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1987年,南先生在美国时,就表示在中国投资,要有四个基本理念和认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经营和中国文化的精神。先生正是本着这个理念,自1987年起,经过十年的努力,备尝辛苦,终于使金温铁路由构想变成现实。
1998年初,我国一条中外合资开发建设的地方铁路——金温铁路全线通车。南怀瑾先生作为这条铁路的“催生者”,功不可没。本书由实际参与金温铁路项目的侯承业博士根据相关的信函、文件、合约、新闻报道、施工简报、典礼纪要等,以及南先生本人的口述资料编写而成,除了真实、原本地记述了金温铁路修建的始末,更是一再地重申南先生对于“人心”的寄望:在修出一条实实在在造福百姓的铁路之外,他更希望所有人摒除成见和私心,为全民做贡献,借此修出一条“通往人心的大道”。
侯承业,1935年生,山西灵石县人。1960年台湾测量学校二十三期土木工程学士。留学德国斯图加特工业大学及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德国国授工程师学位、医学工程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交通部工程师7年。1993年起任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总顾问。
简体版出版说明
繁体版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大半个世纪的企盼
第二章 对金温铁路的筹划
第三章 八十年梦想成真
第四章 金温铁路开工了
第五章 艰辛工程 全力以赴
第六章 志心于道义者 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第七章 宏观方法 釜底抽薪
第八章 不屈不挠 反求诸己
第九章 世事正须高着眼 为官首要慎思民
第十章 新的阶段
第十一章 人民铁路人民建 一条飞龙跃半壁
第十二章 功成身退 还路于民
结语——南老的话
编后记
第一章 大半个世纪的企盼
八十年的梦想
国内的第一条外资参与建设经营的地方铁路——金温铁路,于1997年8月8日全线铺通,浙江省府柴松岳省长特致电给香港的南怀瑾先生,他代表省政府和全省四千四百万人民,向南老致以崇高的敬意与诚挚的谢意。浙江人民永远记住南老先生的卓越贡献。金温铁路的铺通、建成并投入营运,对于推动浙西南乃至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资建设地方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创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金温铁路自孙中山先生于《建国方略》中描出蓝图的80年以来,历经曲折,先后倡修7次,均未成功,今日终于铺通,这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沿线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功劳,也是南先生鼎力扶助的结果。所以柴省长在1997年7月30日给南先生的信中,特别真诚地期待南先生能莅临参加盛典,共享成功之果。
南先生在1997年8月2日回函说:来示知悉。欣闻金温铁路全程铺通工程完成,首先敬贺省府诸公以及参与兴建诸位同仁,大功将要完成的莫大喜讯。但我因忙于另一件工作,比起修筑铁路的工程,还紧急重要百倍以上。年老神衰,昼夜不懈,致使身心疲惫不堪,实无法遵命亲自到场观礼。今特托侯承业、李传洪、王伟国三位代表祝贺。另外我有金温铁路全线铺通感言一首,并请教正。
铁路已铺成 心忧意未平
世间须大道 何只羡车行
金温铁路贯穿浙西南山区,始自金华市,终至温州市,途经的地区占浙江省57%的土地面积和49%的人口。全长251公里,计有桥梁135座,共长14公里,隧道96座,共长35公里,沿途设车站27个。全线地质条件差,地形复杂,特别是温州丽水段为山区丘陵与河网地带,加上温州平原地区又处于全国典型的软土地带,施工难度大,所以施工历时五年,花费近30亿元。在大家坚苦奋斗中,才完成了任务。为什么在金温铁路全线铺通之际,南老师仍然“心忧意未平”呢?
原来在过去十年中,先自1987年温州市代表在美国拜见南先生,提出由南先生出资80%修建这条地方铁路。由1988年酝酿到1992年正式由中央批准,至1992年底开工到今天1997年铺轨完成,南先生出钱出力,费尽心思,给省领导、地方政府与铁道公司的信函不下百万言,这岂仅是一个中外合资修建铁路的事呢!回顾过去十年来的一切,正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代表了两个不同社会背景对人事处理的不同角度,显示了南老忧国忧民的心意,也看到当时国内处理事情的心态。南老时时以大体为重,时时以做人处世为出发点,试看他在1988年写给温州的信:
温州要想在工商业上起飞,而对国内及国际声誉,得到认许,不能以已往和现在的个体户发达自豪。须知海内外人士,提到温州的社会风气,都在摇头叹气,望而却步。粗暴、恶声,看近不看远,顾前不顾后,不能尊重人人,而使人人对自己不尊重,至堪痛惜。永嘉学派与温州民风,在南北宋以来,素为历史所重视。现在趁此时机,温州应首先发动全民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新秩序,作为首倡而影响全民社会,这可接上温州个体户发展的先声,更有重大意义和功德。希望您刘市长、董书记要鼓起勇气,拿出魄力来拟一具体方案,领导全民。为政之道,只要看得清,认得真,但能利国利民者,应义所当为而为之,便是千秋事业,大功勋。如果这样,一条金温铁路,必然顺理成章可以造成。这种意义,比起造物质铁路更重要,这是造人心的道路。所谓新秩序,也就是旧说的礼貌运动,但换作新社会新秩序,便可使人们了解,个个认为重要。所以南老不仅是倡导修建了一条有形的金温铁路,他更要大家除去自私的心,为全民来作贡献。
兰溪讲堂的话
1987年的秋冬时节,南先生还在美国华盛顿首府特区居住,旁边有条小河,故大家称南老师的居所为兰溪。那时他常为到美国深造的留学生,讲述中国未来的前途,他提到此时此地要对大陆投资,必须具备四项理念和认识。那就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经营和中国文化的精神。”南先生认为:
中国大陆,现在所号召投资开发的内涵,需要的是真实投进资金和进步的精密科技,用以改进多年的贫乏和落后,并非如资本主义社会工商业自由市场式的投资,可以一本万利,至少是一本十利的如意算盘。如果没有这种认识和意向,冒昧向大陆投资,无疑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不但是势所不行,亦理所不可。
国内一般人的思想,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这句名言叫了七八十年,是有问题的自误语),有未经开发的丰富矿藏资源,有12亿以上人口的劳力资本,有年轻有为可以培训的技术人员,只要你拿资金和技术来,包你一定发财。
但大家似乎忘记了国内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对政令解释不一,且法规矛盾,犹如一个古典大家庭式的社会,只要一个新媳妇进门,这个五世同堂的家长们,太公太婆,祖父祖母,叔伯兄弟妯娌们满堂,个个可以当家,也个个可以讲了算而不算,谁都有权有理看着新媳妇,要她端茶送糖果,要她独当十面,料理羹饭。终致使新进门的媳妇受不了,不是狼狈逃回娘家,便是患忧郁症、恐惧症,积劳成疾而亡。这种现象,几乎是普遍存在。那么,所谓号召侨外(海外及港澳台)回国投资的结果,无疑是“剖胎炼丹,杀鸡取卵”。不仅暴露了人穷志短的窘态,而且也显示了国家民族气节的弱点。
要统一调和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现象,不是只叫几句口号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要上下同心,四海一德,经过一段曲折艰苦的道路,才有希望。倘使大家心里余悸犹存,担心随时变故,那就不堪设想了。
不怕穷怕没有规章
随后又值温州市方副市长率团访问纽约及华府地区,南先生的外国学生,一位任职美国国务院的人,特向南老报告,要不要接见一下温州来的乡亲,南老欣然应允。
对于温州市当场所谈胶鞋业等设厂投资,南先生表示没有兴趣。但是他老人家特别对副市长等说,如果他有钱向国内投资,第一是建电力公司;其次是钢铁公司或铁路、空运等交通事业;再其次便是发展医药。但南老也表示,遗憾的是,他非拥有巨资者,只是空谈理想而已。
在美国的时候,南老就不只一次对大陆来的留学生们谈起,中国开放过早,国家会变成地方诸侯经济,人民会失去礼义而向钱看,影响深远。如果能一步一步有计划开放,集体制还能对国家经济发展出大的利益,中国就更容易走向富强。南老也举出历史上的例子。
比如,南北朝乱了二百多年,生活穷困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注:东晋后,宋、齐、梁、陈、隋五朝,均据南方之地,史称南朝,公元420~589年;北魏、北齐、北周,均据北方之地,史称北朝,公元386~581年)。但隋朝统治不到20年就变成富国,当时,其疆域东至于大海,西至甘肃、四川各省,南至越南,北至蒙古。
另一个例子,唐末几十年大乱,社会上变成易子而食的困境,但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统治天下,不出20年,全国上下连挂帐的钩子都是银制的。所以国家穷困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规章,人心无义,只学会穿西装,打领带,擦口红,炒股票,那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受到影响了。如果每个人生活虽苦,但均能遵守法律,有道德观,又有好的风俗习惯,这个国家不出十年就能更上一层楼。
20年前,南老在他讲述的《论语别裁》一书就说过,历史上近数百年来,中国是处于最弱的时候,但时代在变,国运也在变,未来中国会有二百年的机运,会比唐朝开国时还强盛。但事在人为,有机会如没有好好地抓住,也是发生不了作用的。
1988年的初春,南先生来到香港,为他办手续的是当时比利时驻香港领事馆的一位参赞,他也是南老的学生。就在到港的第三天,在大陆的贾亦斌先生就到港拜访南老,南老则说,有空就过来吃饭,但不谈政治的事。南老也提到了中国民主的问题,时间不到,过早的民主,只会使人各自争取私人的利益,不会为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去做贡献的。
就在这个时候,南老也与在温州的家人亲友们取得了联络,又加上温州市李景山先生要陪南老的孩子小舜来港,所以就谈到投资金温铁路的事上了。
……
读到《南怀瑾与金温铁路》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画面。一个是南怀瑾先生在讲堂上侃侃而谈,他的声音洪亮,眼神中充满智慧;另一个画面则是金温铁路穿越崇山峻岭,轰鸣的火车在轨道上奔驰,这是中国工业化的力量象征。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会将这两者如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否会借南怀瑾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来审视金温铁路的建设,例如其中是否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或者是如何体现了“大道至简”的工程智慧?我又在想,金温铁路的建设,是否也为南怀瑾先生的某些思想提供了鲜活的例证?比如,他在谈到“愚者”与“智者”时,那些铁路建设者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以非凡的毅力克服困难,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种“智”?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这种智识上的碰撞,读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评分《南怀瑾与金温铁路》这个书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素来对南怀瑾先生的学问心存敬佩,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金温铁路,作为中国经济腾飞时期的一项重大工程,它的修建本身就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南怀瑾先生的哲学思想与金温铁路的建设实践联系起来的?是会从南怀瑾先生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来解读铁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吗?还是会借用他关于“内圣外王”的理念,去剖析铁路建设者们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决心?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一种宏观的哲学视角与微观的工程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从中品味出中国式智慧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魅力。
评分《南怀瑾与金温铁路》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南怀瑾先生是谁,那可是当代国学大师,他的思想和学问影响了多少人,其著作更是常常引人深思,发人警醒。而金温铁路,虽然我并未亲身经历过它的修建过程,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铁路建设的一个缩影,它背后蕴含的故事必然不简单。我一直在想,这两者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南怀瑾先生的智慧,是否会为中国铁路的发展提供某种哲学上的启示?或者说,铁路建设的宏大工程,是否能从南怀瑾先生的学问中找到一些宏观的指导原则?我期待着书中能有对这些宏大议题的深入探讨,从宏观层面梳理出一种跨越时空的联系。如果这本书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工程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用南怀瑾先生的深刻洞见来解读金温铁路的建设历程,那绝对是一次思想上的盛宴。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两者并列,而是能深入挖掘它们之间内在的、更深层次的关联,或许能从中看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智慧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对南怀瑾先生的敬仰,以及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的关注。金温铁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条重要地方性铁路,它的修建背后肯定凝聚了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南怀瑾先生的儒释道思想与铁路的建设实践相结合?是会将南怀瑾先生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应用于铁路建设中的团队协作、攻坚克难吗?还是会从“因果”、“缘起”等佛家思想出发,去阐释铁路建设的必然性和其对区域发展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穿插一些真实的人物故事,例如铁路建设中的普通工人、技术人员,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而这些心路历程又是否能与南怀瑾先生的某些论述产生共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了解金温铁路的建设概况,更能从中读出人性的光辉,以及在追求共同目标过程中,个体所能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勾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南怀瑾先生的学问,向来以其深刻而又通俗的讲解著称,他能够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而金温铁路,作为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背后必然承载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将南怀瑾先生的哪些经典理论,例如他关于“因果”的阐释,应用于金温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又或者,他关于“用人”、“治事”的见解,是如何被体现在铁路建设的组织管理中的?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一条铁路的修建过程,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中国式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如果书中能够通过金温铁路的建设,折射出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时期那种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面貌,并与南怀瑾先生的思想相辅相成,那无疑将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作品。
评分这一言提醒了林震南,他呆了一呆,沉吟道:“福威镖局对青城派礼数有加,从来没甚么地方开罪了他们。余观主派人来寻我晦气,那为了甚么?”
评分作为第一条合资地方铁路,工程伊始到全线贯通,始终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总投资最终上升到30多亿元。6年金温铁路建设的历史,是两种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体制碰撞,是制度解放与束缚之间的制衡。通过南老努力,国家铁道部后来按30%的比例出资参与金温铁路建设,而南老则交出大部分股权,最后功成身退,分毫不沾。南老笑说,我现在如果去坐火车,还要排队买票呢。
评分初步资金需要1.2亿元美金,但一般从事工商业的资本家很少有盈余的闲钱肯做这件事情。“10块钱一股,把铁路卖给沿途的老百姓。”南老说借用过去浙赣铁路的筹建方式,发行公债,就能发挥地方积极性,上马快、效益高。
评分可以侧面了解南师与金温铁路之事,仅此而已
评分7、人生以人生为目的。
评分初步资金需要1.2亿元美金,但一般从事工商业的资本家很少有盈余的闲钱肯做这件事情。“10块钱一股,把铁路卖给沿途的老百姓。”南老说借用过去浙赣铁路的筹建方式,发行公债,就能发挥地方积极性,上马快、效益高。
评分23、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财富中心在齐国的临淄,就是现在的山东淄博;唐朝的财富中心在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宋代的财富中心在福建的泉州、漳州,跟海外、中东通商。民国的财富中心才到上海。
评分南老说他在兴建之初,向温州政府提出四个条件:还路于民,高速铁路,隧道可通过双层货柜,沿线种树。其中第一位就是“还路于民”。
评分亲情大礼之后,托付的是一份厚积在家乡人心头、蒙着历史风尘的祈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