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傳

段祺瑞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秀良 著
圖書標籤:
  • 段祺瑞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民國曆史
  • 政治人物
  • 軍事傢
  • 北洋政府
  • 曆史人物
  • 傳記
  • 中國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88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988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0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人物一生事跡真實、客觀,區彆於“戲說”與“演義”的人物傳記作品。
  ★對傳主身邊幕僚、傢族後人、身後榮辱等細節的梳理是特色。
  ★對傳主生活過的地方實地考察,采集瞭第一手的口述、迴憶資料,是本書的亮點。

內容簡介

  段祺瑞(1865—1936),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助袁世凱小站練兵,一舉成名,與馮國璋、王士珍並稱“北洋三傑”。民國後,曾六次主政,齣任陸軍總長、國務總理、中華民國臨時執政等。曆府院之爭、對德宣戰、擊破張勛復闢、聯手南方,始終堅持武力統一。“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段祺瑞的政治生命徹底終結。作者廣泛收集資料,博采諸傢學說,對段祺瑞“三造共和”等一生大事,作瞭詳盡的敘述,對其功過是非,提齣瞭自己的見解和評價。

作者簡介

  彭秀良,1968年齣生,河北省高碑店市人,現居石傢莊。獨立學者,研究方嚮為民國史、社會工作。著有《守望與開新:近代中國的社會工作》(河北教育齣版社,2010)、《王士珍傳》(中華書局,2013)、《一次讀懂社會工作》(北京大學齣版社,2014)、《馮國璋傳》(中華書局,2015)。

精彩書評

  ★彭先生此書,廣泛收集資料,博采諸傢學說,對段祺瑞“三造共和”等一生大事,作瞭詳盡的敘述,對其功過是非,提齣瞭自己的見解和評價,對其為官清廉,“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的“六不”戒條做瞭紹介,對“三一八”慘案後在犧牲者麵前長跪不起以及自此吃齋的訛傳作瞭辨正。讀後,收益良多,思考良多。
    ——楊天石
  
  ★馮大總統和段總理同屬北洋係,似乎可以同舟共濟,造福國傢,人們對此期望殷切,但是二人政治觀點殊異,由朋友變為對手,時生齟齬,情勢漸壞。對於如何統一南北,馮大總統贊同和平調解,而段總理主張武力徵服。
    ——顔惠慶

目錄

第一章 顛沛流離的青少年時代
段氏傢世
兩個“閤肥”
宿遷軍營
讀書逸聞
第二章 接受近代軍事教育
新式軍校
力學不倦
“北洋三傑”
赴德深造
第三章 追隨袁世凱
督練新軍
督辦軍學
兩次會操
江北提督
私恩厚重
第四章 在辛亥年的大潮中
臨危受命
兩次通電
陸軍總長
第五章 直接指揮的兩次軍事行動
廣宗剿“匪”
鎮壓白朗起義
第六章 反對帝製到底
貌閤神離
閉門謝客
調和西南
努力善後
第七章 實行責任內閣製
責任內閣
《臨時約法》
府院之爭
國會問題
第八章 努力實現對德宣戰
局外中立
國際關係
國內矛盾
剋服阻力
反復算計
現實利益
國際影響
參戰督辦
第九章 擊破張勛復闢鬧劇
光杆總理
徐州會議
馬廠誓師
法統中斷
第十章 無法實現武力統一的政治理想
南北分裂
武力統一
馮段鬥法
安福國會
理想破滅
第十一章 輸掉瞭所有本錢的直皖戰爭
南北議和
外交失敗
直皖分派
五天戰事
全盤皆輸
第十二章 臨時執政難有作為
天津會議
臨時執政
善後會議
五卅慘案
關稅會議
黯然收場
第十三章 悠閑的晚年生活
正道居士
癡迷圍棋
文學雅興
不忘政治
第十四章 躲避日本人的糾纏
離開天津
縱論國事
魂留申江
蓋棺暫厝
第十五章 段氏傢風與傢族後人
“六不總理”
妻妾子女
治傢嚴厲
傢族後人
第十六章 身邊幕僚的齣路
段氏幕府
“四大金剛”
大小“財神”
“國舅派”係
“太子派”係
其他幕僚
第十七章 身後榮辱幾度沉浮
毀譽參半
身後蕭索
“反動軍閥”
柳暗花明
附錄一 段祺瑞生平大事年錶
附錄二 段祺瑞小傳
附錄三 參考文獻
附錄四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似乎是2014年7月,河北的獨立學者彭秀良先生給我打來電話,說是他寫瞭一部《段祺瑞傳》,中華書局準備齣版,希望我寫一篇序。當時,關於北洋時期或北洋政府的討論正熱鬧,我雖然以十年時間主編過《中華民國史》中的一捲《北伐戰爭與北洋軍閥的覆滅》,但我執筆的是其中有關“北伐戰爭”的段落,對“北洋軍閥”,卻並沒有下過很深的研究功夫,屬於“半瓶子晃蕩”一類,很想讀彭先生的書,藉此補補課,對那段曆史進行再學習、再思考。
  段祺瑞(1865—1936年),安徽閤肥人。其祖父及叔父皆為淮軍將領。段本人於1885年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9年,被李鴻章派到德國留學兩年,學習軍事。迴國後被袁世凱調到天津小站新建陸軍,擔任炮隊統帶,兼隨營學堂監督,成為袁的親信,與馮國璋、王士珍並稱為“北洋三傑”。1905年,任新建陸軍第四鎮統製。辛亥革命時,派署湖廣總督,並任清軍第一軍軍統,兼領湖北前綫各軍。曾受袁世凱指使,率領北洋將領46人,通電“請立共和政體”,否則即“率全體將士入京,與王公剖清利害”。民國建立後,任陸軍總長。1915年年底,袁世凱稱帝,段錶示不擁護。1916年袁取消帝製,邀段齣任國務總理。1917年,張勛復闢,段組成“討逆軍”,於天津馬廠誓師反對。自1916至1918年期間,段祺瑞三次齣任國務總理,掌握國傢大權,是北洋政府內部的皖係一派領袖。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係大總統曹錕,段祺瑞齣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國傢元首)。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發生“三一八”慘案。同年4月,段祺瑞被馮玉祥驅逐下颱,退居天津,在日租界當寓公,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段祺瑞拒絕與日本人往來。1933年2月,移居上海,受到蔣介石的禮遇。1935年被任為國民政府委員,未就職。1936年11月2日因胃潰瘍在上海病逝,享年72歲。遺言稱:“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傢者,勿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
  彭先生此書,廣泛收集資料,博采諸傢學說,對段祺瑞“三造共和”等一生大事,作瞭詳盡的敘述,對其功過是非,提齣瞭自己的見解和評價,對其為官清廉,“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的“六不”戒條做瞭紹介,對“三一八”慘案後在犧牲者麵前長跪不起以及自此吃齋的訛傳作瞭辨正。讀後,收益良多,思考良多。
  多年來,對北洋政府、北洋人物,似乎早有定論,一言以蔽之,曰“軍閥”。自然,這是負麵評價,似乎將其“妖魔化”,一棍子打死瞭。本人一嚮主張:以實事求是為治史最高原則,有好說好,有壞說壞,愛之不增其美,憎之不益其惡。因此,我對於重新研究北洋史是贊成的,寄以希望的。然而,近年來,對北洋政府、北洋人物,似乎溢美之詞日漸多瞭起來。例如,有人說,北洋時期實行“市場經濟”,是中國民族資本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度民主的時期,更是言論最自由、結社最自由、輿論環境最寬鬆的時期;甚至說,北洋政府最大的成就當屬思想解放;還有人說,北洋政府是近代最偉大的政府,是在維護國傢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麵作齣過重大貢獻的政府;是最寬大、最有人性的政府,雲雲。在這些觀點麵前,我有點茫然。
  上述觀點,不是全無道理。例如:經濟學傢可以用數字說明,1920年之前,中國經濟如何以每年平均13。8%的速度嚮前發展;政治學傢可以用幾部憲法的遞嬗以及國會、總統府、國務院之間的關係,說明那個時期的民主發展程度;文化史學傢可以用社團、報刊的數字來說明那個時期的結社自由和言論、學術環境的寬鬆,等等。然而,我覺得,上述論者的最大缺陷是將“時期”和“政府”這兩個概念混淆瞭。隻要我們比較深入地研究以下的問題:哪些成績的取得是由於20世紀時代、潮流的影響和辛亥革命精神的承續?哪些社會進步是由於人民,包括知識界的奮鬥、努力和抗爭?當時政府和統治者的執政重點何在?他們提齣瞭哪些政策,其倡導和推動作用如何?北洋時期的中國發展和其政府政策之間是否存在,或存在著怎樣的因果關係?我相信,如果比較深入地研究瞭上述問題之後,也許我們對北洋政府和北洋人物的評價就會持平一些、允當一些。
  以上是我讀彭先生的書,瀏覽今人相關研究成果之後的一點感想,算是“序”。當然,再說一遍,我對北洋史研究不夠,可以說至今尚未入門,說錯瞭的地方,或應該說而沒有說到的地方,歡迎討論,歡迎批評。
  2015年4月2日—3日,急草於北京東城之書滿為患齋

風雨飄搖中的北洋巨擘:一段波瀾壯闊的軍政生涯 在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有一段由無數風雲變幻、權力更迭、理想破滅與堅韌支撐交織而成的恢弘畫捲。在這幅畫捲中,段祺瑞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名字與北洋軍閥的興衰、辛亥革命的餘波、乃至近代中國政治格局的演變緊密相連。他是一位軍人齣身的政治傢,以其強硬的作風、務實的態度和對國傢統一的執念,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史料,而是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深入挖掘段祺瑞這位北洋巨擘的內心世界與政治智慧。我們將從他早年的戎馬生涯講起,追溯他如何一步步在袁世凱的羽翼下成長,如何在北洋新軍中嶄露頭角,並逐步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實力。他不僅是一位軍事統帥,更是一位深諳政治運作之道的操盤手,他如何在中日甲午戰爭後,敏銳地捕捉到軍隊現代化的契機,如何通過建立陸軍速成學堂等方式,培養齣一批批忠誠於自己的骨乾力量,為日後掌握軍政大權奠定堅實基礎。 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中國曆史的轉摺點,也成為段祺瑞人生軌跡中的重要節點。在清廷搖搖欲墜之際,他如何審時度勢,率領北洋軍逼宮,成為推翻帝製的重要力量。然而,革命的勝利並未帶來真正的和平與統一,反而將中國推入瞭更加復雜的政治漩渦。段祺瑞如何在這種亂局中,以“鐵腕”形象齣現,試圖穩定局勢,維護中央權威?他與黎元洪、馮國璋等人的權力鬥爭,他如何在南北分裂的危機中,兩次齣任臨時執政府大總統,並力圖實現國傢統一?這些驚心動魄的政治博弈,都將在書中得到細緻的展現。 本書將重點剖析段祺瑞在“府院之爭”中的角色。彼時,總統與國務總理之間的權力衝突,猶如一場政治大戲,而段祺瑞正是這場大戲中最活躍的角色之一。他如何在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周鏇,如何利用其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一步步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主張“武力統一”,如何在他任期內得到體現?他如何與各種政治派彆打交道,如何平衡各方勢力,以求在動蕩的時局中找到一條齣路?這些都將是我們探索的重點。 更值得關注的是,段祺瑞在“一戰”期間力主對德宣戰,這一決策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將深入分析他做齣這一決策的戰略考量,以及這一決策對中國在國際舞颱上地位的影響。他如何派遣“勞工團”赴歐參戰,如何試圖藉此機會收迴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這些外交博弈與政治算計,都將一一呈現。 然而,曆史的洪流並非一成不變,段祺瑞的政治生涯也並非一帆風順。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洋軍閥集團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各種政治力量的角逐愈發激烈。他如何應對南方革命力量的挑戰?他如何麵對國內民眾的質疑與不滿?他最終選擇淡齣政壇,其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本書將力求還原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段祺瑞,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奮鬥、並最終作齣曆史選擇的個體。 本書還將深入探討段祺瑞的性格特點。他以“講道理”著稱,但其“道理”背後,是怎樣的政治理念與人生哲學?他的“有能力就用,沒有能力就不用”的用人原則,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又帶來瞭怎樣的影響?他與張作霖、吳佩孚等人的關係,是閤作還是對抗?這些復雜的人際關係,都將為我們理解他的政治生涯提供重要的視角。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段祺瑞晚年的生活。在他淡齣政壇之後,他的人生軌跡又是如何?他如何看待自己前半生的功過是非?他的晚年生活,是否與他年輕時的叱吒風雲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們也將試圖描繪齣他晚年思想的變化,以及他對國傢命運的最後一份期許。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呈現一位在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段祺瑞。通過對其軍事生涯、政治鬥爭、外交決策以及個人性格的深入剖析,我們希望能夠展現一個真實、復雜的段祺瑞,幫助讀者理解他在那個動蕩年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對中國曆史進程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記,更是對一個時代的迴顧,對一段波瀾壯闊的軍政生涯的深入解讀,是對近代中國復雜政治生態的一次全麵梳理。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段不平凡的曆史,以及其中那位不平凡的人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一度覺得這本書更像是為那些已經對段祺瑞和那個時代有一定瞭解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很多背景信息和政治術語需要反復琢磨,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書中對政治鬥爭的描寫,雖然詳盡,但往往缺乏生動的場景再現和人物對話,這使得那些復雜的權謀和博弈變得枯燥乏味,難以吸引人。我嘗試去想象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去感受人物之間的暗流湧動,但文字的描述過於平麵,缺少瞭那種畫麵感和戲劇性。總的來說,這本書在史料的梳理和事件的還原上做得相當到位,但如果在敘事技巧上能夠更具吸引力,例如加入更多的人物訪談、私人信件的引用,或者通過更具文學性的筆觸來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或許會更容易讓普通讀者産生代入感,進而被書中人物和故事所吸引。現在這樣,感覺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學術報告,而非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

評分

這本書,我讀完瞭,但說實話,感覺像是在讀一本被精心打磨過的曆史教科書,隻不過是關於一個特定人物的。從頭到尾,我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那種能觸動人心、讓我産生共鳴的東西。我知道書中肯定詳盡地記載瞭段祺瑞的一生,他的政治生涯、他的決策、他與那個動蕩時代的互動。但遺憾的是,這些信息如同流水賬般鋪陳開來,缺乏一種鮮活的生命力。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段祺瑞,一個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抉擇、甚至犯錯的真實個體。書中對他的動機、他的內心世界、他的個人情感的描繪,顯得尤為單薄。我試圖去理解他做齣某些重大決定時的考量,去感受他身處曆史十字路口時的彷徨,但這些都被一層厚厚的曆史敘述所遮蔽,讓我難以窺見其內在的脈絡。仿佛作者將他放在一個展櫃裏,仔細地陳列著他的“展品”,卻忘瞭在他身上注入靈魂,讓我能透過文字感受到他的呼吸,他的悲歡。盡管細節豐富,但整體讀來,我總感覺距離那個曆史人物太遠,像是在隔著一層玻璃觀察,而不是真正地走近他。

評分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史料的豐富性和考證的嚴謹性,這無疑是值得稱贊的。作者在收集和整理關於段祺瑞的史料方麵付齣瞭巨大的努力,使得書中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瞭權威性。然而,正是這種對史料的過度依賴,讓我覺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些沉悶。我期待的傳記,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羅列,更希望能夠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零散的史料編織成一個有邏輯、有情感的故事。書中對於段祺瑞的個人生活、他的傢庭、他的朋友、他的愛好等方麵的描寫,相對比較少,這使得我對他的瞭解僅限於他的政治身份。一個人物的完整畫像,需要多維度的展現,而這本書似乎將重點過於集中在政治層麵,忽略瞭其他可能同樣重要的方麵。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他作為一個人,一個在亂世中生存、在權力漩渦中掙紮的真實寫照,而不是僅僅關注他作為政治傢的一麵。

評分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感到一種疏離感,仿佛作者在用一種極其客觀、甚至是冷冰冰的筆觸來描繪段祺瑞。當然,曆史傳記需要嚴謹和客觀,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渴望在字裏行間捕捉到作者對這位曆史人物的個人理解和評價,或者說,一種情感的投入。這本書更像是對史料的堆砌和整理,對於段祺瑞的性格特點、他的人格魅力、甚至是他身上存在的爭議之處,並沒有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讀。我期待能夠看到作者是如何看待這位北洋時期的重要人物的,他是否認為段祺瑞是曆史的罪人,還是身不由己的時代的犧牲品?抑或是二者兼有?但書中對此的探討似乎非常有限,更多的是陳述“他做瞭什麼”,而很少去探究“他為何這樣做”以及“這樣做帶來瞭什麼更深遠的影響”。這就導緻瞭即使我讀完瞭厚厚的一本書,對段祺瑞的認識依然停留在錶麵,缺乏一種深度和層次感。他似乎成瞭一個符號,一個被曆史事件串聯起來的綫索,而不是一個真正鮮活的、有復雜內心世界的個體。

評分

通讀此書,我感覺作者在客觀呈現段祺瑞生平的同時,似乎有意迴避瞭對一些敏感或爭議性問題的深入探討。我知道曆史人物的評價是復雜的,尤其是像段祺瑞這樣身處民國動蕩時期的人物,身上必然會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書中對此的筆觸顯得尤為謹慎,很多時候隻是輕描淡寫地帶過,或者以一種相對保守的方式來敘述。我期待的傳記,能夠直麵曆史的復雜性,敢於提齣疑問,並進行閤理的分析和解讀,即使結論不一定能讓所有人滿意,但至少能夠引發讀者更深入的思考。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略顯不足,讓我覺得它在某些時刻,可能為瞭保持一種“中立”的姿態,而犧牲瞭其作為一本傳記應有的深度和批判性。它更像是在為段祺瑞“立傳”,而非真正意義上地“解讀”他。

評分

瞭解北洋曆史的一本好書,內容翔實,值得收藏。

評分

彭秀良這個係列總共有三本,全部收齊。

評分

瞭解一下當時的執政經曆,今年的百本閱讀計劃之一,希望能夠汲取到有益的知識!

評分

很好看的書,很喜歡。

評分

也算是民國的強人瞭,身上還是有許多當時很吸引人的地方

評分

寫的挺不錯的! 值得一讀!

評分

北洋三傑,軍事大傢……

評分

雖有翻案嫌疑,還算公正,多瞭一層瞭解。

評分

彭秀良這個係列總共有三本,全部收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