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关系史
作者:袁明,朱明权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301024164
字数:412000
页码:38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教材,也是北京大学精品课程教材。这是一本简明而实用的国际关系史教科书,它记载了自17世纪中期以来的整个国际关系史,涉及了国际关系史上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编写者匠心独具,巧妙地把对历史的陈述与对历史的评价结合起来,同时又把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方法融入进去,突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全书读来线索清晰、陈述分明、重点突出、措辞简练,堪为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1世纪政治学规划教材国际政治系列:国际关系史》适合作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法专业大学本科教材,也适合高校文科学生选作通识课教材和读物,《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1世纪政治学规划教材国际政治系列:国际关系史》自2005年月修订再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2006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目录
章 威期特伐利亚体系和欧州五强的崛起
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欧洲五强的崛起
第二章 19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
节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解体
第二节 意大利、德国的先后统一及其影响
第三节 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与解体
第三章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节 欧洲主要大国的扩张政策
第二节 列强争夺亚洲的斗净
第三节 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
第四节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第四章 次民界大战的爆发和战时国际关系
节 丙大军事集团的终形与对峙
第二节 战争危机的出现与外交控制
第三节 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五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对它的初冲击
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初冲击
第六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节 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与战争危机的加深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第七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节 战火的蔓延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与反法西斯联盟的巩固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与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第八章 两大陈营的形成与激烈对抗
节 战后初期盟国的合作与美苏冷战的爆发
第二节 两大陈营的形成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两大陈营的激烈对抗与中立主义运动
第九章 两大阵营的分化与第三世界的崛起
节 美苏关系的次缓和与两个阵营内部的动荡
第二节 美苏关系的再度紧张与两大阵营内部冲突的尖锐化
第三节 美苏关系的僵持与两大阵营的分化
第十章 两极体系的瓦解和走向多极化的世界
节 美苏关第的第二次缓和与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的新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结语 与历史同行
作者介绍
袁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曾多次应邀参力加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美日欧三边委员会”等会议。1983-1985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进修访问,1989年至1990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牛津大学,1993年赴美国佐治亚州卡特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1995年后曾担任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1998年至2004年任美囡纽约亚洲协会理事。2004年当选为美国纽约外交关系委员会位中国顾问。2007年当选为联合国基金会中国董事。
朱明权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体系”的强调。它不仅仅是关于国家之间的互动,更是关于这些互动如何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国际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如何随着时间而演变。作者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开始,一路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国际体系的特征、运作规则和主要矛盾。例如,在论述19世纪欧洲均势体系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其“平衡”的逻辑,即通过结盟、制衡等手段来防止任何一个国家独大,从而维持体系的相对稳定。但同时,作者也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体系内在的矛盾,比如殖民扩张如何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了体系的崩溃。而在冷战时期,书中则将世界描绘成一个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双极体系”,分析了这个体系的意识形态对抗、代理人战争以及军备竞赛等特征。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体系”的梳理,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国际关系为何会呈现出特定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是如何被构建、被维持、又如何被打破的。这种体系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宏观地把握历史,并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
评分这是一本挑战了我现有认知体系的国际关系史著作。我一直认为,国际关系史就是关于国家之间的战争、条约和外交。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的演进远比这复杂得多。书中不仅关注了宏观的国家行为,还深入探讨了经济因素、意识形态、科技发展,甚至社会思潮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在论述冷战的起源和发展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美苏两国描述为唯一的行动者,而是细致地分析了欧洲的战后重建、第三世界的兴起、科技竞赛(如太空竞赛)等非传统因素如何塑造了冷战的走向。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让我对冷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论述方式也非常吸引人,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人物故事来串联起历史事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描述殖民主义扩张时,书中引用了一些殖民官员的日记和被殖民者的口述历史,展现了不同立场和视角下的历史真实。这种叙事策略,不仅让阅读过程充满趣味,也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感染力。同时,作者在阐述一些敏感和争议性话题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良知和批判精神,不回避矛盾,不掩饰复杂性,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历史的多重面貌。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关于“权力”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何种角色的深刻探讨。从古代王国的争霸,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再到冷战时期的两极对抗,以及后冷战时代的多极化趋势,书中始终贯穿着对“权力”的分析。作者不仅关注了军事和经济等显性权力,还深入分析了文化、意识形态、制度等隐性权力如何影响着国际格局。例如,在论述冷战时,书中详细分析了意识形态的较量如何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成为塑造全球政治和文化版图的关键因素。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将权力简单地视为零和博弈,而是探讨了合作、联盟、制衡等多种权力运作模式。在分析战后国际组织的作用时,书中就展现了权力如何在集体安全机制下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引导。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讨论权力转移和权力衰落时,所展现出的历史洞察力。书中对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传统大国的衰落过程的分析,以及对新兴大国崛起的描绘,都充满了现实意义,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权力格局的变化。这本书不仅让我回顾了历史,更让我思考了权力的本质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永恒主题。
评分这本关于国际关系史的书,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历史是过去的陈迹,与当下关联不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脉络是如此清晰地贯穿着我们今天的世界。书里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争霸的描写,仿佛就是今天大国博弈的缩影。作者在分析当时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与国际权力结构之间的互动时,使用的语言虽然严谨,但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故事性,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脉动。尤其是在讲述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影响时,书中对技术进步、意识形态冲突、民族主义情绪等因素的 interplay 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些因素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战争的深渊,以及战争结束后,全球政治版图、国际组织、国际法等是如何被彻底重塑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将其与宏观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展现了历史研究的“小切口、大视野”。例如,书中对一战后赔款问题、民族自决原则的提出与实践等细节的分析,就揭示了当时国际秩序脆弱性的根源。阅读这本书,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历史人物的决策擦肩,与时代的洪流一同前进,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国际政治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国际关系史的著作,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在讲述19世纪欧洲均势体系的形成与瓦解时,作者不仅仅关注了外交官们的博弈,还深入分析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传统君主制国家的冲击,以及殖民扩张如何成为列强争夺资源和市场的关键。这些因素的叠加,共同导致了均势体系的崩溃和世界大战的爆发。书中的分析逻辑清晰,论证严谨,每一段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中立态度,他能够从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视角去展现历史,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例如,在描述帝国主义的扩张时,书中既分析了西方列强的动机和行为,也展现了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反抗和挣扎,使得历史叙事更加立体和饱满。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一场深入的“思想探险”,我不断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因果,在人物的抉择中理解动机,在宏观的趋势中把握脉搏。
评分收到一本关于国际关系史的教材,我之前对这门学科的认知大多停留在零散的课本知识和新闻报道,总觉得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不够清晰。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搭建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政治格局是如何演变至今的。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再到冷战的铁幕,以及后冷战时代的多元化挑战,每一章都像是在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在梳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时,不仅仅是罗列时间线和人物,更着重于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关键转折点以及产生的长远影响。例如,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时,书中对民族主义的兴起、列强间的军备竞赛、错综复杂的同盟体系的 interplay 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理解了单一个体事件往往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而在冷战部分,作者则细致地描绘了意识形态的对抗如何渗透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以及这种对抗如何塑造了战后世界的地缘政治版图。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分析并未止步于历史事件本身,而是巧妙地将历史发展与当代的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比如在讨论霸权转移时,书中会引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不同理论视角来解读,这使得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理论层面去审视历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当前国际秩序的形成与变迁。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分析复杂国际问题的能力,感觉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大历史”的视野,让我能够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去理解国际关系是如何在这种宏观的背景下展开的。作者并没有局限于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国家,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更早的时期,比如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中世纪欧洲封建体系下的权力结构,以及全球性海洋贸易的兴起。通过这种追溯,我才明白,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国际关系,其实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书中对早期全球化进程的描绘,比如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丝绸之路的繁荣,都让我看到了跨文化、跨地域的互动是如何早早地塑造了人类社会的联系。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忽略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书中穿插了许多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解读,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哥伦布等,分析了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如何对当时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将宏观趋势与个体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历史变得生动而有深度,也让我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革命”在国际关系史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并非仅仅将革命视为国内政治事件,而是将其置于全球视野下,考察其如何引发国际秩序的震荡,如何推动全球政治思想的传播,以及如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形成复杂的影响。从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巨变,再到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革命如何挑战了原有的君权神授、殖民统治等合法性基础,如何催生了新的政治意识形态(如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如何通过国际干预、意识形态输出等方式,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法国大革命的分析,不仅关注了其在国内的动荡,更着重于分析其如何在欧洲引发连锁反应,催生了拿破仑战争,并最终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同样,对俄国革命的论述,也深入探讨了其如何引发了“红色恐慌”,以及如何与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长期的意识形态对抗。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革命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全球历史进程中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它不断地冲击和重塑着国际关系的面貌。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理解“秩序”这个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国际秩序构建和解体的细致分析深深吸引。从古代的朝贡体系,到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权威,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和冷战两极格局,书中几乎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主要的国际秩序形态。作者不仅仅是描述这些秩序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了构建这些秩序的权力基础、意识形态支撑、以及其内在的张力和矛盾。例如,在论述雅尔塔体系时,书中详细分析了美苏两国在战后的利益划分、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这种“战时同盟”的脆弱性,从而解释了为何冷战会迅速爆发。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国际组织、国际法在维护和挑战秩序中的作用,比如联合国的成立及其在处理地区冲突中的局限性,以及一些新兴力量的崛起如何对既有秩序构成挑战。这种对“秩序”的动态视角,让我认识到国际秩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在建构、协商、冲突和重塑中发展。书中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国际格局的形成原因,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声称是“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的国际关系史著作,抱着学习和研究的目的翻阅了几页,才发现它远不止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首先,它的内容覆盖面非常广,从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到殖民主义的扩张,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秩序的重塑,一直延伸到冷战结束后直至当代的国际关系格局。每一个时期都被作者以一种相当精炼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在论述殖民主义及其对后殖民时代世界格局影响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划分为对立面,而是深入分析了殖民过程中权力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殖民遗留问题如何继续影响着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书中还对不同国家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比如,对于一些传统的“大国”叙事,作者会引入一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视角,使得整个历史叙述更加多元和立体。这种严谨而又富有批判性的学术态度,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最显著的特点。同时,作者在处理历史资料和学术观点时,也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二手研究,并且在进行论述时,会清晰地呈现不同的学术争论点,引导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解释。这一点对于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究,从而形成自己对国际关系史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