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1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代表作!法国当代文学经典之作!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法国当代文学经典之作
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内容简介
二战后的巴黎。一个得了健忘症的男人被好心的私家侦探于特收留,获得了新的身份:居依·罗朗。罗朗为于特当了八年助理侦探,在于特退休之际,决定揭开自己的经历与身世之谜。在采访各种人物、搜集线索之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曾经拥有多重身份。他真的是一张照片上的那个年轻人,被许多人指认的那个南美外交官?他的记忆也许是在逃离德占区时丧失的?
在这部独特、优雅的小说中,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塑造了一个寻找自己身份的男人。他神秘的过去被掩藏在德占时期的巴黎,那是法兰西记忆中的黑洞……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迪亚诺1945年生于巴黎郊外布洛涅-比扬古地区,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演员。1968年莫迪亚诺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1996年,莫迪亚诺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他还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可以说,莫迪亚诺就是当代的马塞尔·普鲁斯特。
——彼得·恩隆德,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
精致而巧妙……莫迪亚诺的策略是静静地靠近具有神秘和恐怖气质的主题,就像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指出一瓶盛着毒药的瓶子……他给阳光照耀的现在打开了通向过去的黑暗之门。
——约翰·斯特罗克,《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精彩书摘
1
我什么也不是。这天晚上,我只是咖啡店露天座上的一个淡淡的身影。我等着雨停下来,这场大雨是于特离开我时开始下的。
几小时前,我们在事务所最后见了一次面。于特像往常一样坐在笨重的办公桌后面,但穿着大衣,让人觉着他真要走了。我坐在他对面那张供主顾坐的皮扶手椅里。乳白玻璃灯光线很强,晃得我眼睛睁不开。
"好吧,居依……结束了……。"于特叹了口气说。
办公桌上摊着一份卷宗。可能是那个目光惊愕、面部浮肿、棕色头发的小个子男人的卷宗,他委托我们跟踪他的妻子。每天下午,她去与保尔-杜梅林荫大道相邻的维塔尔街一家备有家具的旅馆,和另一个棕色头发、面部浮肿的小个子男人会面。
于特若有所思地抚摸着胡子,一把短短的、盖没了双颊的花白胡子。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茫然若失。办公桌左边是我工作时坐的柳条椅。
身后,一排深色木书架占去了半面墙,上面整整齐齐摆放着最近五十年的各类社交人名录和电话号码簿。于特常对我说这些是他永不离开的不可替代的工具书,这些人名录和电话号码簿构成最宝贵、最动人的书库,因为它们为许多人,许多事编了目录,它们是逝去世界的唯一见证。
"你怎么处理所有这些社交人名录呢?"我手臂一挥指着书架问于特道。
"居依,我把它们留在这儿。我没有退套房的租约。"
他迅速环顾四周。通向邻室的双扉门开着,看得见里面那张绒面磨旧了的长沙发、壁炉、映出一排排电话簿和社交人名录,以及于特脸部的镜子。我们的主顾经常在这间屋子里等候。地板上铺着一块波斯地毯,靠近窗户的墙上挂着一幅圣像。
"居依,你在想什么?"
"没想什么。这么说,你保留了租约?"
"对。我不时会回到巴黎来,事务所就是我落脚的地方了。"
他把香烟盒递给我。
"我觉得保留事务所的原状心里会好受些。"
我们在一道工作已八年有余。1947 年他创办了这家私人侦探事务所,在我之前与许多人共过事。我们的任务是向主顾提供于特所说的社交情报。他很乐意地一再说,一切都发生在上流社会人士之间。
"你认为你能在尼斯生活吗?"
"能呀。"
"你不会厌烦吗?"
他吹散了他的香烟冒出白烟。
"居依,总有一天得退休的。"
他身子笨重地站了起来。于特大概体重有一百多公斤,身高1 米95。
"我的火车20 点55 分开。我们还有时间喝一杯。"
他在我前面顺着过道走到衣帽间。这衣帽间奇怪地呈椭圆形,浅灰褐色的墙壁已褪了色。一个装得太满合不上的黑色皮包放在地上。于特拿起皮包,用一只手托着它。
"你没有行李吗?"
"我提前寄走了。"
于特打开大门,我关上衣帽间的灯。在楼梯口,于特迟疑片刻,然后关上了门。听到这金属的咔嗒声,我的心缩紧了。这声音标志着我生命中一个漫长时期的结束。
"这叫人情绪低落,是吧,居依?"于特对我说,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了一方大手帕,用它擦了擦额角。
那块长方形黑色大理石牌子依然在门上,牌子上用饰以闪光片的金色字母刻着:
C. M. 于特
私人侦查所
"我留下它。"于特对我说。
然后他锁了门。
我们沿着尼耶尔林荫道一直走到珀雷尔广场。天黑了下来,尽管已进入冬季,空气还很暖和。我们在珀雷尔广场绣球花咖啡馆的露天座上坐了下来。于特喜欢这家咖啡馆,因为它的椅子和以前一样饰有凹槽。
"你呢,居依,你有什么打算?"他喝了一口加水白兰地,然后问我道。
"我吗?我找到了一条线索。"
"一条线索?"
"对。有关我过去的一条线索……"
我用故作庄重的语气讲了这句话,他听了微微一笑。
"我一直相信总有一天你将寻回你的过去。"
这一次他是郑重其事的,这使我很感动。
"可是你看,居依,我在考虑是否真值得这样做……"
他沉默了。他在想什么?他本人的过去?
"我给你一把事务所的钥匙。你可以不时去一趟。这样我会高兴的。"
他递给我一把钥匙,我把它塞进裤兜里。
"往尼斯给我打电话吧。告诉我……你过去的事……"
他站起来和我握手。
"要不要我陪你上火车?"
"哦!不,不……这太叫人伤心了……"
他一大步就跨出了咖啡馆,免得再回头,我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这个人对我恩重如山。十年前,当我突然患了遗忘症,在迷雾中摸索时,如果没有他,没有他的帮助,我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的病情感动了他,他甚至依靠众多的关系为我搞了一个身份。
"拿着,"他一边对我说,一边递给我一个大信封,里面有张身份证和一本护照。"现在你叫居依·罗朗了。"
我是来向这位侦探讨教,请他施展才干为我的过去寻找见证人和蛛丝马迹的。他补充说:
"亲爱的居依·罗朗,从现在起,不要再朝后看了,想想今天和未来吧。我建议你和我一道工作……"
他之所以同情我,是因为--事后我听说--他也失去了自己的踪迹,他的一部分身世突然间好似石沉大海,没有留下任何指引路径的导线,任何把他与过去联系起来的纽带。我目送这位身着旧大衣、手提黑色大公文包的筋疲力尽的老人在夜色中渐渐远去,在他和过去的网球运动员、英俊的金发波罗的海男爵康斯坦丁·冯·于特之间,哪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
《暗店街》:一部关于失落与追寻的命运挽歌 在繁华的巴黎街头,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隐藏着一段模糊的往事。他,一个失去记忆的男人,在岁月的洪流中漂泊,如同被遗弃的孤舟,只能依稀捕捉到昔日时光的碎片。他的名字,他的身份,甚至他爱过的人,都如同暗店街上摇曳的霓虹灯,忽明忽灭,捉摸不定。 模糊的过去,缠绕的谜团 故事从一个看似平凡的周六下午开始。主人公,我们姑且称他为“他”,在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封面斑驳的旧相册。照片中的人物,陌生的面孔,却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弦。他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召唤,驱使他踏上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寻觅之旅。 他试图拼凑起散落的记忆,如同在迷雾中寻找航向。他拜访了曾经居住过的公寓,在空荡的房间里感受逝去的回响;他找到了儿时的玩伴,却发现他们早已被时间的洪流冲散,彼此之间只剩下模糊的轮廓;他甚至试图与过去联系,拨打那些可能已不再有人接听的电话号码。然而,每一次的尝试,都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激起短暂的涟漪,最终又归于沉寂。 他的人生,似乎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迷局。他记得自己曾爱过一位名叫“艾琳”的女子,她的笑靥如同阳光般温暖,她的声音如同乐章般动人。但她如今身在何处?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如同盘绕在他心头的藤蔓,让他痛苦不堪。他沿着艾琳留下的蛛丝马迹,穿梭于巴黎的街巷,拜访她曾经出没过的咖啡馆、公园,试图从中捕捉到她的影子。 人物群像:命运的浮沉 在“他”的寻觅过程中,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如走马灯般在他眼前闪现,他们各自背负着自己的故事,与“他”的人生交织,又在某个时刻悄然离去,留下一抹淡淡的忧伤。 有那个在暗店街经营着一家小酒吧的老妇人,她的眼神深邃,仿佛看透了世间的沧桑。她似乎知道“他”的过去,却又守口如瓶,只留下些许模糊的提示,像是在考验“他”的决心。她的存在,为“他”的寻觅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他开始审视自己与这个城市、与那些过往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还有那位曾经与“他”一同度过一段青葱岁月的青年,他的出现,勾起了“他”关于青春、关于友谊、关于梦想的片段回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朋友也如同断线的风筝,消失在人海之中,留下的只有“他”在回忆中独自的惆怅。 “他”还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也有那些似乎将他遗忘的人。这些人,如同他人生画卷上的点缀,每一个都承载着一段故事,都在“他”的记忆碎片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共同编织了“他”复杂而又充满悬念的人生轨迹。 失落与追寻:存在主义的困境 《暗店街》不仅仅是一部寻人启事,更是一次深刻的存在主义探索。主人公的失忆,是对自我身份的质疑,是对存在意义的拷问。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这些哲学性的思考,贯穿了整部小说。 “他”的失落,源于对自身过往的遗忘,源于与现实世界的疏离。他如同一个漂浮在空中的幽灵,无法找到自己的根基,也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他的追寻,与其说是在寻找一个具体的人,不如说是在寻找失落的自我,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在寻找一种能够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莫迪亚诺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又压抑的氛围。文字如同细密的网,将读者一同卷入“他”的迷茫和痛苦之中。他善于描绘城市的细节,街角的灯光,咖啡馆的 aroma,人群的喧嚣,都成为了“他”内心孤独与渴望的映衬。 时间与记忆:无法摆脱的宿命 时间,是《暗店街》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在主人公的世界里,时间似乎失去了应有的顺序,过去与现在不断交织、重叠。他试图抓住那些流逝的时光,但它们却如同指缝间的沙,悄悄滑落。 记忆,则是一种双刃剑。它既是“他”追寻的线索,也是束缚“他”的枷锁。那些模糊的记忆,如同幽灵般缠绕着他,让他既想逃离,又无法摆脱。他一次次地试图用新的经历来填补记忆的空白,但过往的阴影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似乎被某种宿命所笼罩。他们的人生轨迹,充满了巧合与偶然,又似乎是早已注定的安排。这种宿命感,加剧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暗店街》:一部关于“我们”的故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以其冷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失落、追寻、身份认同以及时间与记忆的故事。他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视角,一同感受那种迷茫、痛苦与希望交织的情感。 《暗店街》并非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惊悚小说,而是一曲低沉而悠扬的命运挽歌。它让我们反思自身的过去,审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以及我们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光亮。 或许,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暗店街”,隐藏着不愿回首的过往,或渴望寻回的碎片。莫迪亚诺的作品,让我们有机会与那些被遗忘的自己对话,与那些模糊的记忆和解,最终,在时间的尘埃中,重新找寻到存在的意义。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名叫“他”的男人,更是关于我们每一个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失落又不断追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