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结构设计+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应用 2本套装 机器人结构构造原理 2本

包邮 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结构设计+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应用 2本套装 机器人结构构造原理 2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工业机器人
  • 机器人结构
  • 机器人系统
  • 机械设计
  • 自动化
  • 制造
  • 工程
  • 书籍
  • 工具书
  • 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4276
商品编码:11247705332

具体描述

YL1068

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结构设计+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应用 2本

9787122282309定价:49.8元 9787122254276定价:39元

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结构设计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月1日)
  • 平装: 146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122282309

    目录

    第1章导论
    1.1工业机器人分类1
    1.2工业机器人基本特性1
    1.3工业机器人应用及前景2
    1.4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4
    1.4.1主要内容4
    1.4.2主要特点6
    第2章工业机器人整体设计
    2.1机器人总体设计方案制定与设计流程7
    2.1.1总体设计方案制定7
    2.1.2机器人设计流程11
    2.2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参数12
    2.2.1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技术参数12
    2.2.2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特征参数13
    2.3工业机器人的配置16
    2.3.1机械结构16
    2.3.2运动性能/运动协同/运动功能/运动监控16

  • 。。。。。。

    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应用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月1日)

  • 平装: 150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7122254275, 9787122254276
  • 条形码: 9787122254276
  • 商品尺寸: 25.4 x 18.2 x 0.8 cm
  • 商品重量: 240 g

目录

  • 第1章绪论001 
    1.1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001 
    1.1.1机器人的定义001 
    1.1.2机器人的分类002 
    1.2机器人系统的基本组成006 
    1.2.1机构006 
    1.2.2驱动系统006 
    1.2.3感受系统006 
    1.2.4控制系统009 
    1.2.5人机交互系统011 
    1.2.6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011 
    1.3机器人系统的设计方法011 
    1.4机器人的应用012 
    第2章机器人的技术参数和机构022 
    2.1机器人的技术参数022 
    2.2机器人的移动机构024 
    2.2.1车轮型移动机构024 
    2.2.2履带式移动机构026 
    2.2.3腿足式移动机构028 

  • 。。。。。


一、 工业机器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工业机器人作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装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从汽车制造、电子组装到食品包装、物流仓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其技术水平也日益精进。 1. 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发展 感知与认知技术: 现代工业机器人不再仅仅是执行预设程序的“哑巴”,而是开始拥有“眼睛”和“大脑”。视觉识别、力觉传感、触觉感知等技术的融合,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工件、测量尺寸、检测缺陷,并根据环境变化做出智能判断。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系统,能够实现复杂场景下的物体抓取和零件分拣,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和自动化程度。 运动控制与规划技术: 精准、平稳的运动是工业机器人高效工作的基石。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能够实现机器人关节的精确同步运动,保证了操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路径规划技术也日趋智能化,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规划出最优、无碰撞的运动轨迹,提升了机器人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人机协作技术: 随着对生产效率和柔性化需求的提升,人机协作机器人(Cobots)成为新的发展热点。这类机器人被设计成可以与人类在同一工作空间内安全地协同工作,承担一些重复性、高精度或危险性的任务,而将更具创造性和决策性的工作留给人类。碰撞检测、力反馈控制、安全区域设定等技术的成熟,是人机协作得以实现的关键。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应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为工业机器人注入了“智慧”。通过对大量生产数据的学习,机器人可以优化自身的作业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在质量检测领域,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识别出人眼难以察觉的细微缺陷;在参数优化方面,机器人可以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实时调整焊接电流、喷涂压力等参数,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柔性与模块化设计: 现代工业生产面临着产品多样化、小批量、定制化的挑战。这要求工业机器人具备更高的柔性和适应性。通过模块化设计,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快速更换末端执行器(如夹爪、焊枪、喷枪等),并重新配置其控制程序,从而适应不同的生产流程。这种灵活性使得机器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降低了生产线切换的成本和时间。 云平台与工业互联网: 工业机器人正与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云端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机器人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大大降低了停机时间。同时,云平台也为机器人提供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算法支持,加速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落地。工业互联网的构建,更是为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和设备提供了互联互通的可能,构建了更智能、更协同的制造生态。 2. 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方向 更高自由度与灵活性: 未来机器人将拥有更多的自由度,使其能够完成更复杂、更精细的操作,如精细的手术、微观领域的装配等。 更强的自主学习与决策能力: 机器人将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和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智能水平,具备更强的自主规划和决策能力,甚至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工作。 普适性与通用性: 机器人将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工业场景,而是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应用环境,甚至进入家庭、服务等领域,成为真正的“通用机器人”。 能源效率与可持续性: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低能耗、高效率的机器人将成为发展趋势。 人机深度融合: 未来人机协作将更加无缝和自然,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意图,并与人类形成更高效、更智能的配合模式。 二、 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应用中的关键考量 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机器人系统,需要系统性的设计和深入的应用考量。这不仅包括对机器人本体的理解,更包含了对整个工作流程、环境因素以及人机交互的综合考量。 1. 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义 明确应用场景与任务: 这是机器人系统设计的起点。需要准确分析机器人将被部署在哪种生产环境,需要完成哪些具体任务(如搬运、焊接、装配、检测等),以及任务的精度、速度、负载要求。 定义系统功能: 基于任务需求,明确机器人系统需要具备的功能,包括运动控制、感知能力、通信能力、人机交互界面、安全防护机制等。 评估技术可行性与成本效益: 在确定需求后,需要评估当前可用的技术是否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并对系统的整体成本进行初步估算,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 机器人本体选型与集成 本体类型选择: 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机器人本体类型,如关节式机器人、SCARA机器人、Delta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负载与工作空间: 需根据被抓取或操作的物体重量、尺寸以及操作区域大小,选择具备足够负载能力和合适工作空间范围的机器人。 精度与重复定位精度: 对于需要高精度操作的任务,如精密装配、点焊等,需要重点关注机器人的静态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 末端执行器(End-Effector)设计与选配: 末端执行器是机器人与工作对象交互的关键。需要根据具体任务设计或选择合适的夹爪、焊枪、喷涂工具、测量探头等,并考虑其集成、供气、供电、通信等接口。 传感器集成: 根据系统功能需求,集成必要的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摄像头)、力/力矩传感器、接近传感器、激光雷达等,用于环境感知、物体识别、力反馈控制等。 3. 运动控制与轨迹规划 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 理解机器人的运动学(正解与逆解)和动力学模型,是实现精确运动控制的基础。 路径规划算法: 开发或选择合适的路径规划算法,使其能够生成平滑、高效、无碰撞的运动轨迹。这可能涉及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避障。 运动控制策略: 采用合适的运动控制策略,如PID控制、模糊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以实现关节的平稳、精确运动,并对外部干扰进行补偿。 速度与加速度限制: 根据机器人本体的性能和任务需求,合理设置速度和加速度限制,以确保运行安全和效率。 4. 软件系统设计与编程 机器人操作系统(ROS)或专用控制器: 选择合适的机器人操作系统或专用控制器,以提供统一的开发环境和丰富的工具库。 编程语言与开发平台: 熟悉机器人制造商提供的编程语言(如RAPID、KUKA Robot Language、ABB RobotStudio等)或通用的编程语言(如Python、C++),并利用相应的开发平台进行系统开发。 算法集成: 将各种控制算法、感知算法、路径规划算法等集成到软件系统中。 用户界面(HMI)设计: 设计直观易用的用户界面,方便操作人员进行任务设定、程序调试、状态监控和故障排除。 仿真与离线编程: 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系统的离线编程和调试,可以大大缩短现场调试时间,提高开发效率,并降低潜在的风险。 5. 安全性设计与风险评估 安全标准符合性: 严格遵守相关的机器人安全标准(如ISO 10218、ISO/TS 15066等)。 碰撞检测与紧急停止: 集成有效的碰撞检测机制,并确保紧急停止功能可靠,能够及时制止机器人运动,避免人员和设备损伤。 安全区域设定: 对于人机协作场景,需要明确设定安全区域,限制机器人的运动范围和速度,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电气安全与防护: 确保所有电气连接符合安全规范,并对易损部件进行有效防护。 风险评估与缓解措施: 在系统设计阶段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危险,并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 6. 互联互通与数据管理 通信协议: 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如Ethernet/IP, Profinet, Modbus TCP等),实现机器人与PLC、上位机、MES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数据采集与分析: 规划机器人运行过程中所需的数据采集点,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用于性能优化、故障诊断和生产监控。 远程监控与诊断: 建立远程监控平台,实现对机器人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握,并进行远程故障诊断和维护。 7. 实施、调试与维护 现场安装与接线: 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机器人本体、传感器、控制柜等的现场安装和电气连接。 系统调试: 进行详细的系统调试,包括单轴调试、联动调试、任务功能调试等,确保系统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 性能优化: 在实际运行中,根据生产数据和操作反馈,对机器人的运动参数、控制策略等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人员培训: 对操作人员、维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操作机器人,并掌握基本的故障排除和维护技能。 定期维护与保养: 建立完善的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机器人进行检查、润滑、更换易损件等,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三、 机器人结构构造原理 工业机器人作为高度集成的自动化设备,其结构设计与构造原理是实现其功能的基础。深入理解这些原理,对于机器人系统的选型、维护以及二次开发都至关重要。 1. 机器人本体结构 基座(Base): 机器人最底部的支撑结构,负责将机器人的全部重量和运动产生的反作用力传递到地面或安装台上。基座的设计需要考虑稳定性、刚性和减震性能。 连杆(Link): 连接机器人各个关节的刚性部件。连杆的材料(如铝合金、钢、碳纤维复合材料)、形状和尺寸对机器人的承载能力、惯量和动态性能有直接影响。 关节(Joint): 机器人实现运动的关键部件,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回转关节(Revolute Joint): 允许部件绕一固定轴线旋转,提供一个旋转自由度(如机器人手臂的肩关节、肘关节)。 直线关节(Prismatic Joint): 允许部件沿一固定轴线平移,提供一个平移自由度(如机器人手臂的腕部伸缩)。 球关节(Spherical Joint): 允许部件绕一个固定点进行三维旋转,提供三个旋转自由度(通常用于机器人的腕部,实现复杂的姿态调整)。 臂(Arm): 由若干个连杆和关节串联或并联组成,是机器人执行运动的主要部分。根据构型的不同,有串联机器人(如常见的六轴工业机器人)和并联机器人(如Delta机器人、Stewart平台)。 腕部(Wrist): 位于机器人手臂末端,通常由2-3个回转关节组成,用于调整末端执行器的姿态,实现复杂的操作。 末端执行器(End-Effector): 安装在机器人手臂末端,直接与工作对象交互的装置,如夹爪、焊枪、喷涂枪、螺钉拧紧器等。末端执行器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应用进行定制。 2. 驱动与传动系统 驱动器: 提供机器人关节运动的动力源,主要包括: 电机(Motor): 最常用的驱动方式,通常是伺服电机(Servo Motor)。伺服电机能够精确控制转速和扭矩,并能实现高精度的位置控制。 液压缸(Hydraulic Cylinder)/气缸(Pneumatic Cylinder): 在一些需要高功率或快速响应的场合使用,但精度控制相对复杂。 减速器(Reducer): 用于降低电机的高转速,提高输出扭矩,并提高运动的平稳性和定位精度。常见的减速器类型有: 谐波减速器(Harmonic Drive): 结构紧凑,传动比大,无背隙,精度高,常用于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机器人关节。 RV减速器(Cycloidal Drive): 承载能力强,刚性好,传动比范围宽,常用于重载机器人。 行星减速器(Planetary Gear): 结构紧凑,效率高,承载能力较好,应用广泛。 齿轮齿条(Rack and Pinion): 主要用于实现直线运动。 传动机构: 将驱动器的动力传递到连杆上,实现关节运动。常见的传动方式包括: 齿轮传动: 应用最广泛,包括圆柱齿轮、锥齿轮等。 皮带传动: 适用于传动距离较长且载荷不大的情况。 丝杠传动: 用于实现直线运动,精度较高。 连杆机构: 通过连杆的相对运动实现复杂的轨迹。 3. 控制系统 控制器(Controller): 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接收指令、处理传感器信息、计算运动轨迹、控制驱动器动作。通常包含: 中央处理器(CPU): 执行核心运算和指令。 内存(Memory): 存储程序、数据和参数。 输入/输出接口(I/O Interface): 连接传感器、执行器、外部设备等。 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 Interface): 实现与上位机、PLC等外部设备的通信。 传感器(Sensor): 为控制器提供环境信息,包括: 编码器(Encoder): 安装在电机或关节上,用于检测关节的角度或位置。 限位开关(Limit Switch): 用于检测关节是否到达极限位置。 力/力矩传感器(Force/Torque Sensor): 安装在机器人腕部,用于测量与环境交互的力或力矩。 视觉传感器(Vision Sensor): 如摄像头,用于识别物体、测量尺寸、引导操作。 电缆与管路: 用于连接控制器与驱动器、传感器,以及为末端执行器提供动力(如气管、电缆)。 4. 动力学与运动学原理 运动学(Kinematics): 研究机器人运动的几何关系,不考虑力或动力。 正运动学(Forward Kinematics): 已知各关节的角度或位置,计算出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 逆运动学(Inverse Kinematics): 已知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中的目标位置和姿态,计算出各关节需要达到的角度或位置。这是机器人路径规划和控制的关键。 动力学(Dynamics): 研究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力、力矩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牛顿-欧拉方法(Newton-Euler Method): 从末端执行器开始,逐级向前计算出各关节的力和力矩。 拉格朗日方法(Lagrangian Method):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通过动能和势能来推导运动方程。 动力学模型对于精确控制、轨迹优化和仿真分析至关重要,可以帮助预测机器人运动时的惯性力、科氏力等,从而进行补偿。 5. 材料与制造工艺 材料选择: 机器人连杆、基座等结构件通常采用高强度、轻质的材料,如航空铝合金、高强度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以提高机器人的承载能力和响应速度,同时降低能耗。 制造工艺: 精密的加工工艺是保证机器人结构件精度和可靠性的关键。常用的工艺包括精密铸造、数控加工(CNC)、焊接、热处理等。 四、 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应用中的实际案例分析 汽车制造中的点焊机器人系统: 需求: 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需要在狭小空间内进行点焊作业。 设计考量: 本体选型: 通常选用6轴关节式机器人,具有高自由度,能灵活到达焊点。 末端执行器: 选用集成焊枪的机器人,可能需要考虑焊丝供送、电缆管理等。 运动控制: 采用高精度伺服电机和谐波减速器,配合先进的运动控制算法,保证焊接路径的精确性和焊接质量的稳定性。 安全设计: 机器人工作区域通常采用围栏隔离,设置安全门联锁,防止人员误入。 应用: 机器人按照预设的焊接路径,精确地对车身零部件进行点焊,大大提高了焊接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 电子行业中的PCB贴装机器人系统: 需求: 极高的精度、速度和稳定性,用于精细元器件的拾取与放置。 设计考量: 本体选型: 常选用SCARA机器人或Delta机器人,这两种机器人结构紧凑,运动速度快,精度高。 末端执行器: 采用真空吸嘴式夹爪,能够精确拾取微小元器件,并需要考虑吸嘴的更换和维护。 感知系统: 集成高分辨率视觉系统,用于元器件的定位、识别以及PCB板的基准校准。 运动控制: 极高的伺服控制精度,配合优化的轨迹规划,保证元器件的精准对齐和放置。 应用: 机器人快速、精准地从供料器中拾取各种电子元器件,并按照PCB设计图将其准确地贴装到指定位置,是实现电子产品自动化生产的关键。 物流仓储中的码垛机器人系统: 需求: 大负载能力、稳定的堆叠能力,用于将货物从托盘转移到货架或将不同货物组合到托盘上。 设计考量: 本体选型: 通常选用大负载的6轴关节式机器人,能够承受重物的重量。 末端执行器: 选用专用的码垛夹爪,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和形状的货物,并提供稳定的抓取力。 安全设计: 工作区域可能需要较广阔的活动范围,需要配置安全围栏、区域扫描器等,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集成: 需要与输送线、托盘输送系统、仓库管理系统(WMS)等进行集成,实现整个物流流程的自动化。 应用: 机器人能够高效地将大量货物整齐、稳定地码放在托盘上,或将已码放好的托盘货物搬运至指定位置,极大地提高了仓库的存储密度和作业效率。 食品包装中的卫生级机器人系统: 需求: 满足食品卫生标准,易于清洗消毒,能够处理易碎或不规则形状的食品。 设计考量: 本体设计: 采用食品级不锈钢材料,表面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密封性要求高,防止灰尘和细菌侵入。 末端执行器: 选用食品级材料的吸盘或柔性夹爪,避免损坏食品。 驱动与传动: 采用封闭式驱动系统,润滑剂选择符合食品级标准。 安全设计: 遵循食品行业的安全规范,确保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 应用: 机器人能够安全、卫生地对食品进行抓取、分类、包装等操作,保证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些案例展示了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多样性,以及在不同行业中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每一个成功应用的背后,都凝聚了对机器人技术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需求的精准把握。

用户评价

评分

《机器人系统设计及应用》这本书,则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工业机器人在实际生产线中的角色和价值。它不像前一本那样专注于“零件”,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整体”。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将各个零部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机器人系统。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机器人路径规划、运动控制以及与PLC、传感器等其他自动化设备集成的内容。书中举了非常多不同行业的应用案例,比如汽车制造、电子组装、物流搬运等等,这些真实的场景让我对机器人的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某个动作,而是能够根据生产需求,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流程,甚至还能与人类协同工作,完成一些精细化的任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如何进行维护保养,这些都是在实际应用中至关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再觉得机器人是冰冷、遥远的机器,而是能够真正赋能产业、改变生活的“智能伙伴”。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对工业机器人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它们是如何被设计和构建出来的。这本书《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结构设计》简直就是我的“启蒙导师”。它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结构入手,一层一层地剖析了机器人的“骨骼”和“肌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关节、传动系统、末端执行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的详细介绍。书里配有大量的精美插图和三维模型图,这些图纸简直就像是在为我打开一个微观的机器人世界,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零件是如何相互配合、协同工作的。比如,书中对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的阐述,就非常深入浅出,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概理解其精妙之处。而且,它还涉及到材料选择、加工工艺等实际工程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一个强大的机器人,不仅仅是懂理论,更需要对现实的制约有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仰望科技的旁观者,而是能够窥探到那些驱动工业自动化的“心脏”和“大脑”的设计奥秘。

评分

作为一名对机器人技术感兴趣的初学者,《机器人结构构造原理》这本书可以说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工业机器人最核心的构造原理,从最简单的连杆机构,到复杂的串联、并联机器人结构,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书中对每个结构类型的优缺点、适用范围都有清晰的阐述,并且辅以大量清晰的示意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结构带来的运动特性和负载能力上的差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由度”概念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一个机器人的灵活度是如何由其关节的数量和类型决定的,以及不同的自由度组合如何影响其工作空间和运动轨迹。此外,书中还对常见的执行机构,如伺服电机、液压缸等的工作原理和选型原则进行了介绍,让我能够了解到驱动这些“关节”的动力来源。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理解机器人“身体”构造的大门,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机器人为何能够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复杂的技术,离不开对它“如何工作”的深入探究,而《机器人结构构造原理》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选择了从“原理”出发,将抽象的机械运动转化为具体的结构和动力学模型。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运动学方程推导的部分,虽然有些复杂,但当我最终理解了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机器人的位姿和运动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书中对机器人动力学,包括惯性力、重力、摩擦力等对机器人运动的影响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一个高性能的机器人,不仅仅是考虑静态的结构,更要关注动态的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力学效应。书中的实例分析也非常到位,它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机器人型号中,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实践意义。读完这本书,我对机器人的“内在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机器人思维”的启蒙。它并没有将重心放在炫酷的特效或者前沿的算法,而是回归到机器人最本质的“设计”与“应用”上。我非常欣赏书中那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设计一个零件,或者如何编程一个动作,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设计,以及“如何”才能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于实际的应用场景。书中对于不同应用场景下机器人系统方案的对比分析,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佳选择的经验。例如,它会探讨在搬运重物时,选择哪种类型的机器人手臂更合适,或者在进行精密装配时,需要什么样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来保证精度。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机器人作为一种工具,如何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甚至改变传统行业的生产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