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东野圭吾自信力作,日本销量突破60万册
★ 我是个不会笑的孩子,仿佛被孤零零丢弃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 儿时的我,已经在那个家里死去了,之后一直在等待着我回来。
★ 《从前我死去的家》是我的自信之作,却遭到了冷遇。从此,我开始以怀疑的目光看待评论家。——东野圭吾
海报:
内容简介
沙也加对小学以前的童年毫无印象。为找回记忆,她和前男友来到父亲生前常独自前往的、神秘荒凉的别墅。种种迹象表明,这幢别墅的的人似乎在二十三年前的某一天全部消失,再也没有回来。
当看到一架钢琴的时候,沙也加禁不住喃喃自语:从前我来过这里。
作者简介
东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1985年,凭《放学后》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专职写作;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此后《白夜行》、《单恋》、《信》、《幻夜》先后入围直木奖。;2008年,《流星之绊》获第43届新风奖;;2012年,《浪矢杂货店的奇迹》获第7届中央公论文艺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东野并没有描写残酷的场面,但一种无法言喻的恐怖感始终包围着作品。
——东野圭吾粉丝网站
包含恐怖小说要素的、让人痴迷的杰出作品。
——推理小说盛典网站
一部没有凶杀情节的悬疑小说,但值得推荐给真正的推理小说狂热读者。
——洋泉社MOOK《名为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我在家里接到了一个电话,那是一切的开始。
一听声音我便辨出了对方是谁。那带着几分稚气的独特嗓音,让我内心一阵激荡。但我还是刻意用例行的口气问:“请问您是哪位?”本来是想在她面前逞点强,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这样做未免太无聊。
“噢,我是中野。”她报的不是原来的姓氏,而是结婚后改的夫姓。看来她也在以她特有的方式逞强。
“中野?”我继续装作想不起来的样子。
“啊,不好意思。我是仓桥,仓桥沙也加。”
“是你啊!”我一副终于反应过来的口气,演技拙劣。
“前几天的聚会上多承你关照了。”说完,她陷入了沉默,仿佛不知道如何接口。这也难怪,“前几天的聚会上多承你关照了”——这句寒暄本身就与事实相去甚远。_
我对着话筒轻笑了一声。“话说回来,那天我们几乎没怎么聊过呢。”
‘‘是啊。”沙也加似乎也放松了不少,“你只顾着和男同学说话,都不来我这边。”
“你还不是一样,一直在躲着我。”
“没那回事。”
“是吗?”
“是啊。”
“呵……”我拈起桌LID自动铅笔,咔嚓咔嚓地按出笔芯。难堪的沉默持续了几秒。“算了。”我说,“那你今天打电话过来是为了什么事呢?纯粹的闲聊?”
“才不是。”话筒里传来沙也加的呼吸声,虽然很轻微,但我还是察觉到她的气息有些紊乱。她下定决心似的开口道:“我有事要和你见面,你有时间吗?”
我有些惊讶,没想到她会主动提出见面。望着铅笔芯,我问道:“什么事?”
她顿了一下,回答:“在电话里说不清楚。”
耳朵贴着听筒,我不禁开始浮想联翩。脑海里涌现出若干好似三流言情小说的故事情节,但我实在不相信沙也加会为那种事打电话找我。不过我还是问了一句:“这件事和我们俩有关系吗?”
‘‘和你没关系。”她立即否定,“是我自己的问题。不过我希望跟你谈谈,还要请你帮个忙。”不等我回答,她又抢先说道,“你是我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了。”
我内心涌起强烈的好奇心,但还是按捺着继续问道:“这件事你丈夫知道吗?”
“他现在不在。”
“不在?”
“他去美国出差了。”
“这样啊。”我用食指将铅笔芯推了回去。
“不过你别误会,”她的呼吸又有些紊乱,“即使他在也无济于事。”
我沉默了,完全摸不着头脑。但从她的I〕I气里,我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程度,看来需要谨慎对待。
“你还是再好好想想吧。”我舔了舔嘴唇,“其实还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不是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现在见面非常危险,你明白吗?”
“我明白。我是深思熟虑后才拜托你的。”
“可是……”
“求你了!”她艰难地说。我仿佛看到了她固执的模样:眼睛定定地望着远方,眼圈也泛红了。
我叹了口气,略显生硬地说:“明天下午我有空。”
“谢谢。”她回答。
从高二到大四这六年时间里,我和沙也加是一对恋人。不过我们之间并没有炽热的情话,也没有特别浪漫的回忆。不知不觉中,就已交往六年了。
为我们的关系画上句号的,是沙也加。
‘‘对不起,我喜欢上别人了。”
她没有说出‘‘我们分手吧”,只是沉默地垂下视线。但一切已尽在不言中了。我们曾经约定过,彼此不束缚对方,不向对方撒娇,想结束关系就坦白挑明。所以我虽然恋恋不舍,却也无法开口挽留。
“我知道了。,’面对低头不语的她,我只回了这一句。此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重逢是在七年后的初夏,在新宿举办的高二同学会上。不可否认,我选择出席有期待见到沙也加的因素。
在会场上,我一边和长了岁数的同学们谈笑风生,一边用眼角余光寻觅她的身影。正如我期待的那样,她也来了。过去我们交往时她那纤瘦的身材,如今已有了几分女性的圆润,化妆技巧也高明了许多,成功塑造出沉稳的气质。但不经意一瞥间,我发现她依然透着少女般的危险气息,与和我交往时一般无二。确认T~--A,我终于略感安心。因为这才是沙也加的本质,失去这种特质的沙也加是无法想象的。她与人群稍稍拉开距离,保持着自己的独立领域,警惕的眼神不动声色地扫视着四周。
我感觉到她向我投来了目光。如果我当时迎上她的视线,也许我们就会攀谈起来。但我假装没注意。
同学会的气氛漸渐热烈起来,大家开始轮流发言。轮到沙也加时,我低下头,望着手上兑了水的酒杯。
四年前结了婚,现在是全职太太,这就是沙也加的近况。丈夫在贸易公司上班,很少在家一一这种事情司空见惯,以前根本无法想象从她口中会听到如此平凡的话题。
“有孩子吗?”以前当过班委的女生问,这也是照例要问的问题。我喝了一口兑水后稀释的酒。
“嗯……有一个。”
“男孩吗?”
“不,是女孩。”
“几岁了?”
“快三岁了。”
“那正是最可爱的时候呢!”
对于前班委的话,沙也加没有立刻搭腔,停了片刻后,才以比刚才更轻的声音回应道:“嗯,是啊。”我不由得抬头看了她一眼,因为感觉到她的声音里隐藏着很深的痛苦。但除我之外,谁也没有发现她那轻微的不自然,下一位同学紧接着开始了发言。
沙也加取出手帕,轻按在额头上,仿佛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表情。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她的脸色看起来很苍白。我又凝视了她片刻,她似乎感受到了我的视线,转头望向我。这是我们那天第一次目光交会。
但只对视了片刻,我就低下丫头。
结果我和沙也加始终未交一言。回到家解开领带时,我忍不住问自己:跑这一趟究竟是为了什么?同时我也有种预感,今后恐怕再也见不到沙也加了。
但一个星期后的今天,她给我打来了电话。着不算宽敞的大厅,心里嘲笑着自己。比约定的时间整整早到了十分钟,我到底在期待什么呢?即将出现在这里的,已经不是那个女大学生沙也加了,她早已成为一个贸易公司职员的太太。
内心另一个声音又在反驳:不,我并没有抱任何期待,只是听到她沉重的声音,来替她排解心事而已。她不是也说过,我是她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了。
原来的声音立刻反唇相讥:这话好像让你很飘飘然,在心里反复回味嘛。连对丈夫都不能说的话,却愿意告诉我,即使已经嫁为人妇,内心依然爱着我——你不就是这样期待的吗?快死心吧!做这种无聊的梦,只会落得自讨没趣。
我根本没想那种事,我只是——
四点五十五分,沙也加出现了。
看到我,她胸口不易察觉地起伏了一下,然后走了过来。她身穿清新的浅绿色套装,内搭一件白衬衫,裙子短得让人感觉她才二十三四岁。剪的短发也很适合她,随便拍张照片就可以直接上主妇杂志封面。
“我还以为是我先到呢。”她站在餐桌旁说道,脸上泛起一丝红晕。
“我前面的事情提前结束,就先过来了。你别站在那儿,坐呀。”
她点了点头,在我对面落座,向经过的服务生点了一杯奶茶。我喝咖啡,她喝奶茶,一如当初。
“你家住在这附近?”她望着餐桌问,不时偷眼觑我。
“不是,搭电车过来要换两趟车。不过也不算很远.”
“那为什么要约在这里见面?”她转了转眼珠,打量了一下大厅。
“我只是想找个我们俩住处中间的地点,不过还是离我更近一些啊。你现在是住在等等力吧?”
听我这样一说,她不禁微微瞪大眼睛,应该是对我知道她的住处感到意外。其实这是前几天她在同学会上说的,我听后便记在了心里。这时她似乎也想起了这件事,唇边露出一抹微笑。
“我还以为我讲话的时候你没听呢。”
“那我讲的话你没听吗?”
“听了,你好像正在积极打拼啊。”
说到这里,沙也加点的奶茶送过来了。等她喝了一口,我问道:“我家的电话号码你是从哪儿打听来的?”
“是工藤告诉我的。”
“我猜就是。”
工藤是同学会的组织者,那家伙从前就很热心,一到节日盛会更是活跃。他也知道我和沙也加过去交往过,这回沙也加找他要我的电话,难免会让他浮想联翩。这一点沙也加不可能想不到,但她依然不管不顾,看来果然有很要紧的事情。
我从钱包里拿出一张名片,放到她面前。
“你住在练马区?”她端详着名片问。
“因为我想离大学近一点嘛。”我任职的大学位于丰岛区。
“理学院物理系第七讲座“……和那时候一模一样呢。”
“唯一的长进就是多了个助教的头衔。”我自嘲地哼了一声。
……
前言/序言
《从前我死去的家》:一段跨越时空的心灵回响 这座静静矗立在岁月长河中的老宅,并非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也非承载物质的容器。它更像是凝固的时间,封存着无数被遗忘的片段,低语着不曾远去的记忆。当我们步入这座“从前我死去的家”,我们并非仅仅是在参观一个建筑,而是在与一段过往对话,与一种曾经鲜活的生命痕迹产生共鸣。 故事的起点,并非一个宏大的叙事,而是某种更为微妙的召唤。或许是某一个黄昏,当夕阳的余晖穿透层层叠叠的蛛网,洒在蒙尘的家具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属于老旧时光的味道。又或许是在一个雨夜,风穿过枯枝发出呜咽,老宅的某扇窗户发出了细微的吱呀声,像是某个沉睡已久的灵魂在轻轻叹息。这种召唤,不带任何强迫,却自有其穿透人心的力量,将我们引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这座宅邸,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看过人世的悲欢离合,听过无数的故事在它身上烙下印记。它承载的,是生命流转的痕迹,是情感缠绕的丝线。在这里,每一个物件,无论是泛黄的书页、斑驳的墙壁、还是静静摆放在角落的旧物,都似乎拥有着自己的生命,它们是过去的回声,是曾经主人的缩影。它们低语着属于它们的时代,关于喜悦,关于悲伤,关于爱,关于失去。 “从前我死去的家”,这个充满诗意又带着一丝神秘感的名称,本身就为我们勾勒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它暗示着一种告别,一种时间的断裂,但同时又蕴含着一种不灭的连接。我们“死去的家”,指的是什么?是物理意义上的消逝,还是情感上的疏离?是过去的某种状态,亦或是我们曾经的某个自我?这些问题,如同埋藏在老宅深处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解读。 走进这座老宅,我们仿佛踏入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呼吸,他们的笑声,他们的眼泪,都化作了空气中弥漫的气息,化作了墙壁上淡淡的痕迹。我们试图捕捉,试图理解,那些已经远去的生命,是如何在这片空间里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这是一次关于“存在”与“消逝”的探讨。当一个人或一段时光逝去,它们真的彻底消失了吗?还是以某种我们尚未能完全理解的方式,留存在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空间里?这座老宅,就是这样一个载体,它承载着过去,也映照着现在。它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经历,在我们离开之后,又将以何种形式存在? “从前我死去的家”并非是一部惊悚小说,它所营造的氛围,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它可能涉及到回忆,可能涉及到家族的故事,可能涉及到某个被掩埋的秘密,也可能仅仅是关于一个普通人在某个特定时空中所经历的平凡而又不凡的生活。 这座宅邸的“死”,并非是指生命的终结,而更像是一种状态的转换,一种存在形式的改变。当我们说“我死去的家”,我们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也是在与那个曾经属于自己的,但现在已不再是“现在”的我所居住的空间告别。这种告别,是带着复杂的情感,有不舍,有释然,也有对新生的期待。 故事中,或许会有一个或是几个角色,因为某种原因,重新踏入这座老宅。他们可能是原住民的后代,也可能是偶然闯入者。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宅邸长久的沉寂,也重新唤醒了那些沉睡的记忆。他们可能会在这里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一些关于他们自己,或者关于这座宅邸过去的故事。 这些发现,可能会是尘封的书信,记录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能是泛黄的照片,定格了某个欢乐的家庭聚会;又或者是某件被遗弃的物品,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这些零碎的线索,如同散落在老宅各处的星辰,需要被细心地收集,然后被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卷。 《从前我死去的家》所展现的,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它关注的是个体的情感,是生命中的点滴细节,是那些在大时代洪流中容易被忽略的,却又无比珍贵的个人记忆。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我们所珍视的,我们所留下的,以及我们想要成为的。 这座老宅,也许曾是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梦想与生活。然而,时间无情,它带走了曾经的主人,也改变了宅邸的面貌。但即使如此,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也并非消失无踪。它们以另一种形式,渗透在空气中,雕刻在墙壁上,隐藏在物件的纹理里。 当我们置身其中,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时间的厚重感。仿佛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听到那些遥远的回响。这种体验,是任何现代建筑都无法给予的。老宅的魅力,在于它的“过去”,在于它所承载的故事,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 《从前我死去的家》,它讲述的,可能是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和解,关于救赎。它可能是一个人与过去和解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与自己和解的旅程。通过对这座“死去的家”的探索,我们也在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 这座宅邸,它或许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童年时熟悉的某个角落,想起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人,想起那些早已模糊但又无比清晰的画面。它唤醒的是我们共同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人心中,对于“家”的理解。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更是情感的寄托,是记忆的载体,是身份的认同。 《从前我死去的家》所描绘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依赖于激烈的冲突或宏大的事件,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缓慢的节奏,一点点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它让我们在静默中思考,在回味中感悟。 也许,这座老宅的“死”,也象征着一种必要的告别。告别过去的遗憾,告别曾经的痛苦,告别那些阻碍我们前进的包袱。只有告别,才能迎来新生。而这座“死去的家”,恰恰成为了这场告别与新生的见证。 它让我们明白,即使生命已逝,即使时光流转,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那些情感的羁绊,都以某种方式延续着。它们存在于我们心中,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存在于我们每一次的回忆之中。 《从前我死去的家》,它是一首关于时间、记忆与生命的长诗。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倾听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去感受那些被掩埋的情感,去理解那些关于生命本质的真谛。在这座“死去的家”里,我们或许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找到通往内心深处的一条小径。它让我们明白,即使一切都已成为“从前”,但它们的影响,却从未真正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