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许多朋友对哲学产生兴趣,要我推荐一本入门书。我不揣冒昧,就诚恳介绍《傅佩荣谈人生:哲学与人生(*2版)》,并且说明理由:“这是我在台湾大学所讲的一门通识课程,听众对象是大学生,内容算是深入浅出,知识亮点也都作了适当的铺陈。加上从口语转记为文字,可读性较高。”
  为了善尽一个作者的责任,我利用假期仔细校订本书,并且增加*十五章与附录。*十五章的标题是“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代表我近期思考有关哲学与人生关系的心得,可以作为本书的总结。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曾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较高文艺奖。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及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
  傅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著述繁多,范围涵盖哲学、教育、宗教、文化、心理励志。其学术论著融贯古今与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年来,每年演讲达两百多场,态度真诚,条理清晰,理融辞畅,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2006年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
自序 哲学与人生
一章 哲学是什么
定义:哲学原意是“爱智” 
希腊文之“爱”与“智” 
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
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
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对哲学的基本描述
培养智慧
发现真理
印证价值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
掌握整体观点
确立价值取向
力求知行合一
结论:爱智是人的天性
第二章 思想方法
逻辑(运思的规则) 
概念
判断
推论
语言分析(表达的效应) 
语言的有效性
语言的类型
现象学(辨物的策略) 
打破四种假象
胡塞尔的现象学
诠释学(阅读的途径) 
阅读的三种取向
阅读的四个步骤
结论:心智成长的方法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就人的现状而言(希腊思想) 
荷马史诗:能够=应该=必然
德尔菲神庙: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
就人的起源而言(基督宗教) 
基督教与天主教
上帝造人:神的形象与原罪
得救之途:信、望、爱
中世纪≠黑暗时代
人类的生命特色与未来发展(近代世界) 
从达尔文到柏格森
……
第四章 神话与悲剧
第五章 苏格拉底
第六章 存在主义
第七章 荒谬之*
第八章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
第九章 儒家的风格
第十章 道家的智慧
第十一章 艺术与审美
第十二章 宗教与永恒
第十三章 教育与自我
第十四章 文化的视野
第十五章 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
附录 何谓真善美圣
西方从中世纪跨入近代世界,是一个急剧的演变过程。西方人在思想上经历了一连串的震撼,无异于一次次的“革命”。譬如,在宇宙观方面,出现了天文学的革命,由日动说转变为地动说;接着,著名的进化论带来了生物学的革命。
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由于“上帝造人”是宗教所给的答案,无法在经验上获得验证,随着人类知识的进展,科学家开始进行客观的研究,探讨生命起源的问题。其中以达尔文在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中,所提出的“进化论*具代表性。进化论认为人和其他动物一样,是进化而来的,在生命的本质上不应该有差别。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所谓人格的尊严也就没什么特别的基础,更遑论人生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可以想见,达尔文的学说出现以后,对西方原本以宗教为基础的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威胁,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近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几乎都受到达尔文的启发,包括尼采、弗洛伊德等人。换言之,达尔文使人们的观念大幅转变,让人们开始不去询问“神如何造人”,转而着重于探讨“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生命”。如此一来,也就从“以神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真正去观察人类生命的特色,以及人性究竟为何。
从达尔文到柏格森
达尔文的说法流行之后,在法国出现了一位哲学家——柏格森,他把进化论修改为“创化论”。所谓的“创化”,就是把创造(creation)和演化(evolution)二者结合,亦即把“上帝创造人类”和达尔文“进化论”这两种思想联系起来,认为整个宇宙都具有生命,甚至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而生命一定要发展。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迫使我不断地自我审视。傅佩荣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迷人,他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布道者的热情。他很少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如果必须使用,他也会用最生动的比喻来加以阐释,使得那些深奥的西方哲学思想和东方智慧,仿佛触手可及。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哲学普及书,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思辨沙龙。尤其是在讨论“意义的建构”那一章,他深入剖析了人如何通过叙事(Narrative)来赋予生命以连贯性和目的性。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人生记录——它是否只是一连串孤立事件的堆砌,还是一个有中心思想的故事?这种反思带来的冲击力,远超一般的心灵鸡汤。每一次翻阅,都像是给思维进行了一次高效的“病毒扫描”和“系统优化”,让那些模糊不清的念头变得清晰锐利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它能轻易地穿透日常生活的表象,直抵人性的核心。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待“矛盾”的态度,许多理论在试图解决矛盾时,往往会选择站队,非黑即白。然而,傅佩荣先生却很坦然地接纳了人生的二律背反——我们渴望稳定又渴望变化,需要群体归属感又渴望绝对的独立。他没有试图“消除”这些矛盾,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这些对立面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如同走钢丝一般,既要看脚下,又要看着远方。这种成熟、包容的视角,让我感到极大的安慰。它告诉我,人生的复杂性本身就是一种常态,不必为自己的摇摆不定而感到羞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深谙世事的老友对话,他既能理解你的困惑,又能用深邃的智慧为你点亮前行的方向。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哲学点亮人生”,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哲学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人”的深度指南。我欣赏傅老师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同理心。他深知现代人的迷茫和焦虑来源于何处——我们活得太快,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存在”(Being)。书中关于“活在当下”的论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对时间本质的深刻理解。他提醒我们,过去已逝,未来未至,我们唯一拥有的现实就是这个瞬间,而哲学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此时此刻”。这种强调“存在状态”的论述,对我改善拖延症和提升专注力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开始学着用更慢的节奏去品味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再被下一个待办事项追赶得气喘吁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将哲学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点。它像是一面高清晰度的镜子,让你看清自己的灵魂深处在渴求什么。
评分这本《傅佩荣谈人生:哲学与人生(第2版)》真是一剂清醒剂,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时代。我记得当时拿到书,就被封面上那种沉静的气质吸引了。傅老师的文字,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春日的午后,沏上一壶好茶,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他没有直接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帮你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活?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痛苦的意义又在哪里?他信手拈来,无论是苏格拉底的诘问,还是庄子的逍遥游,都能被他用现代人最能理解的方式阐释出来。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关于“自由”的论述,他指出真正的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对自我局限性的清晰认识和超越。读完他的文字,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那些被社会标准强加的焦虑和执念,似乎都找到了出口,变得不再那么沉重。这本书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时常翻阅,每次都会有新的体悟。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坚实的支点。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周国平先生的推荐语吸引的,他对“距离”的敏感,似乎能预示这本书在探讨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会有独到的见解。果不其然,傅佩荣教授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哲学叙事,而是将哲学的光芒投射到了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比如,书中对“选择的困境”的剖析,简直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做。我们每天都在做无数个选择,小到早餐吃什么,大到职业规划,但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我为什么选择这个?”他引导我们去探究选择背后的价值观和动机,指出很多时候我们的“被动选择”其实是对内心恐惧的逃避。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个迷宫,你可以在任何一个章节中迷失,然后被他用精妙的逻辑重新引导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痛苦”的定义,他将其视为一种生命力在试图突破现有格局的信号,这极大地改变了我对挫折的看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打磨了一下棱角,虽然过程有些“痛”,但最终成品肯定会更圆润、更具质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