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訂 英國皇jia植物園巡禮:走進帝國的知識寶庫,一探近代植物學的縮影 /港颱繁體中文圖書

預訂 英國皇jia植物園巡禮:走進帝國的知識寶庫,一探近代植物學的縮影 /港颱繁體中文圖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園藝
  • 英國皇jia植物園
  • 曆史
  • 文化
  • 科普
  • 旅行
  • 自然
  • 植物
  • 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善本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城邦-商周齣版
ISBN:9789864771363
商品編碼:11248038845
開本:14.8x21
齣版時間:2016-11-03
頁數:416

具體描述

英國皇傢植物園巡禮:走進帝國的知識寶庫,一探近代植物學的縮影
作者:凱西.威裏斯(Kathy Willis )、卡洛琳.弗萊(Carolyn Fry )
齣版社:商周齣版
齣版日期:2016-11-01

內容簡介
BBC 英國廣播公司 × 英國皇傢植物園 聯手呈現 250 年植物學大觀
百幅珍貴圖片與原始手稿首度披露

1759 年成立,日不落國的皇傢植物園
匯聚世間的奇花異種 不斷演革的研究機構
演示人與植物的情深與共生 呈現近代植物學的恢弘全像

1759 年皇傢植物園成立,宣示大英帝國領導全世界科學發展的決心。隨著日不落國在世界建立殖民地,探險傢也帶迴許多標本資料,遂使英國在植物學領域獨步全球,皇傢植物園更匯集瞭世間奇花異種,堪稱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學知識庫。250 多年來,這座植物學堡壘收藏瞭海內外的珍貴知識,也留下不少引人深思的故事……

在林奈為植物建立命名係統前,我們得用三大行的拉丁文,來形容一朵小雛菊
→唯有建立一套分類係統,辨識不同物種、植物學研究纔成為可能

小小的甲蟲可以消滅一整個國傢的榆樹,讓英國引以為傲的鄉村景緻一夕消失
→隨便移植外來種,可能破壞當地植相,毀滅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

列寧格勒圍城戰中,種子銀行的科學傢寧可餓死,也不願吃下他們保護的穀糧
→基因多樣性的重要,使科學傢願意犧牲自己,維護全人類的利益

透過 25 個精采篇章,及一百多幅首度披露的圖片與手稿,現任園長及科學記者將帶領讀者從植物園齣發,逐篇瞭解植物是如何深深地改變我們的歷史,並影響未來。

【專文推薦】

嚴新富博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科長

【國外推薦】

「鮮活、迷人、宛如身歷其境。」
——《英國園藝》雜誌

「生動活潑、引人深思、博學精深。」
——《園林設計》雜誌

「對生物及其分類有興趣的讀者,必讀!」
——《泰晤士周日報》

「在植物學的奇妙世界,進行一場下鄉 Long-stay 之旅。」
——《每日電訊報》

「那些專業或業餘的植物愛好者啊,這本書將讓你們興奮不已。」
——《歷史園林評論》期刊

「本書配上瞭大量且首度披露的美麗照片及插圖,喜歡戲劇、冒險、歷史、科學、創新的讀者,必讀!」
——BBC 電視節目《鄉村檔案》

「這本書帶領讀者環遊世界、穿梭古今,探索無數植物背後不可思議的故事。」
——《英國園藝》雜誌

「這本以皇傢植物園為中心、佐以精美插圖的適時之作,仔細迴顧瞭相關歷史背景,並將機構的科學工作做瞭一次堅實的定位。」
——《BBC 歷史雜誌》

「探討植物學如何逐步興盛,一場飽含美學、歷史、科學的旅程。這是一本以科學雕飾、輔以精緻插圖的植物學大觀;打開它,就像受邀進入大觀園內遊歷一般。」
——《新科學傢》週刊

目錄
推薦序/嚴新富
前言

1. 玫瑰玫瑰,我該如何稱呼你
2. 打造植物王國
3. 植物標本的無限可能
4. 大地染上瞭晚疫病
5. 粗分與細分
6. 馴養異國植物
7. 進軍橡膠
8. 蘭花熱
9. 外來種入侵
10. 雜交豆的多樣型態
11. 嚮光生長
12. 複數基因
13. 樹皮與甲蟲攻防戰
14. 獵尋多樣性
15. 植物醫藥
16. 生長的信號
17. 生物多樣性大揭密
18. 歪風
19. 生命膠囊
20. 小草立大功
21. 盛開的生命之樹
22. 動態雨林
23. 捕捉與洩降
24. 綠色樂園
25. 偉大的生產者

緻謝
圖片來源說明
延伸閱讀
索引

名傢推薦
植物園老園丁

◎文/嚴新富博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科長)

  本書是以英國皇傢植物園的發展為軸線,將近代植物學的研究成果,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非常值得一看。以下簡略介紹本書的梗概。

  一開始,本書就介紹在植物學中zui先上場的林奈的二名法,讓植物分類變成一個大傢容易理解及快樂學習的對象;接著談到植物標本的蒐集及分類時,又敘述瞭前人利用近代 DNA 等分子技術,讓整個分類係統更為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以皇傢植物園植物標本館的典藏來說,依zui新的分類研究成果,重新排列標本館的標本位置,是一項頗為艱钜的工程,但皇傢植物園還是依照新的研究結果來調整標本位置,這實在是令人欽佩。而這種分類係統,也呈現在植物園活體展示的動線上。

  接著,在植物生理的研究上,本書也提到瞭植物的嚮光性,除延伸介紹光閤作用及植物生長素的概念,也提及科學傢利用這樣的基礎,發展齣如 IAA 等植物生長素,並被園藝界大量利用在扡插繁殖上。此外,在植物遺傳研究方麵,本書則從發現孟德爾定律的故事說起,介紹運用在農作物改良的多倍體、抗病基因的育種,並利用農桿菌將有用基因導入農作物中的基因工程等知識。

  皇傢植物園有個重要任務,就是蒐集世界各地的植物,交給園藝專業人員栽種,並依一定的規畫把它們布置在庭園中。書中就舉瞭個有趣的例子:為瞭將來自熱帶美洲的維多利亞女王蓮(Victoria ica)成功地栽種在英國,英國人發展齣溫室栽培係統。為瞭讓一些珍稀的物種保存下來,他們也發展齣種子的低溫保存係統。由蒐集物種的初衷開始,促成瞭園藝設施及技術的發展。

  然而,皇傢植物園的這種蒐集行動,也帶動瞭一批以植物採集的專業人士——植物獵人,進而發展齣世界性的產業,如橡膠、蘭花等產業。因為濫採的關係,讓一些高經濟價值的植物瀕臨滅絶,故引發世人的保育概念,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並定期公布瀕危植物的紅皮書,倡導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除瞭這樣的危機外,本書也提及瞭引種栽培造成世界各地的植物交流,使若乾種植物如馬纓丹(Lantana spp.)等在世界各地馴化,甚至變成入侵種,嚴重影響到當地的生態平衡,引發世人對引種相關議題的重視。

  談到醫療方麵,藥用植物的發展歷史,與皇傢植物園有密切的關聯。以皇傢植物園經濟植物典藏中心的收藏品為例,光是用來治療瘧疾的金雞納樣本,就超過瞭一韆份,再經過不斷地研究,纔發展齣抗瘧藥品。近代醫學發達,對人類疾病的防治也益發進步,但仍有新的疾病不斷齣現,而目前所開發齣來的藥物無法治療。因此,世界各大研究團隊開始進入亞馬遜河流域,收集當地原住民的傳統藥用植物,藉以開發新藥。以筆者的自身經驗為例,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除瞭植物園的經營管理外,主要的研究工作,就是調查臺灣原住民的民族植物,希望能以植物學的方法將在地知識記錄下來,並在植物標本館中保存證據標本,以期能將祖先的智慧傳給下一代。在這點上,我們跟英國皇傢植物園的工作信念是一樣的。

  打開這本書,看到皇傢植物園的組織實在令人讚嘆:裡麵有超過四百位研究人員,除植物標本館外,尚有各個生理、遺傳、真菌、園藝等研究部門,再加上在各個殖民地建立的植物園,真是一個超級植物園係統。反觀臺灣,植物園大多不是獨立單位,林業試驗所轄下有臺北、福山、嘉義、扇平、墾丁……等各個植物園,都是屬於各分所的一部分。筆者小時候就是在嘉義植物園長大的,素來對植物園有一份濃厚的情感。後來參與科博館植物園的建設,也讓筆者更有機會瞭解植物園。

  在簡述瞭本書的大略架構後,以下就來稍稍介紹臺灣的植物園概況。以科博館為例,科博館的植物園分為二大部分:熱帶雨林溫室,及溫室外的臺灣低海拔植物生態展示。由於植物園的基地是臺中市的公園用地,因此建設的目標是給市民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科博館就把植物園建設成一個都市森林,種植的都是臺灣原生的樹種;而在林下,則利用蕨類、姑婆芋、絡石等耐蔭性的本土植物當地被。至於整個植物園的地理分布,則包括瞭北、中、南、東、恆春半島及蘭嶼等區域。

  在熱帶雨林溫室內,由於巨大的鋼構加上裡麵樹木遮蔭的因素,因此隻能發展耐蔭性的植物展示。在設計上,以代錶熱帶美洲的鳳梨科植物當做入口意象,包括空氣鳳梨、積水鳳梨、地生型鳳梨等三大生態習性的鳳梨科植物為主角,以打破國人對鳳梨的既有概念,不再局限於在地生型的食用鳳梨印象。接下來的主動線,就以原產熱帶美洲的天南星科植物為主,依序是龜背芋、蔓綠絨、花燭、黛粉葉、白鶴芋等屬;接著纔是原產在熱帶亞洲的天南星科,如粗肋草、觀音蓮、電光芋、星點藤等屬,依序分別展齣。另外還搭配瞭其他的植物展示區,如竹芋科、鞦海棠科、芭蕉科、竹蕉屬、蘭科及鹿角蕨等蕨類。

  提到蕨類,它們是臺灣植物的重要資源。全世界有三十九科的蕨類,臺灣就占瞭三十四科,而且臺灣原生的蕨類約有七百種,其多樣性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因此,科博館植物園即以蕨類為主要的蒐藏展示對象。除瞭特展室的常展蕨類展示外,在西屯路旁還設有原生蕨類的景觀區,以及蕨類葉形的教學園區等。另外,在植物園林下及科博館庭園樹下,均以蕨類當地被,讓整個植物園呈現齣蕨類的多樣風貌。

  相較於英國皇傢植物園,科博館位於市區,土地及人力的資源有限,為瞭推廣植物學的美與知識給大眾,植物園就結閤瞭社會資源,來充實植物園的館藏及教育推廣工作。植物園結閤三個花藝設計協會,在每年的清明節、中鞦節、元旦假期均會推齣花藝展;每年的母親節,則舉辦押花成品展;暑假期間,推齣植物手工藝品展;寒假則留給植物園多纔多藝的誌工們,為他們留下一個植物手工藝作品展(如種子)的時段。另外,科博館也與四個盆景協會閤作,在每年十二月至元旦假期時段,於本館橢圓形廣場推齣盆景展。

  以上這些多樣的展示及教育活動,都是因應都會型植物園空間及人力資源的限製,所發展齣來的植物園特色。

  zui後感謝商周齣版社,讓筆者有機會得以先睹為快,並撰文分享個人讀後心得,以及在植物園經營管理上的經驗。

內文試閱
2 打造植物王國

  倫敦的皮卡迪利街上擠滿瞭遊客和上班族,在洶湧人潮的腳下,藏著一個高度安全的保險庫。這間建於一九六九年的堅固房間設有兩扇保護門,外麵那扇是厚重的丘博保險庫門,裡麵那扇則是木門,兩扇門間有著一道保護氣閘。庫房內有一颱機器不斷地記錄溫度和濕度,所以工作人員可以留意溫濕度是否變得太高。然而,這個四乘五平方米大小、沒有窗戶的保險庫裡藏的既不是現金,也不是珠寶;如同它卓越的地理位置所暗示的,是另外一種寶藏。

  這間擺放著紅木架及一排排抽屜的庫房,是卡爾.林奈的圖書館暨標本館。裡頭的收藏包括成韆上萬珍藏在玻璃蓋標本盒中的蝴蝶、甲蟲、和貝殼;用絲帶綁成整捆、超過一萬四韆種存放於檔案夾中的乾燥植物標本;林奈以微小字跡寫就的手稿;還有他影響力深遠的著作——《自然係統》和《植物種誌》(Species Plantarum)的原稿。

  鑑於林奈是瑞典人,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傢鄉度過,他的遺物居然收藏在英國,多少有些令人吃驚。事實上,這幾乎是個意外。

  一七七八年,這位享年七十歲的偉人去世後,他的收藏歸於他的妻子莎拉.麗莎(Sara Lisa)手中。她希望能確保這批收藏品被妥善保存下來,因此聯繫瞭約瑟夫.班剋斯(Joseph Banks),而班剋斯打開她的來信時,碰巧正和年輕的博物學傢詹姆斯.愛德華.史密斯(James Edward Smith)共進早餐。於是班剋斯提瞭個建議:購買這批收藏品,將有助於讓史密斯這個年輕人在科學界揚名。

  所以,在史密斯的父親——一位富裕的羊毛商人——起初不太甘願的幫助之下,史密斯收購瞭林奈畢生的心血:一萬四韆種植物、三韆一百九十八種昆蟲、一韆五百六十四種貝殼、約三韆封的信件和一韆六百本書籍。而在不久後,史密斯就創辦瞭林奈學會(Linnean Society)。這正是這批收藏品目前的居所,完完整整地保存在學會的地下儲藏庫裡。史密斯的收購在植物學史上是個關鍵,因為它提供瞭素材,讓英國得以進一步研究林奈的自然界分類係統。

  有個杜撰的故事說,等瑞典人意識到林奈的植物標本和圖書收藏離開瑞典海岸時,已為時太晚,所以派瞭砲艇,企圖追上載著精裝藏品前往倫敦的船舶;但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個故事是真的。當然,一七八八年二月,班剋斯寫信給瑞典植物學傢和分類學傢奧洛夫.斯沃茨(Olof Swartz)的時候,並沒有提到這個故事。信中班剋斯告訴斯沃茨關於林奈學會的成立:「上週二在這裡成立瞭一個新的學會,並遵循收購林奈植物標本收藏的史密斯博士所提齣的方針,命名為林奈學會,旨在發錶新的植物、動物等物種。我認為這個學會將會蓬勃發展,因為此機構非常謹慎地杜絕瞭不適任人選。」

  一八七三年,該協會搬遷到現址伯林頓府(Burlington House)特別建造的一翼。如今,林奈的肖像被放在會議室中zui醒目的位置,就在宏偉的橡木講臺上方,臺上並刻有他的代錶花:能製成茶的林奈木。荷蘭植物學傢揚.赫羅諾維厄斯(Jan Gronovius)以這位偉大的分類學傢的名字為該植物命名,而林奈對它懷抱深厚感情的同時,曾自我調侃地將其形容為「來自拉普蘭的一種鄙賤、微不足道、又被人忽視的植物,會開花但花期非常短暫——酷似它的林奈筆」。比起他的植物命名係統,林奈推廣這種植物做為拉普茶的嘗試並不太成功;他的植物學傢兒子後來描述這種林奈木製成的茶「蠻噁心的」。

  幫忙保存林奈收藏品的班剋斯,是十八世紀zui傑齣的仕紳學者及事業男性當中的一位。政府資助的專業科學傢職位要到十九世紀末期纔會齣現;在此之前,大多數科學傢不是以其他專業為生,要不然就是本身相當富裕。那時候還沒有國立的自然史博物館,他們得繼承許多財富纔能擁有大量個人收藏品和圖書館;即便是大英博物館,也是靠著漢斯.斯隆(Hans Sloane)的遺贈,而成立於一七五三年,且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館內的生物收藏品都沒有得到妥善的照顧。

  班剋斯在父親於一七六一年去世後,繼承瞭林肯郡富裕的裡夫斯比宅邸(Revesby estate),這筆財富完全能夠滿足他對植物學的熱情。在牛津大學當學生的時候,他發現植物學的教授不怎麼樂意教學——事實上,這個教授三十五年來隻講過一堂課——班剋斯於是安排瞭劍橋大學的植物學傢來講課。這個早期的插麯顯示瞭班剋斯當機立斷、不惜任何花費達到目標的能力。

  一七六八年,班剋斯齣資贊助自己和另外七個人,包括林奈的學生丹尼爾.索蘭德(Daniel Solander),跟隨詹姆斯.庫剋(James Cook)遠徵,觀察金星淩日的現象,並找尋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人們相信這塊神秘的大陸存在,以製衡北半球的陸地麵積。博物學傢約翰.艾利斯(John Ellis)負責協助老邁的林奈掌握準備工作的進行狀況,寫信給他說道:

  以自然史研究的用途來說,沒人帶過比這更好更精緻的裝備齣航瞭。他們有個很棒的自然史圖書館;有各種機器能夠捕捉並保存昆蟲;各類捕蟲網、拖網、捕捉珊瑚礁魚類用的流錨和魚鉤;甚至還有架新奇的發明,是個放入水中後、在清澈處可以看見海底深處的望遠鏡。他們有許多箱附磨砂瓶塞、不同尺寸的瓶子,用來保存以酒精固定後的動物標本。有好幾種不同的鹽可拿來覆蓋種子;蠟,蜂蠟和果蠟都有。他們有兩位畫傢和繪圖員,還有好幾個頗知自然史的誌願者;總之索蘭德嚮我保證,這次遠徵將耗資班剋斯先生一萬英鎊。

  雖然這次遠徵沒能抵達南極洲,但還是到瞭安蒂波德斯群島(Antipodes)。奮進號(The Endeavour)於一七六八年八月離開普利茅斯,首先停靠馬德拉島(Madeira),接著停靠裏約熱內盧,然後往南航行到火地群島(Tierra del Fuego)。在那裡,由於一個判斷錯誤的任務,兩個班剋斯的僕人在雪地採集植物時凍死瞭。探險確實是件危險的事——即便它在當時將這麼多植物帶入歐洲,並誘發瞭無數人對植物學的興趣。

  聖誕節在海上度過。班剋斯在他的日記中寫道,「聖誕節:所有的好基督徒——也就是說,所有的好幫手都令人討厭地喝醉瞭,所以整晚船上幾乎沒有一個清醒的人。天氣,感謝上帝,非常的溫和,也許上帝知道我們之後會發生些甚麼事。」從南美續航後,奮進號造訪瞭大溪地和紐西蘭,直到一七七○年纔停泊在澳大利亞的富饒東岸。庫剋將此地命名為新南威爾斯,並宣稱其為英國屬地。考量到當地豐富的植物相,班剋斯說服庫剋將他們首次停泊的港灣命名為「植物學灣(Botany Bay)」。經過幾天的沉浸閱讀、並採集這裡豐富的植物群後,班剋斯寫下:「我們的植物收藏,現在已經增長得非常[摘錄原文]龐大到必須採取某些特殊的保護措施,以防止他們在書頁裡敗壞[它們被夾在書裡等待乾燥]。」

  班剋斯的日記也記錄瞭水手們和植物學灣附近的澳洲原住民間的緊張關係,還有他與袋鼠的diyi次邂逅,他描寫袋鼠是「一種和灰狗一樣大的動物,有老鼠的顏色,而且動作非常迅速。」離開植物學灣以後,這艘船沿著海岸線北航。班剋斯紀錄的某些植物,和他曾在東印度群島所看過的相同。在現在被稱為摩頓灣(Moreton Bay)的延伸海岸邊,他這麼寫道:

  我們上瞭岸,發現瞭幾種沒見過的植物;然而,其中仍有比前一個港灣更多的東印度群島植物;一種我們也曾在那裡看過的草,帶給我們很多麻煩。它鋒利的種子上有倒鉤,隻要卡在我們的衣服,這個倒鉤就會嚮前推進,直到卡進肉裡為止。這種草長得非常茂盛,幾乎沒有可能避開;另外,還有同樣不可計數的蚊子,讓行走變得幾乎無法忍受。

  然而,這些辛勞和不適是值得的。使用林奈全新的植物分類語法,班剋斯和他的助手索蘭德,在奮進號上逐漸纍積並辨別齣三韆六百個品種,其中一韆四百種是新品種。班剋斯受邀晉見國王喬治三世,還變成瞭名人。班剋斯剛迴英國不久,有個繪於一七七二年、廣受好評的漫畫把他畫成瞭「植物通心粉(botanic macaroni)」。「通心粉」是個壯遊(Grand Tour)中的浮華大學畢業生,這裡指班剋斯廣泛的旅行經歷,也代錶外界對班剋斯的普遍看法,覺得他是個野心勃勃、企圖擠進上流社會的傢夥,而不是個嚴肅的科學人。

  班剋斯原本打算參加庫剋船長第二次的航程,但他要求攜帶十五名私人隨從,其中還包括兩名法國號樂手,得到的迴應就不太友善瞭。當庫剋指齣,為容納班剋斯的隨從,內部須做的改裝將使船隻變得頭重腳輕時,班剋斯就退齣瞭遠徵。而他希望招募來的團隊能「至少在某個方麵對科學進展做齣貢獻」,故轉而航嚮冰島。但這並不是趟非常成功的旅程:齣發的時間太晚,可供採集的植物並不多。這趟旅程之後,班剋斯就把時間都花在倫敦的傢和林肯郡的傢族宅邸裡。

  到瞭一七八○年代早期,他享受著從男爵(Baronet)的生活,除瞭負責「差不多就是監管整個[國王的]皇傢植物園」外,也身兼英國皇傢學會會長、內閣部長顧問,還是全球科學研究的贊助人。歸功於他和國王對農業的共同興趣,兩人的友誼穩固增長。班剋斯深信,英國註定要成為世界的主要文明力量;透過科學力量——特別是植物學——和帝國擴展可以達到這點,兩者還能互補、共創利益。

  班剋斯在皇傢植物園內所扮演的角色,並不侷限在植物上。當被戲稱為「農夫喬治」的喬治三世想提高英國羊毛品質的時候,他協助走私西班牙的美麗諾羊,橫跨葡萄牙,將其運進皇傢植物園,放牧在寶塔(Pagoda)周圍的草地上。有些羊隻zui終被拍賣、運往新南威爾斯,因而奠定澳洲美麗諾羊毛業的基礎。到瞭一八二○年,澳洲已經牧養瞭三萬三韆八百一十八頭的羊隻。

  班剋斯的興趣包括農業改良、政治權力和科學。和林奈一樣,他想利用植物和植物學,使他的國傢能變得自給自足。然而,班剋斯比林奈這個瑞典人看得更遠。儘管林奈曾試圖在瑞典栽培新發現的熱帶植物,以減少母國對進口的依賴,但班剋斯卻有更廣闊的視野;他想要改良整個世界,並建議先從「封閉」公有土地開始。當時,英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公有的;任何人,不管多麼貧窮,都可以在這些「公有地」上放牧動物、採摘水果、或撿拾柴火。班剋斯認為這些區域是被忽略的土地,能有助於養活增加中的人口。因此,他支持圈地法(Enclosure Acts),將這些公有地變成能用來種植、並受保護的私有財產。正如吉姆.恩德斯比所解釋的:「這基本上就是班剋斯看待世界的態度——一係列等待改良的荒地或公有地。」

  班剋斯希望能提高世界上所有荒地的生產力,並把皇傢植物園放在這個宏願的中心位置。從採集到園內珍貴南非大鳳尾蕉的植物獵人法蘭西斯.馬森(Francis Masson)開始,班剋斯派遣植物採集者前往世界各地,帶迴各種新穎且可能有用的物種。博物學傢暨外科醫生阿奇博爾德.孟席斯(Archibald Menzies),曾隨著HMS發現者號(HMS Discovery)於一七九一年至一七九四年間環航世界,班剋斯在寫給他的信中,把要求列得很清楚:

  當你看到那些新奇或名貴的植物,但你覺得它們大概無法藉著種子在國王陛下的植物園裡繁殖時,請你挖掘齣數個閤適的樣本,種植進專門用來保存樣本的玻璃容器裡,用你zui大的努力讓它們存活到你迴來英國為止。你要把每一株樣本、以及在這趟航程中會蒐集到的所有植物種子,完完全全地視為是國王陛下的資產,不管在任何狀況下,都不可以失去任何樣本;除瞭供國王陛下所用之外,也絕對不可以為瞭任何其他目的,而進行阡插、壓條或使用植物的任何部分。

  在班剋斯的慫恿下,年輕的植物獵人威廉.科爾(William Kerr)去瞭中國,採集虎皮百閤和重瓣黃木香。與此同時,皇傢植物園的園藝學傢艾倫.坎寧安(Allan Cunningham)和詹姆斯.鮑威(James Bowie)則共同在巴西採集樣本,之後纔分道揚鑣,分別航嚮新南威爾斯和南非。

  一七九二年,班剋斯自豪地嚮同期的博物學傢們如此吹噓手下採集者辛勤耕耘的成果:

  皇傢植物園帶著與日俱增的活力嚮前邁進[引錄原文]。zui近收到並新增的植物[引錄原文]的確非常有意思。我們有三棵來自中國的木蘭,隻有一棵是我們以前就認識的,而且還是因為曾被收錄在坎普弗爾(Kaempfer)的《日本植物圖選》[Icones,一本由班剋斯齣版的植物學著作]裡的關係……南美樹蘭每天都會開花;香草更是長得和玻璃窗一樣高而且很快就要開花瞭。蕨類植物由來自西印度群島的種子培育而成,所以植物園應該很快就會滿到裝不下瞭。

  雖然班剋斯自己不再齣國遠遊,他卻把全世界帶進瞭他位於倫敦蘇豪廣場32號的傢中,使之成為一個組織嚴謹的自然史學院。透過發起遠徵,他能帶迴當地原住民與特有習俗的資訊以及動植物標本,建構齣異域的虛擬圖像,並利用這些知識來計劃新的探險。他也善加利用自己在新南威爾斯的經驗,在調查者號(the Investigator)遠航澳洲前,提供政府相關建議。這艘船由班剋斯加以命名,他也給瞭艦長馬修.福林達斯(Matthew Flinders)詳細指引,說明要做什麼並且航往何處,還延攬蘇格蘭植物學傢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隨船工作。實際上,他把調查者號當成一架望遠鏡,通過它來觀察遙遠的大陸。他不需要親自返迴澳洲,藉著地圖、標本和遠航記錄——他把澳洲搬到瞭自己的眼前。

  身為diyi批涉足植物學灣的歐洲人,班剋斯也建議英國政府,此地點可以建立一個流放殖民地,前提是能夠在此地引進歐洲農作物和牲畜。在奮進號的航程日記裡,他注意到此地的森林「沒有任何下層植生,樹木彼此分布的距離那麼遠,整個國度、或至少一大部分可以用來農耕,而不需要砍伐任何一棵樹。」政府採納瞭班剋斯的建議後,他接著幫忙編譯瞭一份〈植物混成詞集〉(portmanteau collection of plants),內容包括瞭所有他認為適閤當地生長條件的歐洲蔬菜、藥草、漿果、水果和穀物。

  同時代有篇對這個初生國傢的描述,作者是身為殖民者的作傢詹姆斯.亞特金森(James Atkinson),他認為班剋斯的選擇非常好:「這些歐洲可食用、烹飪的蔬菜和根莖類都長得非常良好,還有許多其他在英格蘭境內、不藉助人工熱源就無法培育的種類。水果的數量種類非常多,而且品質都非常優良。」

  除瞭澳洲,班剋斯也幫助殖民者在印度、錫蘭(斯裏蘭卡)、聖文森、韆裏達和牙買加建立植物園,並多半僱用那些他所信任的植物採集者,來管理這些植物園。他希望,某殖民地的名貴植物能被運往其他地區的姐妹植物園,然後在那些植物園裡繁榮增長。他希望能透過植物園網絡,實現他對「改良地球」的夢想。然而現實中,植物園間彼此溝通睏難,使這個願望無法在班剋斯享盡天年之前實現。舉例來說,一封寄往澳洲的信,可能需要花上好幾個月纔能到達目的地,所以班剋斯不管是要下達指令或得到迴覆都很睏難。曾有個例子,當某封信終於送抵雪梨植物園時,信件的收件人卻已經過世瞭。結果顯示,班剋斯——和皇傢植物園——擁有一個在英國屬下蓬勃發展的植物王國,對它的控製程度卻非常有限。

  在一八二○年班剋斯和喬治三世國王雙雙過世後,皇傢植物園同時失去瞭植物學領袖和皇室支持者,也失去瞭班剋斯的圖書館和植物標本這些智慧結晶。與林奈的書籍手稿不同,班剋斯的收藏散佚四處。後來為班剋斯管理圖書館的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繼承瞭班剋斯的書籍和植物標本;這些收藏原本應該在布朗死後捐給大英博物館,但當時他同意在一八二七年就全數捐齣。同時,班剋斯的文稿則落到他妻子的親戚、布拉伯恩勛爵(Lord Brabourne)手裡;一八八○年,布拉伯恩勛爵以兩百五十英鎊嚮大英博物館求售這批文稿,卻被博物館拒絕。結果這批文稿被放到公開市場上拍賣,像被風吹過的種子一般,散落到世界各地。

  當班剋斯幫忙確保林奈的分類係統在他去世後還能繼續傳承時,他自己留下的遺產卻有凋亡之危。英國需要其他有遠見的人,來理解這份名為世界多樣植物相的財富。


作者資料
凱西.威裏斯(Kathy Willis )
現任英國皇傢植物園主任,牛津大學生態學教授與墨頓學院研究員。曾獲得多個獎項,在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方麵已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教學及研究經驗。
卡洛琳.弗萊(Carolyn Fry )
英國皇傢地理學會雜誌(Geographical magazine)前主編,周遊列國找尋精彩故事。現為科普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見於新科學人、衛報、電信報等。他寫瞭七本大受歡迎的書,其中包括知名的《植物獵人》(Plant Hunters)。

基本資料
作者:凱西.威裏斯(Kathy Willis )、卡洛琳.弗萊(Carolyn Fry )
譯者:鄭凱文、郭雅莉、蔡佳澄
齣版社:商周齣版
書係:科學新視野係列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9864771363
城邦書號:BU0129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416頁 / 14.8cm×21cm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英國皇傢植物園的圖書簡介,內容旨在詳盡介紹其曆史、科學貢獻、園林藝術與文化影響,但不涉及您提到的具體書名。 探尋知識的殿堂:一部關於科學、自然與帝國的史詩 書籍名稱: 伽藍之上的智慧:從邱園到全球的植物科學史詩 ISBN: (此處為虛擬ISBN) 頁數: 約 850 頁 裝幀: 精裝,配有大量高清曆史插圖、植物手繪圖及現代攝影作品 --- 捲首語:世界的綠色心髒 自古以來,人類對植物的認知與利用,構成瞭文明發展的重要脈絡。然而,有一種機構,它不僅是植物的收集者,更是植物知識的孵化器,是科學發現的搖籃,它深刻地影響瞭全球的生態格局、經濟命脈乃至醫學進步。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剖析這一世界頂級的植物研究機構——英國皇傢植物園(Kew Gardens)的誕生、輝煌與持續的全球影響力。 這不是一本簡單的園林遊記,而是一部跨越三個世紀,融閤瞭植物學、帝國史、園藝藝術、經濟地理學和全球交流史的宏大敘事。我們追溯其從一個私人皇傢園林,如何演變為一個肩負全球科學使命的知識殿堂,探究它如何在科學的黃金時代,成為繪製世界植物版圖的核心力量。 第一部分:萌芽與奠基 (1730–1840) 1. 早期景觀與啓濛思想的交匯: 本書首先將讀者帶迴十八世紀初的英國鄉村,探究植物園的雛形——一個由貴族私人資助的植物收集與展示空間。我們將詳細介紹開創性的園藝傢和植物學傢,如約翰·巴特勒(John But—),以及早期園林設計師如何將藝術審美與初步的科學分類理念融入景觀設計之中。 2. 帝國的觸手與物種的徵集: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深入,植物不僅僅是美學對象,更是潛在的經濟資源。本部分重點闡述皇傢海軍、東印度公司等帝國力量,如何成為植物樣本、種子和園藝知識的運輸網絡。我們詳述瞭早期探險傢、植物采集者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未知的熱帶雨林和高山,將異域物種帶迴本土的過程,並分析這些“異邦植物”如何被引入溫室係統進行馴化與研究。 3. 邁嚮科學的轉型: 從私人愛好到國傢機構的轉變,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過程。本書細緻描繪瞭十九世紀初,植物園在政府資助下,如何逐步建立起正規的植物分類係統、龐大的植物標本館(Herbarium)以及世界領先的溫室設施。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植物園如何從“美觀之園”蛻變為“研究之所”。 第二部分:維多利亞的榮耀與全球網絡的構建 (1840–1900) 1. 威廉·鬍剋爵士與黃金時代: 本章將焦點集中在植物園曆史上最具決定性的人物之一——威廉·鬍剋爵士(Sir William J. Hooker)的領導時期。在他的主持下,植物園的規模急劇擴張,學術聲譽達到頂峰。我們深入分析瞭植物園如何通過齣版權威性的植物誌、組織大規模的植物學考察隊,確立其在全球植物學界的霸主地位。 2. 經濟植物學的興衰: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對經濟植物的依賴達到頂峰。本書將詳細探討植物園在“橡膠危機”、煙草種植優化、茶樹引種等重大經濟事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揭示瞭植物園如何利用其專業知識,協助殖民地進行農業經濟轉型,並分析這種“科學介入”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復雜性與爭議。 3. 溫室奇跡與工程壯舉: 十九世紀中葉的建築技術達到瞭新的高度。本部分將專門介紹那些標誌性的玻璃與鋼鐵結構溫室的建造曆程。我們不僅關注其建築美學,更探討瞭這些溫室內部精密的溫控、濕度控製係統,它們是如何被設計用來模擬地球上最嚴苛的自然環境,從而維持稀有和珍貴植物的生命。 第三部分:科學的深化與全球的視野 (1900至今) 1. 分類學到生態學的演進: 進入二十世紀,植物學研究的焦點開始從物種的“識彆與命名”轉嚮“功能與關係”。本書記錄瞭植物園如何適應這一轉變,其標本館與圖書館如何成為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我們探討瞭早期植物地理學研究如何奠定現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論框架。 2. 保護的使命:從資源到遺産: 二戰後,全球環境意識的覺醒對植物園提齣瞭新的要求。本部分深入分析瞭植物園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危機中承擔的責任。我們詳細介紹瞭其參與的野外保護項目,包括種子庫的建立、瀕危物種的遷地保護(Ex-situ Conservation)策略,以及與國際組織閤作的努力。 3. 知識的傳播與公眾教育: 作為一座嚮公眾開放的活博物館,植物園在科學普及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植物園如何利用其豐富的資源,通過展覽、教育課程和數字平颱,嚮世界傳達植物科學的重要性,激發新一代對自然的敬畏與探索精神。我們審視瞭其教育項目如何應對現代社會對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的關注。 結語:永續的生命之約 《伽藍之上的智慧》不僅是對一個機構曆史的忠實記錄,更是對人類理解自然、改造自然、最終學會與自然共存這一漫長曆程的深刻反思。它揭示瞭科學發現的艱辛、帝國野心的陰影,以及園藝藝術的持久魅力。讀者將從本書中,領略到這片綠色殿堂如何以其嚴謹的科學精神和無與倫比的收藏,持續塑造我們對地球生命世界的認知。這是一部關於發現、保存與希望的史詩,它提醒我們,在快速變遷的時代,那些沉默的植物,纔是地球生命故事中最古老、最關鍵的章節。 本書特色: 深度檔案挖掘: 首次整閤瞭大量未曾公開的內部通訊、探險日誌與早期行政記錄。 視覺盛宴: 收錄超過三百幅由曆史植物學傢親自繪製的精美手稿,以及當代攝影大師捕捉的園林神韻。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曆史學、科學史、園林藝術史及環境政策研究的獨特分析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提到瞭“縮影”,這讓我對它的篇幅和內容的取捨産生瞭好奇。一個優秀的作者必須在廣度(覆蓋植物園的各個方麵)和深度(深入挖掘特定主題)之間找到平衡點。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巧妙地將皇傢植物園的物質空間——那些精心設計的花園、宏偉的建築——與無形的知識體係——分類學、植物地理學、植物經濟學——進行有機融閤。我喜歡那種敘事節奏,它應該像一次精心設計的漫步,時而駐足於一棵古老的樹下聽它講述滄桑,時而又加快腳步穿梭於圖書館的塵封典籍之間,去探尋一份古老的圖譜。這種動靜結閤、虛實相生的寫作手法,纔能真正讓讀者體會到,Kew Gardens 不僅僅是一個景點,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進化的知識引擎。

評分

從純粹的園藝技術角度來看,我對書中關於植物保護和育種策略的內容非常期待。現代的植物園麵臨著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巨大挑戰,而 Kew 作為世界頂級的植物研究機構,必然在應對這些問題上有著前沿的探索。我希望看到書中能展示一些關於現代基因庫保存技術,或者是在嚴酷氣候變化下,科研人員如何努力維持和復育那些瀕危物種的努力。這種從曆史的迴顧到麵嚮未來的展望的銜接,會讓整本書的內容結構更加完整和具有現實意義。如果能有專門的篇幅介紹當代研究人員的工作日常,而非僅僅聚焦於過去的輝煌,那會更加貼近現代讀者的關注點。畢竟,科學的生命力在於持續的創新和對未來的責任感。

評分

這本關於英國皇傢植物園的巡禮書籍,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和學術深度,讓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在維多利亞時代風起雲湧的植物學大發現。我一直對植物的分類學和全球植物的遷徙曆史非常感興趣,尤其想知道那些遠涉重洋的探險傢是如何將異域的珍奇物種帶迴 Kew Gardens,並為整個植物學研究奠定瞭基礎的。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齣那些早期植物學傢們在艱苦條件下進行野外考察的驚險故事,以及他們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和知識體係,去梳理和命名數以萬計的新物種。這種從零開始構建科學知識體係的過程,遠比單純的物種介紹來得引人入勝。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植物學如何從早期的“博物學”演變成一門嚴謹的現代科學,以及 Kew 在其中扮演瞭何種推動者的角色。那種身臨其境地感受知識誕生的氛圍,纔是我真正想從這類書中獲取的寶藏。

評分

我個人的閱讀偏好偏嚮於細節的考據和生動的細節描寫。我希望這本書在描述那些著名的溫室和標本館時,能給我一種如同置身其中的感官體驗。比如,描述一下當年在棕櫚屋(Palm House)中,工匠們如何設計復雜的通風和加濕係統以模擬熱帶環境,那種對工程學的執著和對自然科學的敬畏交織在一起的感覺。再比如,針對那些標誌性的植物,比如巨型睡蓮的引入過程,或者對某些已經滅絕的植物的記錄,我希望能看到第一手資料的引用和解讀。很多時候,讀這類書籍最大的樂趣就在於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比如某位著名植物學傢在繪製草圖時留下的小小筆誤,或者某份珍貴手稿上被蟲蛀的小洞。這些微小的痕跡,纔真正體現瞭曆史的厚重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宏觀的介紹層麵。

評分

拿到這本書後,我首先被它封麵那種古典而又不失現代設計感的排版所吸引。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旅遊指南,而是一部深入的文化史詩。對於我這種曆史愛好者來說,Kew Gardens 象徵著大英帝國鼎盛時期的全球視野和科學雄心。我非常關注書中對“帝國”與“植物”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畢竟,許多植物的引進並非純粹的科學行為,而是與殖民擴張、經濟作物(比如橡膠、奎寜)的全球布局緊密相關。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批判性又不失客觀的視角,去剖析這種“知識掠奪”的陰影,以及植物園如何在那個時代充當瞭全球資源整閤的樞紐。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關於早期植物標本采集、乾燥、運輸過程中的社會背景和經濟利益糾葛,那就太棒瞭。這種跨學科的敘事角度,能讓“逛植物園”這件事的意義被提升到國傢戰略和全球貿易的高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