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代區域經濟學》從經濟學和地理學相結閤的角度,針對我國區域發展麵臨的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和資源環境退化等問題,展開瞭理論和實證分析,詳細闡述瞭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視角、成因和機製、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現代區域經濟學》分三篇二十五章。第一篇是關於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和實證分析,第二篇是關於城鄉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實證分析,第三篇是關於人地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實證分析。在每一篇的開頭分彆介紹瞭空間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城鄉發展理論、人地關係理論和環境經濟學的新研究進展,接著分彆介紹瞭作者過去十年裏所做的關於區域發展、城鄉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實證研究的案例。
作者簡介
石敏俊,浙江新昌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引進國外傑齣人纔”入選者。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區域經濟、綠色發展、資源環境管理與公共政策。兼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投入産齣學會常務理事。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成恩危)
序二(楊開忠)
前言
第一章 區域發展的內外環境:新挑戰與新機遇
第一節 區域發展的新動嚮
第二節 區域發展麵臨的挑戰
第三節 現代區域經濟學的研究課題和研究範式
第二章 區域發展的經濟理論
第一節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第二節 産業空間組織理論
第三節 地理經濟學的理論模型
第四節 區域發展模式
第五節 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三章 産業發展的空間組織
第一節 産業關聯與産業集聚
第二節 産業間貿易與産業內貿易:區域産業結構同構的再思考
第三節 市場鄰近、供給鄰近與産業地理集中
第四節 産業分布的地理變遷與驅動因素
第五節 區域競爭與産業空間組織
本章附錄中國區域間投入産齣模型
第四章 區際經濟聯係與區域發展格局
第一節 區域發展驅動力與區域增長模式
第二節 經濟區域化
第三節 區際貿易和要素流動
第四節 自然地理、經濟地理與區域增長差異
第五節 要素流動、區際貿易與GDP溢齣
第六節 全球化與區域發展
本章附錄中國多區域CGE模型
第五章 市場開放與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第一節 城鄉協調發展的國際經驗與理論分析:從糧食問題到農業保護
第二節 市場不完全性與農村發展
第三節 市場化、産業化與組織化
第四節 城鄉經濟互動:基於城鄉投入産齣模型的分析
第五節 擴大內需與城鄉協調發展
本章附錄中國城鄉投入産齣模型
第六章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效應
第一節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負荷
第二節 水足跡與區域發展
第三節 碳足跡與區域發展
第四節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成本
第七章 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管理
第一節 人地協調發展的理論視角
第二節 生態重建與農村發展
第三節 水資源管理與人地係統調控
第四節 農村環境管理與農村麵源汙染控製
第八章 綠色經濟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
第二節 綠色發展的政策選擇
第三節 綠色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
精彩書摘
1.什麼是綠色金融
所謂綠色金融,就是用金融手段來支持綠色經濟的發展。我國過去較多強調通過財政手段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體係和製度安排相對滯後。國傢發改委指齣,要製定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激勵政策。有的學者將“綠色金融”定義為綠色産業和傳統産業綠色改造服務的金融要素綜閤,包含服務於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各種金融製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其目的是推動金融資本嚮綠色産業集聚和延伸。綠色金融既依托於傳統金融體係,同時又要形成鼓勵金融要素嚮綠色經濟流動的定價機製和風險管理機製。
2.綠色金融的必要性
首先,發展綠色金融,有利於加快綠色經濟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符閤我國科學發展的利益訴求,順應綠色發展的國際潮流,同時有利於推動中國金融業走嚮世界,贏取國際金融舞颱的話語權。
其次,綠色金融代錶著現代金融業的發展方嚮,其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為綠色産業和傳統産業綠色改造提供融資服務;二是為投資者提供投資增值的金融産品;三是為碳交易市場供中介和金融服務,包括市場規則、交易平颱、産品標準、定價機製等。歸納起來,綠色金融的目的是引導資本流嚮綠色産業和傳統産業的綠色改造,需要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閤理配置。
3.綠色金融的內涵和重點領域
綠色金融的內涵主要包括綠色融資、綠色金融産品創新、碳交易金融三個方麵。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重點主要是三個方麵:一是加強綠色信貸,強化企業融資的綠色標準;二是創新綠色金融産品,如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股票;三是推動碳交易金融,促進碳市場發展。
綠色信貸是金融杠杆在綠色經濟領域的具體化。一方麵,在金融信貸領域建立綠色準入門檻,對限製和淘汰類新建項目,不得提供信貸支持,從源頭上切斷高耗能、高汙染行業的經濟命脈,遏製高耗能、高汙染産業的盲目擴張;另一方麵,鼓勵和支持綠色産業和傳統産業綠色改造的融資。
……
前言/序言
本書是筆者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和日本築波大學執教期間的授課講義的基礎上寫成的,也是筆者執教16年來科研教學的集大成之作。1996年起,筆者在日本築波大學任教,為研究生開設瞭“國際農村發展”、“國際區域開發演習”、“生物經濟係統發展政策”等課程,2004年起迴國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先後為研究生講授“區域發展經濟學”、“區域分析模型與方法”、“區域經濟學”等課程。講授這些課程所準備的講義和課件,是本書成稿的基礎資料。研究生課程一方麵需要講授相關學科的前沿動態和最新研究進展,另一方麵也需要結閤自身的科研經驗,嚮研究生傳授科學研究的思維和方法論,因此這些講義和課件大多是基於作者自身的科研實踐準備的。
本書是筆者思考區域發展問題的階段性成果,也希望能成為區域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參考書。與區域經濟學學科的大多數教材和參考書相比,本書在遵循區域經濟學既有學科體係的同時,嘗試對區域經濟學教材的內容和體係做齣改進。這些嘗試性的改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突齣區域發展的動態過程。筆者認為,區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經濟過程,需要從經濟學視角對區域發展過程進行動態分析。因此,區域經濟學需要藉鑒經濟發展理論,關注區域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及其動態演進機理,對區域經濟格局演進的過程和機理作齣經濟學解釋。
第二,突齣區域經濟的空間相互作用。區域經濟學有彆於宏觀經濟學的關鍵特性有兩個:一是區域性,二是區域的開放性。區域性也即區域的空間特徵,區域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相對地理位置。開放性是指區域經濟是一個開放係統,區域之間經濟聯係的密切和頻繁程度遠超過國傢之間的經貿聯係,區際經濟聯係對於區域經濟的重要性也遠高於國際貿易對於宏觀經濟的重要性。
《全球化時代的産業布局與空間演化:新經濟地理學的視野》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化浪潮和技術變革的驅動下,現代經濟活動的地理分布格局如何被重塑,以及由此産生的區域經濟分化與融閤現象。我們不再將經濟活動視為均勻分布的背景下孤立的決策,而是將其置於復雜的空間互動網絡之中,運用新經濟地理學(New Economic Geography, NEG)的核心理論框架,解析産業集群的形成、城市群的演化、以及跨區域供應鏈的重構。 第一部分:空間互動的理論基礎與計量工具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傳統區位理論的局限性,重點闡述瞭保羅·剋魯格曼(Paul Krugman)開創的新經濟地理學理論體係——特彆是“規模報酬遞增”與“市場效應”在空間經濟決策中的核心地位。 1.1 規模經濟、運輸成本與集聚效應 我們詳細剖析瞭規模經濟在空間上的體現。在運輸成本存在且存在規模報酬遞增的假設下,企業傾嚮於在特定的中心地帶集聚,以最大化其接近市場和供應商的優勢。通過引入阿格洛默拉蒂夫(Agglomeration)的概念,我們區分瞭基於投入要素共享(Spillovers)的“集聚經濟”(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與基於市場規模的“市場集聚”(Market Access Agglomeration)。這不僅解釋瞭為什麼某些城市會超越其規模應有的潛力而快速發展,也揭示瞭産業集群的內生形成機製。 1.2 核心-邊緣理論的量化模型 本書采用基於兩地(或多地)模型的分析方法,量化瞭核心地帶(Core)的工業化與邊緣地帶(Periphery)的原材料供應之間的動態關係。我們使用吉布斯-馬丁指數(Gibrat's Law of Proportionate Effect)與修正的重力模型(Gravity Model)相結閤,對不同要素(勞動力、資本、知識)在地理空間上的流動彈性進行瞭估算。特彆是,我們關注瞭“反饋效應”(Backward Linkages)——即中心地帶需求對上遊産業區位的反嚮吸引力——如何固化和加劇地區差異。 1.3 空間計量經濟學的應用 為瞭準確識彆空間依賴性,本書引入瞭空間計量模型,如空間杜賓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 SDM)和空間誤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 SEM)。這些工具用於分解區域經濟增長中,內生增長因素與來自鄰近區域溢齣效應(Spillover Effects)的相對貢獻,為政策製定者提供瞭識彆“溢齣抑製”或“溢齣促進”地理特徵的實證依據。 第二部分:産業集群的生命周期與知識溢齣 本部分聚焦於微觀層麵的企業行為如何纍積為宏觀的産業空間形態,特彆是知識和創新在地理上的擴散機製。 2.1 知識的本地化與“馬歇爾化經濟”的再審視 盡管全球信息網絡日益發達,知識的快速、非正式交流仍高度依賴地理接近性。我們研究瞭“知識溢齣”的類型:編碼知識(可數字化傳播)與非編碼知識(依賴麵對麵互動)。通過對高科技園區的案例分析,我們發現那些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專業化勞動力池和廣泛的供應商網絡(馬歇爾意義上的“外部性”)的地理區域,更容易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創新集群。 2.2 外部性與內部性的權衡:産業鏈的“去嵌套化” 隨著全球價值鏈(GVCs)的深入,企業麵臨著將生産環節外包(Offshoring)與維持關鍵環節的本地化(Insourcing/Reshoring)之間的抉擇。本書分析瞭跨國公司在決策中對“交易成本”與“知識保護成本”的權衡。當核心技術需要高度保密時,生産環節傾嚮於被“嵌套”在知識源頭附近;反之,當技術成熟、隻需簡單組裝時,則遵循低成本原則嚮邊緣地帶轉移。 2.3 專有性與通用性投入的地理分配 我們區分瞭兩種關鍵的本地投入:專有性投入(特定於該集群的知識和技術)與通用性投入(可廣泛應用於不同産業的設施和人纔)。我們發現,一個成功的産業集群需要同時吸引這兩類投入。過於專注於專有性投入可能導緻“鎖定效應”(Lock-in Effect),使集群難以適應技術轉嚮;而過度依賴通用性投入則削弱瞭集群的專業化優勢。 第三部分:城市群與區域治理的動態博弈 本部分將視角放大至區域尺度,探討城市係統內部的層級結構、基礎設施建設對空間重構的影響,以及跨區域治理的必要性。 3.1 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乘數效應 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的改善是改變經濟地理格局的關鍵外生變量。我們使用計量模型評估瞭高速鐵路(HSR)和數字基礎設施對沿綫城市經濟活動範圍和密度的影響。結果錶明,基礎設施的效用並非均等分配,它通常會強化已經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但也可能通過降低邊緣城市的市場進入成本,激活潛在的增長點。 3.2 城市層級體係與“中心-腹地”關係的新變體 傳統上,大城市對周邊小城市具有明顯的支配地位。然而,在現代區域網絡中,齣現瞭“共生性”與“競爭性”並存的復雜關係。例如,大型都市圈內部的衛星城可能通過專業化分工,承接溢齣的非核心功能(如物流、研發外包),從而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群結構。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規劃引導,將競爭轉化為協同,優化城市群的整體生産效率。 3.3 區域政策的有效性與溢齣控製 針對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本書評估瞭不同類型的區域政策(如産業轉移補貼、欠發達地區稅收優惠)在空間上的真實效應。一個關鍵的發現是,許多旨在扶持邊緣地區的政策,其大部分經濟效益最終可能通過要素流動(如資本迴流、高端人纔流嚮中心城市)被轉移,而非完全留在目標區域。因此,有效的區域治理必須著眼於提升邊緣地區的“內生吸收能力”,而非僅僅提供外部財政支持。 結論:邁嚮韌性與包容性的空間發展路徑 全球化和數字化趨勢正在重塑經濟地理的版圖,空間要素的流動性前所未有地增強。本書強調,未來的區域發展戰略不應再追求平均化,而應緻力於理解和利用空間差異性。通過精細化的空間政策,引導知識和創新要素在優化配置的同時,確保經濟增長的成果能夠更廣泛地惠及不同區域的居民,構建一個既高效又具有韌性的現代空間經濟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