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描写我国东周历史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周五百多年间列国争霸称雄的事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回 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
第二回 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
第三回 犬戎主大闹镐京 周平王东迁洛邑
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应梦 郑庄公掘地见母
第五回 宠虢公周郑交质 助卫逆鲁宋兴兵
第六回 卫石碏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宋
第七回 公孙阏争车射考叔 公子翠献谄贼隐公
第八回 立新君华督行赂 败戎兵郑忽辞婚
第九回 齐侯送文姜婚鲁 祝聃射周王中肩
第十回 楚熊通僭号称王 郑祭足被胁立庶
第十一回 宋庄公贪赂构兵 郑祭足杀婿逐主
第十二回 卫宣公筑台纳媳 高渠弥乘间易君
第十三回 鲁桓公夫妇如齐 郑子亹君臣为戮
第十四回 卫侯朔抗王入国 齐襄公出猎遇鬼
第十五回 雍大夫计杀无知 鲁庄公乾时大战
第十六回 释槛囚鲍叔荐仲 战长勺曹刿败齐
第十七回 宋国纳赂诛长万 楚王杯酒虏息妫
第十八回 曹沫手剑劫齐侯 桓公举火爵宁戚
第十九回 擒傅瑕厉公复国 杀子颓惠王反正
第二十回 晋献公违卜立骊姬楚成王平乱相子文
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儿 齐桓公兵定孤竹
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两定鲁君 齐皇子独对委蛇
第二十三回 卫懿公好鹤亡国 齐桓公兴兵伐楚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会葵邱义戴周天子
第二十五回 智苟息假途灭虢 穷百里饲牛拜相
第二十六回 歌扊扅百里认妻 获陈宝穆公证梦
第二十七回 骊姬巧计杀申生 献公临终嘱苟息
窘二十八回 里克两弑孤主 穆公一平晋乱
第二十九回 晋惠公大诛群臣 管夷吾病榻论相
第三十回 秦晋大战龙门山 穆姬登台要大赦
第三十一回 晋惠公怒杀庆郑 介子推割股啖君
第三十二回 晏蛾儿逾墙殉节 群公子大闹朝堂
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齐纳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
第三十四回 宋襄公假仁失众 齐姜氏乘醉遣夫
第三十五回 晋重耳周游列国 秦怀赢重婚公子
第三十六回 晋吕郤夜焚公宫 秦穆公再平晋乱
第三十七回 介子推守志焚绵上 太叔带怙宠入宫中
第三十八回 周襄王避乱居郑 晋文公守信降原
第三十九回 柳下惠授词却敌 晋文公伐卫破曹
第四十回 先轸诡谋激子玉 晋楚城濮大交兵
第四十一回 连谷城子玉自杀 践土坛晋侯主盟
第四十二回 周襄王河阳受觐 卫元咺公馆对狱
第四十三回 智宁俞假鸩复卫 老烛武缒城说秦
第四十四回 叔詹据鼎抗晋侯 弦高假命犒秦军
第四十五回 晋襄公墨缞败秦 先元帅免胄殉翟
第四十六回 楚商臣宫中弑父 秦穆公殽谷封尸
第四十七回 弄玉吹箫双跨凤 赵盾背秦立灵公
第四十八回 刺先克五将乱晋 召士会寿余绐秦
第四十九回 公子鲍厚施买国 齐懿公竹池遇变
第五十回 东门遂援立子倭 赵宣子桃园强谏
第五十一回 责赵盾董狐直笔 诛斗椒绝缨大会
第五十二回 公子宋尝鼋构逆 陈灵公相服戏朝
第五十三回 楚庄王纳谏复陈 晋景公出师救郑
第五十四回 荀林父纵属亡师 孟侏儒托优悟主
第五十五回 华元登床劫子反 老人结草亢杜回
第五十六回 萧夫人登台笑客 逢丑父易服免君
第五十七回 娶夏姬巫臣逃晋 围下宫程婴匿孤
第五十八回 说秦伯魏相迎医 报魏铸养叔献艺
第五十九回 宠胥童晋国大乱 诛岸贾赵氏复兴
第六十回 智武子分军肆敌 偪阳城三将斗力
第六十一回 晋悼公驾楚会萧鱼 孙林父因歌逐献公
第六十二回 诸侯同心围齐国 晋臣合计逐栾盈
第六十三回 老祁奚力救羊舌 小范鞅智劫魏舒
第六十四回 曲沃城栾盈灭族 且于门杞梁死战
第六十五回 弑齐光崔庆专权 纳卫衍宁喜擅政
第六十六回 杀宁喜子(鱼专)出奔 戮崔杼庆封独相
第六十七回 卢蒲癸计逐庆封 楚灵王大合诸侯
第六十八回 贺虒祁师旷辨新声 散家财陈氏买齐国
第六十九回 楚灵王挟诈灭陈蔡 晏平仲巧辩服荆蛮
第七十回 杀三兄楚平王即位 劫齐鲁晋昭公寻盟
第七十一回 晏平仲二桃杀三士 楚平王娶媳逐世子
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躯奔父难 伍子胥微服过昭关
第七十三回 伍员吹箫乞吴市 专诸进炙刺王僚
第七十四回 囊瓦惧谤诛无极 要离贪名刺庆忌
第七十五回 孙武子演阵斩美姬 蔡昭侯纳质乞吴师
第七十六回 楚昭王弃郢西奔 伍子胥掘墓鞭尸
第七十七回 泣秦庭申包胥借兵 退吴师楚昭王返国
第七十八回会夹谷孔子却齐 堕三都闻人伏法
第七十九回 归女乐黎弥阻孔子 栖会稽文种通宰豁
第八十回 夫差违谏释越 勾践竭力事吴
第八十一回 美人计吴宫宠西施 言语科子贡说列国
第八十二回 杀子胥夫差争歃 纳蒯瞆子路结缨
第八十三回 诛芈胜叶公定楚 灭夫差越王称霸
第八十四回 智伯决水灌晋阳 豫让击衣报襄子
第八十五回 乐羊子怒醊中山羹 西门豹乔送河伯妇
第八十六回 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
第八十七回 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鬼谷孙膑下山
第八十八回 孙膑佯狂脱祸 庞涓兵败桂陵
第八十九回 马陵道万弩射庞涓 咸阳市五牛分商鞅
第九十回 苏秦合从相六国 张仪被激往秦邦
第九十一回 学让国燕哙召兵 伪献地张仪欺楚
第九十二回 赛举鼎秦武王绝胫 莽赴会楚怀王陷秦
第九十三回 赵主父饿死沙邱宫 孟尝君偷过函谷关
第九十四回 冯谖弹铗客孟尝 齐王纠兵伐桀宋
第九十五回 说四国乐毅灭齐 驱火牛田单破燕
第九十六回 蔺相如两屈秦王 马服君单解韩围
第九十七回 死范雎计逃秦国 假张禄廷辱魏使
第九十八回 质平原秦王索魏齐败长平白起坑赵卒
第九十九回 武安君含冤死杜邮 吕不韦巧计归异人
第一百回 鲁仲连不肯帝秦 信陵君窃符救赵
第一百一回 秦王灭周迁九鼎 廉颇败燕杀二将
第一百二回 华阴道信陵败蒙骜 胡卢河庞媛斩剧辛
第一百三回 李国舅争权除黄歇 樊於期传檄讨秦王
第一百四回 甘罗童年取高位 缪毒伪腐乱秦宫
第一百五回 茅焦解衣谏秦王 李牧坚壁却桓(齿奇)
第一百六回 王敖反问杀李牧 田光刎颈荐荆轲
第一百七回 献地图荆轲闹秦庭 论兵法王翦代李信
第一百八回 兼六国混一舆图 号始皇建立郡县
精彩书摘
诸将轮番献卮上寿。庄公面有德色,举酒沥地曰:“寡人赖天地祖宗之灵,诸卿之力,战则必胜,威加上公,于古之方伯如何?”群臣皆称千岁。惟颍考叔默然。庄公睁目视之。考叔奏曰:“君言失矣!夫方伯者,受王命为一方诸侯之长,得专征伐,令无不行,呼无不应。今主公托言王命,声罪于宋,周天子实不与闻。况传檄征兵,蔡卫反助宋侵郑,廊许小国,公然不至。方伯之威,固如是乎?”庄公笑曰:“卿言是也。蔡卫全军覆没,已足小惩。今欲问罪郕许,二国孰先?”颍考叔曰:“廊邻于齐,许邻于郑。主公既欲加以违命之名,宜正告其罪,遣一将助齐伐郕,请齐兵同来伐许。得郕则归之齐,得许则归之郑,庶不失两国共事之谊。俟事毕献捷于周,亦可遮饰四方之耳目。”庄公曰:“善!但当次第行之。”乃选遣使将问罪郕许之情,告于齐侯。
齐侯欣然听允,遣夷仲年将兵伐廊,郑遣大将公子吕率兵助之,直入其都。郕人大惧,请成于齐,齐侯受之。就遣使跟随公子吕到郑,叩问伐许之期。庄公约齐侯在时来地方会面,转央齐侯去订鲁侯同事。时周桓王八年之春也。公子吕途中得病归国,未几而死。庄公哭之恸曰:“子封不禄,吾失右臂矣!”乃厚恤其家,录其弟公子元为大夫。时正卿位缺,庄公欲用高渠弥,世子忽密谏曰:“渠弥贪而狠,非正人也,不可重任。”庄公点首。乃改用祭足为上卿,以代公子吕之位。高渠弥为亚卿。不在话下。
且说是夏,齐鲁二侯皆至时来,与郑伯面订师期。以秋七月朔,在许地取齐,二侯领命而别。郑庄公回国,大阅军马,择日祭告于太宫,聚集诸将于教场。重制“蝥弧”大旗,建于大车之上,用铁绾之。这大旗以锦为之,锦方一丈二尺,缀金铃二十四个,旗上绣‘奉天讨罪’四大字,旗竿长三丈三尺。庄公传令:“有能手执大旗,步履如常者,拜为先锋,即以辂车赐之。”言未毕,班中走出一员大将,头带银盔,身穿紫袍金甲,生得黑面虬须,浓眉大眼。众视之,乃大夫瑕叔盈也。上前奏曰:“臣能执之。”只手拔起旗竿,紧紧握定。上前三步,退后三步,仍竖立车中,略不气喘。军士无不喝采。瑕叔盈大叫:“御人何在?为我驾车!”
方欲谢恩,班中又走出一员大将,头带雉冠,绿锦抹额,身穿绯袍犀甲,口称:“执旗展步,未为希罕,臣能舞之。”众人上前观看,乃大夫颍考叔也。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只见考叔左手撩衣,将右手打开铁绾,从背后倒拔那旗,踊身一跳,那旗竿早拔起到手,忙将左手搭住,顺势打个转身,将右手托起。左旋右转,如长枪一般,舞得呼呼的响。那面旗卷而复舒,舒而复卷,观者尽皆骇然。庄公大喜曰:“真虎臣也!当受此车为先锋。”
言犹未毕,班中又走出一员少年将军,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头带束发紫金冠,身穿织金绿袍,指著考叔大喝道:“你能舞旗,偏我不会舞,这车且留下!”大踏步上前。考叔见他来势凶猛,一手把著旗竿,一手挟著车辕,飞也似跑去了。那少年将军不舍,在兵器架上,掉起一柄方天画戟,随后赶出教场。将至大路,庄公使大夫公孙获传语解劝。那将军见考叔已去远,恨恨而返,曰:“此人藐我姬姓无人,吾必杀之!”
那少年将军是谁?乃是公族大夫,名唤公孙阏,字子都,乃男子中第一的美色,为郑庄公所宠。孟子云:“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正是此入。平日恃宠骄横,兼有勇力,与考叔素不相睦。当下回转教场,兀自怒气勃勃。庄公夸奖其勇曰:“二虎不得相斗,寡人自有区处。”另以车马赐公孙阏,并赐瑕叔盈。两个各各谢恩而散。髯翁有诗云:
军法从来贵整齐,挟辕拔戟敢胡为!
郑庭虽是多骁勇,无礼之人命必危。
至七月朔日,庄公留祭足同世子忽守国,自统大兵望许城进发。齐鲁二侯,已先在近城二十里下寨等候。三君相见叙礼,让齐侯居中,鲁侯居右,郑伯居左。是日,庄公大排筵席,以当接风。齐侯袖中出檄书一纸,书中数许男不共职贡之罪,今奉王命来讨。鲁郑二君俱看过,一齐拱手曰:“必如此,师出方为有名。”约定来日庚辰,协力攻城,先遣人将讨檄射进城去。
次早三营各各放炮起兵。那许本男爵,小小国都,城不高,池不深,被三国兵车,密密扎扎,围得水泄不漏,城内好生惊怕。
……
史海拾贝:穿越时空的王朝更迭与英雄史诗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东周时期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思想激荡的时代之一。它承接了西周礼乐制度的余晖,却又孕育了百家争鸣的辉煌,更见证了诸侯争霸、秦灭六国的历史巨变。《东周列国志》这部巨著,便是一幅用文字精心描绘的恢弘画卷,它以史诗般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两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深入触摸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 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构成历史骨架的重要事件、鲜活人物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深刻变迁。从周王室的日渐式微,到诸侯国的崛起与倾轧,再到最终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宏伟结局,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与历史的必然。 翻开《东周列国志》,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舞台,而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齐桓公的九合诸侯、晋文公的退避三舍、楚庄王的问鼎中原、秦穆公的称霸西戎,他们的雄才大略、尔虞我诈、英勇无畏,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诸侯的兴衰,不仅仅是权力的争夺,更是不同治国理念、军事策略、外交手腕的较量。书中所展现的每一次战争,每一次盟约,每一次背叛,都凝聚着那个时代智慧的闪光与人性的挣扎。 然而,《东周列国志》的魅力远不止于宏大的政治军事格局。它更是一个人物的画廊,刻画了无数性格鲜明、命运跌宕的个体。从“千古一相”管仲的运筹帷幄,到“兵圣”孙武的用兵如神;从“百家之祖”孔子的仁政理念,到“道家始祖”老子的清静无为;从“纵横家”鬼谷子的神鬼莫测,到“变法先驱”商鞅的铁腕改革,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他们或以德服人,或以力服人,他们的思想、言行,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那个时代的走向,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既有对其功绩的赞颂,也有对其局限的审视。我们看到君王的雄心壮志,也看到他们的猜忌与残暴;我们看到智者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他们的无奈与局限。这种多维度的呈现,使得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面孔,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凡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成败得失,都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东周列国志》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在那个礼崩乐坏、礼法废弛的年代,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被无限放大。我们看到了忠君爱国的卫文公,也看到了阴险狡诈的庆父;我们看到了舍生取义的伯夷叔齐,也看到了贪婪自私的佞臣。这些故事,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也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与人性的深刻反思。 从军事角度看,书中对各种战役的描写,如长勺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等,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更蕴含了丰富的军事智慧。车战的密集与配合,弓弩的运用,步兵的冲锋,以及各种计谋的运用,都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军事技术与战术的发展。战略家的长远布局,战术家的临场应变,都成为书中精彩的篇章。 从政治角度看,书中细致地描绘了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博弈,如合纵连横的策略,国与国之间的结盟与对抗,以及各国君主与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周天子权威的衰落,诸侯的僭越,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的演变过程。官僚体系的运作,权力斗争的残酷,都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 文化层面,《东周列国志》更是承载了那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印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虽然书中对他们的论述可能不如专门的哲学著作详尽,但通过人物的言行、故事的穿插,我们能感受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为后世中华文明奠定思想基础。 语言风格上,《东周列国志》以其雅俗共赏的文风,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内容呈现得生动有趣。叙事流畅,描写细腻,既有宏大的史诗感,又不乏生活化的细节。作者善于通过对话、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其语言的凝练与优美,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典范。 阅读《东周列国志》,不仅仅是阅读一段历史,更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智慧的汲取,一次对人性的探索。它让我们理解当下,洞察未来,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在不断的演进与变革中,孕育出新的可能。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它将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它是一部关于权力、关于智慧、关于人性、关于文明的书,是一部不朽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