾
文王结系
泽及朽骨
周公吐哺
贤君第二
穆公薄己
穆公以枇
庄王先醒
君贤臣刻
筒子沈徼
文侯期猎
惠王食蛭
昭公后醒
赵氏其昌
光武烧书
暗主第三
商纣乱国
厉王好利
灵公不君
庄公失国
虢君不醒
吴王伐齐
昭公失国
一祝万诅
始皇之叹
袁绍祸始
孙咕昏暴
尊贤第四
沐捉食起
……

卷二 臣行
卷三 修身
卷四 治国
卷五 用人
卷六 女德

精彩书摘

  孙权默默不语,脸上显出羞惭的神色,于是宣布散席。张昭每次朝见时的进言、论述辞气雄壮严厉,忠义的内心从神色上充分表露出来。他曾经因为直言进谏违逆孙权心意,中间有一段时间不再进见。孙权派皇宫中的使者前去慰问张昭,并请他和自己见面。张昭说:“从前太后、桓王不是把老臣我托付给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我,所以我才一心想尽节效忠,以报厚恩,使得离开人世之后,也有可以称述的事迹留下来。而我思虑短浅,违逆陛下美意,自以为从此埋没,永远被抛弃于荒沟之中,没想到又得到陛下的召见,得以侍奉左右。但老臣我的愚心将用来报效国家,立志进献忠直有益的言论,直到死亡为止。至于改变初衷、另作考虑,以求窃取荣华富贵而获得陛下的欢心,这是老臣我不能做的事啊。”孙权也向他表示歉意。孙权因为公孙渊愿作东吴的属国,决定派张弥、许晏为特使前往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劝谏说:“公孙渊背离魏国,害怕遭到讨伐,才远远来(向东吴)求援,愿作属国并不是他的本意。如果他突然改了主意,想向魏国表明自己的忠心,我们的两名使者回不来,不是要招致天下人的耻笑吗?”孙权和他相互争辩,张昭的言辞更加直率恳切。孙权忍受不住,手按佩刀大怒说:“吴国的士大夫进皇宫向朕跪拜,出皇宫则向你跪拜,朕对你的尊敬,也算到极点了!然而你却多次当着众人的面驳斥我,我常常担心自己会忍不住而杀了你。”
  ……

前言/序言


《群书治要》:一部穿越千年的人生智慧与治世之道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指引,渴望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以应对当下的挑战。而《群书治要》,正是这样一部承载着千年智慧的经典之作。它并非简单的史书堆砌,而是由梁武帝亲自编纂,以“明镜”自喻,搜集历代帝王、圣贤治国安邦、修身齐家的精要论述,旨在为当世君王提供治世的蓝图,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生哲学。 《群书治要》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其“取裁宏远,兼综百代”的编纂理念。它不拘泥于某一朝代的历史,而是广泛涉猎《尚书》、《左传》、《论语》、《孟子》、《周易》、《道德经》等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选出与治国、治民、个人修养相关的篇章。这种“集腋成裘”的编纂方式,使得《群书治要》内容丰富,观点多元,既有儒家仁政、德治的精髓,也有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理,更有法家权谋、依法治国的实际考量。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智慧宝库,容纳了不同流派的治世智慧,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空间。 书中内容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明德慎罚”和“敬民用贤”。梁武帝在《群书治要》的序言中就明确指出,治国的根本在于“明德”与“慎罚”。“明德”强调君主应当以身作则,修养自身的品德,感化民心,从而达到“德泽广被,万物咸宁”的境界。这与儒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我革新精神相契合,也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诲异曲同工。书中引用的无数史实,都印证了君主品德对国家稳定和人民福祉的深远影响。例如,那些以仁德著称的君主,往往能获得臣民的拥戴,国家也因此长治久安;而那些沉湎于享乐、德行有亏的君主,则往往招致民怨沸腾,最终走向灭亡。 “慎罚”则强调在运用刑罚时必须审慎,避免滥用。刑罚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度的刑罚不仅无法有效治理国家,反而会激化矛盾,滋生仇恨。书中强调“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主张赏罚分明,既要严惩不法,也要宽宥有功,更要注重教化,从根本上减少犯罪的发生。这体现了古人“刑罚不施于无罪之人,赏罚不加于无功之人”的公正原则。 “敬民用贤”是《群书治要》中另一条贯穿始终的治国主张。书中反复强调,君主治国,最重要的是要“敬畏百姓”,尊重民意,关注民生。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因此,君主应当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切实解决百姓的疾苦,而非一味地追求个人享乐和权力巩固。同时,要“用贤”,广纳贤才,不论出身,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书中记载了无数君主因善于用贤而国兴,因排斥贤才而国衰的例子,深刻揭示了人才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群书治要》并非一本空洞的理论说教,它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案例。书中大量引用了历史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阐述了治国理政的道理。例如,关于如何应对外患,书中就详细讲述了古代各国在战争中的策略得失,以及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冲突;关于如何选拔和任用官员,书中则列举了历代君主如何识人、用人、留人,以及因用人失察而引发的种种祸患。这些故事,如同一个个活生生的教材,让抽象的治国理念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和实践。 除了治国之道,《群书治要》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书中关于个人修身的内容,同样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它教导人们如何克制私欲,如何培养高尚的品德,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生死等人生重大课题。例如,关于“仁”,书中阐述了仁爱之心对于个人修养和人际和谐的重要性;关于“信”,则强调了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国家稳定之基;关于“礼”,则指出了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关于个人品德和处世哲学的论述,对于现代人如何在复杂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独立,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群书治要》的价值,在于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虽然它成书于古代,但其蕴含的智慧,却并未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书中关于人性、关于权力、关于社会治理的深刻洞察,在今天依然适用。在信息爆炸、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容易迷失方向,感到焦虑和不安。《群书治要》提供了一面“鉴”——一面能够照见历史、观照当下、启迪未来的智慧之镜。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些根本性的道理,如德行的重要性、民意的力量、人才的价值,是永恒不变的。 《群书治要》的语言朴实而精炼,字句之间饱含深意。阅读它,如同与历代圣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的阅读,都可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启发。它不是一本需要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一本可以常读常新、细细品味的经典。每一次翻阅,都会在不同的心境下,读出不同的味道,获得不同的启示。 总而言之,《群书治要》是一部集大成的治世宝典,也是一本富含人生哲理的人生指南。它以史为鉴,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贤治世,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古人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应对现实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更是每一位渴望在人生旅途和事业道路上有所成就者,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翻开《群书治要》,就是推开一扇通往智慧之门,去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思想光辉,去汲取那历久弥新的治世与人生之道。

用户评价

评分

《古镜今鉴:群书治要故事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其“化繁为简”的叙事能力。我一直觉得《群书治要》这样的大部头典籍,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门槛实在太高了。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食材,烹饪成了一道道令人胃口大开、回味无穷的佳肴。它没有照搬原文,也没有生硬的解释,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群书治要》中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安抚民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精髓,巧妙地融入其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知人善用”和“防微杜渐”的那些故事,读来既感到新鲜,又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叙事逻辑清晰,感情充沛,仿佛能听到那些历史人物在耳边低语,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历史和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古镜今鉴:群书治要故事选》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古代典籍解读的书籍已经不少了。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的“精炼”与“鲜活”。它没有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大量考证和理论,而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心挑选出最能体现《群书治要》核心思想的故事,并以一种极其生动、极具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故事,有的令人捧腹,有的发人深省,有的甚至让人感到一丝悲凉,但无一不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让我看到了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也看到了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中那些不变的规律和道理。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深刻的内涵。读这本书,就像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古代风俗画,每一笔都饱含深意,每一色都蕴藏故事。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经验和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蕴藏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评分

读完《古镜今鉴:群书治要故事选》,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通透感。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史料太过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群书治要》本身是一部治国安邦的经典,但如果只是枯燥的理论,恐怕很难被大众所接受。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将《群书治要》的精髓提炼出来,通过一个个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治国之道、用人之道、甚至为人处世的道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讲述君王如何听取逆耳忠言的部分,在今天这个信息茧房盛行的时代,这种“闻过则喜”的胸襟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刻画饱满立体,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与历史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读史”的书,更是一本“悟道”的书,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那些过于“说教”的书籍有些反感,《古镜今鉴:群书治要故事选》却成功地打破了我的这一固有印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润物细无声”。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讲述那些发生在过去的故事,让你自己在其中去体会、去领悟。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也折射出历史的规律。我被那些关于如何平衡权力与责任、如何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故事深深打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抓住故事中最关键的细节,并将其与《群书治要》的核心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阅读这本书,就像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房,旁边坐着一位饱学之士,他一边为你讲述历史的沧桑,一边为你点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不是让你去“记住”什么,而是让你去“感受”什么,去“思考”什么。它教会我,即使在纷繁复杂的当下,那些源远流长的智慧,依然是我们前行的重要指引。

评分

这本《古镜今鉴:群书治要故事选》的出版,实在是恰逢其时。当下社会,信息爆炸,思潮涌动,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裹挟,甚至迷失了方向。而这本书,就像一面古老的明镜,以其沉甸甸的历史厚度,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下、洞察未来的视角。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也没有空洞无物的口号式激励,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故事,将《群书治要》中那些蕴含的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的智慧,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以史为鉴,预警未来的那些篇章,读来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作者显然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梳理这些故事,将其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巧妙地联系起来,让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并不晦涩,反而十分亲切自然,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与你促膝长谈,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浮躁时代的绝佳注解,它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回望历史,汲取经验,才能行稳致远。

评分

非常霸气,正版,包装精美

评分

没看,不知该不该推荐,活动价先存着。期待中华书局可以快点做活动啊!

评分

非常满意,看着很不错,值得你们拥有。

评分

总的挺不错的,都带封皮,这次京东质量可以,配送没的说,很快,赞一个!好评,总的很满意,值得推荐!建议购买,书不错!总的挺不错的,都带封皮,这次京东质量可以,配送没的说,很快,赞一个!好评,总的很满意,值得推荐!建议购买,书不错!

评分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mdash;&mdash;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ldquo;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rdquo;赉赐尤渥。《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ldquo;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rdquo;的治世宝典。本书根据《群书治要》元和二年本、《群书治要》天明本校勘整理而成,并将原阙的三卷重新从原书中节录,以补原阙之憾,更便于当前人们学习和汲取该书的智慧。

评分

救世之书,中华五千年的精华都在这了!谢谢?

评分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mdash;&mdash;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ldquo;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rdquo;赉赐尤渥。《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ldquo;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rdquo;的治世宝典。本书根据《群书治要》元和二年本、《群书治要》天明本校勘整理而成,并将原阙的三卷重新从原书中节录,以补原阙之憾,更便于当前人们学习和汲取该书的智慧。

评分

一共十册,简体横排,全本,有注有译文,不光帝王用之能治国,一般人读后也受益匪浅,对修身齐家治理公司和部门很有帮助。

评分

封面非常好 金黄色的缎面 摸在手里感觉太好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