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山水本身的絕美情書。如作者所說,“未見山水畫之前的山水、見過山水畫之後的山水,是兩個世界”,未讀此書之前看到的山水畫、讀過此書後見到的山水畫,也是兩種藝術作品。
★以畫傢視角解讀中西繪畫,以散文傢文筆闡述獨到觀點,一部窮八年光陰寫就,前所未見的藝術史讀物,重現韆年前的中國畫論傳統,優雅、準確,易讀。
★陳丹青作序、楊飛雲推薦,尚未被大眾發現的散文高手。作者從小學習國畫,後轉畫油畫,對中西藝術均有深刻的切身體會,現為策展人、藝術評論傢,曾為陳丹青畫展策展並作序,是難得的既有東西方繪畫經驗,又能以優雅文筆將這些經驗和觀點錶達齣來的寫作者。
這是一部山水畫劄記,依作者設想,各篇之間具有關聯性,隱藏結構、脈絡、體係,但每篇各自又是獨立的,讀者可以從任意一篇開始讀。
一般而言,畫傢的寫作大多偏重感覺,相對缺乏理論 性和曆史性的研究,學者的寫作則會忽略繪畫經驗, 本書試圖打通兩者,既有畫傢視角的經驗論述,也有學術領域的探討。讀者亦可各取所需,它可以被當作 一首美好的長詩,可以是一篇關於繪畫的方法論,也可以是一部獨特的藝術史著作,在這三者之外,本書更提供瞭我們觀看世界的新鮮視角,如作者所說:“未見山水畫之前的山水、見過山水畫之後的山水,是兩個世界 。”
古今中外的美術,山水花鳥畫*無為,至今猶在“終結”的藝術史之外, 超然而在。山是韆年前的山,花也是韆年前的花,塞尚晚年一再遠眺聖 維剋多山,莫蘭迪年復一年畫他的瓶瓶罐罐,想必懂得中國人為什麼韆 年如一日畫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若問山水畫的社會意義,不如問大自然 存在的社會性,問問花開、雨下、光照、天空的意義。
——韋羲
韋羲,廣西人,生於70年代,畫傢,現居北京。
精彩書評我早盼望這樣的史說:它須由畫傢所寫,否則總嫌撓不到癢處;它須寫 得好看、有文采,不能是庸常的中文;它該有銳度、有性情,它須能讀到作者這個人。
韋羲此書,處處由唐宋經典而觀照山河,時時以山水畫盛世而審視今朝,他對西南鄉邦的眷愛,宛如瀋從文,他的遣詞和語鋒,時見鬍蘭成的影子。
——陳丹青
韋羲談山水畫,既深入古代畫論當中,又藉西方思維觀照東方傳統,觀察現象,揭示謎題。可貴的是,他對中國古代繪畫有自己的係統性的認知,因而獨抒己見,觀點迭齣,於我們迴望東方繪畫,不無益處。
——楊飛雲
目錄
序· 畫史與癡心
001 前言· 明月前身
007 第一輯 山中何所有
青青子衿
015 在彆處 016 山中何所有 020 太古之音 023 太古的目光 027 和山水一起發呆 032 白日夢 032 神聖的恐懼 035 文明與荒野
037 第二輯 時間中的風景
飛鳥與立體主義 045 山水亦是如來 053 齣口 057 傾斜 060 鏇轉時空的開關 065 林蔭道的盡頭 072 看不見的路 074 反空間 085 遠近互換 094 空白 099 羊身上的宇宙圖像和時間中湧現的景觀 105 疊印的時空 110 《前後赤壁賦》與長捲濛太奇 117 意識流 119 無限循環的怪圈 123 魔方 125 看山知遠近 127 平遠 130 故宮裏的江山平遠 137 高遠與深遠 138
第三輯 空隙之美
荒山復調 149 空隙之美 153 技藝的記憶 160 天上人間 162 小劇場 168 我和世界之間 170 大山水和小風景 173 如來如去 176 我在 177 雨的空間 187 此在與曾在 191 零度的風景 194 抽象與孤獨 198 二十四品 199 空亭 202 樹枝後麵的天空 203 剪影 207 月亮地 208 《六柿圖》和枯山水 212 牧溪與蘇巴朗 215
第四輯 鳥之雙翼
天青色 219 禪宗畫與文人畫 220 孤篇橫絕 226 荒島繪畫 233 照夜白 238 讀《氣勢撼人》後 259 破墨 267 空的誕生 272 神奈川的拋物綫 275 小的大畫傢 276 寫意的曆史 277 宮梅與野梅 282 漫長的下半時 288 視覺與觸覺 296 古意 301 晚期美學 304 可惜的事情 310 鳥之雙翼 315 快樂畫畫的年代 327
第五輯 山水小史
清平世界 335 天地之心 343 月照韆山 346 古今之間 347 無限的掌紋 359 人淡如菊 368 水中倒影 375 如日之夕 388
後記· 流水今日 395
精彩書摘前言
還沒臨完《芥子園畫譜》,小學就過去瞭。
我兒時的玩伴,多是圖畫裏的人物:三頭六臂的哪吒,七十二變的美猴王,手揮雙錘的小將軍嶽雲 — 兒童的世界真假不分,一半是現實,一半是幻象,仿佛一覺醒來便已脫胎換骨,變為蓮藕身,花果山水簾洞就在不遠的山裏,在正午,轉過哪個山腳,沿路走下去,就到瞭宋朝。
一天天長大,連環畫裏的古代世界日漸隔膜,唯溪邊野花、田間草蟲、屋後籬笆外的青山、山上的白雲、雨中的樹纔是今天的。長大,有什麼不一樣呢?隻記得看著草蟲的世界,會感到可喜的寂寞:夏天午後,蜻蜓飛過涼蔭,歲月寂靜如夢;七星瓢蟲的翅膀在空中震動的聲音,欲追隨而無從追隨;正午石頭下小恐龍樣子的蛤蚧,夏夜黃燈微明照著的壁虎,都像爬在一億年前;菜地裏,小黃蝶小白蝶飛來飛去,春光更明迷,唯見瞭山裏蝴蝶,無端心生惆悵,似乎陽光也很老很老瞭,我在世上已過瞭一韆代,一萬代,其實隻是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連環畫裏的風景畢竟不是山水畫,那裏的花鳥草蟲也不是花鳥畫。身在山水間而無煙雲之筆,山徒然靜,水空自流,待父親送我毛筆和《芥子園畫譜》,心頭的喜悅和寂靜纔落到瞭紙上。佛經上說:芥子能夠收容喜馬拉雅山,山不改其大,芥子不改其小,真是畫譜的好名字。《芥子園畫譜》山水花鳥草蟲人物走獸草堂廟宇無所不有,我對著畫譜看山水樹石,看花鳥草蟲,覺得天地間都是畫意。
小城在萬山叢中,我傢在城西,前門臨街,屋後連接田野。上世紀 70 年代、80年代相繼從前門經過,屋後的荷塘年年夏天花開。荷塘外,青山下,竹林繞村莊,林間日光如水,路邊溪流聲喧,女人浣衣洗菜,男人田間勞作,水牛背著牧童,人們儼然還在《芥子園畫譜》的古代,唯有溪水朝著未來日子流去似的。
那時,我們白天在野地裏漫遊,夜晚在月光和路燈下喧鬧。夏天河裏好玩,多霧的春天和明朗的鞦天,我們結隊入山,山林是天然的遊樂園,成全孩子們欣然陶然的光陰。玩耍的間歇,聲喧漸漸平息,叢山的寂靜占有瞭我們,以及我們的沉默。然而小孩自身尚未有思,這般廣大的沉默毋寜是天地之間的沉默。宋代山水畫便收藏著天地間廣大的沉默,我曾在範寬《溪山行旅圖》和《寒林雪景圖》中遇到這偉大的沉默,當下默然震撼,沒有瞭自己。天地間存在著運動與寜靜兩種力量,偉大的山水畫傢溝通這兩種力量,使靜者動而不改其靜,使動者靜而不失其動。小學五年級那年,《溪山行旅圖》把我劈為兩半,一半在遇到它之前,一半在遇到它之後,從此,我看見瞭山水,看見瞭山水畫。在我心中,範寬山水可以和宇宙相媲美。
山令人幽,水令人遠。古人疊石成山,築地為池,把山水移入庭院,朝夕晤對,念的正是這份幽遠。舊居天井白牆上,積年的雨跡恍如光陰的年輪,青苔無限幽深,仿佛收藏所有逝去的光陰。苔痕雨跡的寂靜,可以棲身寄托似的,總讓我生齣歸依之感,後來,我常想,山水畫要緊的就是畫齣這一點幽意與遠意。江山如畫,江山其實不如牆上的苔痕雨跡像山水畫,苔痕雨跡的幽深縹緲是山水的幽深縹緲,令人沉湎而意遠。造化之手以苔痕雨跡在牆上畫齣幻象般的山水構圖,幻變,宛若雲動;神秘,猶如心象;無限,猶如全息,使我早早感到山水畫的超現實 — 忽然已是少年,少年如青草,生長而茫然,不知為何總要叛逆,叛逆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冷落瞭毛筆和宣紙。中學念到一半,父親去世,隨後《芥子園畫譜》幾經輾轉,竟下落不明。後來北上求學,卻是學油畫,畢業那年鼕天,老羅離京迴廣西,留下一冊舊版《芥子園畫譜》。翻看幾頁,想起父親,以至於後來想到父親,便浮現《芥子園畫譜》,久而久之,《芥子園畫譜》成瞭父親的背影。
至今懷念的,還是小時候臨摹山水畫的光陰。午後的陽光穿過天井,摺進窗子,風吹動屋後高高的尤加利樹億萬片葉子,遠得像鞦天的雨聲。我一筆一筆臨摹,前廳,父親在案上剪裁,母親踩動縫紉機,聲音斷續復斷續,和著屋後如雨的風吹樹葉聲,日子好長。一筆一筆臨摹之間,唯覺自己坐在時間的外麵。迴到時間裏,常常聽到“藝術”這個詞,而這詞又弄得專指西方的繪畫,再後來又聽到“繪畫終結”的說法,更令人憮然神傷。那時候,我們在時間的外麵, “中國畫死瞭”,那紛爭和我們不相乾,和山水花鳥也不相乾。外麵的人畫夠瞭,我們還沒有。繪畫死瞭?果真如此,以後一代代生來愛畫畫的孩子簡直活受罪。
繪畫早就“死”過好幾迴瞭。蘇東坡就說過:“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顔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不單繪畫,文學詩歌書法全都死瞭。但宋人還在畫,還在寫。蘇東坡身後四百餘年的晚明,董其昌重提繪畫終結命題,隻是時間從唐轉到宋:“畫至二米,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但董其昌也仍在畫畫,也還開齣新的畫境。這兩次“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都是攝影和裝置藝術齣現以前的事瞭,如今是影像的時代,繪畫遭遇三韆年未有的大變革,又死瞭幾迴,隻怕還要不斷死下去。
貢布裏希說“隻有藝術傢,沒有藝術”。所謂“繪畫死瞭”,分明隻有藝術,沒有藝術傢。事實是,繪畫一再地死瞭,人們繼續畫畫。在北宋,唐朝繪畫死瞭,在晚明,宋元繪畫過時瞭,但願死的是繪畫史,而非繪畫。也許繪畫真的過時瞭,但愛好不過時,畫畫時的那種忘我迷人,“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自從投靠西畫,宋元山水、晉唐書法,都成瞭舊夢。不料前年搬居,翻齣不記得哪來的文房四物,打開一得閣,聞到墨香,即刻提起毛筆,寫寫字。寫字無用不過,然而“此間樂”,樂在讀書畫畫之上。在我,又是臨帖的快樂純粹,因為無我。書法真難,若要紙筆依人,總難免做作,一味順著紙筆,字會自然,可是無味,“心手相應”談何容易,古人句式“妙在某與某之間” — 藝術,原來是妙在自然與不自然之間。靜夜無事,隨手寫寫,不當它是藝術,唯是跟隨綫條走下去,走到廓然悠遠的去處,不知何者是綫條,何者是自己。忘記自己,忘記時間,就是與自己獨處,與時間相處,好比小時候在南國故居的燈下。
燈下看《詩詞例話》,臨《靈飛經》,是畫山水花鳥之外,我曆然分明的記憶。說也奇怪,那一年收起毛筆和《芥子園畫譜》,不再寫《靈飛經》,竟也找不到周振甫的《詩詞例話》瞭。雖然從此轉嚮西洋畫,敬佩文藝復興三傑的素描,戀戀於印象派色彩,卻還常在夜裏讀山水花鳥。夜真是靜,靜到天地間好像隻亮著一盞燈,燈下有人在看寂寞的古畫,遇到八大山人,便以為前身是硃耷,見瞭董其昌、錢選、牧溪、展子虔、顧愷之,又疑是前世。其實不過是看畫之際的齣神,萬籟俱寂,想起自己上輩子是鬆石,是山月,是流水。靜夜獨對一朵墨花、一座青山,恍惚自己便是一墨花,一遠山,泊在無古無今的空白中,泊在杳然無極的時間裏。
當我第一次看到“理想國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豐富信息和強烈的藝術氣息所吸引。書名中的“理想國”,立刻將我的思緒引嚮瞭柏拉圖關於完美社會形態的哲學構想,它代錶著一種對秩序、正義和真理的永恒追求,充滿瞭理性思辨的意味。然而,“照夜白”這個詞組的齣現,又為這份理性注入瞭一股鮮活、奔放的生命力,它仿佛是黑暗中劃破夜空的閃電,或者是戰馬揚起的白色鬃毛,帶著一種詩意的野性和神秘感,與“理想國”那種嚴謹的哲學思辨形成瞭有趣的張力,讓我對作者的創作意圖産生瞭強烈的好奇。緊接著的副標題,更是將這種好奇推嚮瞭極緻。“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幾個關鍵詞的組閤,簡直就像是一場文學與哲學的盛宴。“山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已超越瞭單純的自然景物,它是一種宇宙觀,一種人生觀,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契閤的境界,我猜想作者可能會藉用“山水”的意境來描繪內心的風景,或者用它來構建詩歌的宏大背景。“摺疊”和“拼貼”則更具現代藝術的特質,它們暗示著一種對空間、時間、信息進行非綫性、碎片化的處理,這讓我對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和語言風格充滿瞭期待。“循環”和“時空”更是將詩學的探討推嚮瞭更宏大的維度,它們預示著這本書可能涉及對時間流逝、曆史進程、空間關係等哲學議題的深入挖掘。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文學錶達形式和哲學思考的全新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深入其中,體驗作者所構建的獨特詩學世界。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理想國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本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個畫麵和疑問。首先,“理想國”這個詞,毋庸置疑地指嚮瞭柏拉圖那個關於完美政治和社會形態的哲學構想,這本身就帶著一種深刻的思辨色彩。然而,緊隨其後的“照夜白”,卻又帶來瞭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它仿佛是黑夜中突兀齣現的一抹亮色,帶著一種神秘、野性、甚至是令人不安的美感,與“理想國”的理性秩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反差讓我對作者的意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而更讓我興奮的是,副標題中的幾個關鍵詞——“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些詞匯,每一個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宇宙,等待著被探索。“山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它不僅僅是對自然的描摹,更是對人生境界的追求,我好奇作者將如何藉用“山水”的意境來錶達內心的情感和哲學思考。“摺疊”和“拼貼”則更具現代藝術的特徵,它們暗示著對空間、時間、信息進行非綫性、碎片化的處理,這讓我對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和語言風格充滿瞭期待。“循環”和“時空”則將詩學的探討帶入瞭更宏大的哲學範疇,它們可能關乎曆史的重復,生命的輪迴,或是對宇宙本質的追問。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文學與哲學邊界的勇敢跨越,我期待它能帶給我全新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初看之下,確實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理想國”這三個字,立刻勾勒齣柏拉圖那個宏偉而遙遠的城邦景象,一個關於理性、正義和秩序的哲學烏托邦。然而,緊隨其後的“照夜白”又仿佛一匹脫繮的野馬,在夜色中奔騰,帶著一種難以馴服的野性與神秘。而“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更是將這一切推嚮瞭一個更為抽象和富有挑戰性的領域。這幾個詞匯,單獨拎齣來都是充滿意境的,但當它們組閤在一起,又像是在玩一場精妙的語言魔方,每一麵的轉動都可能解鎖新的理解維度。我一直在思考,韋羲先生是如何將如此多元甚至看似矛盾的概念融匯於一爐,創造齣一種全新的詩學錶達的。是藉用“山水”的寫意,來描繪內心的風景?還是用“摺疊”的意象,去觸碰時間與空間的復雜肌理?“循環”是否暗示著某種宿命的重復,抑或是生命力的不竭?而“拼貼”,在當代藝術中如此常見,又如何在詩歌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力?最後,“時空的詩學”,這本身就足夠引人遐想,它預示著這本書將超越傳統的敘事結構,去探索一種更為宏大和深刻的時間與空間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用文字編織齣這樣一個既具哲學思辨深度,又充滿藝術想象力的世界。
評分我一直很喜歡那種能夠喚起我內心深處共鳴的書籍,而“理想國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個書名,無疑就具備瞭這種潛力。首先,“理想國”這個詞,雖然是西方哲學的經典,但它所代錶的對完美社會、理想秩序的追求,卻是人類永恒的母題。它讓我們思考,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與那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國”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張力?而“照夜白”,這個意象則顯得更為東方和感性,它如同一束劃破黑暗的光,照亮瞭內心深處的幽暗,也可能是一種希望的象徵。我猜測,作者可能是在探尋一種在現實的局限中,如何保持內心理想主義光輝的可能性。接下來的幾個關鍵詞,更是將這本書的探索領域進一步細化。“山水”的意象,常常與中國的哲學思想相結閤,它可能意味著一種與自然對話,與內心對話的方式,用一種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人生。“摺疊”和“拼貼”則充滿瞭現代感,它們暗示著對傳統敘事方式的顛覆,可能是對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學迴應,也可能是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的創新。“循環”則帶來一種時間的哲學,是對曆史的沉思,還是對生命不息的贊歌?最後,“時空的詩學”,將這一切匯聚成一個更宏大的主題,它似乎在邀請我們一同去體驗和理解,時間與空間是如何塑造我們的存在,又如何成為詩歌創作的全新土壤。這本書,仿佛是一座巨大的寶藏,等待著我去一點一點地挖掘其中的奧秘。
評分我通常會被那些書名本身就充滿藝術感和哲學思辨的書籍所吸引,而“理想國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讓我過目難忘的書。“理想國”這三個字,自帶一種莊重和宏大的氣息,它指嚮瞭人類對完美社會、理想秩序的永恒追問,充滿瞭哲學的高度。然而,“照夜白”的加入,又像是給這份理性注入瞭一股感性的、奔騰的生命力,仿佛是夜空中最耀眼的一顆星,或是戰馬揚起的白色鬃毛,帶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神秘和力量。更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副標題中的幾個關鍵詞——“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幾個詞語的組閤,簡直就像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咒語,打開瞭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山水”在中國文化中,早已超越瞭單純的自然描繪,它是一種宇宙觀,一種人生觀,一種與天地精神相契閤的境界,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將這種東方美學融入詩歌的創作,用“山水”的意境來構建內心的風景。“摺疊”和“拼貼”則更具現代性和實驗性,它們暗示著一種對空間、時間、信息進行解構與重組的手法,這讓我好奇作者將如何打破傳統的詩歌敘事,創造齣耳目一新的文學體驗。“循環”和“時空”更是將詩學的探索推嚮瞭更宏大的維度,它們指嚮瞭對生命、曆史、存在的深刻思考。這本書,仿佛是一場跨越東西方哲學、融閤古典與現代藝術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品嘗其中的滋味。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挑戰我既有認知,拓展我思維邊界的書籍充滿興趣,而“理想國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個書名,無疑就具備瞭這樣的特質。首先,“理想國”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柏拉圖對一個完美社會的設想,它代錶著一種對終極真理和正義的追求,這本身就充滿瞭哲學上的深度。然而,“照夜白”的齣現,又為這個書名增添瞭一抹意想不到的色彩,它像是在理性的秩序中注入瞭一股感性、野性的力量,仿佛是黑夜中那一抹明亮的劍光,令人充滿好奇。而副標題裏的幾個關鍵詞,更是將這本書的探索領域指嚮瞭一個更為廣闊和復雜的維度。“山水”在中國文化中,早已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它更是一種哲學,一種對天人閤一、道法自然的理解,我猜測作者可能會藉用“山水”的意境來描繪人內心的風景,或者用它來構建詩歌的宏大背景。“摺疊”和“拼貼”則更像是現代藝術和設計中的概念,它們暗示著一種對原有秩序的打破,一種碎片化的信息和多重視角的融閤,這讓我好奇作者將如何運用這些手法來處理詩歌的語言和結構。“循環”和“時空”更是直接指嚮瞭人類最基本的感知維度,它們預示著這本書可能涉及對時間流逝、曆史進程、空間關係等哲學議題的探討。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否通過詩歌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為我們呈現一個關於“理想國”在“時空”維度下,經過“摺疊”、“拼貼”、“循環”後,所呈現齣的“照夜白”般的獨特景象。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書,它的書名就應該像一把鑰匙,能夠準確地打開讀者通往書本世界的大門,同時又能激起閱讀的欲望。“理想國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個書名,無疑就具備瞭這樣的魔力。首先,“理想國”這個詞,自帶一種西方哲學的厚重感,它暗示著書中可能包含著對社會、政治、倫理的深刻思考,是對人類終極價值的追問。而“照夜白”,又為這份理性增添瞭一抹充滿東方韻味和生命力的色彩,它像是一匹在黑暗中疾馳的白馬,帶著速度、純潔和一絲難以捉摸的神秘。這種理性與感性的碰撞,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更讓我著迷的是,副標題中的那幾個關鍵詞——“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些詞語的組閤,仿佛是一張精美的拼貼畫,每一塊碎片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山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錶,它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色的描繪,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我猜測作者可能會用“山水”的意境來勾勒人物的內心世界。“摺疊”和“拼貼”則更像是現代藝術的語言,它們暗示著一種對傳統敘事方式的顛覆,對信息碎片化的文學迴應,這讓我好奇作者將如何在詩歌中運用這些手法。“循環”和“時空”更是將詩學的探討推嚮瞭宇宙的宏大維度,它們預示著這本書可能涉及對時間、空間、存在等哲學議題的深入挖掘。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文學錶達形式和哲學思考的全新探索。
評分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對“詩學”這個詞抱有一種既敬畏又有些遙遠的態度,總覺得它與學院派的理論和晦澀的分析緊密相連。但“理想國 照夜白”這個書名,尤其是後麵緊跟著的那些關鍵詞,卻意外地拉近瞭我與“詩學”的距離。它不再是冰冷的學術概念,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山水”立刻將我帶入中國古典繪畫的意境,那是一種天地人閤一的遼闊與寜靜,我想象著作者是否會用這種意境來描繪人的內心世界,那種山巒疊嶂的情感,或是一泓靜水的思緒。而“摺疊”則是一個極具現代感的詞匯,它讓人聯想到空間被壓縮,時間被壓縮,甚至意識被壓縮,帶來一種全新的感知方式。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種物理或概念上的“摺疊”轉化為詩歌語言的,它是否會打破綫性敘事的束縛,帶來一種更具震撼力的閱讀體驗?“循環”則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也暗示著某種生命周期的輪迴,是對過往的迴溯,還是對未來的預示?“拼貼”更是現代藝術的標誌,它意味著碎片化的信息,多重聲音的疊加,我在想,作者會如何將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情感、甚至不同的文化元素進行解構與重組,創造齣意想不到的火花。而“時空的詩學”,更是為整本書定下瞭一個宏大的基調,它指嚮的是一種對存在本身的深刻探究,對時間與空間這兩個最基本維度的全新理解。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充滿瞭藝術的張力與哲學的深度,讓人充滿探索的欲望。
評分當我看到“理想國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易讀的讀物。它不像一般的小說或散文那樣,有一個明確的故事綫或情感主綫。相反,它更像是一場智力的冒險,一次對文學邊界的探索。書名中的“理想國”,讓人聯想到那個關於正義與秩序的哲學探討,這預示著書中可能蘊含著深刻的思辨。而“照夜白”,則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畫麵感,仿佛是黑暗中突然齣現的一抹亮色,帶著神秘與希望。更讓我感到好奇的是,“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幾個詞語的組閤。它們每一個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哲學內涵。“山水”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更是一種宇宙觀和人生觀的體現。我猜想,作者可能會用“山水”的意境來構建詩歌的宏大背景,或者用它來象徵人內心的風景。“摺疊”和“拼貼”則更像是現代藝術和設計領域的概念,它們暗示著一種非綫性的、碎片化的錶達方式,這是否意味著書中會顛覆傳統的詩歌形式,將不同的元素進行解構與重組?“循環”和“時空”更是指嚮瞭時間與空間這兩個人類最基本的感知維度,作者將如何在這兩個宏大的框架下,進行詩意的探索,這讓我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無疑是對文學形式和哲學思考的一次大膽挑戰。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初次接觸時,的確讓人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和一絲絲的迷惑。“理想國”這個標簽,立刻將我的思緒引嚮瞭柏拉圖的哲學世界,那個關於理想社會、絕對真理的探尋,總帶著一種宏大敘事的意味。緊接著的“照夜白”,則是一個充滿詩意和畫麵感的詞語,它像一匹奔騰在夜色中的駿馬,帶著速度、野性和一種難以言喻的美麗,似乎與“理想國”那種理性、秩序的氛圍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張力。而更讓我心生好奇的是,副標題中的幾個關鍵詞——“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這幾個詞匯,每一個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理解世界的門。“山水”在中國文化中,早已超越瞭單純的自然景觀,它蘊含著一種宇宙觀、人生觀,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我猜測,作者可能會將這種東方哲學的美學意境融入詩歌的錶達中。“摺疊”和“拼貼”則是更具現代性的詞匯,它們暗示著一種對現實的解構與重構,一種對信息碎片化、多重現實的文學迴應。“循環”則指嚮瞭時間的概念,它可能關乎曆史的輪迴,生命的周期,抑或是某種哲學上的遞歸。“時空的詩學”,更是為整本書定下瞭一個宏大的基調,它預示著這本書將深入探索時間與空間這兩個最根本的維度,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人類的經驗和情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如何用詩意的語言,將這些看似零散的概念,編織成一首關於存在、關於理解的宏大詩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