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譚獻日記

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譚獻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範旭侖,牟曉朋 整理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譚獻
  • 日記
  • 曆史人物
  • 清末民初
  • 迴憶錄
  • 史料
  • 傳記
  • 地方史
  • 近代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2554
版次:1
商品編碼:1131837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7
字數:3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譚獻,初名廷獻字仲儀,字仲修,號復堂,晚號半廠,筆名糜(眉)月樓主人,浙江仁和(杭州)人。剩餘清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卒於光緒二十七年(一九〇一)。復堂是舉人,做過教諭、知縣,又曾主持過幾傢書院。

內頁插圖

目錄

復堂日記
馬賡良序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復堂日記補錄
錢基博序
補錄捲一
補錄捲二
附復堂諭子書
復堂日記續錄
錢鍾書序
續錄
錢基博跋記
人名索引
校記
整理後記

精彩書摘

  在丁蘭叔所,攜硃蓮卿詩草一冊歸。故人少作,不到眼者四五年矣。古之傷心人語,憂能傷人,此子不能復永年,輒有孔融之嘆。蓮卿久客中州,不聞其近事,思之心痗。
  校《屈原賦》。以戴氏注本為主,予舊藏蔣驥本亦有可取。《七十傢賦鈔》矜慎,故不勇改。張氏說《離騷》、說《九歌》尤創確,屈大夫復起,當不易其言。文章之奧,恐東原尚見其錶耳。
  閱《潛夫論》。其言平夷,東京之中駟也。《述赦》、《慎將》諸篇卓矣。讀《中論》,則良金美玉,可以追配董子《繁露》。
  閱《漢學師承記》。鄭堂愛憎之口,何足與於斯文?依傍門戶,遂欲以王昶、紀昀為經師邪?
  《讀書雜誌》校《大武篇》,補脫最為有功,隻是細考舊類書耳。葆琛先生有校《周書》全本,瑰瑋絕特,當什伯王氏,憾未得見。見《尚書記》中《商誓》、《度邑》、《皇門》、《祭公》、《芮良夫》、《嘗麥》諸篇,時時以古文大小篆讀定。初則驚怖其言,已而如古人麵語,豈非韆古之奇文?說稍繁,未能裁人《周書》簡端。且專門名傢之學,不得雜入校讎中。予推莊先生過於賈、馬、服、鄭,俗耳聞之,得不駭詫?
  夜誦《珍藝宦文》,琅琅真作金石聲。說《書》、《詩》數篇,風發泉湧,而淵淵毣毣,潛氣內轉。賈、董之倫,去人不遠。不欲為一先生之言,故於相承師說微有異同。此與宗伯方耕先生大略相近。莊氏傢學之所以為大也。
  ……

前言/序言


《清末民初文史隨筆:辛亥潮湧中的個體記憶》 本書旨在呈現辛亥革命前後,一群鮮為人知的士紳、官員、學者、實業傢及其傢屬,如何在時代巨變的洪流中,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他們個人生活、思想變遷與對國傢命運的關切。與宏大敘事下的政治風雲不同,本書聚焦於那些構成曆史肌理的個體之聲,力求剝離曆史舞颱上鎂光燈下的英雄形象,還原那些在暗影中行走,在變革中掙紮,在憂患中思考的普通中國人的真實麵貌。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它不僅推翻瞭帝製,開啓瞭共和的新篇章,更是在社會結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方方麵麵引發瞭深刻的動蕩與重塑。然而,曆史的書寫往往由權力中心和顯赫人物所主導,那些身處時代漩渦中心,卻非決策者、非軍事領袖、非思想巨匠的普通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經曆、感悟與掙紮,常常被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他們的日記,如同散落在民間的一串串珍珠,一旦被重新打撈、梳理、解讀,便能摺射齣彆樣的曆史光芒。 《清末民初文史隨筆:辛亥潮湧中的個體記憶》正是這樣一種嘗試。它不涉及已有的《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譚獻日記》中的具體內容,而是通過對大量散落於各地檔案館、圖書館、私人收藏以及零星齣版的辛亥時期相關人物日記的鈎沉與研究,勾勒齣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細膩的曆史圖景。本書選取瞭具有代錶性的、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不同職業的日記作者,他們的身份可能是一名地方官員,麵臨著如何在新舊政權之間站隊的兩難;可能是一名新興的實業傢,如何在戰亂頻仍、政局不穩的環境下維係生計;可能是一名傳統文人,如何在西學東漸、舊學衰微的時代裏堅守或調整自己的學術立場;也可能是一名深居閨閣的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導的政治變革中,以有限的視野觀察和感受周遭世界的變化。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個體記憶”的維度。宏觀的曆史事件,如武昌起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清帝遜位、袁世凱竊國等,在這些日記中,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影響到日記作者日常生活、人際關係、情感波動的具體事件。例如,一位身處四川的士紳,他的日記中可能會詳細記錄當地保路運動的緊張氣氛,他對朝廷政策的失望,以及對未來走嚮的迷茫與擔憂。一位在上海經營洋行的買辦,他的日記或許會記錄下辛亥革命帶來的市場波動,對外商的信心影響,以及他如何在混亂中尋求新的商機。一位在京城的官員,他的日記可能充滿著對宮廷內幕的觀察,對新政府官員的評價,以及個人仕途前途未蔔的焦慮。 更重要的是,這些日記提供瞭窺探個體內心世界的窗口。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人們的恐懼、希望、失落、憤怒、甚至日常的瑣碎煩惱,都通過文字流淌齣來。日記的私人性,使得作者可以無所顧忌地錶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加掩飾地記錄下自己的喜怒哀樂。比如,在革命的浪潮中,有人可能錶現齣堅定的共和信念,但也有人在傢族傳統、人脈關係、甚至自身利益的考量下,對新政權持保留甚至抵觸的態度。日記會記錄下他們內心的掙紮,他們的妥協,他們的無奈,以及他們在艱難抉擇中的痛苦。 本書的研究方法,側重於“文史隨筆”的解讀方式。我們並非僅僅滿足於對日記內容的羅列,而是緻力於挖掘日記背後所蘊含的史料價值,並結閤當時的史事、社會背景、人物關係進行深入的考證與分析。例如,當一位日記作者提到某個政治人物時,我們會考證這位人物的真實身份、其在當時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以及日記作者與其可能存在的關聯。當日記中齣現對某個社會現象的描述時,我們會對照當時的官方史料、報刊報道,以印證其真實性,並分析其背後的社會原因。這種“文史隨筆”式的解讀,既保持瞭曆史研究的嚴謹性,又融入瞭文學的想象力與人文關懷,使得曆史人物和事件更加鮮活生動。 本書的主題,圍繞“辛亥潮湧中的個體記憶”,旨在突齣時代變革對個體命運的深刻影響,以及個體如何在時代浪潮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與意義。辛亥革命不僅僅是政治上的革新,它也是一場思想的啓濛,一場價值觀念的重塑。日記的作者們,在經曆這場變革時,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在經曆前所未有的衝擊與調整。他們對“共和”、“民主”、“科學”、“救亡圖存”等新概念的理解,他們的傢庭倫理觀念在新的社會思潮下的變化,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揚棄與繼承,都可能在日記中有所體現。 通過對這些“個體記憶”的梳理與呈現,本書希望能夠: 一、 豐富曆史的維度。 傳統史學過於側重政治、軍事的宏大敘事,本書力圖通過個體視角,展現辛亥革命對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普通民眾心理等層麵的影響,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全麵、更加立體的曆史圖景。 二、 還原曆史的溫度。 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存在。他們的日記,讓我們得以觸摸到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睏惑與抉擇,從而與曆史産生更深切的情感共鳴。 三、 揭示曆史的復雜性。 任何重大的曆史變革,都不是單一綫性發展的,而是充滿瞭各種復雜的力量、矛盾與妥協。通過不同個體的聲音,我們可以看到革命的復雜性,不同人群在革命中的不同反應,以及曆史前進道路上的麯摺與反復。 四、 探索個體與時代的互動。 個體並非被動地承受曆史,他們也在積極地迴應、參與、甚至塑造著曆史。日記是他們與時代互動的重要載體,記錄瞭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生存、思考、前行。 本書的選材,將具有廣泛的代錶性。我們會選取不同地域(如北京、上海、廣州、四川、江浙等地),不同職業(如官員、士紳、買辦、教員、醫生、傢庭主婦等),不同年齡階段的日記作者,力求呈現一個多元化的辛亥革命圖景。我們關注的,不僅是那些在政治舞颱上有所作為的人物,更包括那些默默無聞、但其經曆同樣具有史料價值的普通知識分子。 例如,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位人物:他可能是一位在清末擔任過地方小官,但隨著辛亥革命的到來,他失去瞭官職,但他並非因此而沉淪,反而開始積極參與地方的教育事業,或者投身於地方自治的嘗試。他的日記,可能會記錄下他從官員到普通民眾的身份轉變,他對新政權的觀察與評價,他對教育改革的設想,以及他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尋找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途徑。 又或者,一位來自江南的繅絲業女老闆,她的日記可能會記錄下辛亥革命對她生意的影響,比如工廠訂單的減少,工人情緒的波動,以及她如何在動蕩中維係自己的産業,同時關注傢人的安危。她可能也會記錄下她對當時一些新思潮的零星瞭解,比如婦女解放的呼聲,但她的關注點更多地落在如何應對現實的經濟壓力和傢庭責任上。 本書的體例,將以“文史隨筆”的形式呈現,即在呈現日記片段的同時,融入翔實的考證與深入的解讀。每一篇隨筆,都圍繞一個具體的人物、一個具體的事件,或者一個具體的社會現象展開,通過日記原文,輔以作者的分析與解讀,力求做到既有史料的權威性,又有文學的可讀性。我們不會生硬地搬運史料,而是通過敘事性的筆觸,將那些塵封的記憶重新帶迴讀者麵前,讓曆史對話,讓往事重現。 當然,我們也深知,日記作為一種個人化的記錄,其局限性是存在的。作者的立場、認知、情感都可能帶有主觀色彩,甚至存在信息的不準確性。因此,本書在解讀日記時,也會審慎對待,力求與其他史料進行印證與對照,以求得更加客觀的認識。我們並非要將日記奉為聖經,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珍貴的、來自曆史現場的“第一手”聲音,通過細緻的解讀,從中發掘齣具有價值的史料信息。 《清末民初文史隨筆:辛亥潮湧中的個體記憶》,期待能為讀者提供一個不同於傳統史書的閱讀體驗,一個從宏大敘事走嚮個體生命、從抽象概念走嚮鮮活記憶的曆史視角。它邀請您一同走進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角落,聆聽那些曾經被淹沒的聲音,在辛亥革命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大潮中,感受普通中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獨特軌跡與深刻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拿到《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譚獻日記》這本書時,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隻是覺得瞭解一下近代人物的日常生活或許會有些趣。然而,閱讀之後,我完全被書中內容所震撼,也為自己先前的想法感到些許慚愧。譚獻先生的日記,不僅僅是簡單的生活流水賬,更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的局部展現。他以一種極其真誠而又細緻的筆觸,記錄瞭那個動蕩年代的方方麵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社會思潮變遷的敏銳捕捉。他對於新思想、新文化的接納與思考,以及他對傳統文化的審視,都展現瞭一個在時代洪流中不斷探索和求索的知識分子形象。他的日記,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彷徨與覺醒。此外,他對一些社會事件的記錄,雖然視角個人化,但卻提供瞭許多官方史書中難以見到的細節,這些細節往往是理解曆史真相的關鍵。這本書讓我對“曆史”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的堆砌,而是由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在特定的時空下,所編織齣的復雜而又動人的故事。

評分

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更深入理解中國近代史的材料,而《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譚獻日記》無疑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對一位“近代人物”日記的想象。譚獻先生的筆觸,細緻入微地記錄瞭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個人的生活軌跡、思想變化以及與周邊世界的互動。我尤其驚嘆於他對於社會變遷的敏銳洞察力。在書中,我看到瞭他對新式教育的關注,對西方文化的吸收,以及對傳統價值觀的思考。這些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他作為一個在時代浪潮中的個體,如何去理解、去融入、去批判的真實寫照。他的日記,就像一個顯微鏡,讓我們得以近距離觀察那個動蕩變革的年代。我常常被他對於一些社會現象的評論所吸引,那種在看似平靜的文字中流露齣的深刻思考,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品味。這不僅僅是一本日記,更是一本關於時代精神的縮影,一本關於個人在曆史洪流中掙紮與前行的生動教材。

評分

我一直對那個充滿變革與衝突的時代感到著迷,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譚獻日記》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且寶貴的視角。與那些官方史書或者宏大的曆史論述不同,這本日記以一種非常個人化、也因此更加鮮活和真實的方式,展現瞭中國近代社會的點點滴滴。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人物交往的描寫,那種細膩的情感流露,那種微妙的權力關係,都仿佛躍然紙上。譚獻先生在日記中,不僅僅記錄瞭他自己的生活,也描繪瞭他所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人物,有的是當時叱吒風雲的政界人士,有的是纔華橫溢的文人墨客,也有的是默默無聞的市井小民。通過他客觀的觀察和真誠的記錄,我們得以窺見這些人在曆史大背景下的真實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理想與睏惑。這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曆史並非隻由少數偉人書寫,而是由無數個體的生命匯聚而成。

評分

我最近翻閱瞭一本名為《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譚獻日記》的書,雖然書名暗示瞭其內容,但實際讀來,給我帶來的震撼和思考卻是多方麵的,遠超我最初的預設。我一直對民國時期那些風雲際會的人物頗感興趣,總覺得他們的生活點滴,或許比宏大的曆史敘事更能觸及人性的真實。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窗口。譚獻,一個在曆史的洪流中並不算最為耀眼的名字,但他的日記,卻如同涓涓細流,緩緩滲透進那個時代的肌理。我尤其被其中對日常生活細緻入微的描寫所打動。早起時的天氣,與友人飲茶的談話內容,甚至對新式洋貨的初次接觸,都充滿瞭生動的細節。這些看似瑣碎的記錄,卻勾勒齣一個鮮活的個體,一個在時代變遷中努力適應、觀察、思考的普通人。他筆下的上海,不是報紙上那些光鮮亮麗的宣傳,而是充滿市井氣息的喧囂,是人情往來的復雜,是新舊思想碰撞的火花。讀他的日記,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和脈搏。我常常在想,如果每一個時代的普通人都能留下這樣的記錄,我們的曆史教科書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那些被忽略的細節,那些不為人知的喜怒哀樂,或許更能幫助我們理解曆史的厚重與復雜。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日記”這種形式的書籍並沒有太高的期待,總覺得會是零散的、不成體係的,更像是一個人的獨白,除非作者本身具備極高的文學天賦或者其經曆極其跌宕。然而,《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譚獻日記》徹底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這本書所呈現的,遠不止是一位人物的私人生活軌跡,更是一幅生動而厚重的曆史畫捲。譚獻的文字,雖然不乏個人的情緒和見解,但他作為一個身處關鍵曆史節點的人物,其觀察和記錄,無疑具有瞭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我特彆留意瞭他對當時政治局勢、社會思潮的評論,雖然不像官方史書那樣立場鮮明,但那種夾敘夾議、旁觀者清的風格,反而更能反映齣時代真實的復雜性。例如,他對於某個新政的看法,既有對前景的審慎樂觀,也隱含著對未知風險的擔憂。這種 nuanced 的錶達,正是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日記的連貫性,使得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思想的演變,看他在不同的事件和影響下,如何調整自己的認知和態度。這種動態的呈現,比靜態的史料更能讓人理解曆史人物的成長和選擇。

評分

獨掩疏櫳如病酒,捲簾又是黃昏後。

評分

今朝滯我江頭路。

評分

很好的書,想要很久瞭。

評分

細數總成殘夢,嘆都迷蹤跡,隻有留連。

評分

是不是麵對自己而寫作的,成為我們判斷日記純粹與真實的一個重要標準。從這個角度說,韓峰的日記從文體上說,是有價值的,因為他並沒有想到會公諸於眾。

評分

金縷麯 江乾待發

評分

【《廣篋中詞》二】葉恭綽曰:“如此方可雲‘清空不質實’。”

評分

譚獻,近代詞人、學者。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 今杭州市)人。同治六年(1867)舉人。屢赴進士試不第。曾入福建學使徐樹藩幕。後署秀水縣教諭。又曆任安徽歙縣、全椒、閤肥、宿鬆等縣知縣。後去官歸隱,銳意著述。晚年受張之洞邀請,主講經心書院。

評分

壓鬢釵梁金鳳小,低頭隻是閑煩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