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第2版)(附CD-ROM光盘1张)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第2版)(附CD-ROM光盘1张) [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功迎,关晓龙,赵静波 编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研究方法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二五规划
  • 心理科学
  • 医学教育
  • 科研方法
  • 实验设计
  • 统计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73032
版次:2
商品编码:112774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549000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第2版)》按照研究的完整过程,从初的科研选题开始,依次介绍文献查阅、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与课题实施、整理与分析资料、解释结果、论文撰写等这些心理科学研究的必备步骤。使用这种体系,学生更容易掌握所需的知识,并且容易学以致用,更容易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研究中,同时也更有利于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讲授。真正做到了“教师好教、学生好学、毕业后好用”的教材“三好”要求,也体现了本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因此,本教材内容分为四篇:一篇,心理科学研究方法总论;第二篇,科研课题的选择、确定与研究设计;第三篇,研究资料的收集;第四篇,研究结果的整理、分析、解释与报告。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心理科学研究方法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科学研究方法引论
一、科学的概念
二、科学研究的特征
三、科学方法论
第二节 心理科学研究
一、心理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二、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与分类
三、心理科学研究的特殊性与原则
四、心理科学研究的目的与功能
第三节 心理科学研究方法演变与创新
一、19世纪以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19世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三、20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第四节 本教材的内容体系
第二章 心理科学研究的道德与伦理学问题
第一节 概述
一、科研道德的内涵和基本准则
二、有关人体科研伦理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法典
第二节 心理科学研究前需要考虑的伦理问题
一、合理设计研究
二、风险判定
三、风险-效益评估
四、风险应对
第三节 心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伦理学问题
一、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一、以动物为被试的伦理要求
第四节 报告研究结果的伦理问题
一、欺诈
一、抄袭或剽窃
三、APA关于心理学研究结果报告的伦理标准

第二篇 科研课题的选择、确定与研究设计
第三章 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一节 心理学科研选题的意义与过程
一、科研选题的意义
一、科研选题的过程
第二节 心理学科研选题的原则
一、科学性
一、有用性
三、可行性
四、创新性
第三节 心理学科研选题的来源
一、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选题
一、根据理论发展进行选题
三、根据研究文献进行选题
四、根据“灵感”进行选题
五、根据科技进展进行选题
第四节 科研假设的提出
一、假设的特征与功能
一、假设的基本类型
三、提出假设的方法
四、科研假设的评价
第四章 研究文献的查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研究文献的类别及特点
一、书籍
一、期刊
……
第三篇 研究资料的收集
第四篇 研究结果的整理、分析、解释与报告

精彩书摘

  3.现场督导控制现场实验研究中,要求所有研究人员对研究设计及如何实施研究有充分的认识,以避免偏差。在具体实施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必须予以及时、合理的解决,以免影响实验的进行。如果实验的时间较长、地区范围较广、参与人员较多,则现场研究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是很有必要和很重要的,否则就不易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此外,对实验的进行情况,应做详细的记录,如实验期间发生的可能影响实验的意外事件等,以便在结果分析时参考。如有必要,还可编制定期的报表,以掌握实验进行的情况。
  4.现代化技术手段现场研究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受益于研究的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准实验设计的不断完善。现场研究的优势之一是其外部效度较高,这一优势只有在其内部效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要提高现场研究的内部效度,必须保证研究设计的完备性和数据收集的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更为精密而巧妙的现代化设备,如数码录音、摄像设备和计算机等。研究者可以将这些现代化设备用于现场研究,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避免因当场记录或事后记录造成的信息损失。
  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必须注意的是,除设备记录外,笔录是不可缺少的,以防调查对象禁止录音或设备出现问题。
  5.资料的审查现场研究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所收集资料的质量、取决于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与有效性。对于现场研究来说,影响资料的可靠程度和有效程度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由于研究本身内容的敏感性,调查者由于顾虑、反感、不耐烦等原因,而有意识地隐瞒或改变自己真实的行为和态度;研究者研究理论掌握的水平及实际应用的能力限制使“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带来的干扰,被调查者由于对调查员措词的误解而不自觉或无意识地做出错误的、不真实的回答;原始资料在记录过程中,可能出现虚假、遗漏、自相矛盾等问题。资料审查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原始资料的这些问题,保证资料的信度和效度。
  资料的可靠性是指资料的真实可信程度,它主要依赖于现场研究的经验与技巧及方法等来控制。信度审查就是看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地反映了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进行信度审查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判断,如果与经验、常识相违背,就要对资料进行核实;②采用两个以上的人分别记录,对记录相互印证;③根据资料的内在逻辑进行核查,如果发现资料前后矛盾,或违背事物发展的逻辑,就要找出问题所在,重新进行调查;④利用资料间的比较进行审查,如果资料是用多种方法收集的,如既使用了观察法,又使用了访问法,可将对同一时间的记录进行比较以判断资料的可靠程度。
  资料的有效性指收集到的资料是否正确或有效地说明了所要研究的问题,它主要依靠调查设计。如:问卷设计,访谈提纲设计,系统观察设计,还有抽样中的代表件等来控制。效度审查也就是准确性审查。一方面是审查收集到的资料符合原设计要求及对于分析所研究问题有效用的程度。那些偏离主题太远的资料要清除。另一方面是审查资料对于事实的描述是否准确,特别是有关的事件、任务、时间、地点、数字要准确无误。
  在现场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和审查必须同时持续地进行,直到研究方案将近完成。因此,收集资料不是机械式地记录资料,而是必须同时分析和解释资料,并且必须立即知道这些资料是否相互矛盾,是否需要进一步收集更多的资料。当资料中的主题已显然可见,研究者才能准备结束资料的收集工作,专注于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解释。反之,若一直等到收集资料结束后,研究者才开始做资料的审查,在研究途中可能迷失于未经分析组织的大量资料中,而很难知道自己何时已经收集有某一主题的资料。若在最后的分析资料时再发现问题,很可能很难现场收集资料。
  ……

前言/序言


心理学研究方法: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基石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导论。它不仅梳理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更着重于研究设计的核心要素、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技术,以及研究结果的阐释与报告。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严谨逻辑,理解如何设计恰当的实验来检验理论假设,并能运用统计学工具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最终能够撰写出规范、可信的研究报告。本书特别强调研究的伦理性,引导读者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尊重和保护研究参与者的权益。 第一章:科学探究与心理学研究的开端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心理学研究的大门,探讨科学研究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人类心智领域的独特价值。我们将从“科学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出发,解析科学方法的四大基本特征:经验性、可控性、可重复性和客观性。通过对比科学研究与非科学探究(如常识、直觉、哲学思辨)的差异,理解为何我们需要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 接着,我们将追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哲学思辨到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以及认知革命等主要心理学流派的兴衰,分析不同流派在研究方法上的侧重点和局限性。这一历史回顾将帮助读者理解当前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形成背景,认识到研究方法的演变与理论进步的相互促进关系。 本章还将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层面: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理解这些目标将为后续章节中具体研究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来描述心理现象,如何探寻心理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如何基于已有知识预测未来行为,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对心理过程和行为进行干预。 最后,我们将简要介绍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保护参与者福利、获得知情同意、保障隐私以及避免伤害的重要性。对伦理的初步认识将贯穿本书的始终,确保读者在进行任何研究时都能秉持高度的责任感。 第二章:研究问题与理论假设的构建 一个好的研究始于一个清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从广泛的心理学领域中识别和界定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我们将探讨研究问题的来源,包括个人观察、已有文献的不足、社会现实的需求以及理论的启发。我们将学习如何将一个模糊的兴趣转化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研究问题,并理解研究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会解析什么是心理学理论,理解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命题、假设)及其功能(解释、预测)。我们将学习如何从现有理论中提取研究假设,并理解假设的特征:可检验性、可证伪性。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假设,如描述性假设、关系性假设和因果性假设,并学习如何将它们表述得清晰、准确。 本章还将引导读者理解“文献综述”的重要性。文献综述并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对现有研究的批判性评估与整合。我们将学习如何有效地检索、筛选和评价相关的学术文献,如何识别研究的空白和争议点,从而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假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同时,本章会强调研究设计与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的匹配度。一个精心设计的研究方案,必须能够直接有效地回应研究问题,并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我们将初步讨论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为后续章节中详细介绍各种研究设计打下基础。 第三章:研究设计的类型与选择 本章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将详细阐述心理学研究中各种主流的研究设计。我们将从最基本的区分开始,介绍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这三大类研究设计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描述性研究:我们将深入探讨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式观察)、访谈法(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法(自陈报告)在描述心理现象中的应用。我们将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势,例如能够捕捉真实的自然行为,以及它们的局限性,例如可能存在的观察者效应、社会赞许性偏差等。本章将提供如何提高描述性研究的客观性和信效度的实用建议。 相关性研究:我们将详细介绍相关系数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研究来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将重点解析相关性研究的优势,如能够研究难以操纵的变量,以及其最显著的局限性——“相关不等于因果”。本章将通过大量案例,阐明如何避免过度解读相关性研究的结果。 实验性研究:这是检验因果关系的金标准。我们将详细讲解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自变量(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因变量)、实验组和控制组、随机分配、控制无关变量。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包括: 组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design):也被称为独立样本设计,强调不同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我们将讨论其优点(如避免顺序效应)和缺点(如需要更多被试,可能存在被试差异)。 组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也被称为重复测量设计,强调同一被试在所有实验条件下接受测试。我们将讨论其优点(如需要更少被试,减少个体差异影响)和缺点(如可能存在的顺序效应、练习效应、疲劳效应),并介绍平衡法、随机化等应对策略。 混合设计(Mixed design):结合了组间和组内设计的特点。 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 design):当随机分配不可行时,采用的一种接近实验的方法。我们将讨论其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尽量弥补其内部效度的不足。 其他研究设计: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特殊的研究设计,如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和个案研究(Case study),并分析它们在特定研究问题中的作用。 本章的最终目标是使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理论假设和研究条件,明智地选择最合适的研究设计。 第四章:抽样与测量:获取可靠数据的关键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从目标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以及如何准确、可靠地测量心理变量。 抽样:我们将区分概率抽样(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非概率抽样(如方便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我们将详细解释每种抽样方法的原理、步骤、适用场景以及它们对研究结果外推性的影响。理解样本的代表性对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有效性至关重要。 测量:本章将深入探讨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我们将重点介绍: 操作化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如何将抽象的心理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操作。我们将通过大量例子说明操作化定义的严谨性。 测量的层次(Levels of measurement):区分定类(Nominal)、定序(Ordinal)、定距(Interval)和定比(Ratio)四种测量尺度,并分析不同尺度对统计分析方法选择的影响。 信度(Reliability):即测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的信度估计方法,如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如Cronbach’s α)和评分者信度。理解信度对于评价测量工具的质量至关重要。 效度(Validity):即测量工具是否真正测量了它声称要测量的东西。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效度,包括: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表面上看起来测量的是目标变量。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测量内容是否全面覆盖了目标变量的各个方面。 效标关联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测量结果与某个外部标准(效标)的相关程度。我们将区分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和同时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 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测量结果是否与理论上的结构一致。我们将介绍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和区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本章还将简要介绍心理学中常用的测量工具,如量表、量程、反应时测量、生理指标测量等,并提供选择和评价测量工具的指导。 第五章:数据收集的方法与技术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有效地收集研究数据,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 观察法: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观察法的实践操作。包括如何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和编码系统,如何培训观察者以提高观察者间信度,以及如何处理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如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和查理·道森效应(Clever Hans effect)。 问卷法:我们将讨论问卷设计的原则,包括问题的措辞、选项的设计、问卷的长度和顺序。我们将介绍不同的问卷类型,如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等。同时,我们将探讨在线问卷、纸质问卷等不同发放方式的优缺点。 访谈法:我们将进一步细化访谈法的技巧,包括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引导性提问、追问技巧以及如何记录访谈内容。我们将区分结构式、半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在不同研究情境下的应用。 实验数据收集:针对实验研究,我们将讨论如何精确地操纵自变量,以及如何准确地记录因变量。我们将介绍各种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以及如何在实验过程中控制无关变量。 其他数据收集方法:我们将简要介绍其他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如行为观察、生理测量(心率、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档案研究(Archival research)等,并分析其适用性。 本章还将强调数据收集的伦理问题,例如如何保护被试的隐私,如何防止数据泄露,以及如何在收集过程中获得被试的知情同意。 第六章:数据整理与描述性统计 获得原始数据后,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整理和初步的描述性分析,以便更直观地理解数据特征。 数据录入与清洗: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统计软件中,例如SPSS, R, Python等。我们将讨论数据录入的常见错误以及如何进行数据清洗,包括识别和处理异常值(outliers)、缺失值(missing values)和不一致的数据。 描述性统计量:我们将详细介绍用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统计量: 集中趋势的测量:均值(Mean)、中位数(Median)和众数(Mode)。我们将讨论在不同数据分布下选择哪种集中趋势测量更合适。 离散趋势的测量:全距(Range)、四分位差(Interquartile range, IQR)、方差(Variance)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我们将理解标准差如何衡量数据的变异程度。 位置的测量:百分位数(Percentiles)和百分等级(Percentile ranks)。 数据可视化:本章将强调可视化在理解数据中的重要性。我们将介绍各种图表类型,并讨论其在描述数据时的作用: 直方图(Histograms):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形状。 箱线图(Box plots):用于展示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识别异常值。 散点图(Scatter plots):用于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条形图(Bar charts)和饼图(Pie charts):用于展示分类数据的频率或比例。 本章将帮助读者掌握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描述性信息的能力,为后续的推断性统计分析奠定基础。 第七章:推断性统计:从样本到总体的洞察 本章将深入探讨推断性统计的核心概念和常用方法,使读者能够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做出推论。 概率与统计推断:我们将回顾概率论的基本概念,理解概率在统计推断中的作用。我们将介绍抽样分布(sampling distribution)的概念,以及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如何解释了其重要性。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本章将详细讲解假设检验的逻辑框架,包括: 原假设(Null hypothesis, H0)和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 H1)的提出。 检验统计量(Test statistic)的计算。 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ce level, α)的设定。 P值(p-value)的含义以及如何根据P值做出决策。 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Type I error)和第二类错误(Type II error)以及它们的概率。 常用的参数检验方法: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最常用的参数检验方法,并讨论其适用条件(如数据正态分布、方差齐性): t检验(t-tests):包括单样本t检验(one-sample t-test)、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samples t-test)。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多因素方差分析(factorial ANOVA)。我们将重点解释F统计量的含义和如何解释ANOVA结果。 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包括简单线性回归(simple linear regression)和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我们将讲解回归系数的解释以及R²的含义。 常用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当不满足参数检验的假设时,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非参数检验方法,例如: 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用于分析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 Mann-Whitney U检验:作为独立样本t检验的非参数替代。 Wilcoxon符号秩检验:作为配对样本t检验的非参数替代。 本章将通过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推断性统计方法,如何解释统计分析的结果,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统计误区。 第八章:研究报告的撰写与成果的传播 一个严谨的研究,最终需要通过规范的报告来呈现其价值。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撰写一篇完整的学术研究报告,并了解成果传播的途径。 研究报告的结构:我们将详细介绍一篇标准研究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阐述每个部分应包含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标题(Title):简洁、准确地反映研究内容。 摘要(Abstract):对研究进行高度概括,包括研究目的、方法、主要发现和结论。 引言(Introduction):介绍研究背景,阐述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回顾相关文献,提出研究假设。 方法(Method):详细描述研究设计、被试(参与者)、材料(测量工具)、程序。 结果(Results):客观地呈现研究发现,通常结合图表进行说明,使用恰当的统计术语。 讨论(Discussion):解释研究结果,与现有理论和研究进行对比,讨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阐述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按照统一的学术格式列出所有引用的文献。 附录(Appendices)(可选):包含额外的信息,如详细的问卷、原始数据摘要等。 学术写作的规范:我们将强调学术写作的客观性、精确性、逻辑性和清晰性。我们将讨论如何避免口语化表达,如何使用恰当的学术语言,以及如何规范地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以避免学术不端。 图表规范:本章将提供撰写规范、易于理解的图表(如图1, 表1等)的详细指导,包括图表标题、坐标轴标签、图例等要素的要求。 成果的传播:除了撰写学术论文,本章还将介绍其他成果传播的方式,如学术会议报告、学位论文、科普文章等,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调整报告的风格和内容。 第九章: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考量 研究的科学性必须与伦理性并行。本章将系统地梳理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原则和实践。 核心伦理原则:我们将深入探讨心理学研究中的五大核心伦理原则,例如美国心理学会(APA)提出的原则: 受益(Beneficence)与不伤害(Non-maleficence):最大化研究的益处,同时最小化潜在的伤害。 忠诚(Fidelity)与责任(Responsibility):建立信任关系,承担责任。 诚实(Integrity):在研究、教学和实践中保持诚实。 公正(Justice):公平对待所有参与者,避免歧视。 尊重(Respect for people’s rights and dignity):尊重个体的自主权、隐私权和尊严。 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获得有效的知情同意,包括向参与者提供足够的信息(研究目的、程序、潜在风险与益处、保密措施、退出权利等),以及如何确保参与者理解并自愿同意。特别关注特殊人群(如儿童、精神障碍者)的知情同意程序。 保密与匿名(Confidentiality and Anonymity):我们将讨论如何保护研究参与者的个人信息,确保数据的保密性,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实现匿名化处理。 避免伤害与风险管理:我们将分析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生理、心理、社会),并探讨如何采取预防措施和应对计划,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参与者的伤害。 欺骗(Deception)与事后解释(Debriefing):在某些研究中,为了避免研究结果受到预期效应的影响,可能会使用一定程度的欺骗。本章将探讨使用欺骗的伦理界限,并强调事后解释的重要性,即在研究结束后向参与者解释研究的真实目的,消除欺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我们将介绍IRB在审批和监督研究项目中的作用,以及研究者在提交研究方案时需要遵循的流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深刻理解在进行任何一项心理学研究时,都必须将伦理考量置于首位,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人道性。 第十章:新兴研究方法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关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前沿发展,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计算方法与大数据:我们将介绍计算心理学(Computational Psychology)和大数据分析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如何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海量心理数据,以及它们在理解复杂心理模式方面的潜力。 神经科学方法:我们将探讨脑成像技术(如fMRI, EEG, MEG)和遗传学研究如何为理解心理过程提供神经生物学层面的证据,以及它们如何与行为学研究相结合。 跨学科研究:我们将强调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交叉融合的趋势,以及跨学科研究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在线研究与混合研究:我们将讨论利用互联网进行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收集的优势和挑战,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研究模式。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运动:我们将介绍开放科学的理念,包括研究数据的公开、研究方法的透明化以及预注册(preregistration)等实践,以及它们如何提升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本章旨在激发读者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思考,鼓励读者在掌握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运用新兴的研究工具和技术,为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本书通过上述十章内容的系统阐述,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知识体系。从科学的根基到研究设计的精妙,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到结果的报告与传播,再到对研究伦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研究趋势的展望,本书力求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学习本书,将为每一位致力于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并点燃创新的火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择。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基础的研究方法,还涵盖了许多进阶的内容,例如中介效应、调节效应的检验,以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技术。作者在讲解这些复杂概念时,并没有回避它们的难度,而是通过详细的步骤分解和清晰的图示,将它们化繁为简,让读者能够逐步掌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讲解,它不仅仅是介绍如何使用软件,更侧重于讲解这些统计方法背后的逻辑和原理,以及如何根据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这对于我理解研究结果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评估他人的研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内容足够扎实,足以支撑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评分

当我对心理学研究方法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时,这本书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之前对研究的印象,总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和难以理解的公式上,总觉得研究离我非常遥远,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进入研究的世界。从最基础的研究伦理,到如何提出一个可检验的科学问题,再到如何进行文献回顾,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拆解,让我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在研究设计的部分,书中列举了多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如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相关研究等,并详细阐述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这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在视觉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讲解抽样方法时,书中用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示意图,让我瞬间明白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概念的精髓。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问题,如何从纷繁的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研究方法”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领域,充斥着各种晦涩难懂的公式和术语。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有趣,他并没有直接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来阐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应用。例如,在讲解观察法时,书中就描述了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来理解儿童的游戏行为,如何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这种“情景式”的学习方式,让我更容易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联系起来,也激发了我对研究的兴趣。书中对于伦理问题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强调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以及如何保护被试的权益。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不仅仅是追求知识,更要承担社会责任。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走进了心理学研究的殿堂。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科学”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理解的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曾以为科学研究就是进行实验,然后得出结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研究是一个更加复杂、严谨、循证的过程。从研究问题的提出,到理论的构建,再到假设的检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执行。书中对于研究中的偏见和局限性的讨论,让我对研究的客观性和普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强调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性和批判性,这对于避免研究的盲点,提高研究的质量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实验设计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控制无关变量,如何进行随机化处理,以及如何解读实验结果。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皿,它让我学会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心理学研究方法从“不敢”到“敢”的转变的书。我曾一度认为,心理学研究是属于少数“天才”的研究者们的领域,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无法企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他用大量生活化的例子,将那些曾经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研究方法,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讲解问卷设计时,书中就如何避免提问的引导性,如何设置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建议。这让我觉得,原来研究方法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技能。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各种研究方法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好处和局限性。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我开始相信,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也可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我感兴趣的心理学问题。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且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指明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向。我之前对研究方法了解甚少,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为我构建了心理学研究的知识框架。从研究伦理的基石,到研究假设的搭建,再到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实践,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讲解。书中对于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和选择,让我能够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最合适的研究路径。例如,在讲解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时,书中不仅介绍了它们的特点,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它们的应用场景。这对于我未来进行自己的研究,将会有极大的帮助。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研究,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构建的知识体系,将心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我一直对心理学中的许多现象感到好奇,比如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某些情绪?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会做出特定的行为?但过去我总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这本书则教会我“如何去知道”。从研究假设的提出,到变量的界定,再到研究工具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书中对于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它们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在实验设计的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控制变量、随机分配等关键原则,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混淆变量。这些内容对于确保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至关重要,让我对如何进行严谨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附带的光盘,更是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里面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操作指南,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实践,真正地将理论转化为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心理学研究方法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被普通人所理解和掌握的。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贴近读者的需求,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的部分,作者引导读者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可检验的科学假设。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研究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探索乐趣的过程。书中关于各种研究设计,如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因果研究等的介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研究设计在回答不同类型问题时的优势和局限。附带的光盘,更是为我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让我可以模仿书中的例子,去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研究。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科学探究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摆在面前,封面上的“心理科学研究方法”几个大字,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奥秘充满好奇,也对如何科学地探索这些奥秘充满求知欲。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把开启心理学研究大门的钥匙,为我展现了通往真理的路径。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着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选题构思,到严谨的实验设计,再到细致入微的数据分析,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条理清晰,易于理解。作者并没有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堆砌成山,而是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统计学概念,在这本书里变得生动有趣,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图表和实例,将复杂的公式和模型化繁为简,让我不再感到畏惧,反而开始对数据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附带了一张光盘,里面包含了丰富的研究资源,这无疑为我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沉浸在心理科学的海洋中,探索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这本书就像是一座宝藏,等待着我去挖掘其中的智慧和乐趣。

评分

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但缺乏系统研究方法训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之前接触到的心理学知识,大多偏向于理论的介绍和现象的描述,而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却了解得甚少。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在教授方法,更是在传递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书中对于研究者的严谨性、客观性、以及伦理道德的强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了解到,一个好的研究,不仅仅要有创新的想法,更要有严谨的设计和负责任的态度。在数据分析的部分,作者没有止步于介绍各种统计软件的使用,而是更侧重于讲解统计结果的意义和解释,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统计误区。这让我意识到,统计学并非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理解和解释研究结果的关键工具。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这对于我未来撰写学期论文或毕业论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心理学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研究质量,功不可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