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玉器卷)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玉器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玉器
  • 文物
  • 中国玉文化
  • 收藏
  • 鉴赏
  • 历史
  • 艺术
  • 名家
  • 文化
  • 玉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717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415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玉器卷》玉器与石器在工艺、功能、形制等方面具有诸多共性,二者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材料不同。玉是一种天然的珍贵旷石,表面具有温润的光泽,呈半透明状,颜色丰富多样。中国玉料藏量丰富。而且品种齐全,质地优良。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先民就发现了蕴藏丰富的各色玉料,将其当做一种美石有意识地利用,装饰自身。此后,玉深受人们喜爱,并在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人格化的道德品格,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玉文化。
  除玉之外,绿松石、翡翠、玛瑙、水晶、寿山石等也是中国采用历史悠久的重要天然珍贵矿石,在玉石谱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士巾估。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石之美者——玉材篇
1.什么是玉?
2.什么是玉德?
3.什么是玉符?
4.什么是软玉?什么是硬玉?
5.什么是仔玉?
6.中国使用的玉料有哪些?
7.什么是岫岩玉?
8.蓝田玉之谜
9.什么是和田玉?
10.什么是玉石不分时代?
11.什么是地方玉玉器时代?
12.什么是和田玉玉器时代?
13.什么是“玉石之路”?
14.玉为何受沁?
15.什么是绿松石?
16.什么是玛瑙?
17.什么是水晶?
18.什么是琥珀?
19.什么是翡翠?
20.什么是碧玺?
21.什么是青金石?
22.什么是寿山石?
23.什么是昌化石?
24.什么是青田石?
二精琢成美器——玉工篇
1.新石器时代治玉法
2.金属治玉工具
3.什么是解玉沙?
4.切玉如蜡的金刚石
5.镂雕与活环套链
6.浮雕与隐起
7.巧作与俏色
8.金镶玉
9.图绘玉工——《玉作图》
10.琢玉名家陆子刚
11.清宫造办处玉作
12.伪作古玉法
三君子不离玉——玉类篇
1.为何以玉作礼器?
2.什么是六器?
3.玉璜
4.玉璧
5.玉琮
6.玉圭
7.玉璋
8.玉琥
9.玉块
10.玉环
11.成组玉佩
12.玉鰭
13.玉襟
14.玉笄
15.玉带钩
16.玉带
17.玉工具
18.玉仪仗器
19.玉柄形器
20.玉具剑
21.玉文具
22.玉印与玉玺
23.玉器皿
24.玉杯
25.玉人神器
26.玉舞人
27.玉翁仲
28.象生玉器
29.葬玉
30.金缕玉衣
31.玉刚卯与玉严卯
32.为什么赐玉鸠杖?
33.玉璇玑
34.渎山大玉海
35.“大禹治水图”玉山
36.什么是仿古玉器?
37.什么是伪古玉器?
38.什么是痕都斯坦玉器?
四千文万华——玉器纹饰篇
1.神人纹
2.寄生虫纹
3.龙纹
4.春水图与秋山图
5.吉祥寓意图
6.铭款
五美玉传千古——玉史篇
1.中国最早的玉器
2.红山文化玉器
3.大汶口文化玉器
4.龙山文化玉器
5.良渚文化玉器
6.石家河文化玉器
7.薛家岗文化玉器
8.含山文化玉器
9.大溪文化玉器
10.石峡文化玉器
11.卑南文化玉器
12.二里头文化玉器
13.商代玉器
14.三星堆文化玉器
15.新千玉器
16.西周玉器
17.春秋玉器
18.战国玉器
19.秦汉玉器
20.魏晋南北朝玉器
21.隋、唐、五代玉器
22.宋、辽、金、元玉器
23.明代玉器
24.清代玉器
六天下无人不识君——出土玉器篇
工.殷墟妇好墓玉器
2.曲沃晋侯墓地玉器
3.三门峡虢国墓地玉器
4.光山黄君孟夫妇墓玉器
5.严山窖藏玉器
6.随县曾侯乙墓玉器
7.平山中山王墓玉器
8.满城汉墓玉器
9.南越王墓玉器
10.定陵玉器

精彩书摘

  1.什么是玉?
  玉是一种表面有温润的光泽和半透明质感的天然的珍贵旷石。东汉许慎《说文》提出“玉,石之美”的概念,成为后世对“玉”的普遍定义。
  许慎所谓“石之美”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玉是石属,二是指美的石才能称玉。其中“美”可以具体理解为质地、光泽、色彩、硬度、比重等几种特征,是区别玉与石的重要条件。据此,玉可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前者包括一切美石,例如玛瑙、水晶等;后者品种较少,包括被国外岩石学家所说的软玉与硬玉。
  玉的摩氏硬度一般在4以上,加工困难。因此玉器不可雕刻而成,需“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的特殊方法制作,即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玉的比重,如《周礼》郑注称:“卑者不尊以轻重为差,玉多则重,石多则轻。”贾疏亦云:“玉方寸,重七两;石方寸,重三两。”从这两个材料看,古人认为玉与石之间的比重关系是玉重石轻,其比例是同样“一方寸”,玉重七两,石重三两。用现在的比重测定玉为2.5至3度之间。玉的颜色,古籍有所谓“玉有五色”之载,这五种颜色是白、青、碧、黄、黑(墨)五色。但一块玉料中一般只能有五色中的一二种。
  ……
《华夏瑰宝探秘:青铜器、陶瓷与书画的艺术之旅》 一部跨越历史长河的文明回响,一次与古代匠心独运的深度对话。 本书旨在为广大文物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华传统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呈现一个更为广阔而深邃的古代艺术图景。我们聚焦于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三个核心支柱——青铜器、陶瓷与书画,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学术梳理,揭示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脉络、技术革新以及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第一部分:烈火与信仰的交响——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辉煌 青铜器,作为中国文明诞生之初的“重器”,是权力和礼仪的载体,更是早期金属冶炼技术登峰造极的象征。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商周时期的铸造工艺世界。 从二里头到周代晚期:技术与功能的演变 我们将从二里头文化的初步探索开始,追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源头。重点剖析商代中晚期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雄浑与神秘风格,分析其纹饰的象征意义——饕餮纹、夔龙纹等神性符号如何构建了当时的宗教与政治秩序。 随后,我们将详细阐述西周时期礼制对青铜器形制和铭文的影响。不再仅仅是威慑与祭祀,西周青铜器更成为“史书”的载体。通过对器物铭文的深入解读,读者可以领略到分封制度的建立、宗法伦理的确认以及王朝更迭中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将探讨“克器铭文”的篇幅增长,以及其所记录的册命、战争与契约的细节,力求让冰冷的金属器物“开口说话”。 春秋战国:技术革命与审美取向的剧变 进入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功能发生了质的飞跃。礼器体系开始松动,实用性和世俗化趋势明显。本部分将聚焦于以下几大技术突破: 1. 失蜡法(熔模法)的应用: 探讨其如何使得镂空、多层叠压的复杂工艺成为可能,以楚国、吴越地区的精美器物为例,展示其对纹饰精细化程度的提升。 2. 金银错技术的发展: 分析错金、镶嵌工艺的兴起,如何在青铜表面创造出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反映出诸侯国竞相炫耀财富与品味的社会风尚。 3. 实用器皿的创新: 从豆、簠等饮食器皿到编钟、磬等乐器,分析青铜器如何深入到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探讨当时的声学原理与乐律思想在器物上的体现。 秦汉巩固与转型:从礼器到实用器的定型 最后,我们将简述秦汉时期青铜器的发展趋势,即在铁器大量使用背景下,青铜制品如何转向日用器皿(如铜镜、灯、钱币)的精细化制作,以及技术上的成熟与艺术上趋于内敛的特点。 第二部分:泥与火的艺术——中国陶瓷的千年流变 陶瓷,作为人类使用最广泛的日用艺术品,其发展史几乎等同于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缩影。本书将陶瓷的演进划分为陶器时代、原始瓷器时代、成熟瓷器时代三大阶段,层层递进。 史前曙光与汉代的“青瓷初现”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如仰韶、马家窑的几何与写实纹饰)到商周的印纹陶,我们首先确立陶器的基础概念。重点解析汉代龙窑的成熟和青瓷的出现。汉代原始青瓷的釉色虽然稚嫩,但其烧制技术的突破,为后续的瓷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宋:釉彩的革命与审美的高峰 唐代是陶瓷艺术的第一个高潮。我们将重点分析唐三彩的低温铅釉技术及其外来影响(如丝绸之路带来的色彩元素),展示其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宋代,则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系统梳理宋代五大名窑的独特魅力: 汝窑: 探究其“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釉色,以及支钉烧制工艺的极简主义美学。 官窑与哥窑: 深入剖析“紫口铁足”的成因,以及冰裂纹、蟹爪纹等开片纹理的形成机理,理解其“不求形制精美,但求釉色入微”的文人审美倾向。 定窑与钧窑: 对比定窑的覆烧法带来的“泪痕”和刻花/印花技艺,与钧窑天青、月白釉中出现的铜红窑变效果,揭示宋人对自然偶然美的极致追求。 元明清:器形硕大化与装饰的繁复 元代青花的横空出世是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我们将详细讲解钴料的选择、进口与国产的差异,以及“苏麻离青”的艺术特点。 明清时期,制瓷业达到了空前的巅峰,并开始完全服务于皇室与外销市场。 永乐、宣德的官窑气度: 分析其器形端庄、胎质厚重,以及青花的典雅沉稳。 成化斗彩的精巧: 阐释斗彩“填彩”技艺的复杂性,以及它如何将水墨画的意境融入瓷器装饰。 清代彩瓷的集大成: 重点介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粉彩、珐琅彩的绘制技法,分析其对西方绘画透视法和光影的借鉴,以及如何形成精细写实、极尽工巧的宫廷风格。 第三部分:笔墨间的乾坤——中国书画的意境与传承 书画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外化,它超越了单纯的图像再现,成为表达“气韵生动”的哲学载体。本部分从笔墨技法、精神内涵和流派演变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书法:线条的哲学与时代的精神 书法被视为“无声的音乐”。我们将从篆隶的古拙、楷书的法度,到行草的抒情,梳理汉字的书写形态如何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性格。 魏晋风骨: 重点分析王羲之的书法如何摆脱汉隶的束缚,奠定行书的典范,并探讨其与玄学思潮的关系。 唐楷的规范与创新: 欧阳询的险劲、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清劲,分析“颜筋柳骨”如何在结构上确立了后世学习的圭臬。 宋代尚意: 探讨“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如何将书法推向个人性、意趣性的极致,强调书写过程中的内在情感流露。 明清的复古与变异: 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到张旭、怀素的狂草探索,展示书法在技法成熟后的哲学思辨。 绘画:从“格物致知”到“抒写胸臆” 中国画的“不似之似”是其核心美学。本书将图文并茂地分析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画科的技法演变。 山水画的“三远法”: 详细讲解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以及荆浩、关仝的全景式山水,如何构建中国山河的宇宙观。 文人画的兴起(元代): 深入探讨“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如何以笔墨的“拙”与“淡”来反抗院体的富丽,确立“以书入画”的文人画正统地位。 明清的写实与世俗: 分析明代浙派的雄劲与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的秀逸,以及清代“四王”对传统技法的集大成与“四僧”的个性解放。重点解析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和“扬州八怪”对程式化的颠覆。 通过对青铜器、陶瓷、书画这三大艺术门类的系统梳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相互印证的古代艺术史框架,感受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创造力与审美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抓人眼球的,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那种淡雅的米黄色配上烫金的书名和系列名,立刻就给人一种“内有乾坤”的期待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古典又不失现代的设计风格,放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亮眼的风景线。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是一流的,那种微微泛着象牙白的光泽,摸起来很细腻,完全没有廉价书籍的粗糙感。而且印刷的清晰度非常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玉器照片,细节纹理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色彩还原度也很真实,这对于鉴赏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翻开扉页,看到排版布局时,我心里就对这本书的专业度有了初步的肯定。它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出了足够的留白,图文并茂的排版方式,让阅读体验一下子就轻松了不少,即便面对的是相对专业的知识,也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初次上手,光是这份精良的制作,就足以让人感到物有所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我期待着接下来的内容能配得上这份高水准的包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情怀和对传统的尊重。它不仅仅是在介绍“物”,更是在挖掘“人”与“玉”的千年对话。作者在描述那些出土文物时,总能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古代匠人鬼斧神工的赞叹,以及对那种“君子比德于玉”传统价值观的深刻理解。书中穿插介绍的那些与玉相关的诗词、典故和礼制场景,使得冰冷的器物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厚重感。这种带着温度的叙事方式,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知识获取升华为一种文化熏陶。它提醒着我,我们所接触的这些玉器,不仅仅是石头,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审美追求的载体。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化自信和对历史的敬畏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也是它区别于一般工具书的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

我对这类主题书籍的实用性一直抱有很高的要求,毕竟买来不只是为了欣赏,更是为了建立一套系统的知识框架。这本书在体系构建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将所有玉器知识混杂在一起,而是非常清晰地按照材质、时代、地域等维度进行了划分,使得知识的脉络清晰可见。例如,在进入主题章节之前,它用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详细讲解了玉料的种类区分、沁色的形成原理以及古代玉器加工工具的演变,这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基础到深入的编排顺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和田玉”和“独山玉”这些基础概念的认识,已经比之前模糊的印象清晰了太多,甚至能对一些常见的“仿古玉”特征有初步的辨识能力了。这种结构化的知识输出,让阅读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感觉每翻过一页,知识库都在稳定增长。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作者在介绍每一件器物时,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年代罗列和形制描述,而是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博物馆专家,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娓娓道来这些玉石背后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脉络。比如,它对某一时期玉琮的解读,不仅分析了其钻孔的工艺难度,更深入探讨了这种几何造型在当时祭祀体系中的象征意义,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逻辑,让人读得非常过瘾。更赞的是,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的断代和沁色判断,也采用了多方引证的方式,给出了详实的考证过程,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作为一个非专业爱好者的我,也感受到了强烈的信服力。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读者如何去观察、去思考,而不是仅仅记住结论,这才是深度知识普及类读物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配图质量,说实话,比我预期的要高出不止一个档次。很多照片的拍摄角度和布光都极为讲究,充分考虑到了玉器表面光泽和温润度的表现。特别是那些细节特写图,简直是微观世界的呈现,那些细如发丝的线条雕刻、微小的沁蚀痕迹,都清晰可见,这对鉴定和研究来说是无价的视觉资料。很多在其他渠道看到的图片都显得平面化、失真,但这本书里的图片似乎自带“立体感”,仿佛能感受到玉石的温润触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重要器物的标注非常规范,除了标准的器物名称、尺寸和年代信息外,还附带有简洁的图注,精准地指出了其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特征,这极大地帮助了读者将文字描述与实际的视觉信息进行关联。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套印刷品能将古代玉雕的“神韵”保留得如此之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