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海權論”三部麯: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全譯本)

馬漢“海權論”三部麯: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全譯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 著,李少彥,肖歡 等 譯
圖書標籤:
  • 海權論
  • 馬漢
  • 法國大革命
  • 拿破侖
  • 軍事史
  • 海軍史
  • 戰略
  • 曆史
  • 政治史
  • 西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856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28500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馬漢"海權論"三部麯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馬漢“海權論”三部麯: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全譯本)》齣版於1892年,分兩捲,為馬漢“海權論”的第二部經典著作。書中首次廣泛使用一手資料(私人信件和政府文件),通過對1793—1812年間法國與俄羅斯、英國與美國之間戰爭及其重大意義的通俗錶達,闡明作為曆史積澱的一個要素並且作為國傢以及世界命運的成因——海軍所起的作用以及海權總體的影響。

目錄

第一捲

第一章

簡介

1783-1793年歐洲大事記

第二章

1793年各國海軍――尤其是法國海軍――的狀況

第三章

1793年政治與戰略總態勢及事件

第四章

西印度群島(1793-1810年)

第五章

1794年5月海戰和6月1日之戰

第六章

1794年的大西洋和歐洲大陸

第七章

1795年的大西洋和歐洲大陸

第八章

地中海與意大利 從1793年土倫撤退到1796年英國海軍撤齣

地中海以及1797年2月的聖文森特角戰役奧地利被迫講和

第九章

1797年和1798年的地中海

拿破侖遠徵埃及英國人迴到地中海、尼羅河戰役 大不列顛

恢復對地中海的控製,第二次反法同盟形成

第十章

1799-1801年的地中海形勢

拿破侖?波拿巴遠徵敘利亞並圍睏阿卡布呂剋斯將軍率法國

布雷斯特艦隊入侵拿破侖返迴法國 法國人痛失馬耳他和埃及

第十一章

1796-1801年大西洋海戰,布雷斯特封鎖 法國遠徵愛爾蘭

第二捲

第十二章

歐洲大陸的局勢(1798-1800年)

五人執政團領導下法國的混亂狀態第二次反法同盟損失慘重

的戰爭執政府的建立拿破侖擊敗奧地利,並於1800年訂立

針對英國的《武裝中立條約》 與奧地利的《呂內維爾和約》

第十三章

1801年的事態發展

英國對波羅的海的遠徵哥本哈根戰役拿破侖挑戰英國海上

霸權的徒勞嘗試拿破侖的大陸政策 1801年與英國媾和前

的一些事件到目前為止海權對法國革命進程的影響

第十四章

《亞眠和約》草案簽署至和約決裂期間大事概要 1801年10月至1803年5月

第十五章

從特拉法爾加海戰到西班牙宣戰 1803年5月至1804年12月

入侵英國準備大艦隊拿破侖的陸海聯閤戰略和英國的海上

戰略拿破侖目的的基本統一西班牙戰爭的起因

第十六章

特拉法爾加戰役――終結(1805年1-10月)

拿破侖接連修改其計劃 雙方海上力量的行動 拿破侖聯閤艦

隊的最終失敗與奧地利的戰爭及奧斯特利茨戰役特拉法爾

加戰役海上戰役的結果迫使拿破侖做齣的重大政策調整

第十七章

法國大革命期間及從帝國建立到《柏林敕令》頒布前的

破壞貿易戰爭(1793-1806年)

第十八章

英法貿易戰(1806-1812年)

拿破侖分彆於1806年與1807年頒布瞭《柏林敕令》與《米蘭敕

令》 英國樞密令(1807-1809) 交戰雙方政策的分析 當代主要事件概覽

第十九章

概要:海權的作用以及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時期英國的政策

索引
《馬漢“海權論”三部麯: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全譯本)》內容簡介 《馬漢“海權論”三部麯: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全譯本)》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它將讀者帶迴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法國大革命的烽煙剛剛燃起,拿破侖的帝國崛起,而海洋,則成為瞭決定歐洲乃至世界命運的關鍵舞颱。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史實,而是以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的經典“海權論”為視角,深入剖析瞭在這一時期,海軍力量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政治格局、軍事戰略、經濟發展以及民族命運。 曆史的洪流與海洋的意誌 1793年至1812年,這是一個充滿劇變與衝突的時期。法國大革命推翻瞭舊有的統治秩序,其激進的思想和對外擴張的野心迅速席捲歐洲。與此同時,坐擁強大海軍的英國,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精湛的海上戰術,成為瞭抵抗法國擴張的中堅力量。拿破侖,這位軍事天纔,盡管在陸地上屢戰屢勝,建立瞭龐大的歐洲帝國,但在海洋上,他卻始終無法逾越英國海軍的壁壘。正是這種陸權與海權的較量,構成瞭這一時期歐洲曆史發展的主綫。 本書正是從這一宏觀視角齣發,細緻描繪瞭海權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它不僅僅是描述海軍的艦隊規模、戰艦性能或者海戰的戰術細節,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海權如何滲透到國傢戰略的方方麵麵。一個擁有強大海軍的國傢,能夠保障其海外貿易的安全,獲取殖民地資源,進行遠洋軍事投射,甚至能夠通過封鎖和控製海上交通綫,對敵國造成緻命的打擊。反之,缺乏製海權的國傢,則如同被扼住瞭咽喉,即便在陸地上取得輝煌的勝利,也難以實現持久的戰略目標。 法國大革命的海洋睏境 法國大革命初期,共和國麵臨著內憂外患。國內的反革命勢力蠢蠢欲動,國外強大的君主製國傢組成的聯盟更是對其虎視眈眈。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海軍的狀況顯得尤為關鍵。然而,革命的動蕩,特彆是清洗舊貴族和軍官階層的行動,嚴重削弱瞭海軍的實力。缺乏經驗的指揮官、動蕩的士氣以及資源的匱乏,使得法國海軍在麵對擁有豐富航海傳統和強大海軍實力的英國時,顯得力不從心。 本書將詳細闡述,法國如何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彌補其海軍的不足。從試圖發展本土海軍力量,到尋求海上盟友,再到采取非對稱的戰爭手段,例如暗中支持海盜行為,派遣私人武裝船隻進行襲擾,甚至試圖發明新的海戰技術,法國都曾有過嘗試。然而,這些努力在英國海軍堅固的防禦麵前,顯得收效甚微。特拉法哥迪海戰的慘敗,更是徹底粉碎瞭拿破侖徵服英國的夢想,也決定瞭法國在整個拿破侖戰爭期間,難以在戰略層麵真正威脅到英國的海洋霸權。 拿破侖帝國與海洋的束縛 拿破侖的崛起,將歐洲大陸籠罩在法國的陰影之下。他依靠其卓越的軍事纔能,橫掃歐洲大陸,將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等老牌強國擊敗,建立瞭一個龐大的帝國。然而,他的帝國始終無法完全擺脫英國海軍的威脅。盡管他試圖通過大陸封鎖體係來扼殺英國的經濟,但這最終也反噬瞭歐洲大陸各國,並埋下瞭他帝國覆滅的種子。 本書將深入分析拿破侖與海洋的關係。拿破侖本人雖然對軍事有著深刻的理解,但他對海軍戰略的認識,卻往往停留在對陸地戰爭的類比上。他未能真正理解製海權的重要性,也未能有效地整閤法國的資源來打造一支能夠與英國抗衡的海軍。他過分依賴陸地上的軍事勝利,而忽視瞭海洋這個決定性因素。書中將通過對拿破侖一係列戰略決策的剖析,例如他為何始終無法成功登陸英國,為何要發動對俄國的戰爭,以及為何最終導緻其帝國分崩離析,來揭示海洋力量在其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英國海權的優勢與戰略 與法國的睏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在這一時期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海上實力。本書將詳細介紹英國海軍的組織、訓練、技術以及其獨特的戰略思維。英國海軍並非僅僅是被動防禦,而是積極主動地運用海權,對法國及其盟友施加壓力。 通過對費希爾、納爾遜等傑齣海軍將領的生平事跡和指揮藝術的展現,讀者將深刻理解英國海軍如何通過嚴密的封鎖,切斷法國的貿易和補給綫,如何通過遠徵,支援歐洲大陸的反法同盟,以及如何通過不斷的巡邏和兵力部署,保持其絕對的製海權。本書也將探討英國的經濟實力如何支撐其強大的海軍,以及英國的政治體製如何能夠保持海軍的獨立性和高效性。 海權論的深遠影響 《馬漢“海權論”三部麯: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全譯本)》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梳理,更是對馬漢“海權論”思想的生動詮釋。馬漢認為,國傢的力量和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控製海洋的能力。一個強大的海軍,是國傢生存、發展和擴張的基石。 本書通過對具體曆史事件的分析,證明瞭馬漢的觀點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時代的史實,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案例,說明瞭當一個國傢忽視海洋,或者無法有效運用海權時,即使在陸地上取得再大的成就,也可能麵臨巨大的戰略睏境。反之,一個能夠充分發揮海權優勢的國傢,則能夠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中,贏得主動,實現其國傢利益。 全譯本的價值 本書作為“全譯本”,其價值不言而喻。它將馬漢原著的精髓完整地呈現給讀者,力求在語言和思想上都忠實於原作。通過深入閱讀,讀者不僅能瞭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更能領略到馬漢作為一個軍事思想傢和曆史學傢,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預見性。這本書將激發讀者對曆史、軍事戰略以及地緣政治的深入思考,對於理解當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總而言之,《馬漢“海權論”三部麯:海權對法國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全譯本)》是一部集曆史、軍事、政治和戰略分析於一體的巨著。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洪流,去探索海洋力量如何在那段決定命運的關鍵時期,書寫瞭曆史的篇章,並為理解現代世界格局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讓我對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過去一直側重於瞭解陸地上的戰爭和政治鬥爭,但這本書則將我的目光引嚮瞭更廣闊的海洋。馬漢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視角,闡釋瞭“海權”對於一個國傢崛起和衰落的關鍵性作用。他細緻地分析瞭法國在海上力量上的不足,如何成為其在與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對抗中難以彌補的短闆,並最終影響瞭拿破侖帝國的命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具體戰役時,所展現齣的宏觀戰略眼光,他能夠將海戰的勝敗與國傢整體戰略、經濟實力、政治穩定等因素聯係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圖景。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讓我對曆史事件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中那些不易察覺但至關重要的力量。

評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激發讀者對過往的思考,以及能否為當下提供啓示。馬漢的這本“海權論”三部麯,無疑做到瞭這一點。書中對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時期海戰的深入剖析,讓我對“海權”這一概念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瞭戰役的進程,而是深刻地揭示瞭海軍力量在經濟、政治、戰略乃至國傢發展方嚮上的決定性作用。他通過大量史實,展示瞭英國如何憑藉其強大的海軍,在與法國的長期對抗中占據上風,並最終奠定瞭其世界霸主的地位。這種對曆史事件背後邏輯的嚴謹推演,讓我不禁聯想到當今世界海軍力量的重要性,這本書的洞察力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軍事史的探討。馬漢通過對“海權”這一概念的解讀,揭示瞭一個國傢能否在世界舞颱上立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能否掌握和運用海洋力量。他以法國大革命及其後的拿破侖帝國時期為背景,生動地展示瞭這一點。在那個時代,掌握瞭製海權的國傢,例如英國,不僅能有效地封鎖敵人,更能保障自身的貿易和殖民地的安全,從而積蓄力量,最終影響甚至決定戰爭的走嚮。反觀法國,雖然在陸地上取得瞭輝煌的成就,但始終未能建立起足以匹敵英國的海上力量,這成為瞭其擴張道路上的緻命弱點。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將經濟、政治、軍事等多個維度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對曆史事件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知。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波瀾壯闊的海上對抗,感受到瞭海權對於一個國傢興衰的決定性作用。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一直以來,我總以為拿破侖的軍事天纔纔是他徵服歐洲的關鍵,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海權在其中扮演瞭多麼至關重要的角色。作者馬漢對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時期海戰的深入分析,簡直是把我帶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他不僅僅是羅列戰役,更是細緻入微地剖析瞭海軍力量如何影響瞭政治格局、經濟發展乃至於戰略決策。比如,書中對特拉法加海戰的解讀,讓我深刻理解到,即使陸地上戰無不勝,一旦失去瞭製海權,整個帝國的命運也會像斷瞭綫的風箏一樣飄搖。作者對英國海軍的崛起、法國海軍的睏境,以及不同時期海軍戰略的演變,都有著獨到的見解,並且用大量的史實作為支撐,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故事的精彩。我尤其喜歡他關於海軍力量如何塑造國傢性格和長期國策的論斷,這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審視曆史,也對現代國際關係有瞭新的思考。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堂生動而又深刻的曆史課!我一直對拿破侖的軍事戰略很感興趣,但很少有人能像馬漢這樣,將陸地上的輝煌與海洋上的較量聯係得如此緊密。他並沒有簡單地將海戰作為一個孤立的事件來講述,而是將其置於整個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的大背景下,分析海權如何在經濟、政治、外交乃至文化層麵産生深遠影響。書中對英國海軍如何利用其優勢,在戰略上牽製和打擊法國,最終為反法同盟的勝利奠定基礎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賞作者的邏輯推理能力,他能夠從看似尋常的海軍部署中,挖掘齣影響國傢命運的戰略意義。這種宏觀視角和細緻分析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復雜曆史有瞭全新的理解,也對“製海權”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化的認識,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鮮活的實踐。

評分

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

很好,密封不錯。

評分

近來買幾種天津的總集,得到郭師泰編《津門古文所見錄》四捲,亦頗可喜。捲一有董梧侯著《重修天津文昌廟碑記》,中有雲,世所傳《帝君陰騭文》,大者皆六經之渣滓,微者如老婦之行仁,報應多端,義利所不能析也。編者注曰,吾見敗德之人,妄希福澤,曰吾能誦《陰騭文》數百遍矣,曰吾能施《陰騭文》幾百本矣,此記正為吾輩當頭棒喝。案《軒語》捲一有戒講學誤入迷途一條,雲有一士以所著書來上,將《陰騭文》《感應篇》世俗道流所謂《九皇經》《覺世經》,與《大學》《中庸》雜糅牽引,此大為人心風俗之害,當即痛訶而麾去之。此諸人意見皆明白難得,讀書人誌切科名,往往迷惑,所尊奉者在世俗所謂四書五經外,又有《感應》《陰騭》《明聖》三書,如惠定宇且不免,他可知矣,董君以為文昌可祀,而文不必誦,其有識蓋不亞於張香濤也。唯鄙人重讀《太上感應篇》一過,卻亦不無恕詞,覺得其烏煙瘴氣處尚不甚多。篇中列舉眾善,能行者是為善人,其利益中隻有福祿隨之一句稍足動俗人歆羨,而歸結於神仙可冀,即說欲求天仙或地仙者立若乾善,為惡的罰則是奪算。由是可知此文的中心思想,本是長生,蓋是道士的正宗,並不十分錯,其後經士人歪麯,以行善為弋取科名之手段,而其事又限於誦經戒牛肉惜字紙等瑣屑行為,於是遂益鄙陋不足道矣。鄙人素無求仙的興趣,但從人情上說,見人拜北鬥,求延年,此正可諒解,若或以此希冀升官,自不免看不入眼,至於照原來說法北鬥本不管銓敘事務,那還是彆一件事也。

評分

真心包裝很差,看著像舊的

評分

還挺好的,比較值得買。

評分

好紅紅火火很好好好

評分

經典

評分

馬漢認為,地理位置便於集中軍隊,提供展開軍事行動的位置與基地,便於控製咽喉(如英吉利海峽、直布羅陀海峽等)。在一點上,英國的地理位置優於法國,馬漢認為,單一海權的國傢優於海陸兼並的國傢,英國這樣的島國便於集中力量建立海洋帝國,但法國這樣的國傢卻被迫海陸兼並,首尾兩端,然而,海洋雖然重要,但畢竟大陸纔是一個國傢的命脈,若無控製大陸的強大陸上力量,其利益將難以持久。在現在的國際局勢之下,真正的大國、強國已經擁有瞭同時掌控海陸的實力。馬漢充分認識到瞭人口數量的重要,一個國傢,想要維持一支強大的海軍,必須要有一支完善的常備軍,充足的後備役,以及一整套工業體係,而工業體係的發展令建立一套工業體係需要的人口日益增加。如今,有著完整工業體係的今日不可能再齣現兩百年前那種小而強的國傢,沒有一億以上的人口根本無法建立一套完善的工業體係。個國傢的國民性格同樣是國傢實力的一部分,而民眾對海洋的看法則是海權的思想基礎。當年盛極一時的西班牙,隻知道通過海洋探取財富,迷於錢財不思進取,雖然,在百年的時間內從美洲探取瞭無數財富,卻絲毫未能推進工業發展。在無敵艦隊覆滅後逐漸衰敗,而法國雖然側重於工業發展,但其貴族卻輕視商業者,因此,其海洋力量始終屈居第二,而英國、荷蘭都是將收益用於製造——生産——傾銷——發展這樣工業的良性循環中,這樣纔能真正走嚮海權。馬漢對英國的發展毫不吝惜贊美之詞,甚至將其譽為“最偉大的海洋國傢”,英國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政治體質,最優秀的海洋人纔,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以及最積極的民眾態度。固然其發展也有過波摺和挑戰,但最終都被剋服,無數資源從殖民地源源不斷地運往本土,再加上政府對科技創新和工業發展的推動,在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英國都走在最前列,日不落帝國如日中天,散發著無盡的光芒。對於一支軍隊而言,發展力量隻是一個方麵,投射力量的意義同樣巨大,力量必須能夠即使投射到所需要的地方纔能稱作力量。19世紀前10年的法蘭西陸軍在拿破侖的指揮下,在歐洲大陸上所嚮披靡、無人能敵,但因海軍的劣勢而始終未能登陸英國,無奈之下被迫奉行大陸封鎖政策,最終反而破滅瞭自己。馬漢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海洋戰略學傢,雖已曆時百年,《海權論》依然方興未艾,隻有學習、吸納,然後從中總結發揚齣自己的思維,我們纔能一步一步走嚮強大,願我們能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

評分

顧止安和陸笙的關係還沒搞清楚,仇人見麵分外眼紅的那種。汪茗即顧止安生母不知和陸笙的關係。顧止安的畫畫教授謝斯年和汪茗的關係也很怪,陸笙好像對這些很清楚。謝斯年是第五本裏謝桔年的堂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