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箱文学奖”“今日年轻艺术家奖”“韩国小说文学奖”等大奖得主!
韩国实力派作家韩江作品登陆中国!
小说电影版作为韩国代表影片入围2010圣丹斯电影节!
《素食主义者》为韩国“李箱文学奖”获奖作品,大胆直接地呈现了精神障碍者的“感官世界”!
英慧的梦中充满了杀戮和鲜血。有一天,她突然无法再忍受肉的味道,成为了“素食主义者”,然而,这只是她妄想症发病的开端。英慧的姐夫民浩身为影像制作人,正陷入创作的低潮期。他从妻子那里听说小姨子英慧的臀部至今还留着胎斑,突然产生了久违的灵感,想要在女人的裸体上彩绘并拍摄成视频。伴随着灵感而来的,还有他对小姨子隐秘而疯狂的欲望。挣扎在恶梦边缘的英慧,在姐姐的救赎中踏上艰难的旅程。
韩江,1970年出生,毕业于延世大学国文系,现任韩国艺术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韩国“李箱文学奖”、“今日年轻艺术家奖”、“韩国小说文学奖”等大奖得主,目前为韩国炙手可热的实力派作家。已出版《我女人的果实》、《玄鹿》、《他那冰冷的手》《爱情和围绕爱情的》《轻声哼唱的歌》等作品。
素食主义者
胎斑
树火
在老婆还没有开始素食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她身上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坦率地讲,即使是在第一次和她见面的时候,我也并没有产生什么怦然心动的感觉。不高不矮的个子、不长不短的头发、略微泛起角质的泛黄皮肤、单眼皮、稍稍突出的颧骨、仿佛害怕张扬个性似的黯淡平凡的着装——她脚蹬着款式最简单的黑色皮鞋,走到了我的桌前,那不紧不慢的样子,既不强壮高大,也算不上弱不禁风。
我跟她结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她身上没有什么特别的魅力,也找不出什么特别的缺点。跟可爱、才华、优雅毫不沾边的性格,对我来说是很安逸舒适的。这样,我就没有必要为了得到她的芳心而装作有学问的样子,也没有必要为了跟她约会而慌慌张张,更没有必要跟那些时装杂志上的男明星做比较,然后唉声叹气的。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微微鼓起的下腹部,怎么努力都长不出肌肉的纤细的四肢,还有那一直让我陷入自卑中难以自拔的短小阴茎,这些对她来说似乎都无关紧要。
我一直都不喜欢那些过“度”的事情。小时候,我带领着一帮比自己小两三岁的淘气包,在我们那片当上了小头头;长大后,考取到能够拿到不错奖学金的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很器重自己能力的小公司上班,并能按时领取为数不多的工资,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满足。所以,能和看似这世界上最平凡的她结婚,对我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些被冠以美丽可爱、聪明伶俐、性感妖艳、豪门公主等字眼的女孩子们,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不合适的。
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样,她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每天早上六点按时起床,为我准备米饭、汤和一条煎鱼。而且,她还做着出阁之前就开始的兼职工作,或多或少地补贴家计。以前她上过一年的电脑绘图培训班,婚后继续在那里当助教,也会接一些出版社的漫画稿,在家里做给对话框录入台词的工作。
老婆少言寡语,很少主动跟我要什么东西,即使我晚上回家晚了,她也不会管我。难得在一起的公休日,她也没有提过要一起外出之类的要求。一整个下午,我手里握着遥控器在客厅里打滚,她也会把自己关在书房闭门不出。我想她是在工作或者读书——老婆的兴趣好像也只有读书,她阅读的图书对我来说是连翻都不想翻的无聊图书。每到吃饭的时候,她就悄悄地出来,默默地准备饭菜。其实,跟这样的女人生活,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可是跟那些令我厌恶的、每天都要给老公的同事或朋友打电话确认行踪,或定期找茬引发一场世纪大战的女人们相比,她的表现已经足以让我谢天谢地了。
跟其他人相比,她唯一有些不同的是:她不喜欢戴文胸。在短暂又毫无激情的恋爱时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把手搭在了她的后背,发现隔着开衫居然摸不到文胸的带子。忍着少许的兴奋,我用新奇的眼光审视着她的反应,想要确认她是不是在向我表达什么无声的暧昧信号。结果我泄气地发现,她根本没有试图发出任何信号。如果不是暧昧的信号,难道只是因为懒惰或者根本不在意这件事吗?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对于几乎可以用“太平公主”来形容的老婆来说,不戴文胸是相当不合适的事情。我想,如果她肯在文胸里面垫上厚厚的海绵的话,在朋友面前我也不至于这么没有脸面。
结婚后,老婆在家时干脆就不戴文胸。在夏天,如果有事要外出,为了防止乳头突出,她才勉强戴上文胸。然而几乎不到一分钟,她就会把文胸后背的搭扣解开。穿浅色上衣或紧身衣服时,被解开的搭扣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可她却毫不在意。面对我的指责,她宁愿在大热天再套一件马甲,也不愿意穿上文胸。她辩解说,文胸会紧压胸部,让她觉得胸闷。没戴过文胸的我,当然不知道戴文胸会有多闷。可是我却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讨厌戴文胸,所以她的过激反应只是让我觉得很奇怪。
除此之外,一切都很顺利。今年,我们已经进入婚姻的第五年,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过热恋,所以我想应该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倦怠期出现。在去年秋天开始供房之前,老婆一直推迟怀孕的日程,我想现在终于也到了该当爸爸的时候了。直到二月份的那个凌晨、我愕然发现老婆身着睡衣站在冰箱前面的那个瞬间,我从没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老婆,你在做什么?”
我原本要打开洗手间照明灯的手僵在了半空,愣愣地问着。此时差不多是凌晨四点,因昨晚聚会时喝了太多烧酒,我在难忍的口渴和尿急中醒了过来。
“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忍受着阵阵寒意,望着老婆站着的地方。睡意和醉意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老婆正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望着冰箱。在黑暗中,虽然无法看清她脸上的表情,但我仍然感到一丝恐惧。她那一头浓密的、没有染过色的黑发,此时蓬松地散乱着。穿着她那件一直拖到脚踝处的白色睡裙,裙摆像往常一样,微微地往上卷着。
和里屋不一样,厨房中有些寒冷。如果是平时,怕冷的老婆肯定早已披上开衫,并套上毛拖鞋。可是此时她只是光着脚,身着这件单薄的睡衣,像没有听到我说话那样,愣愣地站在那里。
我忍不住想:冰箱那里或许有什么我看不见的鬼魂站在那里。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传说中的梦游?我走到像石像般凝立在那里的老婆身边。
“怎么了?你在做什么……”
当我把手搭在她肩膀上的时候,她并没有露出惊讶之色。出乎我的意料,她并不是没有意识,而是清楚地知道我走到她身边的事实。她一定听到了我的问话,却无视我的存在。就像以前她陷在凌晨电视剧的剧情中,当我深夜回家时,明明知道我回来了却看都不看我一眼那样。这凌晨四点的厨房,在泛白的冰箱门前,到底有什么东西竟能让她如此出神呢?
“老婆!”
逐渐适应了黑暗的我看到了她的侧脸。她紧紧地咬着双唇。眼睛中闪烁着一种我从未看到过的出奇冷淡的光芒。
“……我做梦了。”
她的声音在寂静中异常清晰。
“梦?你在说什么?看看现在都几点了?”
我有些不耐烦。
她转过身慢慢地向敞开门的里屋走去。进屋之后,她静静地关上了背后的房门,把我当做空气一般丢在黑暗的厨房。我呆呆地望着那扇一口吞掉她白色身影的房门。
我进了洗手间,打开了照明灯的开关。这几天的气温一直都在零下十度左右。几个小时前我刚洗了淋浴,被溅到水的拖鞋此时依然冰冷潮湿。从澡盆上方那黑洞洞的换气口以及地板和墙壁上的白色瓷砖中,我体会到了冷酷季节的寂寞感觉。当我回到里屋时,老婆蜷缩在床上没有发出任何的声响,像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房间一样,当然这是我的错觉。屏住呼吸侧耳倾听,一丝细微的呼吸声传入了我的耳朵里,这声音不像是处在睡眠之中的人发出的。我只要一伸手便能触摸到她那温暖的肉体,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却不想触碰她。
……
这本书的“国际布克奖”头衔绝非浪得虚名,它代表了一种对传统叙事框架的坚决突破。它不像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它傲慢地站在读者的对立面,要求你主动去靠近它,去适应它的节奏和逻辑。我最欣赏它对“意义的生成”这一过程本身的关注。书中人物的行为往往模糊不清,动机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下,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迫使读者——也就是我——必须积极地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脑海中重组事件发生的顺序,试图拼凑出“真相”,但最终发现,“真相”或许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被展现的这种“追寻意义的徒劳感”本身。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那种在精神层面被彻底洗礼的感觉,它不是提供慰藉,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清晰锐利、却略带寒意的认知。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但也因此极富回馈。我必须承认,在最初的几十页里,我感觉自己像个迷失在迷宫里的旅人,作者似乎毫不吝啬地抛出大量晦涩的意象和人物间若即若离的关系,让人难以把握核心的主题。但正是这种“不友好”,反而激发了我深究的欲望。它的结构精巧得像一座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零件——无论是看似突兀的插入的文献摘录,还是反复出现的特定符号——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中心。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时间线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傲慢的自信,毫不留情地打乱读者的预期,迫使我们去重新构建事件的逻辑链条。这种叙事技巧,无疑将文学的边界又推远了一步。读完后,我不是感到故事“结束了”,而是感觉自己被强行从那个构建的世界中抽离出来,留下的只有对“结构本身”的敬畏,以及对那些被文字反刍过的生活细节的重新审视。
评分这本赫然摆在我书架上、书脊泛着低调光泽的书,初读时带给我一种近乎哲思的沉静感。它并非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畅销小说,更像是一篇精心编织的意识流画卷,徐徐展开对现代生活、身份认同乃至“何以为人”的深刻拷问。作者的笔触细腻到近乎残忍,将日常琐事提升到了一种近乎寓言的高度。我尤其欣赏那种对环境的敏锐捕捉,无论是城市边缘模糊的光影,还是某种特定气味唤起的集体记忆,都通过极其精准的词汇被捕捉下来,仿佛空气本身都带有了文字的重量。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被故事推着走,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沉浸与解码。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阅读习惯,去适应那种跳跃的、非线性的叙事节奏。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凝视窗外很久,思考其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种关于现代人的疏离与渴望的隐喻。这种回味悠长的阅读体验,让它在我的“年度最佳”清单中占据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带来的思考,比故事本身更持久。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是一次大胆的实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语言本身的玩弄,那种在典雅的书面语和粗粝的口语之间游走的平衡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书中有些段落的句式长度和结构复杂程度,初看让人望而却步,但细细品味后,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精妙节奏感,仿佛音乐的变奏。它不是那种追求“悦耳”的文字,而是追求“真实振动频率”的文字。此外,书中穿插的那些看似散漫的、关于历史或科学的碎片信息,并非炫技,而是巧妙地为主要人物的困境提供了宏大的背景支撑,使得个体的挣扎不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与更深层次的人类困境产生了共鸣。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持续的专注和对文学形式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强烈感受是“氛围的重量”。它不仅仅是描述了一个故事或一群人的命运,它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独立于我们现实之外的、自洽的微观宇宙。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略带潮湿和陈旧感的氛围,让人几乎能嗅到书中场景的气味。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精准,那种难以言说的焦虑、潜藏的背叛感,或者说,是面对既定生活结构时的那种无声的抵抗,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不得不一次次放慢阅读速度,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信息量过于密集,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些潜台词的密度。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尖锐、更令人不安的问题。它迫使你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自动驾驶”的部分,那些我们习惯性忽略的、却深刻定义了我们的日常惯性。这是一种令人不安但又极其清醒的阅读体验。
评分非常不错,值得下次光临
评分值得一看的一看
评分小开本,很精致。
评分理解精神病人,不理解为何最亲近的人何以轻易伤害彼此。社会,家庭,个人如何相处与自处。
评分dfdf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棒棒哒,还没看呢?
评分不错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