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 韦羲 著 北京贝贝特

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 韦羲 著 北京贝贝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羲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美学
  • 艺术史
  • 山水画
  • 空间理论
  • 诗学
  • 文化研究
  • 当代艺术
  • 韦羲
  • 理想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0040
商品编码:1132494485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6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写给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山水本身的绝美情书。如作者所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未读此书之前看到的山水画、读过此书后见到的山水画,也是两种艺术作品。

★以画家视角解读中西绘画,以散文家文笔阐述独到观点,一部穷八年光阴写就,前所未见的艺术史读物,重现千年前的中国画论传统,优雅、准确,易读。

★陈丹青作序、杨飞云推荐,尚未被大众发现的散文高手。作者从小学习国画,后转画油画,对中西艺术均有深刻的切身体会,现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曾为陈丹青画展策展并作序,是难得的既有东西方绘画经验,又能以优雅文笔将这些经验和观点表达出来的写作者。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依作者设想,各篇之间具有关联性,隐藏结构、脉络、体系,但每篇各自又是独立的,读者可以从任意一篇开始读。

一般而言,画家的写作大多偏重感觉,相对缺乏理论 性和历史性的研究,学者的写作则会忽略绘画经验, 本书试图打通两者,既有画家视角的经验论述,也有学术领域的探讨。读者亦可各取所需,它可以被当作 一首美好的长诗,可以是一篇关于绘画的方法论,也可以是一部独特的艺术史著作,在这三者之外,本书更提供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新鲜视角,如作者所说:“未见山水画之前的山水、见过山水画之后的山水,是两个世界 。”

古今中外的美术,山水花鸟画*无为,至今犹在“终结”的艺术史之外, 超然而在。山是千年前的山,花也是千年前的花,塞尚晚年一再远眺圣 维克多山,莫兰迪年复一年画他的瓶瓶罐罐,想必懂得中国人为什么千 年如一日画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若问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不如问大自然 存在的社会性,问问花开、雨下、光照、天空的意义。

——韦羲


作者简介

韦羲,广西人,生于70年代,画家,现居北京。

精彩书评

我早盼望这样的史说:它须由画家所写,否则总嫌挠不到痒处;它须写 得好看、有文采,不能是庸常的中文;它该有锐度、有性情,它须能读到作者这个人。

韦羲此书,处处由唐宋经典而观照山河,时时以山水画盛世而审视今朝,他对西南乡邦的眷爱,宛如沈从文,他的遣词和语锋,时见胡兰成的影子。

——陈丹青

韦羲谈山水画,既深入古代画论当中,又借西方思维观照东方传统,观察现象,揭示谜题。可贵的是,他对中国古代绘画有自己的系统性的认知,因而独抒己见,观点迭出,于我们回望东方绘画,不无益处。

——杨飞云


目录

目录

序· 画史与痴心

001 前言· 明月前身

007 第一辑 山中何所有

青青子衿

015 在别处 016 山中何所有 020 太古之音 023 太古的目光 027 和山水一起发呆 032 白日梦 032 神圣的恐惧 035 文明与荒野

037 第二辑 时间中的风景

飞鸟与立体主义 045 山水亦是如来 053 出口 057 倾斜 060 旋转时空的开关 065 林荫道的尽头 072 看不见的路 074 反空间 085 远近互换 094 空白 099 羊身上的宇宙图像和时间中涌现的景观 105 叠印的时空 110 《前后赤壁赋》与长卷蒙太奇 117 意识流 119 无限循环的怪圈 123 魔方 125 看山知远近 127 平远 130 故宫里的江山平远 137 高远与深远 138

第三辑 空隙之美

荒山复调 149 空隙之美 153 技艺的记忆 160 天上人间 162 小剧场 168 我和世界之间 170 大山水和小风景 173 如来如去 176 我在 177 雨的空间 187 此在与曾在 191 零度的风景 194 抽象与孤独 198 二十四品 199 空亭 202 树枝后面的天空 203 剪影 207 月亮地 208 《六柿图》和枯山水 212 牧溪与苏巴朗 215

第四辑 鸟之双翼

天青色 219 禅宗画与文人画 220 孤篇横绝 226 荒岛绘画 233 照夜白 238 读《气势撼人》后 259 破墨 267 空的诞生 272 神奈川的抛物线 275 小的大画家 276 写意的历史 277 宫梅与野梅 282 漫长的下半时 288 视觉与触觉 296 古意 301 晚期美学 304 可惜的事情 310 鸟之双翼 315 快乐画画的年代 327

第五辑 山水小史

清平世界 335 天地之心 343 月照千山 346 古今之间 347 无限的掌纹 359 人淡如菊 368 水中倒影 375 如日之夕 388

后记· 流水今日 395

精彩书摘

前言

还没临完《芥子园画谱》,小学就过去了。

我儿时的玩伴,多是图画里的人物:三头六臂的哪吒,七十二变的美猴王,手挥双锤的小将军岳云 — 儿童的世界真假不分,一半是现实,一半是幻象,仿佛一觉醒来便已脱胎换骨,变为莲藕身,花果山水帘洞就在不远的山里,在正午,转过哪个山脚,沿路走下去,就到了宋朝。

一天天长大,连环画里的古代世界日渐隔膜,唯溪边野花、田间草虫、屋后篱笆外的青山、山上的白云、雨中的树才是今天的。长大,有什么不一样呢?只记得看着草虫的世界,会感到可喜的寂寞:夏天午后,蜻蜓飞过凉荫,岁月寂静如梦;七星瓢虫的翅膀在空中震动的声音,欲追随而无从追随;正午石头下小恐龙样子的蛤蚧,夏夜黄灯微明照着的壁虎,都像爬在一亿年前;菜地里,小黄蝶小白蝶飞来飞去,春光更明迷,唯见了山里蝴蝶,无端心生惆怅,似乎阳光也很老很老了,我在世上已过了一千代,一万代,其实只是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连环画里的风景毕竟不是山水画,那里的花鸟草虫也不是花鸟画。身在山水间而无烟云之笔,山徒然静,水空自流,待父亲送我毛笔和《芥子园画谱》,心头的喜悦和寂静才落到了纸上。佛经上说:芥子能够收容喜马拉雅山,山不改其大,芥子不改其小,真是画谱的好名字。《芥子园画谱》山水花鸟草虫人物走兽草堂庙宇无所不有,我对着画谱看山水树石,看花鸟草虫,觉得天地间都是画意。

小城在万山丛中,我家在城西,前门临街,屋后连接田野。上世纪 70 年代、80年代相继从前门经过,屋后的荷塘年年夏天花开。荷塘外,青山下,竹林绕村庄,林间日光如水,路边溪流声喧,女人浣衣洗菜,男人田间劳作,水牛背着牧童,人们俨然还在《芥子园画谱》的古代,唯有溪水朝着未来日子流去似的。

那时,我们白天在野地里漫游,夜晚在月光和路灯下喧闹。夏天河里好玩,多雾的春天和明朗的秋天,我们结队入山,山林是天然的游乐园,成全孩子们欣然陶然的光阴。玩耍的间歇,声喧渐渐平息,丛山的寂静占有了我们,以及我们的沉默。然而小孩自身尚未有思,这般广大的沉默毋宁是天地之间的沉默。宋代山水画便收藏着天地间广大的沉默,我曾在范宽《溪山行旅图》和《寒林雪景图》中遇到这伟大的沉默,当下默然震撼,没有了自己。天地间存在着运动与宁静两种力量,伟大的山水画家沟通这两种力量,使静者动而不改其静,使动者静而不失其动。小学五年级那年,《溪山行旅图》把我劈为两半,一半在遇到它之前,一半在遇到它之后,从此,我看见了山水,看见了山水画。在我心中,范宽山水可以和宇宙相媲美。

山令人幽,水令人远。古人叠石成山,筑地为池,把山水移入庭院,朝夕晤对,念的正是这份幽远。旧居天井白墙上,积年的雨迹恍如光阴的年轮,青苔无限幽深,仿佛收藏所有逝去的光阴。苔痕雨迹的寂静,可以栖身寄托似的,总让我生出归依之感,后来,我常想,山水画要紧的就是画出这一点幽意与远意。江山如画,江山其实不如墙上的苔痕雨迹像山水画,苔痕雨迹的幽深缥缈是山水的幽深缥缈,令人沉湎而意远。造化之手以苔痕雨迹在墙上画出幻象般的山水构图,幻变,宛若云动;神秘,犹如心象;无限,犹如全息,使我早早感到山水画的超现实 — 忽然已是少年,少年如青草,生长而茫然,不知为何总要叛逆,叛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冷落了毛笔和宣纸。中学念到一半,父亲去世,随后《芥子园画谱》几经辗转,竟下落不明。后来北上求学,却是学油画,毕业那年冬天,老罗离京回广西,留下一册旧版《芥子园画谱》。翻看几页,想起父亲,以至于后来想到父亲,便浮现《芥子园画谱》,久而久之,《芥子园画谱》成了父亲的背影。

至今怀念的,还是小时候临摹山水画的光阴。午后的阳光穿过天井,折进窗子,风吹动屋后高高的尤加利树亿万片叶子,远得像秋天的雨声。我一笔一笔临摹,前厅,父亲在案上剪裁,母亲踩动缝纫机,声音断续复断续,和着屋后如雨的风吹树叶声,日子好长。一笔一笔临摹之间,唯觉自己坐在时间的外面。回到时间里,常常听到“艺术”这个词,而这词又弄得专指西方的绘画,再后来又听到“绘画终结”的说法,更令人怃然神伤。那时候,我们在时间的外面, “中国画死了”,那纷争和我们不相干,和山水花鸟也不相干。外面的人画够了,我们还没有。绘画死了?果真如此,以后一代代生来爱画画的孩子简直活受罪。

绘画早就“死”过好几回了。苏东坡就说过:“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不单绘画,文学诗歌书法全都死了。但宋人还在画,还在写。苏东坡身后四百余年的晚明,董其昌重提绘画终结命题,只是时间从唐转到宋:“画至二米,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但董其昌也仍在画画,也还开出新的画境。这两次“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都是摄影和装置艺术出现以前的事了,如今是影像的时代,绘画遭遇三千年未有的大变革,又死了几回,只怕还要不断死下去。

贡布里希说“只有艺术家,没有艺术”。所谓“绘画死了”,分明只有艺术,没有艺术家。事实是,绘画一再地死了,人们继续画画。在北宋,唐朝绘画死了,在晚明,宋元绘画过时了,但愿死的是绘画史,而非绘画。也许绘画真的过时了,但爱好不过时,画画时的那种忘我迷人,“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自从投靠西画,宋元山水、晋唐书法,都成了旧梦。不料前年搬居,翻出不记得哪来的文房四物,打开一得阁,闻到墨香,即刻提起毛笔,写写字。写字无用不过,然而“此间乐”,乐在读书画画之上。在我,又是临帖的快乐纯粹,因为无我。书法真难,若要纸笔依人,总难免做作,一味顺着纸笔,字会自然,可是无味,“心手相应”谈何容易,古人句式“妙在某与某之间” — 艺术,原来是妙在自然与不自然之间。静夜无事,随手写写,不当它是艺术,唯是跟随线条走下去,走到廓然悠远的去处,不知何者是线条,何者是自己。忘记自己,忘记时间,就是与自己独处,与时间相处,好比小时候在南国故居的灯下。

灯下看《诗词例话》,临《灵飞经》,是画山水花鸟之外,我历然分明的记忆。说也奇怪,那一年收起毛笔和《芥子园画谱》,不再写《灵飞经》,竟也找不到周振甫的《诗词例话》了。虽然从此转向西洋画,敬佩文艺复兴三杰的素描,恋恋于印象派色彩,却还常在夜里读山水花鸟。夜真是静,静到天地间好像只亮着一盏灯,灯下有人在看寂寞的古画,遇到八大山人,便以为前身是朱耷,见了董其昌、钱选、牧溪、展子虔、顾恺之,又疑是前世。其实不过是看画之际的出神,万籁俱寂,想起自己上辈子是松石,是山月,是流水。静夜独对一朵墨花、一座青山,恍惚自己便是一墨花,一远山,泊在无古无今的空白中,泊在杳然无极的时间里。


《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 一部关于诗性时间、空间与生命体验的深度探索 韦羲的《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并非一本简单的诗集,它更像是一场邀请读者参与的哲学与美学的冥想。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在“山水”的意象中,在“折叠”、“循环”、“拼贴”的结构中,在对“时空”的诗学解读中,勾勒出一幅关于存在、意识与生命体验的宏大画卷。 山水:意境的生成与精神的栖居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景致,它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和精神追求。韦羲以“山水”作为本书的起点,并非意在描摹壮丽河山,而是借由山水的形态、动态与留白,来探寻生命的内在本真。山之巍峨,象征着人类面对宏大存在时的渺小与敬畏;水之流动,则暗喻着生命无常的迁徙与变幻。作者在对山水意象的细致捕捉中,试图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对宇宙、对自身的感知。 山水并非静态的图景,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场域。作者笔下的山水,是流动的,是呼吸的,是与人类情感共鸣的。当我们沉浸在山水之中,我们的思绪也会随之舒展,如同层峦叠嶂的山脉,又如烟波浩渺的湖水。这是一种精神的栖居,一种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寻找宁静与归属的尝试。作者通过对山水意象的反复吟咏,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体会那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折叠:内在的维度与多重现实 “折叠”是本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本书在结构和思想上的一个核心维度。折叠,意味着将平面转化为立体,将线性拉伸为多重维度。在书中,折叠可以理解为对时间、空间、叙事乃至于个体意识的多重叠加与嵌套。 作者通过“折叠”的意象,打破了我们对线性时间与单一空间的固有认知。一个瞬间可以被无限拉伸,一个场景可以包含无数的过往与未来。这种折叠,也体现在叙事结构上。故事并非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而是可能在某一刻突然回溯,或是在另一个看似无关的片段中找到某种隐秘的联系。这如同将一张纸反复折叠,原本平铺的表面之下,隐藏着更丰富的层次和结构。 更深层次地,“折叠”也关乎我们个体的内在体验。我们的记忆、情感、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折叠。过去的经历被折叠进当下的感受,不同的情绪在同一时刻交织、叠加。作者借由“折叠”这一概念,鼓励读者去探索自身意识的深度,去发现那些被忽略、被隐藏的内在维度。这是一种对生命多重性的体认,一种对现实并非单一、而是充满可能性的理解。 循环:时间的韵律与存在的轮回 “循环”的概念,为本书注入了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哲学韵味。从四季的更替、日夜的交替,到生命的生老病死、万物的荣枯更迭,循环无处不在。韦羲的诗学,正是对这种生命循环的深刻洞察与艺术呈现。 在本书中,“循环”并非是单调的重复,而是一种辩证的流转。每一个循环都带着过去的痕迹,又孕育着未来的萌芽。作者在文字的往复之间,在意象的呼应之中,营造出一种时间的韵律感。这种韵律,既有宏大的宇宙尺度的循环,也有个体生命体验中的起伏跌宕。 循环也暗示着一种超越的可能。在不断的循环中,我们得以窥见一种永恒的轨迹。死亡并非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每一个结束,都伴随着新的诞生。作者通过对“循环”的诗意描绘,引导我们去接纳生命的无常,去理解存在的轮回。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一种对永恒与短暂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拼贴:破碎的现实与意义的重构 “拼贴”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手法,在此书中被赋予了新的诗学意义。它意味着将不同的元素、碎片、意象,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与视觉冲击。韦羲的诗学,正是这种“拼贴”的艺术实践。 书中充斥着各种意象的跳跃与组合,可能是古代的传说与当下的场景并置,可能是哲学的思辨与日常的琐事交织。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却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反映了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碎片化。我们接收着来自四面方位的、多层次的信息,我们的经验也是由无数个碎片化的瞬间所构成。 “拼贴”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形式上的创新,更在于其对意义重构的能力。通过将不同的碎片进行巧妙的组合,作者打破了旧有的意义模式,引导读者去发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新的联系与理解。这是一种对现实进行解构与再创造的过程,一种在破碎之中寻找秩序,在混乱之中提炼意义的努力。 时空的诗学:存在感知的扩展 “时空”是本书最根本的探索对象,而“诗学”则是作者进行这种探索的独特语言。韦羲以诗的语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时空观念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审视与拓展。 在作者的笔下,时间不再是匀速流逝的直线,空间也不再是固定的三维容器。时间可以被折叠,被循环,被拼贴,从而呈现出多层、多维的特质。每一个当下,都可能蕴含着无数的过去与未来。空间也可以是流动、变形、甚至是非物质的。我们所处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情感、记忆、意识交汇的场域。 这种对时空的诗学解读,其核心在于对“存在感”的深入挖掘。当我们超越了日常对时空的线性理解,当我们开始体验到时间的多重性与空间的流动性,我们的存在感也会随之扩展。我们不再是被动地处于某个时空之中,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时空的建构与体验之中。 作者通过对“时空”的诗性描绘,邀请读者去感受那种超越个体局限的存在体验。这是一种将个人意识融入更广阔的宇宙时空之中的尝试,一种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诗意领悟。 结语:一本召唤思考与感悟的著作 《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诗学语言,挑战着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 本书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深刻的问题,召唤读者参与到一场关于存在、关于意识、关于宇宙的深度对话之中。在“山水”的意境中,在“折叠”的结构中,在“循环”的韵律中,在“拼贴”的碎片中,在对“时空”的诗学解读中,韦羲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精神空间,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这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世界。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的文字,更是一次关于生命与存在本身的深刻冥想,一场关于时间与空间、关于内在与外在的全面拓展。它邀请我们,用诗的眼睛,去感受生命的真实,去体悟存在的深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书,它的书名就应该像一把钥匙,能够准确地打开读者通往书本世界的大门,同时又能激起阅读的欲望。“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个书名,无疑就具备了这样的魔力。首先,“理想国”这个词,自带一种西方哲学的厚重感,它暗示着书中可能包含着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深刻思考,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问。而“照夜白”,又为这份理性增添了一抹充满东方韵味和生命力的色彩,它像是一匹在黑暗中疾驰的白马,带着速度、纯洁和一丝难以捉摸的神秘。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碰撞,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更让我着迷的是,副标题中的那几个关键词——“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些词语的组合,仿佛是一张精美的拼贴画,每一块碎片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我猜测作者可能会用“山水”的意境来勾勒人物的内心世界。“折叠”和“拼贴”则更像是现代艺术的语言,它们暗示着一种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颠覆,对信息碎片化的文学回应,这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诗歌中运用这些手法。“循环”和“时空”更是将诗学的探讨推向了宇宙的宏大维度,它们预示着这本书可能涉及对时间、空间、存在等哲学议题的深入挖掘。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文学表达形式和哲学思考的全新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次接触时,的确让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一丝丝的迷惑。“理想国”这个标签,立刻将我的思绪引向了柏拉图的哲学世界,那个关于理想社会、绝对真理的探寻,总带着一种宏大叙事的意味。紧接着的“照夜白”,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词语,它像一匹奔腾在夜色中的骏马,带着速度、野性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美丽,似乎与“理想国”那种理性、秩序的氛围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张力。而更让我心生好奇的是,副标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几个词汇,每一个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理解世界的门。“山水”在中国文化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景观,它蕴含着一种宇宙观、人生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我猜测,作者可能会将这种东方哲学的美学意境融入诗歌的表达中。“折叠”和“拼贴”则是更具现代性的词汇,它们暗示着一种对现实的解构与重构,一种对信息碎片化、多重现实的文学回应。“循环”则指向了时间的概念,它可能关乎历史的轮回,生命的周期,抑或是某种哲学上的递归。“时空的诗学”,更是为整本书定下了一个宏大的基调,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索时间与空间这两个最根本的维度,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人类的经验和情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如何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些看似零散的概念,编织成一首关于存在、关于理解的宏大诗篇。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所吸引。书名中的“理想国”,立刻将我的思绪引向了柏拉图关于完美社会形态的哲学构想,它代表着一种对秩序、正义和真理的永恒追求,充满了理性思辨的意味。然而,“照夜白”这个词组的出现,又为这份理性注入了一股鲜活、奔放的生命力,它仿佛是黑暗中划破夜空的闪电,或者是战马扬起的白色鬃毛,带着一种诗意的野性和神秘感,与“理想国”那种严谨的哲学思辨形成了有趣的张力,让我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紧接着的副标题,更是将这种好奇推向了极致。“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几个关键词的组合,简直就像是一场文学与哲学的盛宴。“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景物,它是一种宇宙观,一种人生观,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境界,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借用“山水”的意境来描绘内心的风景,或者用它来构建诗歌的宏大背景。“折叠”和“拼贴”则更具现代艺术的特质,它们暗示着一种对空间、时间、信息进行非线性、碎片化的处理,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充满了期待。“循环”和“时空”更是将诗学的探讨推向了更宏大的维度,它们预示着这本书可能涉及对时间流逝、历史进程、空间关系等哲学议题的深入挖掘。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文学表达形式和哲学思考的全新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深入其中,体验作者所构建的独特诗学世界。

评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诗学”这个词抱有一种既敬畏又有些遥远的态度,总觉得它与学院派的理论和晦涩的分析紧密相连。但“理想国 照夜白”这个书名,尤其是后面紧跟着的那些关键词,却意外地拉近了我与“诗学”的距离。它不再是冰冷的学术概念,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山水”立刻将我带入中国古典绘画的意境,那是一种天地人合一的辽阔与宁静,我想象着作者是否会用这种意境来描绘人的内心世界,那种山峦叠嶂的情感,或是一泓静水的思绪。而“折叠”则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词汇,它让人联想到空间被压缩,时间被压缩,甚至意识被压缩,带来一种全新的感知方式。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物理或概念上的“折叠”转化为诗歌语言的,它是否会打破线性叙事的束缚,带来一种更具震撼力的阅读体验?“循环”则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暗示着某种生命周期的轮回,是对过往的回溯,还是对未来的预示?“拼贴”更是现代艺术的标志,它意味着碎片化的信息,多重声音的叠加,我在想,作者会如何将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情感、甚至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解构与重组,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而“时空的诗学”,更是为整本书定下了一个宏大的基调,它指向的是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深刻探究,对时间与空间这两个最基本维度的全新理解。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已经充满了艺术的张力与哲学的深度,让人充满探索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确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理想国”这三个字,立刻勾勒出柏拉图那个宏伟而遥远的城邦景象,一个关于理性、正义和秩序的哲学乌托邦。然而,紧随其后的“照夜白”又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夜色中奔腾,带着一种难以驯服的野性与神秘。而“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更是将这一切推向了一个更为抽象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这几个词汇,单独拎出来都是充满意境的,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又像是在玩一场精妙的语言魔方,每一面的转动都可能解锁新的理解维度。我一直在思考,韦羲先生是如何将如此多元甚至看似矛盾的概念融汇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诗学表达的。是借用“山水”的写意,来描绘内心的风景?还是用“折叠”的意象,去触碰时间与空间的复杂肌理?“循环”是否暗示着某种宿命的重复,抑或是生命力的不竭?而“拼贴”,在当代艺术中如此常见,又如何在诗歌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最后,“时空的诗学”,这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它预示着这本书将超越传统的叙事结构,去探索一种更为宏大和深刻的时间与空间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用文字编织出这样一个既具哲学思辨深度,又充满艺术想象力的世界。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本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个画面和疑问。首先,“理想国”这个词,毋庸置疑地指向了柏拉图那个关于完美政治和社会形态的哲学构想,这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刻的思辨色彩。然而,紧随其后的“照夜白”,却又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它仿佛是黑夜中突兀出现的一抹亮色,带着一种神秘、野性、甚至是令人不安的美感,与“理想国”的理性秩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让我对作者的意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更让我兴奋的是,副标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些词汇,每一个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宇宙,等待着被探索。“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摹,更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借用“山水”的意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哲学思考。“折叠”和“拼贴”则更具现代艺术的特征,它们暗示着对空间、时间、信息进行非线性、碎片化的处理,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充满了期待。“循环”和“时空”则将诗学的探讨带入了更宏大的哲学范畴,它们可能关乎历史的重复,生命的轮回,或是对宇宙本质的追问。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文学与哲学边界的勇敢跨越,我期待它能带给我全新的阅读体验。

评分

当我看到“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易读的读物。它不像一般的小说或散文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故事线或情感主线。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智力的冒险,一次对文学边界的探索。书名中的“理想国”,让人联想到那个关于正义与秩序的哲学探讨,这预示着书中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思辨。而“照夜白”,则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画面感,仿佛是黑暗中突然出现的一抹亮色,带着神秘与希望。更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几个词语的组合。它们每一个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山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的体现。我猜想,作者可能会用“山水”的意境来构建诗歌的宏大背景,或者用它来象征人内心的风景。“折叠”和“拼贴”则更像是现代艺术和设计领域的概念,它们暗示着一种非线性的、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颠覆传统的诗歌形式,将不同的元素进行解构与重组?“循环”和“时空”更是指向了时间与空间这两个人类最基本的感知维度,作者将如何在这两个宏大的框架下,进行诗意的探索,这让我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无疑是对文学形式和哲学思考的一次大胆挑战。

评分

我通常会被那些书名本身就充满艺术感和哲学思辨的书籍所吸引,而“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让我过目难忘的书。“理想国”这三个字,自带一种庄重和宏大的气息,它指向了人类对完美社会、理想秩序的永恒追问,充满了哲学的高度。然而,“照夜白”的加入,又像是给这份理性注入了一股感性的、奔腾的生命力,仿佛是夜空中最耀眼的一颗星,或是战马扬起的白色鬃毛,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和力量。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副标题中的几个关键词——“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几个词语的组合,简直就像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咒语,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山水”在中国文化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描绘,它是一种宇宙观,一种人生观,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境界,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将这种东方美学融入诗歌的创作,用“山水”的意境来构建内心的风景。“折叠”和“拼贴”则更具现代性和实验性,它们暗示着一种对空间、时间、信息进行解构与重组的手法,这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打破传统的诗歌叙事,创造出耳目一新的文学体验。“循环”和“时空”更是将诗学的探索推向了更宏大的维度,它们指向了对生命、历史、存在的深刻思考。这本书,仿佛是一场跨越东西方哲学、融合古典与现代艺术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品尝其中的滋味。

评分

我一直很喜欢那种能够唤起我内心深处共鸣的书籍,而“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个书名,无疑就具备了这种潜力。首先,“理想国”这个词,虽然是西方哲学的经典,但它所代表的对完美社会、理想秩序的追求,却是人类永恒的母题。它让我们思考,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与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而“照夜白”,这个意象则显得更为东方和感性,它如同一束划破黑暗的光,照亮了内心深处的幽暗,也可能是一种希望的象征。我猜测,作者可能是在探寻一种在现实的局限中,如何保持内心理想主义光辉的可能性。接下来的几个关键词,更是将这本书的探索领域进一步细化。“山水”的意象,常常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它可能意味着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内心对话的方式,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人生。“折叠”和“拼贴”则充满了现代感,它们暗示着对传统叙事方式的颠覆,可能是对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学回应,也可能是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创新。“循环”则带来一种时间的哲学,是对历史的沉思,还是对生命不息的赞歌?最后,“时空的诗学”,将这一切汇聚成一个更宏大的主题,它似乎在邀请我们一同去体验和理解,时间与空间是如何塑造我们的存在,又如何成为诗歌创作的全新土壤。这本书,仿佛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等待着我去一点一点地挖掘其中的奥秘。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我既有认知,拓展我思维边界的书籍充满兴趣,而“理想国 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这个书名,无疑就具备了这样的特质。首先,“理想国”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柏拉图对一个完美社会的设想,它代表着一种对终极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这本身就充满了哲学上的深度。然而,“照夜白”的出现,又为这个书名增添了一抹意想不到的色彩,它像是在理性的秩序中注入了一股感性、野性的力量,仿佛是黑夜中那一抹明亮的剑光,令人充满好奇。而副标题里的几个关键词,更是将这本书的探索领域指向了一个更为广阔和复杂的维度。“山水”在中国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解,我猜测作者可能会借用“山水”的意境来描绘人内心的风景,或者用它来构建诗歌的宏大背景。“折叠”和“拼贴”则更像是现代艺术和设计中的概念,它们暗示着一种对原有秩序的打破,一种碎片化的信息和多重视角的融合,这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处理诗歌的语言和结构。“循环”和“时空”更是直接指向了人类最基本的感知维度,它们预示着这本书可能涉及对时间流逝、历史进程、空间关系等哲学议题的探讨。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否通过诗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我们呈现一个关于“理想国”在“时空”维度下,经过“折叠”、“拼贴”、“循环”后,所呈现出的“照夜白”般的独特景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