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她的水彩画画和雕塑,被巴黎国家现代美术馆收藏,这是中国一个画家获得这样高的国际荣誉;她的作品,和罗丹、布尔代勒等雕塑大师的作品,陈列在一起。潘玉良的画,美得惊心!
《潘玉良画传》这本书,是讲述著名女画家潘玉良生平的一本传记。在讲述的过程中,又着重讲述潘玉良的学习绘画的道路以及她所取得的绘画的杰出成就。潘玉良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她的一生,是雏妓-小妾-女画家-女教授-世界著名女作家这样串成的道路。潘玉良的绘画,在题材和艺术上,都多有创新和开拓。《潘玉良画传》还选用了潘玉良的彩墨画、素描、油画和雕塑作品共50余幅,并加入一些张她各个时期的照片以及自画像,以展示她一生的丰富波折的经历。
石楠,女,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主要著作:长篇传记文学:《画魂?潘玉良传》、《刘海粟传》等18部;长篇小说《生为女人》等;《石楠文集》(14卷);曾获省级以上文学奖10余项。2005年被评为“当代十大优秀传记文学作家”之一。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国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潘玉良归国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主任,后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潘玉良的水彩画画和雕塑,被巴黎国家现代美术馆收藏,这是中国第一个画家获得这样高的国际荣誉;她的作品,和罗丹、布尔代勒等雕塑大师的作品,陈列在一起。
第一章 命运良转
一、苦命孩子
二、卖入妓院
三、欲逃不能
四、酒楼初识
五、仗义营救
六、同心爱莲
七、美满姻缘
八、平等夫妻
第二章 上海美专学画
一、彩色的路
二、未琢璞玉
三、金榜落第
四、校长添名
五、浴室风波
第三章 八年海外学画
一、法国留学
二、艺术之旅
三、艺术丰收
第四章 回国任教
一、震动画坛
二、愤世之作
三、忧愁满肠
第五章 再涉重洋深造
一、再涉重洋
二、民族精魂
三、饥寒交迫
四、雪中送炭
五、艺术春天
六、他乡遇故
七、名满欧美
八、晴天霹雳
九、最大满足
第六章 魂归故里
一、病中思念
二、千缕情丝
三、回首往事
四、长眠异国
五、魂归故里
后记
附:潘玉良年表
第四章
回国任教
一、震动画坛
留学八年,潘玉良以优秀的成绩学成回国。船在吴淞口靠岸了,她正在拎起小提包,潘赞化就出现在舱门口,身后站着几个拿扁担、绳索的脚夫。在许多人面前,潘玉良尽力克制住自己的激动,没有扑进潘赞化的怀里,只是深情地打量着他,轻声地说了句:“你没变!”潘赞化一步跨进舱来,站在潘玉良的面前,也久久地注视着玉良,深情地说:“你瘦了!”他们就这样相视着,忘了身后还站着挑夫。挑夫站久了,有点不耐烦,又不敢催促,便用扁担头敲敲船板,潘赞化这才意识到该下船了,便说:“先把行礼挑下去。”他们很快经过了检查处,走出了码头。潘玉良眼尖,老远就发现了上海美专的老师王济远。她快步向王济远走去。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王济远端视着潘玉良,不无感慨地说:“你还是我过去的学生,穿着中国旗袍去,又穿着中国旗袍回。”
潘玉良兴奋得满脸绯红,她激动地抓住王济远的手臂说:“老师,劳您老远来接我,叫我如何担当得起?”
这时站在王济远身边的阿新插话说:“阿姨!阿爸、阿妈一听到你要回来的消息,真高兴,他们不能来接,派我当代表。”
潘玉良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哟!是阿新!长成大人了,差点认不出来了。”
不一会,潘玉良、阿新、潘赞化分别乘坐黄包车来到了她家。洪野拄着拐杖,洪师母扶着他站在门口。过去的老邻居,没有见过面的新邻居也挤在院子里,欢迎留洋归来的潘玉良。
潘玉良从旅行箱内拿出送给洪野的礼物:一件意大利绵羊皮背心。她记得洪野常常咳嗽,早就买好的。给洪师母的礼物是一双尖足胶皮鞋,她记得洪师母不论天晴下雨,早上都要上菜市场买菜,常常鞋子湿透。洪师母抱着礼物哭了起来,说:“玉良,不怕你笑话,我们这几年没工作了,阿新停学在做小工,我们现在能把饭吃饱都困难啦!”潘玉良安慰说:“老师,师母,天无绝人之路,请放心吧。我已回来了,刘海粟校长已给了我聘书,月薪四百元,我可以分一半给你们,阿新的学业不能停!”
“玉良!我的好……孩……子!”洪师母哭着扑向了潘玉良。
这天的晚餐,大家聚在潘赞化家里吃。女仆端上酒菜。王济远边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说:“你回来的第一个任务,应该是办一个归国画展。”潘赞化建议最好不要展出裸体画。王济远哈哈大笑起来说:“潘先生,您支持玉良出洋学西画,还怕展出裸体画吗?一件新事物出现,都是伴随着异议和反对。现在需要的是更多的人为艺术呐喊啦!潘先生!”
上海美专的新学期开学了,潘玉良走上母校的讲台。
1928年9月8日,潘玉良第一次出席美专教务会议,会上通过了她起草的《西洋画实习教室规则》。她把西方画室的科学管理规则引进上海美专的教学之中。10月10日,她创办了艺苑绘画研究所。她一边上课,一边筹备她的画展,经过两个月准备,11月28日—12月2日,“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在上海市西藏中路宁波同乡会四楼开幕。画展由蔡元培、张继、易培基和柏文蔚四人联名主持,蔡元培等在该日《申报》上发表《为潘玉良女士举行画展启》,将她郑重地推荐给国内同行:
西画专家潘玉良女士,游欧八载,专攻绘画,昔由巴黎国立美专毕业,即转入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本年以最优等毕业,曾得意政府奖状,且数将女士作品选入该国国家展览会,并由意教育部特赠奖金五千利尔,实为我国女画家获得国际上荣誉之第一人也。今夏归国,随带海外作品凡八十余件,经同仁等敦劝,举行留欧回国绘画公开展览会。兹定于十一月廿八至十二月二日为会期,会场在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届时务请各界莅临,以广见闻,而重文艺,毋任欣幸。
……
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关于潘玉良先生的书,虽然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扉页到封底,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气息。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总觉得,艺术家的传记,不仅仅是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以及那些驱使他们创作的澎湃情感。潘玉良先生的艺术,我一直认为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那种色彩的运用,构图的胆识,都显示出她非凡的天赋和不懈的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她艺术生涯中的那些关键节点,比如她是如何在异国他乡汲取养分,又如何将这些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那些关于她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坚持艺术梦想的细节,无疑会是激励人心的篇章。而且,传记中对她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的探讨,也总能引人深思。我猜想,这本书会让我对这位艺术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她的画作本身,而是能够触碰到她灵魂深处的那份对艺术的纯粹热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潘玉良那深邃的眼神仿佛穿越时空,带着一丝 enigmatic 的微笑,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艺术家充满好奇,而潘玉良无疑是其中最独特、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位。她的画作,无论是早期带有西方印象派痕迹的风景,还是后期浓烈奔放的人物肖像,都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力。书中的文字,据说如同她的画笔一样,细腻而有力,勾勒出了她从一个身世坎坷的女子,蜕变成一位享誉国际的艺术家的传奇一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她创作的灵感来源,以及她如何在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之间找到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那些关于她与同时代艺术家的交往,与社会阶层抗争的故事,想必会非常精彩。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代,一位女性艺术家是如何在艺术界立足,并最终获得认可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画家的生平,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艺术追求。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潘玉良先生那充满艺术气息的肖像,仿佛她本人就坐在我面前,用她那双洞悉世事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一直以来对这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情有独钟,她的画作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和西方技法的融合,既有古典的典雅,又有现代的奔放。因此,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挖掘她早期的人生经历,那些塑造了她性格和艺术风格的关键事件。特别是她在异国他乡的经历,那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学习和创作时光,一定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奋斗。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展现她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灵感,又是如何将这些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同时,我也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她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在当时那个年代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性别歧视,以及她是如何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才华,突破重重阻碍,在艺术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评分我对《潘玉良画传》这本书的期待,源于对这位传奇女性艺术家一直以来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认为,艺术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传记,而潘玉良先生的经历,无疑是其中最为跌宕起伏、也最为动人心弦的一段。从她充满荆棘的童年,到她在艺术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再到她最终取得的辉煌成就,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她的时代,亲眼见证她的成长与蜕变。尤其吸引我的是,她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不受外界干扰。那些关于她作品背后的故事,她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往,以及她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都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内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回忆,更是对一位女性如何在逆境中绽放光彩的生动写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极具艺术感,让我一眼就爱上了。我对潘玉良女士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她的画作上,那些色彩浓烈、线条奔放的女性肖像,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因此,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她的人生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是如何体现在她的艺术创作之中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描绘她从一位身世坎坷的女子,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备受瞩目的艺术家的历程。那些关于她求学、创作、以及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的细节,都无疑会是极具看点的部分。特别是,她如何在当时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中,挑战传统观念,坚持自我,并最终在艺术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会带我走进潘玉良女士的艺术世界,更会让我感受到她身上那种不屈不挠、追求艺术真谛的精神力量。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好书!印刷质量、纸张都超棒!
评分质量很好,很喜欢!女儿收到货,非常高兴!!
评分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评分有些家长说:"我的小孩就是不爱看书,有什么办法可想?"我说:"这很简单!你读书,他们就爱读书了!"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方法了。
评分有些家长说:"我的小孩就是不爱看书,有什么办法可想?"我说:"这很简单!你读书,他们就爱读书了!"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方法了。
评分功能和作用
评分养成读书习惯最难
评分3、帛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