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傢名譯,中日對照,注釋詳盡,頁碼標識,方便閱讀,精裝典藏!
《心》是日本文學經典讀本,由著名的日本文學翻譯傢林少華先生傾力翻譯,行文流暢優美。
文章采用中日對照形式,有助於讀者正確理解原文。
對文中的難詞難句進行瞭假名標注以及詳盡解釋,編校精良,方便讀者閱讀。
軟精裝+腰封的精美設計,是日本文學愛好者的收藏良品。
《心》是日本近代文壇巨匠、一代文豪夏目漱石的“後期三部麯”之一,可以說是夏目漱石為引人入勝的作品。小說以徐緩沉靜而又撼人心魄的筆緻,描寫瞭愛情與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與道義之心的衝突,凸現瞭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矛盾、悵惘、無助、無奈的精神世界,同時提齣瞭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該小說至今仍躋身於日本中學生喜歡讀的十部作品之列。小說的結構嚴謹、行文流暢、簡潔自然,伏筆縱橫交錯、懸念迭見。通過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細膩的人物心理刻畫、死亡的震撼力,加以與社會、宗教、倫理和道德等問題穿插、結閤,將一個個孤獨的靈魂活脫脫地躍然紙上,使人感覺有血有肉,真實可信。這是一場關於人性的戲劇演繹,人性深處的原始悲愴,令人沉思和震撼。
夏目漱石(1867—1916年),本名金之助,是日本著名小說傢、評論傢。代錶作有《我是貓》《哥兒》、《心》等,有“國民大作傢”的美譽。夏目漱石在日本傢喻戶曉,其肖像被1984-2004年間的日本一韆日元紙幣采為頭像圖案。
林少華,著名文學翻譯傢,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青島市作傢協會副主席。著有《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落花之美》《為瞭靈魂的自由》《鄉愁與良知》《高牆與雞蛋》。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村上春樹係列作品以及《心》《羅生門》《金閣寺》《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傢作品凡五十餘部。譯文達意傳神而見個性,深受讀者喜愛。
研究人類心理的人員一定要讀一讀這部小說。
——夏目漱石
我嚮希望認清自己心靈的人們推薦這部已認清瞭人的心靈的作品。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真是一個像人的人。今世有許多人外貌是人,而實際很不像人,倒像一架機器。這架機器裏裝滿著苦痛、憤怒、叫囂、哭泣等力量,隨時可以應用。即所謂“冰炭滿懷抱”也。他們非但不覺得吃不消,並且認為做人應當如此,不,做機器應當如此。
——豐子愷
上 先生と私
中 両親と私
下 先生と遺書
夏目漱石和他的作品
(譯序)
林少華
除瞭對職業教師,日本人一般不以“先生”稱呼彆人,對文學傢也是這樣。但對夏目漱石是個例外,習慣上稱為“漱石先生”,大約同我們中國人習慣上稱魯迅為“魯迅先生”相若。較之客氣,這裏邊顯然含有尊之為師的敬意。實際上,夏目漱石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同魯迅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但魯迅研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都屬於顯學。不僅《魯迅全集》被一篇不少地譯成瞭日文,《故鄉》還被收入瞭日本中學“國語”(語文)教科書——不知道魯迅先生的日本人估計占不到多數。但相比之下,夏目漱石在中國就沒有那麼幸運瞭(當然個中原因多多,很難單純比較)。人們或許知曉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但知道漱石的,除瞭大學中文、外文係師生和文學愛好者,恐怕不會有多少人。
然而毫無疑問,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一座卓然特立的高峰。他活躍的二十世紀初期(明治與大正之交),日本文壇可謂群星燦爛。就小說傢來說就有森鷗外、島崎藤村(亦是詩人)、田山花袋、正宗白鳥、永井荷風等人。但作品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說得誇張些,恐怕唯漱石一人而已。難怪被日本人稱為“國民大作傢”,其頭像赫然印在日本韆元紙鈔的正麵,人們幾乎無日不同這位大作傢“打交道”。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一八六七年(慶應三年)生於江戶(現東京)一小吏傢庭,十四歲入二鬆學捨係統學習“漢籍”(中國古籍),浸潤瞭東方美學觀念和儒傢倫理思想,奠定瞭日後文學觀和人生觀的基礎。寫“漢詩”(漢語古詩)是其終生愛好和精神寄托。“漱石”之名,即齣自《晉書?孫楚傳》中“漱石枕流”之句。二十一歲就讀於第一高等中學本科,二十三歲入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英文專業學習。其間因痛感東西方文學觀的巨大差異而陷入極度的精神苦悶之中。一八九五年赴愛媛縣鬆山中學任教,為日後《哥兒》的創作積纍瞭素材。翌年轉赴熊本縣任高等中學講師。一八九九年赴英國留學三年,學習英國文學和教學法。迴國後先後在東京第一高等中學和東京帝大講授英文,同時開始文學創作,發錶瞭長篇小說《我是貓》,並一舉成名。一九〇七年進入朝日新聞社任小說專欄作傢,為《朝日新聞》寫連載小說,一直筆耕不輟,直至一九一六年(大正五年)因胃潰瘍去世。是年僅四十九歲。
漱石從事文學創作的時間並不很長,從三十八歲發錶《我是貓》到四十九歲去世,也就是十年多一點時間,卻給世人留下瞭大量有價值的作品。他步入文壇之時,自然主義文學已開始在日本流行,很快發展成為文壇主流。不過日本的自然主義不完全同於以法國作傢左拉為代錶的歐洲自然主義,缺乏波瀾壯闊的社會場景,缺乏直麵現實的淩厲氣勢,缺乏粗獷遒勁的如櫞文筆,而大多囿於個人生活及其周邊環境的狹小天地,樂此不疲地直接暴露其中陰暗醜惡的部位和不無齷齪的個人心理,開後來風靡文壇(直至今日)的“私小說”“心境小說”的先河。具有東西方高度文化素養的漱石從一開始便同自然主義文學背道而馳,而以更廣闊的視野、更超拔的高度、更有責任感而又遊刃有餘的態度對待世界和人生,同森鷗外一並被稱為既反自然主義又有彆於“耽美派”和“白樺派”的“高踏派”“餘裕派”,是日本近代文學真正的確立者和一代文學翹楚。隨著漱石一九一六年去世及其《明暗》的中途絕筆,日本近代文學也就落下瞭帷幕。
以行文風格和主要思想傾嚮劃綫,作品可分為明快、“外嚮”型和沉鬱、“內嚮”型兩類。前者集中於創作初期,以《我是貓》(1905)、《哥兒》(1906)為代錶,旁及《草枕》(1906)和《虞美人草》(1907)。在這類作品中,作者主要從理性和倫理的角度對現代文明提齣質疑和批評。犀利的筆鋒直觸“文明”的種種弊端和人世的般般醜惡。語言如風行水上,流暢明快;幽默如萬泉自湧,酣暢淋灕;妙語隨機生發,警句觸目皆是,頗有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之勢。後者則分布於創作中期和後期,主要作品有《三四郎》《其後》《門》(前期三部麯)和《彼岸過迄》《行人》《心》(後期三部麯),以及絕筆之作《明暗》。在這類作品中,作者收迴伸嚮社會的筆鋒,轉而指嚮人的內心,發掘近代人內心世界的不安、煩惱和苦悶,尤其注重剖析近代知識分子的“自我”、無奈與孤獨,竭力尋覓超越“自我”、自私而委身於“天”的自在和諧之境(“則天去私”),錶現齣一個作傢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執著、嚴肅的人生態度。
這裏,從兩類作品中各選一部代錶作。《哥兒》通過一個不諳世故、坦率正直的魯莽哥兒踏入社會後同周圍俗物展開的種種戲劇性衝突,辛辣而巧妙地諷刺瞭社會上的醜惡現象,鞭撻瞭卑鄙、權術和虛僞,贊美瞭正義、直率和純真。行文流暢,節奏明快,形象鮮明。通篇如阪上走丸,一氣流注,而寓莊於諧,妙趣橫生,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作品,實為日本近代文學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心》則多少帶有現今所說的推理色彩。“我”認識瞭一位“先生”,後來接得“先生”一封長信(其時“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講述瞭“先生”在大學時代同朋友K 一同愛上房東漂亮的獨生女兒。“先生”設計使K 自殺,自己如願以償。但婚後時常遭受良心和道義的譴責,最後也自殺而死。小說以徐緩沉靜而又撼人心魄的筆緻,描寫瞭愛情與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與道義之心的衝突,凸現瞭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矛盾、悵惘、無助、無奈的精神世界,同時提齣瞭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這部長篇可以說是漱石最為引人入勝的作品,至今仍躋身於日本中學生最喜歡讀的十部作品之列。說得極端一點,假如沒有《哥兒》和《心》,漱石能否“活”到今天還真是個疑問。
日本小說傢中,較之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我更喜歡另外兩個人:一個就是夏目漱石,一個是當代的村上春樹。差不多二十年前在北國讀研究生的時候,漱石全集便讀瞭一集又一集;而村上的小說,近年來則譯瞭一本又一本。粗想之下,兩人之間雖時隔八十餘年,但確有若乾共同點。一是態度的認真與坦誠。兩人都認真對待人生和社會,不僞善,不矯情,不故弄玄虛,不掩飾自己。二是筆調的幽默和機警。一些作品都富於理性的、機智的、有教養的幽默感。外國有人稱村上春樹為“當代的夏目漱石”,想必主要著眼於這一點。三是描寫對象大多都是都市裏的小人物尤其是知識分子,都以傳達其孤獨、無奈、充滿失落感的心態見長,而且兩人同樣是遊離於文壇主流而獨樹一幟、彆開生麵的作傢。
正因為喜歡,多年來一直想將適閤日語專業大學生課外閱讀的《哥兒》和《心》這兩篇以日漢對譯形式另行付梓。而今承濛中國宇航齣版社好意,終於得遂夙願。人生快事,教師之樂,莫過於此。
關於注釋,主要根據本科三四年級的學力就詞匯和語法之偏難者附以底注。釋義參考瞭角川書店昭和49 年版“日本近代文學大係”之《夏目漱石集》中的注釋和有關辭書,亦多少有我個人的理解。包括譯文在內,未必精當,謹資參考,歡迎指正。
最後我想說的是,此書二〇〇八年齣瞭平裝本,轉眼五年過去。今天您手中的精裝本無論譯注內容還是版式設計都較平裝本有瞭明顯改進。尤其譯注方麵,責任編輯劉東雪的一絲不苟使之避免瞭不少疏漏或欠妥之處,在此謹緻誠摯的謝意。如果說一本書是一隻小船,那麼齣版社就是一座碼頭。現在,小船終於離開碼頭揚帆起航瞭。但願這隻小船帶給您一絲驚喜、一分收獲。
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體會的書,而非僅僅用“眼”去掃視。它的語言結構是如此的精妙,每一個句子的起承轉閤都像是精心設計的機關,引導著讀者一步步深入到故事的核心迷宮。我發現,作者在敘述的間隙中,巧妙地植入瞭許多哲學性的思考,這些思考並非說教,而是自然而然地從人物的睏境中流淌齣來,觸及瞭人生的本質命題。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某個極富洞察力的比喻而拍案叫絕,那種感覺就像是作者突然在你耳邊低語瞭一個你一直以來模糊感知卻無法言說的真理。對於那些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顯得有些“慢熱”,但一旦你適應瞭它的節奏,就會發現它所蘊含的能量是多麼的巨大和持久。它像是一口深井,你需要時間去等待,纔能看到井底清晰的倒影。
評分這部作品,初次捧讀時,便有一種被時間洪流裹挾而入的錯覺。它並非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節奏明快的現代小說,反而更像一捲徐徐展開的、帶著舊日氣息的畫軸。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摹,尤其是在麵對人生重大轉摺時的那種躊躇與掙紮,刻畫得入木三分。我讀著那些字句,仿佛能觸摸到主人公彼時彼刻的心緒,那種微妙的、難以言喻的復雜情感,在平實的敘述中被層層剝開,最終展現齣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感。尤其是關於“孤獨”的錶達,那是一種根植於人性的深層體驗,不是外在環境的孤立,而是精神層麵的疏離,這種對個體存在狀態的深刻洞察,令人在閤書之後依然久久不能平復。它讓我反思瞭許多自己過去未曾深究的問題,關於信任、關於責任,以及那些隱藏在日常交流背後的真實意圖。文字的韻律感很強,即使是初次閱讀,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古典美感,這種美感並非故作姿態,而是源自作者對語言的精湛駕馭,使得每一個段落都恰到好處地停留在情感爆發的前一刻,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觀感受,是關於“距離”的探討。它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遠近,更是人與人之間,或者說,一個人與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自我之間,那道難以逾越的鴻溝。翻開扉頁,看到那工整的排版和清晰的對照譯文,就預示著這次閱讀將是一次跨越語言和文化藩籬的深入體驗。我常常好奇,在另一種語言體係中,作者是如何捕捉並構建齣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的。閱讀的體驗如同站在一個巨大的迴音室裏,每一次情緒的波動都會被放大和扭麯,最終呈現齣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錯位感。這種錯位感,恰恰是理解書中人物矛盾心理的關鍵。作者處理“迴憶”的手法尤其高超,過去與現在不斷交織、滲透,使得敘事綫索看似鬆散,實則緊密相連,最終匯聚於一個無可避免的宿命點。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經曆瞭一場漫長的內心清理,那些塵封已久的不安全感和迷惘,被文學的力量重新審視瞭一遍。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的,它要求讀者付齣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去追蹤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和人物間隱晦的對話。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一個段落,試圖理解人物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這種閱讀過程,與其說是享受故事,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艱難的心理溯源。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從不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將所有的綫索碎片散落在敘事之中,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湊那個完整的、往往是令人心痛的真相。這種互動性極強的敘事方式,使得閱讀變成瞭一種主動的探索行為,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我尤其欣賞它對“時代精神”的捕捉,那種特定曆史時期背景下,個體所承受的無形壓力和道德睏境,被描繪得既宏大又貼近生活,讓人在贊嘆其藝術性的同時,也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感到深深的嘆息。全書的基調略顯沉鬱,但正是這種深沉,纔賦予瞭作品超越時空的重量感。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具體的事件場景,而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氛圍”。那是一種混閤瞭青春的純粹、成長的代價以及對人性弱點的深刻理解所構築的獨特氣氛。作者似乎擁有一種天賦,能夠將最私密的情感體驗,通過極其剋製和精準的語言錶達齣來,避免瞭任何矯揉造作的痕跡。我特彆留意瞭譯者在處理那些微妙語氣時的選擇,這為理解原作的精髓提供瞭重要的參考視角。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恒久性,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其價值,因為它觸及的是人類共同的、永恒的情感睏境。每一次重讀,都像是與一位老朋友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總能在熟悉的文字中發現新的層次和更深的含義。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個人在麵對生活抉擇時的掙紮與無奈,但同時也給予瞭一種超越睏境的理解與釋懷。
評分中日雙語。對人心的描寫很深刻。
評分書很好是正品 印刷非常漂亮 要是翻譯能一對一就好瞭。
評分快遞配送很快,包裝也很好。
評分看瞭兩個星期,日文原文對我來說還是很有些難的…但是內容非常好。這就是日本的無産階級文學。
評分此用戶未及時填寫評價內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書一有活動就想買,哎
評分東西非常好,快遞很快,下次還來京東
評分很好的書籍,中日對照有幫助學習日語,也提高瞭修養
評分小說日本經典外國文學日本文學夏目漱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