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论

中国书法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喆民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史
  • 中国书法
  • 书法理论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文化艺术
  • 历史
  • 学术研究
  • 字体学
  • 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1047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176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史论》为著者近三十年在海内外讲课、讲演的讲稿和已发表过的论文专辑,包括书法通史、学书要领、法书鉴赏及其对外影响等专题论述所用图版选自古代陶瓷、砖瓦、铜器、竹木简、摩崖、碑帖、信札、墨迹,其中不乏罕见的珍品以及先师们的教言妙诀与作者本人的心得体会:可供书法艺术的研习者借鉴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
第一节 关于我国文字起源的传说与古陶早期文字的出现
第二节 我国文字的“六义”
第三节 “汉字起源于西方”的谬说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
第一节 传说中的夏代蝌蚪文字和《禹王碑》
第二节 商代的甲骨文字
第三节 商周青铜器与陶器上的文字
第四节 周代的石鼓文——籀文(大篆)
第五节 书学教育的肇始——“书艺”

第三章 春秋、战国、秦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玉、石盟书与竹简、铜剑的铭文
第二节 战国缯帛书、木牍及陶器、玺印文字
第三节 秦代的碑刻文字——“小篆”
第四节 秦代砖、瓦、权量和诏版、印玺文字
第五节 秦代竹简与“八体”书法

第四章 汉代
第一节 帛书、砖瓦上的隶书
第二节 铜器、印章和陶器上的铭文
第三节 众说纷纭的“八分”
第四节 独具一格的“章草”与“飞白”书
第五节 群星争璨的碑碣与摩崖书法

第五章 三国、两晋时期
第一节 变态无穷的今草
第二节 非草非真的行书
第三节 当世名家及其书法
第四节 号称“书圣”的王羲之书法
第五节 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的书风
第六节 著名的碑刻文字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别树一帜的造像、墓志、写经和摩崖、碑刻书法
第二节 南北书派的时代特征与“北碑南帖说”的滥觞

第七章 隋代
第一节 著名碑刻与时代风格
第二节 智永书法及其代表作——《真草千字文》

第八章 唐代
第一节 初唐书法和欧、虞、褚、薛四家
第二节 颜真卿、李邕的楷书及行书
第三节 张旭、怀素的狂草
第四节 以李阳冰、韩择木为代表的篆隶书
第五节 柳公权的书法与晚唐衰颓的书风
第六节 唐代诗人的书法

第九章 五代十国
第一节 杨凝式的崛起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节 《澄心堂帖》与《升元堂帖》的集刻

第十章 宋金时期
第一节 北宋四家的书法
第二节 “帖学”与“金石学”的勃兴
第三节 新颖书体及其他书家
第四节 金代名家——任珣、王庭筠、党怀英的书法

第十一章 元代
第一节 赵孟□、鲜于枢的楷书、行书
第二节 邓文原、康里巎巎的章草与其他诸家书法

第十二章 明代
第一节 明初“三宋”“二沈”与解缙、宋克的行草书
第二节 独树一帜的“茅草书”与能书善画的江南诸家书法
第三节 晚明四家: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邢侗
第四节 其余各家与刻帖

第十三章 清代
第一节 王铎、傅山的行草书
第二节 以邓石如、伊秉绶为代表的篆、隶书法
第三节 “馆阁体”的流行及中期名家:刘墉、永瑆、翁方纲、铁保
第四节 其他名家与郑燮、金农的特异书法

第十四章 民国时期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代表书家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书林妙手

附录(各篇标题墨迹均为著者自书)
附录一 书法进阶
附录二 中日书法艺术的交流
附录三 漫谈智永《真草千字文》
附录四 闲话行书与草书
附录五 悲鸿先生谈书法
附录六 声华称健笔 洒落富清神
附录七 文彩风流今尚存——缅怀溥心畬先生
附录八 汉代书法艺术浅识(上、下)
附录九 书贵瘦硬方通神——纪念罗复堪先生
附录十 中国古陶瓷与书法艺术
附录十一 傅山书《丹枫阁记》的鉴赏
附录十二 智永怀仁二帖重议
附录十三 磁州窑书法欣赏
附录十四 古代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
后记
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为您提供一份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中国书法史论”完全无关,侧重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以确保内容的详实性与专业性。 --- 《失落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书与神祇的低语》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主要指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及亚述时期)的文化、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及其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楔形文字的专著。它不仅梳理了公元前四千纪至公元前一世纪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更致力于揭示刻写在泥板上的文字如何塑造了人类最早的城市文明、法律体系乃至宇宙观。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五大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生动的古代近东图景。 ---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与河流的馈赠 (约300字) 本部分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地理环境的独特之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双重滋养。我们将追溯人类定居的早期阶段,从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向早期的城邦(如乌鲁克、乌尔)过渡的复杂社会变革。重点分析灌溉农业如何催生了剩余产品,进而导致了复杂的社会分工和早期的国家形态。 随后,我们将详细考察苏美尔文明的诞生及其独特贡献:城市规划、神庙建筑的初级形式,以及最重要的,文字的起源。这里,我们不谈任何东方艺术或哲学,而是聚焦于“经济需求如何驱动了书写系统的诞生”——从早期的数字记账符号,到成熟的楔形文字雏形,细致描绘了泥土如何成为文明的永恒载体。 第二部分:楔形文字的密码与知识的传承 (约400字) 这是全书技术性最强,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楔形文字,这种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书写体系,并非单一语言,而是一种被广泛借用的“书写技术”。本书将深入剖析其符号系统的演变:从象形符号到表音、表意、限定词(Determinatives)的复杂结合。 我们将详尽介绍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包括古巴比伦语和亚述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并附录关键的转写对照表。更重要的是,本书将侧重于泥板的制作与保存过程。泥板如何被制模、如何被书写(使用芦苇笔而非毛笔)、干燥与烧制,以及它们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被意外地保存下来(例如,被焚毁的城市反而因泥板被“烤硬”而得以留存)。 通过解读大量出土文献,我们将重现古代抄写员(Scribes)的日常生活和严苛的学徒制度,探讨知识分子阶层在神权与王权交替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律法、史诗与王者的叙事 (约450字) 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和文学是研究其社会伦理的核心窗口。本部分将聚焦于几部划时代的文本。 首先是汉谟拉比法典。我们不将它视为简单的“法典”,而是将其置于其颁布的政治背景中——一个统一帝国的建立与巩固。我们将逐条分析其中关于财产、婚姻、债务和人身伤害的规定,探讨“以眼还眼”原则背后的社会阶层差异,以及它如何确立了古代近东的司法先例。 其次是文学领域,尤其是著名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本书侧重于分析史诗中“对死亡的恐惧”、“对不朽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通过对不同版本泥板的比较研究,展示了史诗在不同历史时期(从苏美尔早期传说到阿卡德帝国晚期)如何被修改和重构,以适应新的政治和宗教需要。此外,我们还将涉及阿卡德的创世神话《埃努玛·埃利什》,探讨巴比伦的中心地位如何被纳入宇宙起源论中。 第四部分:神祇、星辰与泥板上的占卜 (约350字) 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是高度组织化和系统化的。本书将梳理主要神祇的谱系(如恩利尔、伊什塔尔、马尔杜克),重点分析神庙(Ziggurat)在城市经济中的实际功能,它不仅仅是宗教中心,更是重要的粮仓和土地管理者。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占星术与占卜学的结合。古代的巫师和占卜师(如 Baru 祭司)通过细致的观察记录天象变化和动物的行为,试图解读神祇对现世的预兆。我们收录和分析了大量关于“征兆(Omens)”的泥板记录,例如《恩玛·伊鲁》系列,展示了古代人如何尝试将混沌的世界转化为可预测的模式。这部分内容揭示了现代天文学的萌芽是如何与宗教信仰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结论:遗存的遗产与现代的重构 (约100字) 最后,本书将探讨自亚述宫廷被发现以来,特别是十九世纪以来,楔形文字被成功解读后,对现代历史学、语言学乃至古代哲学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批“泥土中的档案”如何挑战和丰富了我们对人类早期文明的认知,以及它们在世界历史版图中的独特地位。 --- 本书特点: 深入的文献分析: 引用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直接参照泥板译文,而非二手资料的转述。 跨学科视角: 结合了考古学、古代近东语言学和法制史的研究方法。 视觉辅助: 包含大量楔形文字的拓片照片、泥板摹本和城市复原图。 本书适合对古代历史、文字起源、早期法律和社会结构有浓厚兴趣的专业研究者和严肃历史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书中对特定朝代书风的论述,我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感受。以唐代楷书为例,作者的处理方式相当精妙。他没有停留在对欧阳询的法度森严、颜真卿的雄浑博大、柳公权的遒劲挺拔进行简单的并列描述,而是通过对比唐代科举制度对书写规范化的推崇与文人士大夫阶层追求个性解放之间的内在矛盾,来解释楷书在不同阶段的“形态波动”。这种将制度环境与个体创造力相结合的分析框架,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于“晋韵唐法”的辨析,书中似乎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唐代的“法”其实是对晋代“意”的一种结构化和教条化,这种理论上的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如果作者能在某些关键转折点,例如从初唐到盛唐的过渡时期,能引用更多一手碑刻材料的局部细节来佐证其理论推演,那就更加完美了,目前的论述虽然深刻,但有时略显抽象,需要读者具备相当扎实的碑帖基础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

评分

这本《中国书法史论》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宋体标题,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典雅的现代气息。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那种略带粗糙但吸墨性极佳的宣纸质感,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古代文人挥毫泼墨时的那份心境。不过,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内页的排版和图版质量。对于一本史论著作来说,清晰的图片和合理的版式至关重要,毕竟书法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视觉的艺术。我希望它在呈现历代大家墨迹的拓本时,能够做到细节的精准还原,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碑帖细节,不要因为印刷技术的限制而失真。如果排版上能增加一些留白,让读者在阅读繁复的理论体系时能有一个喘息的空间,那就更好了。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它让人有立刻翻开阅读的冲动,期待它能带来一场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绪论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作者在梳理中国书法发展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作者并没有将书法史简单地视为一系列风格的迭代,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演进、哲学思想的变迁乃至社会结构的重塑之中进行考察,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对魏晋时期玄学对笔法精神影响的剖析,就远比我以往读到的任何材料都要深入和细致。书中对于“书写性”与“审美性”之间张力的探讨,更是触及了书法艺术本体的核心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非主流”或被边缘化的书体(如某些地方碑刻的草书或民间手写体)所给予的关注和深入分析,这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对“二王”或“宋四家”的过度聚焦,展现了一种更为全面和包容的历史观。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无疑将它提升到了一个可以与国际汉学研究对话的高度,它不只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重新诠释历史的意义。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它的门槛似乎设置得有点高。全书引经据典的注释体系非常庞大,虽然这保证了其学术价值,但频繁地在正文和注释之间来回跳转,着实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更平衡的呈现方式,或许可以在关键的理论点后,配上一些简明扼要的图示或表格,用可视化的方式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演变链条。例如,在讨论“笔法结构”的传承时,如果能有一张图清晰地标示出某一笔画在不同时代书家手中的形态变化,将会极大地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此外,书中关于“书法史”研究方法论的部分,虽然理论框架十分成熟,但语气略显说教,如果能融入更多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或田野考察的生动片段,哪怕只是寥寥数语,想必也能让这本书变得更加亲切和引人入胜,不再仅仅是一部冷峻的学术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智者的娓娓道来。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对书法作为“媒介”的现代性反思。在最后几章,作者将目光投向了近现代,探讨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如抽象表现主义,对中国书法观念的冲击与融合。这部分内容极其精彩,因为它证明了书法史论并非是凝固在古代的陈旧档案,而是一个仍在生发、与当代语境持续对话的鲜活学科。作者对于现代书写者如何在“传统规范”与“个体表达”之间进行自我定位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极富启发性的解读框架。特别是关于电子媒介时代下“手写”价值衰落与重估的讨论,引发了我对未来书法教育方向的深思。这种超越历史断代的广阔视野,使得整部著作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成功地将一部历史书,转化为了一部关于“书写在人类文明中永恒意义”的哲学探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笔墨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文化传承与个人精神寄托的层面,这对于我个人的艺术实践,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洗礼和指引。

评分

另外一本极简中国书法史同样破损了,发货存在野蛮搬运

评分

物流过程中有碰伤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很好的书,就是这评价要十个字以上才行

评分

好好

评分

评分

准备考研用的,知识很全

评分

对它的好评必须超过十个字!

评分

非常适合,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