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以口述自传的形式,简明而生动地叙述了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九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他所开辟的学术道路。冯先生出身贫寒,努力攻读,毕业于著名的无锡国专,后投笔从戎。1949年以后,历经风云变幻,仍一意向学,不仅主持校订《红楼梦》而成一代红学大家,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更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zui后路段。他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这一颇有心得的学术路径在其口述自传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本书的韵味,有一种久经岁月沉淀的琥珀光泽。读它的时候,我时常会联想到旧时的文人墨客,他们对待学问和生活的那种近乎于洁癖的认真劲儿。文字的组织松弛有度,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滴水不漏,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事件的回溯,总能做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全然没有被时间冲刷而产生的模糊感。这种清晰度,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自律性与对记忆的精确把控能力。它传递给读者的,不仅是信息和故事,更是一种对待文字、对待历史应有的庄重态度。它让我们反思,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深度思考和完整叙事的耐心。
评分这本书初读时的感受,就像是偶然闯入了一间堆满了珍贵物件的阁楼,空气中弥漫着旧时光特有的沉静与厚重。它不是那种快节奏、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反而更像是一部由岁月精心编织的挂毯,每一针一线都缝合着深厚的学养与坎坷的经历。我特别欣赏作者叙述中的那种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煽情或夸张,只是平静地陈述着生命中的重大转折与关键抉择。那种面对时代洪流时的坚韧与从容,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出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它让人意识到,真正的“平生”二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要深刻得多,它承载着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交织的重量。读完一段,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消化那种沉淀下来的力量感,回味其中蕴含的对人生的洞察。这本书的魅力,正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与时代共舞,如何在风雨中坚守本心的历程。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质地极其坚实,读起来有一种啃食老树根的踏实感,绝非时下流行的轻飘飘的阅读体验可比拟。不同于许多自传喜欢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摹,这里的笔触更多地投向了外部世界的变化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抉择与取舍。特别是那些关于学术道路上的探索与挣扎,那种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执着,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它似乎在无形中搭建起了一座精神的灯塔,即便身处迷雾,也能让人看到清晰的方向。这种叙事风格的沉稳大气,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格外高远,仿佛不是在回顾过去,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探讨何为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评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对那些历史关键节点的描绘,总能捕捉到一种微妙的、不易察觉的张力。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将时代巨变浓缩于个体经验的细微之处。比如,当他谈及某些关键的学术观点的形成,或者与同行间的思想碰撞时,那种论证的严密性与逻辑的清晰度,简直就像在欣赏一件精密的机械艺术品。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有其深厚的学术背景作为支撑,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陡然增加。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问,是如何在实践中磨砺、在质疑中升华的。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人的生平,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知识、关于坚持的深刻的智力探险,从中汲取到的,是宝贵的思维方法论。
评分这份回忆录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坦诚地展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命姿态。它没有回避困境,也没有过度美化艰难时刻,而是用一种近乎近距离观察者的视角,记录了风雨中那些无可奈何的挣扎与最终的释然。这种坦诚,赋予了文字一种超越时代的感染力。它不是在炫耀功绩,而是在沉淀经验,将那些高低起伏的人生阶段,提炼成一笔笔深刻的人生哲学。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饮,他分享的不仅是他的故事,更是他如何与自己的时代、与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个人传记的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有精神独立性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