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黄永玉》一书,始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0年7月出版,在今年湖南美术出版社14卷本鸿篇巨制《黄永玉全集》出版之际,且迎来黄永玉先生九十华诞,《传奇黄永玉(增补本)》改为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增补本增加系统叙述黄永玉先生文学创作七十年的章节,四色彩印,精致大方,四百多幅历史照片和彩图,印制精美,更使此书成为一本值得长久珍藏的文化读本。
  黄永玉堪称中国才华横溢、具传奇色彩的一位艺术家。本书就是一本关于黄永玉传奇人生的真实记录。黄永玉的名字与不同的传奇紧紧联系在一起:湘西凤凰古城、十二岁开始八年江湖漂泊、小学毕业却成为艺术名家、“文革”中的猫头鹰“黑画风波”、电影《苦恋》的主人公原型、创造集邮奇迹的猴票、领设计风气之先的“酒鬼”酒瓶、九十高龄仍继续创作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在《收获》连载……
  著名传记作家李辉发挥其搜集和挖掘史料、档案的能力,将黄永玉与中国美术界将近七十年、特别是“文革”期间的风云变幻做了相当系统的叙述,对黄永玉传奇人生诸多方面作了首次披露。在书中,我们一次读到,早在1948年,上海左翼文化界就将黄永玉的木刻艺术与钱钟书的《围城》放在同一个刊物上进行批判,并将之与其表叔沈从文的批判相呼应;五十年代初,香港左翼文艺界继续对黄永玉进行批判,而他在自我检讨中又尽量辩解。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叙述了“文革”期间美术的风云变幻,从对齐白石、陈半丁、丰子恺、李可染等人猛烈批判,到1974年的“黑画事件”大批画家的“全军覆没”,作者以对大量“文革”小报的归纳整理,以对群体画家故事的叙述,使中国画的“文革”命运一次得到生动的呈现。于是,一个艺术家的传奇,也就成了中国美术史的一段传奇。
  李辉,《黄永玉全集:文学编》主编,黄永玉最信赖的传记作者。黄永玉在《黄永玉全集:文学编》自序中写道:“说到底还是要多谢李辉,天晓得他运用甚么神力找到我几乎一辈子材料。他简直不是‘人’!”
  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和老人聊天》、《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7年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散文家”奖项。
自序
在凤凰的日子
黄家传奇
凤凰,这个“古怪”的地方
浸染于美丽
小学,小学,你是如此灿烂
江湖行
这一双漂泊的脚
集美之美
踏歌而行
黑白之美
高山流水,远近之间
一九四八,上海的亮相与批判
在香港:指责与自辩
写电影的“黄笛”
一九四九,转折之际
拼贴风中碎片
必要的追寻
中央美院“画室制”首当其冲
黄胄——第一个被公开批判的“黑画家”
“黑画店”荣宝斋更名
叶浅予和他的日记
蔡若虹、华君武被推到前台
《美术风雷》与一次大会
“二流堂”这些人
丰子恺的窘状
张乐平和“三毛”形象
“美人画”沧桑
是非齐白石
中国画落叶飘零
追寻“黑画事件”始末
“黑画事件”之谜
福兮祸兮猫头鹰
大幕拉开
没有公开点名的猛烈批判
关键批示浮出水面
告别“浅薄可怕残忍的日子”
主题变奏七十弦
文学场景的历史呼应
尝试与沉寂:谁人能言得与失?
潜在写作:“小屋中摸索着未来和明亮的天堂
自觉与丰收:太阳下的风景
增补本跋
  就在此时,表兄结识了一位同样来自凤凰的姑娘——杨光蕙,凤凰苗乡得胜营人氏,任常德女子学校美术教员,后来担任教务长。这座学校是由一位姓蒋的夫人创办并任校长,蒋校长有位女儿,叫蒋冰之——后来以“丁玲”笔名而著称于世。
  表兄与杨姑娘恋爱了。表兄的这一感情进展,沈从文说得颇为生动形象:“表兄既和她是学美术的同道,平时性情洒脱到能一事不做整天唱歌,这一来,当然不久就成了一团火,找到了他热情的寄托处。”他还有这样的描述:
  自从认识了这位杨小姐后,一去那里两人必然坐在大风琴边,一面弹琴一面谈情,我照例站在后门前去欣赏市景,并观观风。到蒋老太太来学校时,经我一作暗号,里面琴声必忽然弹奏起来,老太太却照样笑笑的说:“你们弹琴弹得真热心!”表示对于客人的礼貌,客人却不免红脸。因为“弹琴”和“谈情”字音相同,老太太语意指什么即不大分明。
  (《一个传奇的本事》)
  其间,更有趣的事情是沈从文成了为表兄代写情书的人。
  每天回到客栈,表兄就朝沈从文不停作揖,恳请他为自己向杨姑娘代笔写信。沈从文在湘西从军期间,曾是长官的文书,代为起草文件,偶尔还为人书写碑文。当读到这篇《一个传奇的本事》时,我们方知他还是表兄的情书代写者。谁想到,在一九二三年前往北京闯荡社会走进文坛之前,他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开始了文学写作的预习。
  沈从文回忆说,表哥对他所代写的情书颇为赞赏:
  两人回到客栈时,表哥便一连丢了十来个揖,要我代笔写信,他却从从容容躺在床上哼曲子。信写好念给他听后,必把两个大拇指翘起大摇着,表示感谢和赞佩。
  “老弟,真好,可以上报!”
  (《一个传奇的本事》)
  表兄说得不错,几年之后,他所欣赏的表弟真的成了文坛的新星。就这样,两个相爱的凤凰人,在另一个凤凰人的帮助下,进行着浪漫的爱情。
  一九二三年,沈从文离开常德,独自一人前往北京,开始他的文学之旅。而他的表兄依然留在常德,继续他的爱情。很快,也在同一年,黄与杨姑娘在常德结婚。可惜的是,他们之间的情书没有保留下来,不然,该是他们送给孩子的多好的见面礼!
  第一次遇险
  一九二四年八月九日(农历甲子年七月初九),黄玉书和杨光蕙的第一个孩子在常德出生,起名黄永裕——一九四六年,沈从文建议黄永裕以“黄永玉”为笔名。这个笔名沿用至今,其原名倒不大为人所知了。
  在黄永玉出生几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了凤凰。后来将证明,父母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它使开始成长的黄永玉,从襁褓起就有了亲近凤凰土地、汲取凤凰灵气的可能。他的一生,将永远与故乡凤凰连在一起。
  襁褓中的黄永玉在第一次返回故乡的途中,便经历了一生的最初传奇。
  船出常德,溯沅江而上,进入桃源境内,在狭窄河道上行驶。行至一处山间,父母忽然听岸边有风声,说马上就有土匪来抢孩子绑票。船赶紧靠岸,父亲将黄永玉塞进一个大树洞,母亲则用锅烟抹抹脸,假扮船妇。不一会儿,土匪追来,上船打量一番,问是否看到一对带小孩的夫妇。母亲害怕得不敢做声,只是用手指指下游。土匪们叫喊着往下游追去:“快走,那个孩子能值三百大洋。”父母吓得紧揪着心,既怕孩子被虫咬,又怕孩子叫出声。
  土匪走了,母亲赶紧跑到树洞前,只见婴儿安然无恙,没事一般自顾自地在那里笑着啃手指头。悬着的心这下子才放下来。
  故事几似虚构,但却真实地发生在黄永玉身上。河水澄碧,夹竹林青翠,鸟鸣悦耳。多么令人陶醉、幽静的景致。但土匪的闯入——多么突出地带有当时湘西的特色——打破了这片安宁和悠然。
  或许,可以把第一次传奇,看作他的人生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暗示:未来的日子里,他注定要在美丽与丑陋、安宁与动荡的世界开始他的人生,而他永远是自己的主宰。
  后来的黄永玉正是在这样的世界中走到今天。八十多年人生,漂泊、动荡、坎坷;丰富、刺激、充实;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俗大雅……诸多反差强烈对照鲜明的生命元素与性格色彩,在他的生活与艺术中呈现。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值得体味,值得挖掘。
  一个人传奇的开篇由此翻过。黄永玉走进凤凰,将在凤凰走过人生最初的十二年,然后,再朝外面的世界走去,朝未来的岁月走去。
……
  自序
  李辉
  最初产生为黄永玉先生写传的念头,远在二十年前。
  一九八九年清明时节,应黄先生之邀,随他一起前往凤凰古城,遂有了我的第一次湘西行。那一年,我三十出头,他六十五岁。
  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沈从文,我们一路上谈得最投机的也是沈从文。说得兴致来了,他说,我们找个充足时间,按照沈从文早年漂泊的路线,再在湘西泛舟漫游。他画画,我写文章,然后一起出本书。后来知道,他同不少人都这么兴致勃勃地提议过,可见他对这一构想一直情有独钟。当然,构想终归是构想,实现已不可能。岁月荏苒,水流不再,即便真的实施,行走与感觉,想象中的浪漫恐怕也未必尽如人愿了。
  就在此次凤凰同行期间,我走进位于白羊岭的黄家小楼,听黄先生讲述沈从文一九八二年最后一次故乡行时住在这里的故事。我临走的前一天,我们改了话题,这一次是听他讲述自己儿时的凤凰记忆。于是,我的笔记本上,有了《传奇黄永玉》写作的第一次采访记录。
  记得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下午,绵绵阴雨中,清明时节的凤凰仍有寒意。
  没想到,过了二十年,我才写出了这本书。其实,《传奇黄永玉》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传记,它更像一本介乎于传记与评传之间的散记。或以故事叙述为主(缺少史料印证的早期生活),或基于史料的发掘来解读传主与某一具体人物的关联(如与沈从文、汪曾祺的交往),或借传主的故事进而展开对某一时期美术界整体的考证与叙述(如“文革”美术风云的碎片拼贴)。从时间上看,所描述的黄老生平与创作,集中在一九二四至一九七六年之间。从这一点上说,本书应是《传奇黄永玉》的第一卷,而一九七六年之后的生平与创作,应是下一卷的主要内容。
  从传记写作的角度来说,下一卷的写作可能更有挑战性,也更有历史分量。在此后三十多年时间里,随着黄永玉艺术与文学创作的进一步深入与拓展,随着其文化地位的日益重要,随着当代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随着他与朝野关系的交错起伏,随着他的性格的复杂性与在雅俗之间的游弋,值得描述的内容显然会越来越多——以他为主人公原型创作的电影《苦恋》的批判风波;猴票设计在集邮界引发的轰动和酒鬼包装设计的开创性意义;他在政治风云变幻中的激情迸发;他与一些艺术家之间的个人恩怨凸现出背后的历史风云和性格冲突;绘画之外他在诗歌、小说、散文创作上获得的殊荣和产生的影响力……
  一切有待日后的再叙述。
  二○○九年夏天,黄永玉创作了一幅纸本重彩画《荷》,这也是他迄今为止创作的最大一幅作品:长五米,高六米。黄永玉以痴爱荷花、善画荷花而著称,故将北京郊区寓所命名为“万荷堂”。画这幅《荷》,费时一个多月,他每日自己操作电动起落架,站在高高的平台上,画金色阳光下满池灿烂无比的荷花。起落之间,哪里像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
  即将走进八十六岁的黄永玉,激情迸发,极富创造性。他大胆而独具匠心地在画纸的右上角,留下一圈白色作为太阳。阳光由白而明黄、而橘黄、而淡黄,然后漫天红色。以白色为太阳,阳光顿时明亮而辉煌,远比通常以红色画太阳更为生动,更有视觉的冲击力。同时,这一处理,在构图上使太阳与下方荷塘景象相交融,并形成轻与重、空灵与浓烈的艺术呼应。满池荷叶、荷花、浮萍、水草,错而不乱。黄永玉近年来酷爱斑斓色彩,突出重彩效果,这一次,画巨幅荷花,内心似有更猛烈的艺术冲动,使他几乎走到了尽兴挥洒色彩的极端。每一种色彩的选择,每一处细节的点染,既与以往风格相衔接,又因画面的巨大,而增加了色彩的层次与色块的呼应。画面整体效果气势恢弘,粗犷而富有张力,局部则又构思缜密,笔触细腻,就是在这种风格的呼应与渗透中,显出画家的艺术活力。
  画过多少次荷花,恐怕这一次,黄永玉才尽兴画出了他对荷花的全部色彩的想象。这想象,因印象而来,也因梦而来。“我的魂都在里面了。”站在画前,黄永玉动情地告诉我。
  “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谈到人生时黄永玉常爱引用这句诗。
  阳光下,每个人的一切都将被照亮。
  写于二○○九年十月,北京
买这本书之前,我对黄永玉先生的了解仅限于他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漫画和作品,总觉得他是个“老顽童”,无拘无束,妙语连珠。收到《传奇黄永玉(增补本)》后,迫不及待地翻开,原以为是又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却惊喜地发现,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这位艺术巨匠内心深处更为复杂、更为深邃的世界。书中的文字,或是有力,或细腻,或戏谑,或沉思,都仿佛是他本人在耳边低语,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他早期经历的描写,那种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不屈,那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我对“传奇”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并非生来就站在顶峰,而是经历了一路的跌跌撞撞,用汗水和泪水,用智慧和勇气,一点点垒砌起属于自己的艺术丰碑。书中不回避他生命中的坎坷,反而将这些磨砺视为铸就其独特个性的基石,这一点非常打动我。感觉不像是读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书,更像是读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一个时代的缩影,充满了力量和启迪。
评分我对黄永玉先生的了解,一直以来都停留在他的艺术作品和一些公开的访谈中,总觉得他是个充满才华的“异类”。《传奇黄永玉(增补本)》这本书,则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很独特,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而是更像一种碎片化的拼贴,将他不同时期的文字、回忆、感悟,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充满了黄永玉先生特有的幽默感和智慧,即使在谈论严肃话题时,也常常带着一种戏谑的调侃,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也能感受到他深藏不露的思考。他对于艺术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感悟,常常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我特别欣赏他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不盲从,不媚俗,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清醒和独立。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独到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之门,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也看到了人生的多种活法。
评分在我看来,《传奇黄永玉(增补本)》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自由、关于创造力的思考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黄永玉先生是一个多么丰富而立体的个体。他既有艺术家特有的敏感和才情,又有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洞察。书中那些关于他创作的艰辛、他对艺术的坚持、他对生活的感悟,都充满了力量和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感受到他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环境。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色彩,即使是描绘困境,也带着一种乐观和坚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艺术追求,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传奇,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永不止息的创造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不仅在于他们的作品本身,更在于他们对生活、对世界所持有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而《传奇黄永玉(增补本)》恰恰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并非一味地赞美,而是以一种更加写实、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勾勒出黄永玉先生的形象。我被其中一些零散的片段深深吸引,比如他对人性的观察,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以及他对于艺术创作过程的阐释。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有着独立的思考和鲜明的立场。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随笔,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他与家人、朋友之间交往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到他温情的一面,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真实情感流露。这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不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与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何为真正的“大家风范”。
评分每次阅读《传奇黄永玉(增补本)》,我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次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他创作理念的部分。他对于“玩”的理解,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对于“自由”的追求,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一直以为艺术家总是要背负沉重的使命感,追求宏大的叙事,但黄永玉先生的作品和他的言论却告诉我们,有时候,最真挚的创作源泉,恰恰来自于内心的纯粹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仿佛是用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心去观察世界,用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创作,却能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书中那些对自然景物、对市井生活、对人生百态的描绘,都充满了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的朝气。我喜欢他那种不拘一格的风格,不被任何条条框框所束缚,只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让我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束缚,也许,我们也应该尝试放下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去拥抱更自由、更纯粹的生活方式,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书买的多 集体和个影评价一下吧 物流给力 可惜有的书很脏 不过总体而言很满意
评分还没看呢,帮朋友买的
评分书买的多 集体和个影评价一下吧 物流给力 可惜有的书很脏 不过总体而言很满意
评分好书,自己很喜欢,物流超快。
评分为了黄老师买的!很喜欢!!!!!!!!
评分很棒的一本书!包装完好!发货速度也特别快!这个必须要赞的!后面又有书可以看了!Yeah!
评分好、快。
评分李辉著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传奇黄永玉(增补本),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传奇黄永玉一书,始由人民日报社于2010年7月,在今年湖南美术社14卷本鸿篇巨制黄永玉全集之际,且迎来黄永玉先生九十华诞,传奇黄永玉(增补本)改为湖南美术社。该增补本增加系统叙述黄永玉先生文学创作七十年的章节,四色彩印,精致大方,四百多幅历史照片和彩图,印制精美,更使此书成为一本值得长久珍藏的文化读本。,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黄永玉堪称中国才华横溢、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艺术家。本书就是一本关于黄永玉传奇人生的真实记录。黄永玉的名字与不同的传奇紧紧联系在一起湘西凤凰古城、十二岁开始八年江湖漂泊、小学毕业却成为艺术名家、文革中的猫头鹰黑画风波、电影苦恋的主人公原型、创造集邮奇迹的猴票、领设计风气之先的酒鬼酒瓶、九十高龄仍继续创作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在收获连载著名传记作家李辉发挥其搜集和挖掘史料、档案的能力,将黄永玉与中国美术界将近七十年、特别是文革期间的风云变幻做了相当系统的叙述,对黄永玉传奇人生诸多方面作了首次披露。在书中,我们第一次读到,早在1948年,上海左翼文化界就将黄永玉的木刻艺术与钱钟书的围城放在同一个刊物上进行批判,并将之与其表叔沈从文的批判相呼应五十年代初,香港左翼文艺界继续对黄永玉进行批判,而他在自我检讨中又尽量辩解。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叙述了文革期间美术的风云变幻,从对齐白石、陈半丁、丰子恺、李可染等人猛烈批判,到1974年的黑画事件大批画家的全军覆没,作者以对大量文革小报的归纳整理,以对群体画家故事的叙述,使中国画的文革命运第一次得到生动的呈现。于是,一个艺术家的传奇,也就成了中国美术史的一段传奇。,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就在此时,表兄结识了一位同样来自凤凰的姑娘——杨光蕙,凤凰苗乡得胜营人氏,任常德女子学校美术教员,后来担任教务长。这座学校是由一位姓蒋的夫人创办并任校长,蒋校长有位女儿,叫蒋冰之——后来以丁玲笔名而著称于世。表兄与杨姑娘恋爱了。表兄的这一感情进展,沈从文说得颇为生动形象表兄既和她是学美术的同道,平时性情洒脱到能一事不做整天唱歌,这一来,当然不久就成了一团火,找到了他热情的寄托处。他还有这样的描述自从认识了这位杨小姐后,一去那里两人必然坐在大风琴边,一面弹琴一面谈情,我照例站在后门前去欣赏市景,并观观风。到蒋老太太来学校时,经
评分经历很多,人生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