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

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启正,雷蔚真 编
图书标签:
  • 公共外交
  • 中国外交
  • 国际关系
  • 对外传播
  • 国家形象
  • 软实力
  • 蓝皮书
  • 中国
  • 2015
  • 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27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89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4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是第一部针对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现状做出全面梳理和总结的专业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协同国内七家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完成。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先生担任总顾问,中国公共外交的首倡者之一、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担任主编。书中从政府、民间机构、企业界、媒体界、理论界、城市、不同国家等多个主体角度,对我国当前公共外交的实践和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

作者简介

  赵启正,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二、三、四、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现担任《公共外交季刊》总编辑。
  雷蔚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院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跨媒体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秘书长。研究兴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与社会变迁,跨媒体与媒体融合生产机制,电视传播。参与多家电视台的策划、培训工作,参与多家媒体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与策划。从教以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兴起【赵启正 雷蔚真】/001
一 公共外交成为中国国家战略/002
二 公共外交理念已在中国深入普及/003
三 公共外交实践已在中国广泛开展/005
四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面临的挑战/007
Ⅱ 政府部门公共外交
2 国家领导人公共外交【欧 亚】/010
3 讲好中国故事——外交部门的公共外交【陈雪飞】/025
4 中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实践创新与发展方向【任远喆】/036
5 对日国际舆论战【陈 涛】/048
6 第一夫人公共外交【周加李】/060
Ⅲ 地方政府与城市公共外交
7 中国城市公共外交的概念、特征与路径【周鑫宇 李锴华 程 铭】/069
8 打造“全球城市”:上海城市公共外交的品牌战略【李永成 胡 泊】/074
9 永不落幕的青奥会:南京青年公共外交的实践与思考【叶 军 谭志云】/086
10 扬州:以运河文化扎实推进城市外交【柯银斌】/095
11 侨务外交与温州公共外交实践【毛继光 夏 蓉 叶柏霜】/106
12 “三个基地一个示范区”:海南公共外交的实践探索【李辽宁 周 伟 王 芳】/116
Ⅳ 公共外交与企业的海外发展
13 中国企业公共外交的特点与趋势【赵博为 袁 舒】/126
14 海外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张 鑫】/136
15 中国“走出去”企业规则困境的法律应对【李行健】/146
16 在压力中前行: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舆论应对【杨 波】/155
Ⅴ 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
17 中国驻外记者参与公共外交活动调查报告【姜 飞 陈俊侠】/167
18 中国在金砖国家的公共外交效果2013年调查报告【黄 廓】/181
19 中国公共外交北欧地区效果评估报告【李树波】/193
20 中国高铁:公共外交的“新名片”【姜 飞 闫 然】/213
21 新媒体时代中国媒体外交活动的实践研究【陈 枫】/237
Ⅵ 公共外交与民间交流
22 国家意志主导下的民间外交
——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为例【赵 磊 黄景源】/250
23 华侨华人——公共外交的独特资源【赵 磊 胥慧颖 翟迈云】/258
24 个人影响力与公共外交
——2014年中国精英阶层海外影响力观察【惠春琳 黄景源】/267
25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学院十周年发展介绍【惠春琳 王 贝】/274
Ⅶ 公共外交的理论争鸣
26 2013~2014年国际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的理论探索【周庆安 田媛媛】/282
27 2013~2014年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观察【周庆安 吴 月】/295
28 2013~2014年全球公共外交的制度创新【邓仙来 陈 娅】/308
Ⅷ 国际视野下的公共外交
29 2014年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综述【张毓强 钱林浩】/321
30 2014年中国对英公共外交综述【黄典林 刘君怡】/333
31 2014年中国对法公共外交综述【黄典林 来莎莎】/341
32 2014年中国对俄公共外交综述【龙小农 韩 蕾】/349
33 2014年中国对日公共外交综述【龙小农 马 葳】/359
34 2014年中国对韩公共外交综述【刘 玲】/371

前言/序言


《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内容梗概 《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是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首次推出的公共外交年度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分析和评估2015年度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进展、理论创新、面临挑战与未来走向。报告紧扣时代脉搏,以客观、深入的视角,为理解和研究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中国公共外交年度发展概述 本部分是报告的基石,系统性地勾勒了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整体图景。报告从多个维度出发,对当年公共外交的宏观环境、战略重点、主要活动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而多变。国际上,全球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地缘政治格局持续调整,新兴大国崛起与传统强国博弈交织,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宏观战略的推进对公共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内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公众对外交事务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报告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布局和实践重点。 战略重点聚焦: 报告详细阐述了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的核心战略指向。其中,“讲好中国故事”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魅力、和平意愿以及负责任大国形象,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此外,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和推广,以及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是重要的战略目标。报告深入分析了这些战略重点是如何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得到体现的。 主要活动与形式: 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网络化、常态化的特点。报告重点梳理和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官方层面的公共外交: 包括国家领导人出访期间的公共外交活动,如接受外媒采访、发表公开演讲、与当地民众互动等;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组织的各类交流活动,如招待会、文化展示、研讨会等;以及国家层面的重大国际会议和议题设置中的公共外交实践。 非官方层面的公共外交: 重点关注智库、高校、媒体、民间组织、企业等主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例如,中国智库在国际会议上发声,高校与外国高校合作举办论坛,媒体在海外的传播渠道拓展,以及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等,都被视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体的应用: 报告专门探讨了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探索与实践。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多语种网站等,与海外受众进行直接有效的互动,传播信息,回应关切,提升透明度和亲和力,是分析的重点。 成效与挑战评估: 报告对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的整体成效进行了客观评估,既肯定了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增进国际理解、争取国际支持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例如,对外传播的有效性、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沟通障碍,以及如何应对负面舆论和偏见等问题,都在报告中有所涉及。 第二部分: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讨 本部分将视角深入到公共外交的理论层面,并结合2015年的实践案例,进行更具理论深度的分析。 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论的构建: 报告探讨了中国公共外交在实践中如何孕育和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这包括对“中国梦”的国际叙事,对“和平发展道路”的阐释,以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公共外交实践模式。报告分析了中国学者和实践者在借鉴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的同时,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形成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理论框架。 “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与创新: 报告深入剖析了“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核心任务在2015年的具体实践。这涉及到故事内容的选取(如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文化传承、人民生活改善等)、叙事方式的创新(如利用纪录片、微电影、漫画、VR/AR等新兴媒介)、传播渠道的选择(如何有效触达目标受众)以及受众分析(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对中国叙事的接受程度和偏好)。报告还分析了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隔阂、认知差异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 报告着重探讨了公共外交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中的关键作用。2015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如何通过公共外交活动,有效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平发展的决心、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及开放包容的姿态,是报告关注的焦点。报告分析了提升国家形象的挑战,例如如何应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疑虑,如何传递中国价值观,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更为立体、真实、可信的中国形象。 公共外交与文化交流的融合: 报告强调了文化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与文化交流的深度融合。这包括通过文化节、艺术展览、电影展映、音乐演出、教育合作等多种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报告还探讨了如何让文化交流更加贴近海外民众,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认同,从而为公共外交创造更有利的民意基础。 公共外交的评估与效果衡量: 报告对公共外交效果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如何科学、客观地衡量公共外交活动的成效,是摆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报告分析了当前常用的评估方法,如媒体监测、民意调查、学者访谈等,并指出了这些方法的局限性,呼吁建立更系统、更科学的评估体系。 第三部分:具体领域与案例研究 本部分通过具体的领域和案例,展现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细节和成效。 “一带一路”倡议的公共外交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是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的重头戏。报告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公共外交的手段,向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国介绍“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目标、合作愿景和互利性,争取理解和支持。这包括组织相关的国际会议、举办专题研讨会、加强与沿线国家媒体的合作、推动人文交流等。报告分析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公共外交策略可能存在的差异。 重大国际活动中的公共外交: 2015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活动,如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等。报告分析了这些重大活动如何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自身立场、倡导和平、贡献智慧的重要平台,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开展的公共外交工作。 特定区域与国家的公共外交: 报告可能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或国家,深入分析中国在这些地区开展公共外交的特点、挑战和成效。例如,与周边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公共外交上可能存在的不同策略和侧重点。 媒体与智库的公共外交角色: 报告可能对中国主流媒体在海外的传播情况,以及中国智库在国际学术界的活跃度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它们如何通过自身平台和专业能力,为中国公共外交贡献力量,以及在与国际媒体和智库的互动中,如何发出中国声音,争取话语权。 第四部分: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是对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前瞻性的思考。 挑战分析: 报告系统梳理了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在实践中面临的突出挑战,例如: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误解与偏见: 如何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有效澄清事实,争取理解,消除误解。 话语体系与传播能力的不足: 如何构建一套具有说服力、国际认同度高的话语体系,以及如何提升对外传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本土化传播策略的缺失: 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和传播习惯,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传播。 体制机制与人才队伍的建设: 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外交的组织架构、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体系。 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 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茧房、虚假信息传播等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报告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可能包括: 深化理论研究,创新实践模式: 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论,鼓励实践创新。 提升传播能力,构建多维传播格局: 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 加强跨文化沟通,增进人文交流: 将文化交流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促进民心相通。 重视新兴媒体,把握技术发展趋势: 积极拥抱新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传播效果。 加强人才培养,壮大专业队伍: 培养一批既懂中国又懂世界的公共外交人才。 推动协同发展,形成合力: 加强政府、媒体、智库、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 总而言之,《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是一份集宏观分析、理论探讨、案例研究和未来展望于一体的综合性报告,为理解和研究2015年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深刻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好在研究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内容,偶然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了它,书名《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参考视角。阅读的过程中,我最感触的是书中对过去一年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梳理和总结。虽然我不是这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从书中描述的各种活动、案例和数据分析中,我能够感受到国家在这一块投入的力度和希望达成的目标。尤其是一些具体的对外交流项目,以及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一些声音,书中都有提及。我尝试去理解这些策略背后的逻辑,比如如何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理解,如何通过经济合作建立信任,以及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如何进行沟通和解释。当然,作为一本报告性质的书籍,它的叙述方式相对比较客观和数据化,有时会显得比较宏大和抽象。我个人更希望在具体的执行层面,或者在某些策略的细节打磨上能有更深入的剖析,这样对于我理解“如何做”会更有帮助。但总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对中国公共外交的整体发展轨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评分

我以一种略带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这本书的。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蓝皮书”这个标签,它暗示着一种权威性和前瞻性。我翻阅了其中的一些章节,尤其对关于“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的讨论比较感兴趣。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新颖的叙事模式和沟通技巧,来帮助中国在复杂的国际话语环境中发出更有效的声音。书中确实提及了多种形式的传播,包括媒体合作、文化节庆、学者互访等等,这显示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多元化尝试。然而,我个人觉得,在如何真正实现“双向沟通”和“情感连接”方面,书中一些论述还稍显笼统,缺乏更具操作性的指导。例如,在处理文化误读和刻板印象时,仅仅依靠信息输出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深入理解对方的文化逻辑和心理需求。这本书作为一份年度报告,其记录和总结的价值毋庸置疑,但从提升公共外交的实际效能来看,我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关于挑战、困境以及创新性解决方案的深入探讨,而非仅仅是对既有实践的梳理。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也读了几个月了,说实话,起初是被它沉甸甸的“蓝皮书”三个字吸引,总觉得里面一定蕴含着某种官方的、深邃的智慧。拿到手翻开,的确是厚厚一本,封面设计也挺规整,给人一种正襟危坐的学术氛围。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公共外交”这个概念的解读,在如今信息爆炸、世界格局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国家如何与世界沟通,如何塑造自身形象,这本身就是个充满挑战和魅力的课题。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视角下的答案。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共外交策略”这一部分,虽然书中具体案例的展开程度尚有提升空间,但它提出的问题和初步的思考方向,确实能引发我深入联想。比如,如何在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信息流中保持信息传播的连贯性和深度?如何将复杂的政策议题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呈现给国际受众?书中虽然点到即止,但其核心思想,即“技术赋能与内容创新的结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开始思考,未来中国公共外交的方向在哪里,又该如何在新时代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评分

拿到这本《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我怀着一种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形象塑造的意图。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和严谨的章节划分,这让我觉得这是一本有条理、有体系的学术性读物。我重点阅读了关于“文化外交的创新与挑战”的部分,书中列举了大量具体案例,比如在海外举办的文化展览、艺术节,以及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项目。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通过文化这一软性载体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的多角度解读,它不仅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也探讨了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创新。虽然我不是公共外交领域的专家,但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一种积极探索和不断前进的态势。书中传递出的信息,让我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对未来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方向充满了期待,虽然书中有些结论和分析,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更广泛的背景知识来理解。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我一开始是被它的“2015”这个年份吸引的,想看看那个时候中国在公共外交方面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实践,毕竟时隔多年,很多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回溯的视角。它就像一个记录者,将那一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做的种种努力,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效,都一丝不苟地记录了下来。我比较关注书中关于“智库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章节,觉得这些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提到的很多智库项目和文化活动,虽然我可能没有亲自参与,但通过书中的介绍,我能想象出它们在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个人也尝试着去对比书中提到的某些观点和现状,思考那时的发展思路与今天相比,有哪些延续,有哪些调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起点,让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维度上去审视和分析一个领域的发展。虽然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某些分析可能略显专业,但它所传递出的信息,仍然是有启发意义的。

评分

此书一般般,千万不要买,浪费!!

评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评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评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评分

此书一般般,千万不要买,浪费!!

评分

不错

评分

此书一般般,千万不要买,浪费!!

评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评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