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设计:i设计魅力全解剖 [Apple Design]

苹果设计:i设计魅力全解剖 [Apple Desig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扎比内·舒尔策,[德] 伊娜·格雷茨 编,曾珍,陈露 校
图书标签:
  • 苹果
  • 设计
  • i设计
  • 用户体验
  • 工业设计
  • 乔布斯
  • 创新
  • 产品设计
  • 科技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004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4622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pple Design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苹果产品爱好者,果粉
  

  苹果工业设计资深副总裁强纳森.艾夫,领军的200件经典产品一次收藏
  10篇专文,全方位剖析苹果设计美学的灵魂
  542张彩图,翔实呈现苹果产品设计的魅力
  装帧概念,书缘采用Apple Logo弧形设计
  当代极具影响力、且极受欢迎的设计公司之一:Apple,无庸置疑是这个时代伟大的创新企业,树立了整个消费性电子产业追随的设计风格典范。它是全球极有价值的科技公司,在国际红点设计价值排行上高踞榜首,iMac、iPhone、iPod与iPad等产品的相继问世,更改写了电子产品设计史、影响了现代生活的消费与娱乐文化。
  

内容简介

  

  2011年,适逢苹果公司成立35周年,德国汉堡艺术与工艺美术博物馆针对苹果设计举办展览,呈现苹果令人惊艳的设计语汇与设计法则。这是首次以博物馆的视野,检视苹果这家科技公司的设计产品演进,并从工业设计史、营销管理、社会文化等面向,探讨苹果设计的内涵与价值。德国设计学者也特别撰文剖析百灵设计与设计师迪特.拉姆斯,对苹果设计的影响与启发。
  《苹果设计:i设计魅力全解剖》完整收录了自1997年,乔纳森.艾夫接管苹果设计部门后所开发的苹果产品。从iMacG3扭转公司营运、掀起产品设计革命,到让全世界消费者引颈期盼的一代代新产品,艾夫和他团队设计的所有产品首次被集结起来。
  除了1997-2011年全系列的Mac、iPod、iPhone与iPad之外,《苹果设计:i设计魅力全解剖》还包含Apple工业设计团队所设计的各种周边产品,从AirPort、屏幕、键盘鼠标甚至耳机,都收录在内。iPod问世,是苹果设计走向极简的里程碑!
  

作者简介

  扎比内·舒尔策,毕业于德国幕尼黑大学,主攻艺术史研究、考古学、以及德国研究,并活跃于幕尼黑设计博物馆。1984至1989年间于法兰克福雕塑博物馆接受培训并进行学术研究;1989至1996年在法兰克福席尔恩美术馆担任策展人;自1994年起担任席席尔恩美术馆的管理委员会成员;曾于1996年担任施塔德尔博物馆的19与20世纪绘画馆藏临时总监。


  伊娜·格雷茨,德国汉堡艺术与工艺美术博物馆当代馆藏策展人。在德国汉堡大学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攻读艺术史、新教神学、德国研究以及文化人类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15年前,企业竞争的是价格,现在竞争的是质量,未来竞争的将是设计。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H.海斯(Robert H.Hayes)
  

目录

6 前言:设计,让世界变得不同
10 导览:风格3C:创造历史的电子产品设计
22 Mac演变史
28 “不同凡想”!
使用者和他们的最爱:论苹果、机械、界面、魔力和设计力
42 苹果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
策略性设计:让新产品侵蚀旧产品的市场
54 苹果设计的谎言
为什么苹果的设计既不是好设计,也不是极简主义
64 当克龙贝格遇上丘珀蒂诺
德国博朗和美国苹果真正的共同之处
76 全金属外壳:苹果设计材质学
88 “全新设计”:神奇企业成功的秘密
104 人间乐园
114 加州设计
130 乔纳森-艾夫的苹果设计1997-2011
316 索引








前言/序言

  设计,让世界变得不同
  前言
  15年前,企业竞争的是价格,现在是质量,未来将是设计。--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H·海斯(Robert H.Hayes)
  在20世纪,罗伯特·H.海斯教授当年提出的这个假设,对加州的苹果公司(Apple Inc.)在产品开发上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苹果不只是提升了设计的影响力,也因为在1997年将英国设计师乔纳森·艾夫(Jonathan Ive)提拔为资深工业设计副总裁,进一步将提升至企业管理的层次,自此,产品造型的一致性和创新的设计语言,共同形塑着苹果的品牌和公司本身,成为商业竞争上重要的独特的销售主张。苹果让其他公司很难追上的能力是:用设计让世纪变得不同。
  在德国汉堡艺术与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风格3C:创造历史的电子产品设计(Stylectrical:On Electro-Design that Makes History),首次呈现出乔纳森·艾夫担任设计总监之后所有产品的全貌。然而,这并非只是一般的产品展出,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呼应那些大量的广告宣传,尽管苹果社群因此持续壮大。这项展览的目的,是想尝试解释设计的作用。由于苹果对产品的美学设计有着非常一致的追求,这项展出得以借由探讨一些方面,让设计的构成元素透明化:从iPod、iPhone或MacBook的产品开发到销售,整个产品设计流程牵涉哪些决策?对消费着、经济以及环境而言,这些决策产生了哪些影响?当一款设计变成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我们该怎么解释它的成功因素?对消费者、经济及其环境而言,这些决策产生了哪些影响?当一款设计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我们该怎么解释它的成功因素?通过这些关键问题,我们得以对这个极度热门的话题,维持一种基于博物馆视角的观察距离。我们的工作,是严格采取设计策咯的立场,不论作品来哪个年代都是如此。在我们的馆藏和展览品种,我们沿着超过四千年的历史,一路分析创新的驱动力。然而,我们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检视当下,焦点正是苹果的设计,以及其设计总监乔纳森·艾夫,他的作品被我们拿来与设计史上的作品并列......


《创新之路:数字时代的工业美学与用户体验》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工业设计领域中,美学原则、技术实现与用户体验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我们聚焦于设计如何超越单纯的功能性,成为品牌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核心桥梁。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设计师、产品经理、工程师乃至所有对现代设计思潮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设计哲学的演进与核心原则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设计的重心已从“制造什么”转向“如何体验”。本部分首先追溯了现代工业设计自包豪斯以来的演变脉络,尤其关注后工业时代以来,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了设计的美学标准。 1. 极简主义的当代诠释:少即是多背后的复杂工程 极简主义并非简单的元素删减,而是一种高度提炼的表达方式。我们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精确的比例、克制的色彩运用和对材质纹理的精妙处理,实现“少即是多”的视觉效果。书中探讨了如何平衡形式服从功能与形式本身的美学价值,强调了负空间(Negative Space)在构建视觉秩序中的关键作用。这部分将结合具体案例,解析“无感设计”的实现难度——即设计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完美地融入用户的生活流。 2. 材质与工艺的对话:触感与耐用性的平衡艺术 现代产品设计离不开对材料科学的深刻理解。本书细致剖析了从航空级铝合金、精密陶瓷到新型生物塑料等一系列前沿材料在消费电子和高端制造中的应用。我们不仅关注材料的物理特性(如导热性、硬度),更深入研究了其触感(Haptics)如何影响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感知。例如,特定的表面喷砂处理如何微妙地改变握持时的稳定感和温度感。工艺的精湛程度,如CNC加工的精度、一体化成型的无缝衔接,是衡量设计成熟度的重要标准。 3. 功能的隐形化:直觉操作的底层逻辑 优秀的设计应该让用户忘记操作的存在。本章的核心在于“心智模型的构建与对齐”。设计必须预判用户的意图,并以最少的认知负荷引导其完成任务。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信息架构的优化、交互流程的简化,将复杂的功能隐藏于简洁的界面或形态之下。我们探讨了“可供性”(Affordance)在物理和数字界面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微妙的视觉或听觉反馈,强化用户的操作确认感。 第二部分:用户体验的深度剖析与情感连接 设计不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承载用户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载体。本部分将设计视角从产品本身扩展到用户与产品互动的全周期。 4. 人机交互的未来:情境感知与适应性界面 随着设备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静态的用户界面正被动态、情境感知的系统取代。本书探讨了如何利用传感器数据、用户行为模式和环境信息(如光照、噪音水平)来动态调整产品的输出和表现。我们深入研究了“自适应界面”的设计原则,即产品应能像富有经验的伙伴一样,预判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并提供恰到其实的帮助,而非冗余的信息。 5. 情感化设计:构建持久的品牌忠诚度 产品的使用体验常常超越了其基本功能。情感化设计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愉悦、信任甚至怀旧感。书中将分析色彩心理学、微动效(Micro-interactions)以及声音设计(Sonic Branding)如何在不言不语中塑造用户的情绪基调。每一个开机音、每一次按键的反馈声,都被视为品牌叙事的一部分。我们也将讨论“人机关系”的构建,如何使产品显得更“有人情味”而不至于拟人化过度。 6. 可持续性与设计的伦理责任 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设计决策必须纳入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考量。本部分着重讨论如何将“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评估(LCA)融入设计初期。这包括选择可回收材料、优化能耗、设计易于维修和升级的模块化结构。我们审视了“长期价值”的设计观,即优秀的设计不仅要服务于当下,更要对未来环境负责。 第三部分:设计流程、跨学科协作与创新管理 伟大的设计是团队协作和严谨流程的产物。本部分关注如何将设计理念有效地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 7. 设计驱动的创新流程:从模糊到清晰的转化 成功的创新往往源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而非对解决方案的急切追求。本书详细阐述了从“双钻石模型”到敏捷设计(Agile Design)的实践路径。重点分析了如何高效地进行用户研究、原型制作和快速迭代。我们强调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在设计周期中的交替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低保真原型进行成本效益最高的测试与验证。 8. 跨职能团队的协同艺术:设计语言的统一 在现代复杂的硬件/软件集成项目中,设计师需要与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和供应链专家紧密合作。本章探讨了如何建立一套通用的“设计语言系统”(Design Language System),确保品牌视觉和交互体验在所有接触点上保持一致性。这需要设计师具备强大的沟通能力和对技术边界的清晰认识,能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最优平衡点。 9. 失败的价值与设计的韧性 设计探索必然伴随着尝试和失败。本部分鼓励一种“建设性失败”的文化。通过剖析历史上著名的设计迭代和未被采纳的原型,我们学习如何从失败中提取最有价值的洞察,避免重复犯错,并培养设计团队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韧性与创新精神。 本书力求提供一种全面的、系统的视角,揭示当代产品设计背后的深层逻辑和驱动力,超越单一产品的局限,探讨设计如何塑造我们的技术生活和社会形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苹果设计:i设计魅力全解剖》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对于任何一个对苹果产品,或者更深层次地对“设计”这门艺术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探索之旅。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苹果如何将冰冷的科技产品赋予人性化的温度和极致的美感。想必作者会带领我们穿梭于乔布斯时代的黄金岁月,探究那些定义了现代消费电子产品的标志性设计决策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在背后凝聚了无数设计师心血的细节,比如一个按钮的触感、一个图标的微调,乃至整个操作系统界面的信息架构是如何层层搭建起来的。如果能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和幕后故事作为佐证,那就更完美了。毕竟,苹果的设计语言早已超越了产品本身,它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和对完美的执着,这本书如果能将这种“魅力”完整地解构出来,无疑将是一本设计圣经级别的著作。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能挖掘出“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原因,让读者真正领悟到“少即是多”背后的复杂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一种彻底的、不留余地的深入挖掘。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直观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设计理论转化为我们都能感知的“魅力”。这不仅仅关乎美学上的愉悦,更在于设计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对“优质产品”的集体认知。例如,书中能否用大量的图例来解释“网格系统”在苹果界面中的实际应用,以及这种系统如何提升了用户的认知负荷?或者,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探讨其产品“可修复性”或“耐用性”与设计美学之间的张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书中能够教会我如何“像苹果设计师一样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他们做过的事情。真正的解剖,意味着要切开表皮,观察内部的组织结构,了解支撑起整个设计大厦的底层骨架和神经系统。如果这本书能够激发我个人在自己的设计工作中运用更严谨、更具同理心的思维模式,那它就是一本真正具有实践价值的“圣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产生了一种“探秘”的兴奋感。苹果的设计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封闭和神秘的,外界只能窥见冰山一角。因此,我热切期盼作者能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内部视角,也许是对早期ID(工业设计)团队成员的访谈,或者是对那些未被采纳的设计草图的展示。真正的设计魅力往往隐藏在被淘汰的方案中,因为那些方案代表着曾经尝试过的方向和放弃的代价。我希望看到书中能详细描绘出“设计冲突”的解决过程——当工程师的技术限制与设计师的完美愿景产生碰撞时,最终是如何达成妥协,或者以更巧妙的方式实现统一的?这种“幕后博弈”的故事,远比最终呈现的产品更引人入胜。如果这本书能揭示苹果设计中那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巧思,那它就成功地将一本产品说明书升级为一本行业洞察志。我需要看到那些被像素和代码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关于美学的严肃对话。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设计趋势的观察者来说,苹果的成功不仅仅是营销的胜利,更是“形式追随功能”和“功能服务于用户心智模型”的完美结合。我期待《苹果设计:i设计魅力全解剖》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苹果如何通过设计,构建起一个强大的品牌护城河。书中是否会探讨苹果设计语言是如何跨越不同产品线(从Mac到iPod,再到iPhone和Vision Pro)保持高度一致性,却又能在每次更新中带来惊喜的?这种持续的“进化而非革命”的策略,背后一定有深刻的理论支撑。我尤其想知道,在人工智能时代,苹果的设计团队将如何应对新的交互范式挑战,例如无界面或多模态交互,他们的设计DNA是否能成功适配这些变革?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将苹果的设计历史与未来趋势连接起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它将成为我们理解未来人机交互的指南。

评分

读完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苹果发布会上令人屏息的瞬间,那种对产品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正是苹果魅力的核心所在。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去解剖苹果设计团队的工作流程和决策矩阵。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关于“用户体验优先”这一核心理念是如何在每一次迭代中被贯彻执行的。比如,他们如何平衡极简主义美学与复杂功能之间的矛盾?在涉及到材质选择时,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为什么是铝合金,为什么是特定的玻璃工艺?这些选择背后,除了成本和技术限制外,是否还蕴含着某种情感上的连接,让用户在使用时产生一种“高级感”和“信赖感”?如果作者能够引入一些对比分析,将苹果的设计与其他竞争对手的设计进行对照,突出其独特之处,那将极大地增强说服力。我期待的不仅仅是设计展示,更是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法论的呈现,一套能够被其他行业借鉴和学习的系统化思维框架。这种深度剖析,才能真正配得上“全解剖”这三个字的分量。

评分

不错,速度快,货品新!

评分

赶上特价买的,书的外观有损伤。

评分

赶上特价买的,书的外观有损伤。

评分

赶上特价买的,书的外观有损伤。

评分

好书

评分

赶上特价买的,书的外观有损伤。

评分

不错,速度快,货品新!

评分

赶上特价买的,书的外观有损伤。

评分

不错,速度快,货品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