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制

中国县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亚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县制
  • 地方治理
  • 政治制度
  • 行政区划
  • 古代中国
  • 历史研究
  • 中国政治
  • 地方行政
  • 县级政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295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42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3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县制是中国社会的基石。
  《中国县制》按照时间的顺序,纵向上从三代时期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的纷争与郡县制度的起源、两汉魏晋之际“双轨制”直到近代官制改革,剖析了县制这一中国基层政权结构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得失,同时按照主题,分析了大小政府、内外轻重、官员考察、条块关系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中国县制》没有材料的堆积,没有宏大叙事,文字流畅犀利,分析入木三分,问题意识突出,思想性与可读性都很强。

作者简介

  宋亚平,1957年生,湖北省赤壁市人。因1999-2003年担任中共咸宁市咸安区委书记期间大力推行干部“外出”打工、“五保合一”、“两推一选”、撤销乡镇“七站八所”,实行农村公共服务“以钱养事”制度等十多项改革,成为当时与江苏仇和、山西吕日周齐名的中国三大改革人物。2008年当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2003年12月,调任湖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2008年,担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开始从事地方政府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先后出版《湖北地方政府与经济建设》、《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咸安政改》、《出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公共服务》等多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当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形势与任务》、《统筹城乡的另一个视角》、《“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小城镇建设热潮的冷思考》、《中国“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吗》等7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三代”时期的国家形态剖析
第二章 “封邦建国”政治模式的是非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郡县制度的起源
第四章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关系
第五章 两汉魏晋之际“双轨制”的缘由
第六章 隋唐至明清间县制的演进过程
第七章 “小政府”与“大社会”的历史样本
第八章 外重内轻与内重外轻的博弈
第九章 条块结合与条块分割的矛盾
第十章 县官的选用、任免与行为方式研究
第十一章 县官的等级、品秩与经济待遇考察
第十二章 清末的自治思潮与县制改革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惨遭杀身横祸,都城镐京也被野蛮的犬戎人烧成一片焦土。在申、许、鲁等诸侯的拥戴之下,太子宜臼继位为周平王,并将首都东迁至远离西北少数民族武力威胁的河南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自平王之后,周王室虽然勉强支持着整个残局,但衰败与颓废已成无可挽救之势。国王逐渐失去了其“天下共主”的崇高地位,当年西周中央王室那种四方来朝的繁华热闹与说一不二的威风早已化为昨天的故事。在人们眼里,周天子不仅毫无能力为诸侯国提供安全保障,维系诸侯国之间良好的秩序,就连自己都是一个百无一用的“稻草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特立独行、随心所欲的现象在诸侯国之中开始变得司空见惯。最为典型的有“周郑交质”和“射王中肩”两件事情。
  《左传·隐公三年》上讲,“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①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郑武公、郑庄公父子相继为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解释说:“我没有偏心于虢公之事。”为证明相互之间的信任,周王与郑国交换人质,即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率军队抢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抢割了成周的稻谷。于是,周和郑的仇恨越来越深了。
  到了桓王五年(前715年),周桓王免除了郑庄公兼任周王左卿士的职位,并正式任命虢公林父为卿士,独秉周政。郑庄公寤生更不服周天子的领导了,从此不去洛阳朝见。桓王也十分生气,遂于桓王十三年(前707年)召集陈、蔡、卫、虢四国并周军以庄公不朝的理由伐郑。桓王坐镇中军,虢公林父率领蔡、卫诸国军队为右军,周公黑肩率领陈国军队为左军,进逼至编葛。
  ……

前言/序言


《秦制:帝国奠基与地方治理的千年回响》 第一部分:制度的黎明——秦朝的郡县之路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度创新——郡县制。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早期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土壤之中,是对周代分封制弊端的一种深刻反思和革命性超越。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浪潮中,我们追溯郡县制萌芽的迹象,考察其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性作用。 第一章:分封制的黄昏与集权的曙光 从土地私有到宗法纽带的松动: 探讨西周以来土地制度的演变,以及如何逐步削弱了宗法制下贵族对领地的绝对控制。分析“井田制”瓦解与“食禄制”的出现对权力格局的影响。 诸侯争霸与中央权威的裂痕: 描绘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的衰落,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如何迫使各国寻求更有效的统治模式。重点分析各国在军事、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为集权制度的出现奠定物质和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的崛起与郡县制的理论支撑: 深入解读商鞅、申不害、韩非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特别是他们关于“君权至上”、“重农抑商”、“以法治国”等主张。阐释法家思想如何为打破贵族特权、建立统一高效的官僚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章:秦灭六国——郡县制推行的历史必然 秦国的变法图强: 详细梳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的军事、经济、政治改革,分析这些改革如何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重点关注其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法律制度方面的创新。 统一战争中的行政策略: 探讨秦军在征服六国过程中,如何运用已经建立或正在试验的郡县化行政管理方式,来稳固占领区、组织后勤、征集兵源。分析郡县制在提升军事动员能力和经济产出方面的显著优势。 “分郡设县”的宣告: 详细考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的决策过程。分析李斯等大臣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郡县之制,赏罚必信,与民共之”的政策导向。 第三章:秦朝郡县制的架构与运作 郡县层级的设置与职能划分: 描绘秦朝郡、县两级行政体系的基本框架。分析郡守、郡尉、郡丞的设置及其相互制约关系;县令、县丞、县尉的职责范围。 官僚体系的构建与选拔: 探讨秦朝如何建立一套基于功绩和能力的官僚选拔与任用制度。分析“军功爵制”的延伸,以及官僚体系如何成为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 法律与度量衡的统一: 重点分析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法律、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以及这些措施如何为郡县制的有效运作提供了技术和制度保障。阐释其在促进商品流通、加强国家认同方面的深远影响。 赋税与徭役的征收: 详细考察秦朝的赋税制度和徭役制度,分析其如何通过郡县体系将全国的经济资源和社会劳动力集中起来,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军事需求。 第二部分:制度的传承与演变——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千年回响 郡县制并非秦朝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个不断适应中国社会变迁、在实践中被修正和完善的活态制度。本书将追溯郡县制在汉、唐、宋、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如何与地方势力、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因素相互作用,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第四章:汉承秦制——郡国并行与中央集权的再巩固 郡国并行的挑战: 分析汉初“郡国并行”制度的形成及其带来的地方割据隐患。重点考察“七国之乱”的发生及其对郡县制强化带来的刺激。 “推恩令”与郡县制的发展: 详细解析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实施,及其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最终实现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彻底确立。 察举制与官僚队伍的扩充: 探讨汉代“察举制”的兴起,分析其在选拔地方人才、充实中央官僚队伍方面的作用,以及对郡县制运作的积极影响。 第五章:唐宋变革——州县体系的精细化与经济活力的释放 州县两级制的稳定: 描绘唐宋时期相对成熟的州县两级行政体系,分析其在社会治理、经济管理方面的功能。 “安史之乱”后的地方权力调整: 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节度使制度的兴衰。 宋代“州县官”与“差遣制”: 深入分析宋代“知州”、“通判”制度,以及“差遣制”的出现,探讨其如何平衡地方权力与中央控制,提升行政效率。 经济发展与赋役新规: 考察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分析其对赋税制度、役法制度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郡县制如何适应并促进了这种发展。 第六章:明清帝国的严密化——监察与层级化的强化 明初的县制重建: 分析明朝建立后,如何吸取元朝的教训,重建和强化地方县制。重点关注“六部”与地方的垂直管理。 “一条鞭法”与赋税制度的整合: 考察明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分析“一条鞭法”如何简化税制,提升征收效率,并对地方行政管理产生影响。 清代“满汉一体”与层级严密: 描绘清朝在沿袭明朝制度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满汉一体”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分析道、府、州、县的多层级设置及其各自的职责。 监察体系的完善: 探讨明清时期强大的监察体系(如都察院、巡抚、总督等)如何对地方官员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维护中央的绝对权威。 第三部分:郡县制的历史遗产与现代回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超越纯粹的历史叙述,深入探讨郡县制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郡县制的功过得失——效率、稳定与代价 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的基石: 总结郡县制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巩固中央权威方面的核心作用。 行政效率与经济发展: 分析郡县制如何通过层级化的管理,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地方自主性与文化多元性的限制: 探讨郡县制在高度集权下,对地方自主性、地方文化、地方经济的潜在压制作用。 官僚主义与腐败的根源: 分析过度集权和层层审批可能带来的官僚主义弊端,以及权力寻租和腐败的温床。 第八章:千年回响——郡县制在中国现代治理中的印记 从“县”到“地方政府”的演变: 追溯中国近代以来,在西方制度影响下,县级行政单位的功能和地位如何发生变化。 “以县为主”的治理模式: 分析在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如何通过“以县为主”的模式来落实国家政策、进行基层管理。 地方治理的挑战与创新: 探讨当前中国地方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传承郡县制精神的同时,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 历史经验的现代启示: 总结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为理解和构建当代中国的地方治理体系提供历史维度和深度。 《秦制:帝国奠基与地方治理的千年回响》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郡县制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浅出的语言,勾勒出这一影响中国政治格局长达两千多年的重要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其历史遗产。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理解中国基层治理的独特逻辑,探寻影响国家命运的制度基因,并从中汲取智慧,思考中国未来发展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国县制》这本书,我当时最期待的是它能否为我揭示隐藏在中国基层行政运作背后的深层逻辑。我一直认为,看似简单的“县”一级,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节点,连接着朝堂与民间,承担着政策的落地与民意的传达。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而且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代县制的变迁,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制度为何能够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并且在不同时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他讨论了地方官吏的选拔、考核、俸禄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效能;他分析了县域经济、社会结构与地方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县”如何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甚至还探讨了县制与文化、地域观念之间的联系,让我看到了制度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且富有洞察力,大量的史料支撑让每一个观点都显得言之有据,但我又不会感到晦涩难懂。相反,作者善于将复杂的理论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它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得以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理解中国县制的独特魅力与历史价值。

评分

《中国县制》这本书,我拿到后最大的感受是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很感兴趣,但很多相关书籍要么过于宏大,要么过于细碎,很难找到一个既能宏观把握又能细节入微的视角。《中国县制》恰好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梳理历代县制发展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将制度本身孤立起来,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他探讨了县制如何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因素相互影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县制是如何应对各种挑战、调整自身功能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具体政策在县级层面的执行效果,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比如,对于土地制度改革、赋税征收、司法审判等,在不同朝代的县制下,其具体运作方式和结果都有详细的描述。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制度的生命力,也看到了制度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与变通。本书的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涉及复杂的制度细节,也能被作者娓娓道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对话。

评分

《中国县制》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相当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我对中国古代的基层行政管理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县”这个层面,总觉得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重量和地方的烟火气。另一方面,我又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理论化,充斥着枯燥的制度条文和冰冷的史料,读起来会像是在啃一本厚重的史书,令人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真正翻开第一页,那种顾虑便渐渐消散了。作者的笔触,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刻板,反而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他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切入,比如某个朝代某个县令如何处理一起棘手的民事纠纷,又或是某个地方官如何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这些生动的故事,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基层官僚的职责与不易,也体会到制度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与变通。这本书在对制度的梳理上,也做得十分扎实,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朝代县制演变的脉络,从秦汉的郡县制奠基,到唐宋的进一步完善,再到明清的集权强化,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叙述得条理分明,让我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基层治理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对于《中国县制》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探索“国家机器如何触及毛细血管”的好奇心去阅读的。一直以来,我们对中央集权、国家战略的讨论很多,但真正能深入到地方层面,理解国家如何通过“县”这个最基础的行政单位来管理庞大疆域、服务亿万人民的,这样的视角相对较少。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在讲制度,更是在讲制度如何运作,制度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的县制细节的梳理,展现了中央政府在地方治理上的智慧与挑战。比如,他会详细描述地方官的权力边界,如何防止他们“土皇帝”化;又会分析中央如何通过税收、司法、兵役等手段来掌握地方的控制权。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基层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徭役负担、官民冲突等,在县制框架下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内容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县制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适应社会变迁、回应现实需求的动态过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精细的中国历史治理图景。

评分

我选择阅读《中国县制》,主要是想了解“中国特色”的基层管理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在许多西方国家,地方行政单位的划分和运作方式与中国有着显著的不同,而中国两千多年来几乎始终保持着“县”作为基础行政单元的体系,这本身就充满了研究价值。本书在这一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在梳理历代县制演变的同时,非常注重“中国性”的解读。他探讨了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人口规模、民族构成等因素,如何塑造了县制的形态和功能。例如,在应对广阔地域和庞大人口的管理难题时,县制如何通过层层授权与监督,实现有效的统治。书中还对历代中央政府在地方权力分配上的考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解释了为何中国会在集权与分权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而县制正是这种平衡的重要体现。此外,本书还触及了许多关于地方官员的任用、考核以及其在地方社会中的角色等问题,这些都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根植于中国大地、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的独特行政制度。

评分

1929年6月5日和1930年7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公布和修正公布《县组织法》﹐改称县知事为县长﹐县知事公署为县政府。县政府设县长一人﹐由民政厅提出合格人员二至三人﹐经省政府委员会议决任用﹐任期三年﹐政绩优良者得连任。其职权为综理县政﹐监督所属机关及职员和主持县政会议等。又设秘书一人﹐分置一至二科﹐各科设科长一人﹐科员二人或四人。秘书﹑科长由县长遴请民政厅委任﹐科员由县长委任。县政府之下设公安﹑财政﹑建设﹑教育等局﹐各局设局长一人﹐由县长遴请省政府核准委任。县以下组织划分为区﹑乡(镇)﹑闾﹑邻。

评分

县制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县不仅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地域基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细胞。

评分

1929年6月5日和1930年7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公布和修正公布《县组织法》﹐改称县知事为县长﹐县知事公署为县政府。县政府设县长一人﹐由民政厅提出合格人员二至三人﹐经省政府委员会议决任用﹐任期三年﹐政绩优良者得连任。其职权为综理县政﹐监督所属机关及职员和主持县政会议等。又设秘书一人﹐分置一至二科﹐各科设科长一人﹐科员二人或四人。秘书﹑科长由县长遴请民政厅委任﹐科员由县长委任。县政府之下设公安﹑财政﹑建设﹑教育等局﹐各局设局长一人﹐由县长遴请省政府核准委任。县以下组织划分为区﹑乡(镇)﹑闾﹑邻。

评分

此后﹐为了提高县长权力和加强对基层行政组织的控制﹐南京国民政府曾多次实行县制改革。1939年 9月19日﹐西迁至重庆的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通称“新县制”)。规定县为自治单位﹐分三至六等。县政府裁局改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军事﹑地政﹑社会各科﹐置秘书﹑科长﹑指导员﹑督学﹑警佐﹑科员﹑技士﹑技佐﹑事务员﹑巡官等。县设参议会﹐由各乡(镇)民代表会各选举一参议员组成。县参议会暂不选举县长。区署为县政府辅助机关﹐代表县政府督导各乡(镇)办理行政及自治事务。县下为乡(镇)﹐乡(镇)内废闾﹑邻﹐改按保﹑甲编制。县和乡均为法人。此制延至1949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而被废止。

评分

书中没有材料堆积、宏大叙事;文字流畅犀利,分析入木三分,问题意识突出,有很强的思想性与可读性。

评分

赶上促销买的,回头有时间时看看。

评分

书中没有材料堆积、宏大叙事;文字流畅犀利,分析入木三分,问题意识突出,有很强的思想性与可读性。

评分

《中国县制》按照时间的顺序,纵向上从三代时期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的纷争与郡县制度的起源、两汉魏晋之际“双轨制”直到近代官制改革,剖析了县制这一中国基层政权结构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得失,同时按照主题,分析了大小政府、内外轻重、官员考察、条块关系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评分

分析了中国县制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