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2012

台湾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志怀,杨立宪,全国台湾研究会 等 编
图书标签:
  • 台湾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2012年
  • 选举
  • 两岸关系
  • 民意调查
  • 转型正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213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758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台湾2012》是对2021年台湾社会的整体论述和介绍,包括综述、台湾大事记、祖国大陆对台重要文献和统计资料。从中可以深入了解2012年的两岸关系,以及台湾社会经济、对外关系、文学艺术、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大事记、重要文献和统计资料也可为研究者提供详尽而准确的参考。

作者简介

  周志怀,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

目录

综述
2012年两岸关系综述李鹏
2012年两岸经贸关系综述单玉丽
2012年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综述金奕
2012年台湾政局综述倪永杰任敬飞
2012年国民党情况综述李文艺周丽华
2012年民进党情况综述陈星
2012年台湾对外关系综述童立群严安林
2012年台湾军事情况综述张露
2012年台湾经济综述王敏
2012年台湾对外贸易与投资综述唐永红
2012年台湾金融形势综述朱磊
2012年台湾社会情况综述胡文生
2012年台湾教育综述崔萍
2012年台湾文学艺术综述朱双一
2012年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综述李应博
十八大报告对台工作论述深刻揭示和平统一进程与方向周志怀
2012年台湾“总统”选举结果评析彭维学
2008-2012年台湾政局综述刘红

台湾大事记
2012年台湾大事记陈咏江辑
祖国大陆对台重要文献
祖国大陆对台重要文献郑三辑
胡锦涛谈台湾问题
温家宝谈台湾问题
贾庆林谈台湾问题
王毅谈台湾问题
2012年两岸协议与公告
执政中国:和平发展开新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动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纪实

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宁溪辑
2012年台湾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1971-2012年台湾经济增长率
1971-2012年台湾人口统计表
1971-2012年台湾工业增长率
1971-2012年台湾农业增长率
1971-2012年台湾服务业增长率
1971-2012新台币兑美元汇率
1968-2012年台湾三大产业比重表
1968-2012年台湾进出口贸易统计表
1995-2012年海峡两岸间贸易金额之各种统计表
1967-2012年台湾对美国贸易统计表
1967-2012年台湾对日本贸易统计表
1967-2012年台湾对香港贸易统计表

前言/序言


《台湾2012》:一段时代的剪影,一次寻常的观察 这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史诗,也非充斥着惊天秘密的揭秘之作。它更像是一次在某个特定时间点,对台湾这片土地上寻常生活的一次细致捕捉。2012年,对于许多人而言,或许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份,但恰恰是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汇聚成了时代的肌理,勾勒出人们的生活轨迹。 城市脉搏的低语: 2012年的台湾,城市依然是生活的主体。台北的地铁依旧穿梭在地下,承载着早高峰的匆忙与晚归的疲惫。忠孝东路的霓虹灯,见证着青春的闪耀与梦想的追逐。信义区的摩天大楼,映照着经济发展的印记,也投射出年轻一代的憧憬与迷茫。书本将触角伸向这些具体的空间,捕捉着人们在这些空间里的活动:街头巷尾的早餐店里,豆浆和油条的香气弥漫,伴随着人们新一天的开始;午后的咖啡馆,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或在低语,或在独自思考,他们的眼神里或许藏着对未来的期许,也或许有对当下现实的些许无奈;傍晚的夜市,人声鼎沸,蚵仔煎的滋滋声、盐酥鸡的诱人香味,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这里是生活最真实、最接地气的缩影。 不仅仅是大都市,书本也可能描绘出台中、高雄等地的独特风情。台中的文创园区,聚集着独立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的创意在这里生根发芽,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高雄的港口,依旧忙碌着,货轮的汽笛声是城市经济跳动的脉搏。这些城市的角落,充满了故事,有关于人情味的温暖,也有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挑战。 社会肌理的浮沉: 2012年,台湾社会依然在不断发展与变革。这本书不会去刻意渲染政治风波,而是试图捕捉那些隐藏在日常细节中的社会现象。例如,年轻人就业的压力,如何在有限的机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关于房价的讨论,可能成为餐桌上、朋友聚会中的话题,反映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影响着家庭结构和社区养老。 书本也可能深入探讨不同族群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文化传承与融合,在日常的交往中悄然发生。新住民家庭的融入,带来的文化冲击与融合,为台湾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在庙宇的香火缭绕、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得以体现,也可能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个体生命的微光: 归根结底,这本书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微光。那些在2012年努力生活、奋斗、爱与被爱的人们。 上班族的日常: 描绘一位在台北挤地铁、面对KPI的上班族,他们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喘息的空间,如何在职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原则。也许是一个加班到深夜的夜晚,窗外的灯火阑珊,映照出他们疲惫但坚韧的身影。 小店主的坚持: 记录一个在老街经营了数十年的小吃店老板,他们如何面对连锁店的冲击,如何凭借着手艺和人情味留住顾客。店里播放的老歌,或许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学子的憧憬: 捕捉大学校园里,学生们对于未来的探索。课堂上的辩论、社团里的活动、图书馆里的身影,都诉说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一场毕业季的到来,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对新生活的期待。 家庭的温暖: 描绘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点滴。清晨的厨房,父母为孩子准备早餐;周末的公园,一家人享受难得的欢乐时光;长辈的唠叨,年轻人拌嘴,这些琐碎却温馨的场景,构成了家庭最动人的画面。 返乡的游子: 讲述一个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在2012年某个假期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感受着亲人的关怀,也反思着自己的选择。 细节中的洞察: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那些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洞察。 交通工具的变化: 捷运的普及,自行车的流行,电动车的增多,这些出行方式的变化,折射出人们生活节奏和环保意识的转变。 通讯方式的演进: 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活跃,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个年轻人在咖啡馆里,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和朋友发着表情包,这是2012年的一个典型画面。 消费习惯的变迁: 从大卖场到精品店,从平价美食到精致料理,人们的消费选择更加多元化,也反映着经济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文化娱乐的渗透: 电影院里的热闹,演唱会的激情,书店里的静谧,网络上的流行语,这些都构成了2012年台湾文化生活的图景。 对自然的关注: 即使在高度发展的城市,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依然存在。郊外的登山步道,海边的日落,公园里的绿意,都是人们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寻找到的精神慰藉。 一种“在场感”: 这本书的目标,是让读者产生一种“在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2012年的台湾,亲身经历了那些事件,感受到了那些情绪。它不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而是致力于捕捉那些微妙的、难以言说的情感。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可能成为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个人的钥匙。 也许,书中的某个场景会让你想起自己曾经的某个时刻;也许,书中的某个人物会让你看到自己熟悉的影子。这种共鸣,是这本书试图传递的。它不是历史的教科书,也不是社会学的报告,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我们”的故事,关于在2012年,我们如何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努力。 结尾的留白: 这本书不会刻意设置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结尾。它更像是在一个寻常的日子里,结束了一段寻常的叙述。读者合上书本,或许会带着一丝淡淡的思考,或许会回味起某个熟悉的画面。2012年已经成为过去,但那些生活过的痕迹,那些经历过的情感,依然以某种方式存在着,并可能继续影响着现在和未来。 《台湾2012》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回顾那个并不遥远却又已经逝去的时光,用一种平和而细腻的视角,去体味生活本身的力量,去感受那些平凡日子里闪烁的光芒。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的面貌,更映照出其中每一个鲜活生命的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完《台湾2012》,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独特,与其说是单纯的记录,不如说它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时代浮世绘。作者在字里行间巧妙地编织了无数个微小的个体命运,这些个体如同星辰般闪烁,共同勾勒出那个特定年份台湾的社会肌理。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无论是普通民众面对生活的琐碎与不易,还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希望,都让我感同身受。书中的许多场景描写,仿佛身临其境,我能感受到街头巷尾的喧嚣,也能体会到午夜静谧时刻的沉思。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一层历史的面纱,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台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厚度、有温度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地方,更是关于那个时代下,无数个普通人的人生轨迹。

评分

从文字的精炼度和结构的巧妙性来看,《台湾2012》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细腻的叙事网络,将不同的人物、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我被书中那些充满张力的情节所吸引,每一个转折都让我惊叹于作者的构思。同时,我也被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所折服,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揭示那个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既有文学的韵味,又不失信息量,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让人收获良多。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正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它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引导我去思考,去理解。

评分

《台湾2012》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氛围。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春风拂面,细腻而温柔,时而又如秋雨绵绵,带着淡淡的忧伤。它并非一味地描绘光明或黑暗,而是将那个时期台湾社会的复杂性,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城市中涌动的活力,也能看到角落里潜藏的焦虑。书中的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显得那么真实而鲜活,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映射出人性的共通之处。我常常在阅读中停顿下来,思考作者所提出的问题,那些关于生活、关于选择、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都引发了我内心的共鸣。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在体验,在感受,在与那个时期的台湾进行一次深刻的情感交流。

评分

《台湾2012》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于“生活”本身的深刻描摹。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也没有高潮迭起的浪漫情节,但恰恰是这些平凡的日常,构成了最动人的篇章。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个时代台湾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坚持,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在困境中不屈的脊梁。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生存,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梦想的追逐,是与他人连接的纽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也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评分

不得不说,《台湾2012》在视角选择上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切入,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下的个体故事娓娓道来。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喜悦、失落与希望。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画面在脑海中逐一上演,比如某个黄昏时分,某个小巷里传来的炊烟袅袅,又比如某个雨夜,街角咖啡店里人们低语的声音。这种写实的手法,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也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台湾社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刻画,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恰恰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底色。读完之后,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段时光的流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