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部林散之年谱,林老一生挚友的后人邵川先生历时十年的记录
 详尽、忠实、完整地记录一代草圣的艺术人生
 初见林散之书法,启功竟脱帽三鞠躬。林老在黄宾虹高足中实为仅见——傅雷
  
  
      内容简介
       《林散之年谱》逐年逐月记录了林散之先生从出生到逝世九十余年的生命历程,详细记述了林老求学、交游、创作等的经历,对林散之先生的艺能做了全面的扫描和记录,资料详尽扎实,对于研究者、收藏者全面认识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才华,完整了解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创生命,深入认知中国当代美术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典藏价值。
     精彩书摘
     “大祖父林成兴十八岁投军,在军中结义兄弟九人,龄最小,人称'林老九',赐巴图鲁,封建威将军,驻大同镇守雁门三关。以威猛刚介遭仇家暗杀,殒于任所,归葬祖籍乌江七棵松老茔。(《清明上坟诗》:'同治中兴忆伯父,干城之器力如虎。节制三关居雁门,出入严卫巴图鲁。'《江上诗存·卷十六1944-1945年》)”我们的祖父和二祖父林成璧是双胞胎,祖父天性诚厚,无意功名,又不善理庶务,惟以读书消遣。 
  祖父先娶黄氏,早亡,遗有二女。后于三十五岁时续娶和县名门吴氏女,就是我们的祖母。婚后第二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祖母在江家坂大宅首胎生下我们的父亲。时祖父已三十六岁,中年得独子,举家欢欣。 
  “大祖父在任上,家政由二祖父成璧掌管。大祖母带着一个儿子住江家坂宅。二祖父有三个儿子,整个大家庭有三十多口人。”[注]蒲圩,属江苏省江浦县林山乡,距乌江大桥之北三华里。林山乡位于县境西南,南临长江,西至驻马河,与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邻,总面积57.2平方公里。 
  七棵松老茔,位于和县乌江镇百姓塘村前山洼,古云:“前山洼,前山洼,青天白日鬼打架。”距乌江镇西北五华里。 
  林成璧有三子一女,长子林以韩(介存、浩存),次子林以濡(静泉),女名不详,排行为二姑。三子不详。 
  由于林成兴遗留之子早亡,因此林成璧长子林以韩成为长兄,林以濡为仲兄。(林散之《秋怀十二首》云:“我家有长兄(林介存),古道尚真朴。仲兄字静泉(亡兄林以濡,行二)娟娟绝可怜。”)林成璋有子女五人,长女为大姑(林散之姐夫范期仁之妻),二女为三姑,林散之的两个妹妹为四姑、五姑(林以霞);整个大家庭有三十多口人。林散之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五,遂呼“小五子”。后来人们又尊称他为“林五先”即“林五先生”的简称。 
  一八九九一一九○二清·光绪二十五年一二十八年二岁一五岁自三岁始,喜案头涂鸦。五岁能对物写生,喜塑泥人。患中耳炎,致左耳微聋,遗疾终身。一九。三一一九一。清·光绪二十九年一宣统二年六岁一十三岁人村塾读书,取名“以沃”,寻改“以霖”。课余喜作画自娱。能为村邻书写春联,字体端正有楷法。 
  【按】《诗稿自序》:“余少也钝,六岁入塾,读《毛诗》三年不能卒业。然于盛唐诸家诗,心窃好之,好而读,读而爱心生。师授以唐诗三百首,喜而藏之,无事即吟,久之成习。又授沈约四声之法,并教以属对,先一字、五字、七字,从此粗知诗之所以为诗矣。”(1978年7月20日)在一亲戚家墙上画一条丈余长的大驴。 
  【按】林筱之《林散之轶事·一、何时成器》:“我的父亲十二岁那年,有位干爸爸叫庆老五,家住乌江庆家窑村,一天,其子结婚喜气临门,他家室内外,锅上灶下,粉刷一新。我的祖父母到亲家去参加婚礼,祖父执意不肯带儿子去,嫌他顽皮,要他在家攻读诗书。父亲吵闹不休,跟前跟后,祖母心软,就说:'不要闹,我带你去就是了。'当时农村惯例,至亲都是结婚正期前一天上门吃'贺号'酒。庆府内外,热闹极了。时已初更,客人睡去,此时庆府非常安静,独有我的童年的父亲若有所思,不肯入睡,他轻轻地取了瓦工绘制锅灶用的黑灰,站上桌子,用刷把在堂屋粉白粉白的墙上画了一头肥壮的大黑驴。它精神抖擞,奔叫若狂,似乎也在为新郎助兴。画成后,自我欣赏一番,洋洋得意。时已午夜,这才扪头睡去,不知东方已白。清晨,主客起床,一见墙上这条驴,真是有气的有笑的,这个说:'谁画的画,画活了!'那个说:'画得精神。'也有人说:'人家喜事,这是谁在过不去!'主人庆老五也被弄得啼笑皆非,一查问是十二岁的干儿子画的,说也说不得,骂也骂不得,把我的祖父母气坏了。主人只好一边安排当天的迎亲杂务,一边急急找瓦工把这方墙重新粉刷,忙了半天,才算完工。这一次回家后,父亲被罚了跪,还被祖父狠狠责打了一顿,并向父亲说:'我这一房只有你这一个儿子,将来顶门立户,全倚靠你,你这样顽皮不争气,真气死我了!你何时成器!何时成器!!'我的祖母护着跪在地上的父亲,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小五子(我父亲的乳名),以后改啦!好好读书,要争气……'我的父亲也不知是打的疼,还是悔恨自己,只是含泪跪泣,不出一言。”(《扬子晚报》 
  ……      
前言/序言
     2003年南京市政协H{版《金陵书坛四大家》,有林散之书艺系年,对林老生平艺术活动等作分年简述。唯资料尚觉不足,未能全面概括林老一生事迹。今邵川先生广访林老生前亲朋好友,大量收集有关材料,作较详尽之年谱,汇为一集,得三十万言,为后人了解林老一生文艺活动事业和为艺术而奋斗的精神起着指点作用。邵川是林老家乡密友邵子退老之孙,幼承家学,更得林老指导,对林老有很深的感情。此次为林老详编年谱,工作极为认真投入,务求每事都有确凿依据。此集诚为研究林老学术的重要资料书,其出版必有利于林老艺术之进一步弘扬,谨为序。     
				
 
				
				
					《林散之年谱》(2016中国好书)图书简介  《林散之年谱》是一部旨在全面、深入展现中国现代书法巨匠林散之先生艺术人生轨迹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考证精神,翔实的史料文献,清晰的时间脉络,系统地梳理了林散之先生从出生到逝世的生命历程,以及贯穿其一生的艺术创作、思想变迁、师承交往、社会活动等重要方面,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生动、真实的林散之。  一、 梳理生命轨迹,再现艺术历程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以饱含敬意的笔触,勾勒出林散之先生早年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林散之,原名林忠,字散之,号散老人,1928年赴上海,1931年起从事书法教学。他的少年时代,正值晚清民国交替之际,社会动荡,信息传播方式与今日大相径庭。本书详细考证了林散之先生的出生年月、籍贯、家族背景,以及其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学熏陶。这些看似零散的个体生命信息,却是理解他日后艺术道路的起点。  随着岁月的推移,本书将笔触聚焦于林散之先生青年时期的重要转折点。包括他何时开始系统学习书法,其早期临池的师承关系,以及他对帖学的初步探索。书中大量引用了当时的书信、日记、手稿等珍贵史料,力求还原彼时彼刻的林散之,在艺术道路上的求索与迷茫。例如,在民国时期,书法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帖学面临着来自碑学兴起的冲击,而西学东渐也为艺术带来了新的视角。林散之先生如何在这种复杂的艺术环境下,确立自己的艺术方向,本书将逐一细致地展现。  本书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对林散之先生艺术生涯高峰期的详细记录。从他中年以后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书坛声名鹊起,到其晚年荣膺“中国现代书法巨匠”的称号,本书都做了细致的梳理。这其中包括了他重要的艺术创作年代,代表作品的问世过程,以及这些作品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影响。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如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作品、手稿、印章等,辅以翔实的文字解读,让读者得以近距离感受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 挖掘史料文献,还原历史真相  《林散之年谱》之所以能够呈现如此丰富的内容,离不开作者团队严谨细致的史料挖掘与考证工作。本书的材料来源极为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官方文献与档案: 如民国时期各类出版物、政府档案、教育部门资料等,为考证林散之先生的生平事迹提供了基础性的信息。    私人收藏与家藏: 林散之先生的后人、亲友以及众多收藏家手中保存的大量书信、日记、手稿、照片、画作等,为本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私人文献往往能透露出许多官方文献无法触及的细节,如生活中的点滴、创作中的思考、与人交往中的情感等。    报刊杂志与出版物: 当时各类报刊杂志上关于林散之先生的报道、评论、展览信息等,不仅记录了他的艺术活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他的评价和认知。    学术研究成果: 梳理和借鉴前人关于林散之先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考证与深化。    口述史料: 通过对曾与林散之先生有过交往的老艺术家、学生、亲友等进行访谈,搜集鲜活的口述回忆,力求补充和印证文献资料。  本书的作者团队在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史料时,始终坚持“史料为王”的原则,对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都进行严格的考证与比对。在可能出现争议或多种说法之处,本书也会如实呈现,并对考证过程进行必要的说明,展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三、 展现艺术思想,揭示创作规律  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散怀抱”、“写胸中逸气”而著称。本书在梳理其生命轨迹的同时,也深入剖析了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规律。     师承与创新: 林散之先生的书法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本书将详细梳理他受唐代颜真卿、宋代苏东坡、明代王铎等大家影响的痕迹,以及他如何从中汲取营养,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关于他对颜体“大节”与“筋骨”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行草的“气韵”与“风神”。    笔墨之道: 林散之先生在用笔用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本书将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探讨他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提按顿挫,来营造出书法作品的丰富层次感和动感。他提出的“以草书之笔写行书”等艺术主张,也将得到深入的阐释。    诗文与书法: 林散之先生不仅是杰出的书法家,也是一位富有才情的诗人。本书将探讨他的诗词创作如何反哺其书法艺术,以及他如何将诗意融入笔墨之中,达到“书为心画”的艺术境界。    时代背景与艺术追求: 在不同历史时期,林散之先生的艺术追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本书将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分析其艺术思想的演变,以及他对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四、 呈现交往圈层,勾勒艺术生态  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交往圈层。本书不仅关注林散之先生的个人艺术成就,也致力于展现他与同时代其他重要艺术家、学者、文化名人的交往。     师友关系: 书中将详细记录林散之先生与吴湖帆、沈尹默、张大千、谢稚柳等著名书画家的交往,以及他们之间的艺术切磋与思想交流。这些交往不仅丰富了林散之的艺术视野,也促进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    学生与传承: 作为一位诲人不倦的师者,林散之先生也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本书将梳理他的教学经历,以及他对学生的指导与影响,展现艺术的传承脉络。    社会活动: 除了艺术创作,林散之先生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如艺术展览、学术会议等。本书将记录他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他对艺术普及和发展的贡献。  五、 价值与意义  《林散之年谱》的出版,对于学界和广大书法爱好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填补研究空白: 填补了林散之先生生平研究在详实度与系统性上的空白,为研究中国现代书法史提供了一部重要的学术参考。    还原艺术大师形象: 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林散之先生,理解其艺术成就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传承书法艺术: 通过对林散之先生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的深入解读,有助于当代书法家和爱好者从中汲取营养,传承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    弘扬传统文化: 展现了林散之先生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助于激发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以严谨的态度,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林散之艺术人生画卷。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展现中国现代书法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力作。阅读《林散之年谱》,仿佛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笔尖流淌的智慧与激情,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