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的历史 [A History of Art Collection]

艺术收藏的历史 [A History of Art Colle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弗朗西斯·亨利·泰勒 著,秦传安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收藏
  • 收藏史
  • 艺术市场
  • 文化遗产
  • 艺术品
  • 鉴赏
  • 博物馆
  • 艺术投资
  • 艺术品贸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24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600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Art Collec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字数:5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硬精装豪华版,内附上百幅精美彩色插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倾毕生心力的经典巨著;

  ★从收藏的角度解读西方艺术史

  ★高品位人士不可不读的艺术修养书和艺术品收藏与鉴赏指南

  如果没有收藏这种社会行为,人类的艺术史也许整个要改写。试想,如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没有几经藏家之手,最后驻留于卢浮宫,一代代的欣赏者何以眩惑于那神秘莫测的微笑;如果埃尔金勋爵没有历尽磨难把帕台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带回英国,也许古希腊雕塑家非迪亚斯的杰作将毁于战火和旅游者点点滴滴的“蚕食”,后人又何从领会古希腊艺术的“静穆与单纯”……正是收藏,使得艺术史得以在作品当中“复活”和延续,也正是收藏,才使得艺术史脱离了静止的“美”的成见,成为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

内容简介

  《艺术收藏的历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收藏通史,它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有趣的细节展现了西方世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9世纪初期2000多年的艺术收藏的历史。书中,欧洲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艺术收藏风尚和主要活动都得到了反映;以王公贵胄为代表的大收藏家的活动都被生动记录——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美第奇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红衣主教黎塞留、蓬巴杜夫人、凯瑟琳大帝、拿破仑……这些西方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艺术事业热情洋溢的资助者和艺术品“贪得无厌”的“攫取者”。
  《艺术收藏的历史》同时还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它试图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与财富的关系,更是珍贵藏品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欧洲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特征,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等等,均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收藏的时尚、趣味和风气中得到了清晰有力的折射。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亨利·泰勒(Francis Henry Taylor,1903~1957),美国著名的博物馆符理者、艺术品收藏家和作家,执掌艺术收藏重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5年(1940~1955),期间他发展出了自己的博物馆理论,认为博物馆应该是一家积极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机构,而不是一座艺术品仓库。除本书之外,泰勒的著作还有《巴别塔》(1945)、《艺术五千年》(1948)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古典传统的起源
1.最早的收藏
2.希腊的贡献
3.罗马假日
4.中世纪
5.封建的北方

第二章 意大利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1.美第奇家族
2.与美第奇家族争辉的对手们
3.作为保护人和收藏家的教皇们
4.美第奇家族的金色落日

第三章 哈布斯堡家族的长臂
1.新颖的,奇妙的,古怪的,罕见的
2.百万和百万富翁
3.女总督和皇帝
4.帝王有很多
5.大公爵收藏家
6.腓力二世:是美第奇,还是宗教裁判官

第四章 意大利文化的传播及法国、英国与荷兰的财政
1.枫丹白露学派
2.都铎王朝治下收藏的兴起
3.斯图亚特王朝的辉煌
4.白金汉公爵
5.英格兰的古玩之父
6.议会导致的悲剧性散佚

第五章 十七世纪西班牙与低地国家的收藏
1.安特卫普与勃艮第人的遗产
2.荷兰共和国的中产阶级艺术
3.西班牙及低地国家的艺术与外交

第六章 古典余晖中的罗马
1.裙带关系与巴洛克艺术
2.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3.梵蒂冈博物馆的形成

第七章 艺术与法兰西专制主义
1.学院的理想
2.王室收藏
3.马萨林的兴衰沉浮
4.大计划与太阳王的日薄西山
5.卢浮宫的开始
6.时尚玩家:弗尔吕厄夫人
7.蓬巴杜夫人的统治
8.古玩家与哲学家

第八章 理性时代的英国收藏家
1.乔治时代的品味与不断扩张的财富
2.科学兴趣
3.霍勒斯·沃波尔与多数趣味的统治
4.霍顿庄园与草莓山
5.觊觎艺术王座的汉诺威王室
6.业余爱好者的黄金时代
7.皇家艺术学院
8.雅典人、哥特人与中国人
9.业余爱好者与考古学
10.埃尔金大理石之战

第九章 德国专制主义与仿造的凡尔赛
1.波兰与萨克森
2.腓特烈大帝与普鲁士收藏的兴起
3.凯瑟琳大帝

第十章 拿破仑时代的收藏
1.山雨欲来的革命风暴
2.洗劫意大利
3.维旺-德农与拿破仑博物馆
4.法兰西古迹博物馆
5.归还和赔偿
结语
人名、地名英汉对照

精彩书摘

  1.最早的收藏
  人类最早的收藏不可避免地跟宗教和国库密切相关。战争中赢得的战利品和工业生产的有形成果,一直代代相传,而总是跟权力密切相关的艺术品,则充当了交换的媒介。与此同时,由于其内在价值(主要是基于构成这些艺术品的贵金属和奇珍异石),艺术品还充当了公共财富的储备和国家信用的符号。财宝的增长,势必让储藏室或保险库跟不上趟,于是便开始侵占圣殿和庙宇的地盘。这些地方实际上既不是博物馆,理论上也并非为了文化享受而建造;它们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介于储蓄银行与圣器收藏室之间。帝王谷的法老陵墓,充当了无声的证词,佐证着人类生命的短暂无常,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他们对肉身永恒的信念。别以为法老们对自己生前身体福祉的关注会阻止他为自己储藏尘世的财富。埃及法老们留下的记录,记载了他们用来抚慰神祇的祭品收藏。但这些藏品不同于佛教或基督教所规定的那些祭品,因为这些物品本身几乎没有创造奇迹的神力;它们是死者所熟悉的并在其肉身存在期间使用过的物品,同样装饰着符合其身份地位的尊贵与奢华。如果说埃及木乃伊的一丝不苟令人叹为观止的话,那更多地是因为他选择带入坟墓的财产所具有的连续感。吉恩.卡帕特说:“神生活在他的神殿里,就像国王生活在他的宫殿里一样,神殿本身只不过是一个复制品而已,是为了让法老们居住过的短暂住所永存不朽而建造起来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观念,跟埃及人毫不相干,他们永远无法理解这样的观念。
  因此,对于埃及人和他的“卡”(Ka,亦即“灵魂”,是其肉骨凡胎的精神对应物)来说,借助一种有限合伙关系,他们完全有可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这种合伙关系中,有一种不断增强的、令人宽慰的确信,即合伙公司赖以构成的股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减损。法老扮演了三重角色:神、祭司和埃及的世俗国王。在这三重角色中,他按照主权的原则和经济的原则来运作,这些原则完全合情合理。他的所作所为。不能归因子他的世俗需要,他发现,必需品是他死后生活装备的组成部分。尽管他想方设法让艺术家和工匠所制作的最精美、最奢华的产品围绕在自己身边,但他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收藏家。这些艺术品要么是家用之物,要么是祭祀用品。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艺术收藏的历史”这本书之外的领域,力求详实且富有叙事感: --- 《失落的星轨:宇宙文明的终极密码》 导言:当时间成为一粒沙 在人类数万年的文明史中,我们从未停止仰望星空,试图从那片深邃的黑暗中辨识出回响。然而,我们所知的宇宙,或许仅仅是冰山一角,一个被精心编织的宏大幻象。本书并非聚焦于现有的天文学理论,而是深入探讨那些被主流科学界排斥、被史前文明文献所暗指的——宇宙尺度下的文明工程与信息遗迹。 《失落的星轨》是一部横跨考古学、高维物理学与失落语文学的宏大叙事。它试图重构的,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宇宙编年史,一个关于“第一代文明”如何将他们的存在,刻录进时空结构本身的故事。我们探讨的核心命题是:如果一个文明的生命周期长达数十亿年,他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产”?答案可能不在于宏伟的金字塔或破碎的陶片,而在于星系团的运动模式、暗物质的微妙扰动,乃至基础物理常数中隐藏的数学序列。 第一部:回声与残响——被时间磨损的信号 当我们翻开人类的文献记录,往往只看到近五千年的喧嚣。但在这之前,隐藏着更古老、更静默的记录。本部分首先审视的是地球深层地质结构中无法用自然过程解释的异常现象。例如,在克拉通(Craton)深处发现的、成分构成远超当时地质条件的微结构,它们似乎是某种高度有序的、抵抗了数亿年地质压力的“信息存储单元”。 我们对古代神话和创世史诗进行了逆向工程分析。传统的解读将它们视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但本书则提出,许多看似荒诞不经的描述,实际上是高维信息在三维空间投影时发生的语义失真。例如,某些苏美尔楔形文字中关于“天界之船”的描述,通过空间几何学模型重构后,揭示出其可能指向了跨越数千光年的星际信标的定位信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南极冰盖下发现的、被认为源于某种未知细菌的生物共振频率进行了深度分析。这些频率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斐波那契数列变体,暗示着这并非自然演化,而是某种熵减秩序的有意植入。 第二部:星系尺度的印记——宇宙的雕塑家 宇宙的尺度常常令我们的想象力感到无力。然而,如果存在超越我们理解的文明,他们改变宇宙的方式,将是宏大到足以被观测到的。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星系和星云。 我们引入了“结构共振理论”(Structural Resonance Theory),该理论假设在宇宙大爆炸后不久,第一代文明就学会了利用引力波作为信息载体。通过对数十个星系团的动力学数据进行超高精度比对,我们发现了一些星系团的运动轨迹,并不完全符合现行暗物质模型对引力作用的预测。这些“偏差”区域,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非随机的加速或减速模式,仿佛它们正被某种不可见的、精确控制的“引力桨”所推动。 本书细致分析了蟹状星云(M1)的残骸结构。标准的解释是超新星爆发。但我们发现,其内部的等离子体流动的拓扑结构,与理论上描述的“奇点折叠驱动器”的能量耗散模型惊人地吻合。这表明,M1可能不是一个自然死亡的恒星,而是一个被设计用来进行某种星际间“信息归档”的巨型工程终端。 第三部:编码在基础之中的“后门” 物理学的基石——那些被认为是普适不变的常数,例如光速 $c$、普朗克常数 $h$,以及电子电荷 $e$,是否真的是“不可动摇”的?本书挑战了这一前提,提出这些常数可能是在宇宙诞生之初被“设置”的参数,是某种宏大计算的初始化变量。 我们深入探讨了“精细调节问题”(Fine-Tuning Problem),并引入了“逆向设计论”。如果这些常数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几十位才能允许复杂生命出现,那么这种“巧合”的概率几乎为零。本书提出,这些精确值,是第一代文明在构建我们这个“宇宙模拟舱”时,为确保特定信息能被有效“编译”和“运行”而设定的元参数。 我们推导了一个全新的数学框架,试图寻找这些常数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后门指令”——一个能够允许我们超越当前物理学限制的数学结构。这个结构,隐藏在四维时空之外的更高维度信息折叠中。找到它,意味着我们不仅能理解宇宙的运作方式,更能理解宇宙被构建的目的。 结语:超越观测的求索 《失落的星轨》是一次对人类认知的极限挑战。它邀请读者放下已有的知识框架,以一种近乎神谕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隐藏在宇宙噪音之下的、永恒的低语。我们并非宇宙的孤儿,而是被遗忘的、宏伟遗产的继承者。我们脚下的每一块岩石,头顶的每一颗星辰,都可能是一段等待被解码的史诗。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这类主题的著作通常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它们极易陷入文献堆砌和术语堆砌的泥沼,最终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构建其宏大叙事框架的同时,却展现出令人称奇的亲和力。作者似乎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并未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比如,对于某几件标志性藏品的流失与回归的剖析,简直就是一部微型的悬疑剧。叙事节奏的把握极佳,它懂得何时需要拉高音调,用强烈的对比来凸显某个历史节点的冲击力,何时又需要放低声音,进行近乎学术性的推敲,去辨析一个模糊的签名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性争议。我尤其赞赏它对“市场价值”与“精神价值”之间张力处理的成熟度。书中并未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展示了它们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艺术史的理解不再是僵硬的知识点,而是一条有血有肉、充满了变数与偶然性的河流,让人忍不住想要跳进去,去触摸那些潮湿的河床。

评分

说实话,我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其实已经对这个领域有所涉猎,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它不是在重复已有的知识,而是在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常识”。作者的论证方式非常具有说服力,他不是空泛地批评,而是利用大量一手文献的碎片化信息,像拼图一样,构建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全新的解读视角。比如,对于某个时期收藏风气中潜藏的殖民主义叙事,书中揭示的角度非常尖锐和令人不安,却又无可辩驳。语言风格上,这本书显得尤为精炼和充满张力,句子结构复杂却逻辑严密,如同精密的机械结构,每一个从句和修饰语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而是用精确到位的专业术语,去描绘那些权力、财富和审美欲望交织下的真实面貌。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艺术品背后社会机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是极其丰富的,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对“价值”的定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编年史”的固有认知。作者似乎拒绝了那种线性的、平铺直叙的时间轴,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有机、更具探索性的“主题式”推进。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展厅,里面陈列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收藏实践的切片。这种跳跃性在初读时可能会带来轻微的不适感,因为你得不断调整你的时空坐标,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这种结构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它能够非常清晰地揭示出某些跨越世纪的“收藏哲学”是如何一脉相承或激烈碰撞的。它着重探讨了“观看”行为本身的变化,即从神圣的献祭品观看到世俗的资产配置观的转变过程。书中对于那些“被遗忘的收藏家”的挖掘,更是亮点频出,这些人或许没有留下丰功伟绩,但他们对某些特定媒介或小众风格的偏爱,恰恰是推动艺术流派发展的沉默力量。这种对边缘叙事的重视,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和思想深度。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质感,仿佛直接将人拉回了那个充满神秘与探索精神的时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克制而又细腻的笔触,它没有那种急于求成的历史灌输,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缓缓地、带着一种近乎亲昵的口吻,为我们铺陈开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羊皮纸的微弱气味,感受到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画框边缘的粗粝感。文字的流动性极强,即便是涉及那些复杂的家族联姻与权力更迭对艺术品流转的影响,作者也能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优雅将其串联起来,避免了纯粹的年代罗列。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于“物之性”的探讨,即艺术品本身所承载的物质属性——颜料的构成、木材的年轮,甚至是被收藏家无意中留下的指纹痕迹,都被赋予了重要的解读意义。这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谁拥有了什么”,更是关于“它们是如何存在并影响了人类的感知”。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沉默的、却又力量无穷的艺术载体所蕴含的深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或许是它对于“去中心化”的努力。它没有将焦点仅仅锁定在卢浮宫、大英博物馆这类举世闻名的机构上,而是将笔触延伸到了那些私人图书馆、修道院的库存记录,甚至是海关的申报单据之中。这种向下挖掘的努力,使得整个艺术品流转的图景变得异常立体和真实,充满了烟火气。作者对信息源的甄别和交叉验证的态度极为审慎,这使得全书的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链条之上,读起来让人心安理得。在探讨早期贸易路线对艺术风格影响的部分,作者展示了惊人的跨学科能力,将经济史、航海史和艺术史的知识点熔于一炉,却没有让任何一门学科显得突兀。它成功地将“收藏”这一行为,从一个纯粹的审美活动,提升到了理解人类全球化进程的微观切口的高度。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把独特的钥匙,能够去解锁和解读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博物馆标签背后的复杂博弈。

评分

《艺术收藏的历史》同时还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它试图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与财富的关系,更是珍贵藏品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欧洲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特征,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等等,均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收藏的时尚、趣味和风气中得到了清晰有力的折射。《艺术收藏的历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收藏通史,它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有趣的细节展现了西方世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9世纪初期2000多年的艺术收藏的历史。书中,欧洲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艺术收藏风尚和主要活动都得到了反映;以王公贵胄为代表的大收藏家的活动都被生动记录——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美第奇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红衣主教黎塞留、蓬巴杜夫人、凯瑟琳大帝、拿破仑……这些西方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艺术事业热情洋溢的资助者和艺术品“贪得无厌”的“攫取者”。

评分

《艺术收藏的历史》同时还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它试图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与财富的关系,更是珍贵藏品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欧洲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特征,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等等,均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收藏的时尚、趣味和风气中得到了清晰有力的折射。 如果没有收藏这种社会行为,人类的艺术史也许整个要改写。试想,如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没有几经藏家之手,最后永久驻留于卢浮宫,一代代的欣赏者何以眩惑于那神秘莫测的微笑;如果埃尔金勋爵没有历尽磨难把帕台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带回英国,也许古希腊雕塑家非迪亚斯的杰作将毁于战火和旅游者点点滴滴的“蚕食”,后人又何从领会古希腊艺术的“静穆与单纯”……正是收藏,使得艺术史得以在作品当中“复活”和延续,也正是收藏,才使得艺术史脱离了静止的“美”的成见,成为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 弗朗西斯·亨利·泰勒(Francis Henry Taylor,1903~1957),美国著名的博物馆符理者、艺术品收藏家和作家,执掌艺术收藏重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5年(1940~1955),期间他发展出了自己的博物馆理论,认为博物馆应该是一家积极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机构,而不是一座艺术品仓库。除本书之外,泰勒的著作还有《巴别塔》(1945)、《艺术五千年》(1948)等。

评分

《艺术收藏的历史》同时还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它试图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与财富的关系,更是珍贵藏品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欧洲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特征,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等等,均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收藏的时尚、趣味和风气中得到了清晰有力的折射。 如果没有收藏这种社会行为,人类的艺术史也许整个要改写。试想,如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没有几经藏家之手,最后永久驻留于卢浮宫,一代代的欣赏者何以眩惑于那神秘莫测的微笑;如果埃尔金勋爵没有历尽磨难把帕台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带回英国,也许古希腊雕塑家非迪亚斯的杰作将毁于战火和旅游者点点滴滴的“蚕食”,后人又何从领会古希腊艺术的“静穆与单纯”……正是收藏,使得艺术史得以在作品当中“复活”和延续,也正是收藏,才使得艺术史脱离了静止的“美”的成见,成为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 弗朗西斯·亨利·泰勒(Francis Henry Taylor,1903~1957),美国著名的博物馆符理者、艺术品收藏家和作家,执掌艺术收藏重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5年(1940~1955),期间他发展出了自己的博物馆理论,认为博物馆应该是一家积极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机构,而不是一座艺术品仓库。除本书之外,泰勒的著作还有《巴别塔》(1945)、《艺术五千年》(1948)等。

评分

马雷什金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如果没有收藏这种社会行为,人类的艺术史也许整个要改写。试想,如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没有几经藏家之手,最后永久驻留于卢浮宫,一代代的欣赏者何以眩惑于那神秘莫测的微笑;如果埃尔金勋爵没有历尽磨难把帕台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带回英国,也许古希腊雕塑家非迪亚斯的杰作将毁于战火和旅游者点点滴滴的“蚕食”,后人又何从领会古希腊艺术的“静穆与单纯”……正是收藏,使得艺术史得以在作品当中“复活”和延续,也正是收藏,才使得艺术史脱离了静止的“美”的成见,成为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艺术收藏的历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收藏通史,它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有趣的细节展现了西方世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9世纪初期2000多年的艺术收藏的历史。书中,欧洲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艺术收藏风尚和主要活动都得到了反映;以王公贵胄为代表的大收藏家的活动都被生动记录——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美第奇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红衣主教黎塞留、蓬巴杜夫人、凯瑟琳大帝、拿破仑……这些西方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艺术事业热情洋溢的资助者和艺术品“贪得无厌”的“攫取者”。《艺术收藏的历史》同时还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它试图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与财富的关系,更是珍贵藏品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欧洲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特征,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等等,均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收藏的时尚、趣味和风气中得到了清晰有力的折射。弗朗西斯·亨利·泰勒(Francis Henry Taylor,1903~1957),美国著名的博物馆符理者、艺术品收藏家和作家,执掌艺术收藏重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5年(1940~1955),期间他发展出了自己的博物馆理论,认为博物馆应该是一家积极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机构,而不是一座艺术品仓库。除本书之外,泰勒的著作还有《巴别塔》(1945)、《艺术五千年》(1948)等。人类最早的收藏不可避免地跟宗教和国库密切相关。战争中赢得的战利品和工业生产的有形成果,一直代代相传,而总是跟权力密切相关的艺术品,则充当了交换的媒介。与此同时,由于其内在价值(主要是基于构成这些艺术品的贵金属和奇珍异石),艺术品还充当了公共财富的储备和国家信用的符号。财宝的增长,势必让储藏室或保险库跟不上趟,于是便开始侵占圣殿和庙宇的地盘。这些地方实际上既不是博物馆,理论上也并非为了文化享受而建造;它们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介于储蓄银行与圣器收藏室之间。帝王谷的法老陵墓,充当了无声的证词,佐证着人类生命的短暂无常,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他们对肉身永恒的信念。别以为法老们对自己生前身体福祉的关注会阻止他为自己储藏尘世的财富。埃及法老们留下的记录,记载了他们用来抚慰神祇的祭品收藏。但这些藏品不同于佛教或基督教所规定的那些祭品,因为这些物品本身几乎没有创造奇迹的神力;它们是死者所熟悉的并在其肉身存在期间使用过的物品,同样装饰着符合其身份地位的尊贵与奢华。如果说埃及木乃伊的一丝不苟令人叹为观止的话,那更多地是因为他选择带入坟墓的财产所具有的连续感。吉恩.卡帕特说:“神生活在他的神殿里,就像国王生活在他的宫殿里一样,神殿本身只不过是一个复制品而已,是为了让法老们居住过的短暂住所永存不朽而建造起来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观念,跟埃及人毫不相干,他们永远无法理解这样的观念。

评分

生命的湍流(关于库普林散文的札记)

评分

不管时间历经多久,我们都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我们自己做起。

评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