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國學大典:圍爐夜話

中信國學大典:圍爐夜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淑宜 著,饒宗頤 編,何淑宜 譯,導讀及 注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圍爐夜話
  • 中信齣版社
  • 清代文學
  • 袁枚
  • 隨筆
  • 文學
  • 文化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29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355306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圍爐夜話》提倡一種以儒傢倫理觀念為指引,更儉樸、更嚴整的生活態度,以求挽救他所認為自清中葉以來,日漸鬆散的社會……瞭解書的意義是第一步,下一步則是藉由反思,摸索個體與社會的互動模式,尋齣當代的齣路與價值。

作者簡介

  何淑宜,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颱北大學曆史學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史、中國傢族史、中國禮俗史。著作包括《明代士紳與通俗文化的關係:以喪葬禮俗為例的考察》、《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等。

精彩書評

  

  試看《圍爐夜話》中所描繪的處事方式,王永斌告誡讀者,應該“和平處事,勿矯俗以為高”,認為“人世險奇之事,決不可為,或為之而幸獲其利,特偶然耳”,因此“凡事謹守規模,必不大錯”。
  作者王永彬希望用這本書提倡一種以儒傢倫理觀念為指引,更儉樸、更嚴整的生活態度,以求挽救他所認為自清中葉以來,日漸鬆散的社會……瞭解書的意義是第一步,下一步則是藉由反思,摸索個體與社會的互動模式,尋齣當代的齣路與價值。
  ——何淑宜
  

目錄

《圍爐夜話》導讀
《圍爐夜話》點評
第1則
第2則
第3則
第4則
第5則
第6則
第7則
第8則
第9則
第10則
第11則
第12則
第13則
第14則
第15則
第16則
第17則
第18則
第19則
第20則
第21則
第22則
第23則
第24則
第25則
第26則
第27則
第28則
第29則
第30則
第31則
第32則
第33則
第34則
第35則
第36則
第37則
第38則
第39則
第40則
第41則
第42則
第43則
第44則
第45則
第46則
第47則
第48則
第49則
第50則
第51則
第52則
第53則
第54則
第55則
第56則
第57則
第58則
第59則
第60則
第61則
第62則
第63則
第64則
第65則
第66則
第67則
第68則
第69則
第70則
第71則
第72則
第73則
第74則
第75則
第76則
第77則
第78則
第79則
第80則
第81則
第82則
第83則
第84則
第85則
第86則
第87則
第88則
第89則
第90則
第91則
第92則
第93則
第94則
第95則
第96則
第97則
第98則
第99則
第100則
第101則
第102則
第103則
第104則
第105則
第106則
第107則
第108則
第109則
第110則
第111則
第112則
第113則
第114則
第115則
第116則
第117則
第118則
第119則
第120則
第121則
第122則
第123則
第124則
第125則
第126則
第127則
第128則
第129則
第130則
第131則
第132則
第133則
第134則
第135則
第136則
第137則
第138則
第139則
第140則
第141則
第142則
第143則
第144則
第145則
第146則
第147則
第148則
第149則
第150則
第151則
第152則
第153則
第154則
第155則
第156則
第157則
第158則
第159則
第160則
第161則
第162則
第163則
第164則
第165則
第166則
第167則
第168則
第169則
第170則
第171則
第172則
第173則
第174則
第175則
第176則
第177則
第178則
第179則
第180則
第181則
第182則
第183則
第184則
第185則
第186則
第187則
第188則
第189則
第190則
第191則
第192則
第193則
第194則
第195則
第196則
第197則
第198則
第199則
第200則
第201則
第202則
第203則
第204則
第205則
第206則
第207則
第208則
第209則
第210則
第211則
第212則
第213則
第214則
第215則
第216則
第217則
第218則
第219則
第220則
第221則
名句索引



精彩書摘

  《圍爐夜話》導讀
  何淑宜
  相較於晚清之後各方麵情勢的劇烈變動與各式新事物、新觀念的輸入,清代中葉的曆史發展顯得較為沉寂,也較少引起關注。不過,在這個時期,社會中躁動的因子其實正隨著發生於帝國邊區的各種動亂漸次浮現,少數敏感的知識分子隱約感受到他們身處於一個將變未變的時代。如何在看似變動不大,實則秩序的根基逐漸被腐蝕的世界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憑藉,是當時部分士人的重要工作。《圍爐夜話》一書正體現瞭上述關懷及思考。
  《圍爐夜話》的作者王永彬生於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鹹豐四年(一八五四)纂成《圍爐夜話》。該書初時的流傳狀況並不清楚,不過據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重刊者宋希尚(一八九六至一九八二)自述發現該書的經過,顯然此書在清末民初以某種形式流傳於社會上。 另外,由於王永彬一生未離開過傢鄉湖北枝江,屬於地方型士人,他的生平事跡也隱而不彰,直到近年枝江《王氏宗譜》的發現 ,其中相關的記載纔使我們得以對王永彬其人其事有進一步的認識。
  正如作者序言中所說,該書是在“心有所得”、“隨得隨錄”的情況下完成,因此書中的二百二十一則格言,並無任何係統。雖然如此,但是卻最忠實地反映齣清代中後期一個地方文人對時勢與個人生命的思索,而之後該書不斷地重刻、齣版,也讓這本書有瞭超越作者所處時空的其他意義。《圍爐夜話》中所呈現的觀點不一定完全適用於現代社會,但是閱讀經典的意義正在於通過理解書籍産生的時代環境,審視與經典相關的作者、刊印者、讀者如何觀察時代與社會,如何調整自身跟社會的關係,進而錘煉自己麵對多變環境的能力,這也是本書再版最重要的價值。
  今時今日,人已經很難獨善其身,安然處於社會之上,而在變動快速的現代世界中,更加難以用一套固定的知識或價值係統框限人們的思想。因此,經典的讀法也變得更為多樣化。經典就像一麵麵的鏡子,培養我們“設身處地”思考的態度,讓人超越個人生活經驗的限製,藉由討論過去的人麵對各種公共或個人問題的方法,思索現代社會的難題,尋求解決的良方。以下的解讀將分彆從作者的生活世界與書的生命兩個層麵切入,希望以此為引,提供一條理解本書的門徑。
  一、時代、環境與個人
  王永彬(一七九二至一八六九),湖北枝江縣人,終其一生以枝江縣為主要活動場所,是一個地方型文人。王氏齣生於行商走販之傢,乾隆年間其父王盛纔因為經商從湖北鹹寜遷居枝江石門村。王永彬年少時即麵臨修習儒業、參加科舉或是隨父親外齣商販的生涯抉擇,幾經懇求,他終於得以繼續讀書進學。不過,王永彬的科考之路並不順遂,最高的功名是在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以恩貢生名義獲得候選教諭的資格,而擔任塾師與協修地方誌成為他賴以維生的重要憑藉,譬如他曾參與編纂同治年間刊印的《枝江縣誌》。
  雖然王永彬的功名不顯,不過,他卻是鄉裏社會的領導人物。鹹豐初年太平軍侵擾湖北期間,他曾被推為枝江西鄉團練團總,負責集訓壯丁,維持鄉裏秩序。此外,他十分重視轉移鄉裏風氣的工作,曾以俚語形式編纂《醒世歌》一篇,教導村莊婦孺。王永彬死後數年,枝江縣學生員曾呈請立其為“鄉賢”,雖然沒得到朝廷允許,但也由此可見鄉裏社會對王氏一生的評價。
  王永彬的生平與其他明清時期的士人相較,並不特殊,然而正因為他不是特立獨行的人物,更能凸顯時代、環境因素在他身上刻畫的痕跡,以及當時的一般士人麵對社會變動所做的反應。因此,也更有助於讀者理解《圍爐夜話》書中的概念,以及地方士人在價值觀念傳導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王永彬的齣生地枝江石門位於長江南岸,是湖北西南山區進入江漢平原的門戶,憑藉長江方便的水運,以及從西南山地流淌而齣、在石門北方與長江交匯的清江水運,在清代,成為湖北貨物運輸與人口流動的重要交會點。康熙初年,人口較稀、山林資源豐富的鄂西南山區吸引鄰近的荊州、湖南、江西移民入山墾殖,雍正年間改土歸流之後,移民數量大增,到乾隆年間達到高峰。
  在這些移民中,湖北省內部的人群移動不在少數,同時,遷徙的人口中除瞭入山墾殖的農民之外,也包括互通有無的商販,例如恩施縣的移民中,就有不少是“荊楚吳越之商,相次招類偕來”。 水運是中國南方來往流動的人口最方便的交通渠道,枝江由於位於長江、清江二河交匯處,是移民進入鄂西南山區交通路綫的行經之地。枝江所産的棉花 、江漢平原的米糧,以及西南山地的森林、山産資源,吸引商人在此地活動,甚至定居。
  顯然王永彬的父親王盛纔也在乾隆年間這波人口西移的行列中,而從他落腳長江沿岸的石門村,更可見其職業身份(商人)與定居地之間的關係。由於資料的限製,我們不容易判斷王盛纔商業經營的規模,但是可以確定,成長於商人之傢的王永彬對於身邊的商業世界並不陌生,而其傢後來遭逢變故、傢道中落的經曆,讓他對於財富的快速變化體會更深。此外,不順遂的仕途也讓他對功名利祿有另一層次的思考。因此,關於如何處身富貴之境,或是如何麵對睏窮之局,就成為《圍爐夜話》重要的主題,譬如他說“睏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迴甘”;又說“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纔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而財富利祿對個人的影響錶麵上看似隻係於個彆人的作為,深一層看卻也與時代環境息息相關,所以他說:“以有財處亂世,其纍尤深。”
  從《圍爐夜話》的條目看來,王永彬對於財富利祿倏忽來去與個人處境的想法,並不完全新鮮,大多能在之前的時代中尋得類似的說法。不過,如果考慮到他所生存的時代,那麼書中不斷齣現的“驕奢”、“淫靡”、“末俗”、“亂世”等詞語,與另一組詞匯:“安貧”、“名節”、“名教”、“濟世”、“經濟”,就不隻是先賢勸誡格言的重復,而有彼此對應的關係,也反映齣他對當時社會的觀察,以及對他所設定的讀者——士人的期許。
  乾隆末年之後,在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錶象下,危機卻也潛滋暗長,而王永彬居住的湖北枝江附近正是騷亂的中心地。湖北、湖南、四川、陝南山區在十八世紀之後包納瞭為數眾多、來自四方的移民人口,這幾個位處帝國西南邊區的省份也成為社會氣氛極為浮動、地方秩序亟待重整的地區。
  嘉慶元年(一七九六),白蓮教徒聶傑人、張正謨起事於枝江、宜都交界的溫泉窯,釀成此後騷擾西南五省、延續八年之久的川陝楚白蓮教亂。 另外,鹹豐初年太平天國的軍事行動對枝江及鄰近州縣也産生極大的影響。鹹豐二年(一八五二)太平軍進軍湖南嶽州,一路北上期間,分兵擾及兩湖交界的監利縣;鹹豐四年(一八五四)太平軍再度攻打嶽州,又犯及湖北南部的江陵、鬆滋、東湖等地,鄰近縣份的白蓮教徒、土賊等也乘機而起。此後到同治年間,湖北南部數縣即籠罩在白蓮教徒、土匪、無賴甚至外地鄉勇四處為亂、流竄,擾攘不安的情勢中,這些勢力往往互相援引,因此隻要一地發生動亂,鄰縣也常常隨之震動。同時,根據同治《枝江縣誌》記載,乾隆中期之後,該地幾乎每隔三四年即發生規模較大的水、旱、雹災,造成米價飛漲、人民飢饉的現象。
  王永彬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幾乎都籠罩在嘉慶初年到鹹豐年間的這幾波天災、人禍之中,他與地方上的士紳深刻地感受到由於無法根植於土地的人群流動頻繁,以及官方力量的貧弱,唯有以保甲、團練組織良民,聯閤互保,並施以戰技訓練,“由一團以至數十團、數百團、韆萬團”,進一步“閤天下州郡皆聯為一體”,纔能遏阻各種發生於地方內部的動亂因子。 因此,他擔任團總,積極參與鄉裏的團練工作。
  不過,王永彬覺得除瞭在地方防衛上組織鄉民,更為拔本塞源的方法應是“挽救人心”。這樣的想法顯然是當時不少士人不約而同的主張。由於清代中後期頻繁發生於帝國腹裏邊緣的動亂,不僅影響地方士人的生活,也動搖帝國根基,因此引起其他地區士人的關注,敏感的知識分子感受到社會上有一股浮動、不安的氣息,也逐漸體會到必須有所作為的壓力。他們針對時局提齣的各式意見,幅度有大有小,範圍涵蓋從個人修身到社會、國傢事務的檢討,從學術文化到政治革新,期望從方方麵麵找到遏止情勢惡化的藥石。
  這個時期的士人對如何挽救時局有一個相似的意見,就如湖北監利縣士人王柏心(一七九九至一八七三)所說:“人心以維世宙,學術以維人心。方今政體莫急於此。” 他們認為社會、政治秩序的維持仰賴於人心之正,學術的目的則在於傳揚人們必須遵守的準則(大經大法),確保人心不亂。因此,以當時的情勢而言,為官行政的首務是重建標準,引導人心、風俗。這套想法中,人心、學術、政體這三個關鍵詞不是分立的概念,而是環環相扣、彼此相關的。而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在於士人以身作則,並且積極關切社會,進而改變世風。
  上述主張不脫傳統中國儒傢政治思想中強調士人為社會責任承擔者的思考方式,它在中國曆史的演進中不曾中斷,隻是隨著不同的時代、情境,在士人心中有濃淡輕重的差彆。顯然,在清代中後期,學術與世風密切關聯的想法,更為迫切,更引起士人的關注,賀長齡(一七八五至一八四八)編纂《皇朝經世文編》(道光六年刊印)是最為人熟知的例子;王永彬同鄉人王柏心纂成《樞言·續樞言》(道光十六、二十四年刊印)倡言“禁末”、“導俗”、“防侈”, 也錶現瞭同樣的關懷。王永彬《圍爐夜話》中關於學問與世風的格言,更是這股思潮的體現。雖然《圍爐夜話》設定瞭一種寒夜圍爐,與子孫閑話為人處世道理,有如敘述傢訓的情境,不過,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其實是針對士人發言,講述為士之人如何修身、如何麵對睏窮的處境、如何謹守處於鄉黨的分際、如何教育子弟、士人的責任,以及學問與經世的關係等。他以格言的形式,錶達地方文人的現世關懷。譬如他雖然對“風俗日趨於奢淫,靡所底止”的情況感到憂慮,不過,還是認為士人可以有所作為,他說,“盛衰之機,雖關氣運,而有心者必貴諸人謀,”所以他強調“性命之理,固極精微,而講學者必求其實用”,以及“治術必本儒術”。
  ……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瞭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瞭這套立足港颱、麵嚮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齣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緻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錶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傢代錶作《論語》、《孟子》,道傢代錶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錶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啓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捲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閤圖書的齣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齣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彆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錶明先生對齣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齣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嚮饒公錶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齣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爐火微光,智慧長存——《圍爐夜話》 在漫漫長夜,當寒風凜冽,萬傢燈火漸熄,爐火的紅光便成為驅散孤寂、溫暖心靈的唯一光源。人們圍坐爐邊,卸下白日的疲憊與喧囂,心中升騰起對真知灼見的渴望。《圍爐夜話》便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的。它並非一本厚重的經捲,也不是一本艱澀的學術論著,而是一部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娓娓道來,與讀者進行心靈對話的智慧隨筆。 本書的作者,懷揣著一顆仁愛之心,將人生閱曆、道德感悟、處世之道,如同溫潤的玉石,細細打磨,鑲嵌在字裏行間。他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玄思。他就像一位鄰傢老者,親切地分享著自己對生活、對人性的理解,引導讀者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問題。 《圍爐夜話》的篇章,往往圍繞著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實則關乎個人品行與傢庭和睦的道理展開。例如,書中對於“慎言”的闡述,並非簡單地告誡人們不要亂說話,而是深入剖析瞭語言的力量,說明瞭“口能吐玫瑰,亦能吐蒺藜”,一言不閤便可能引發軒然大波,甚至斷送一生的聲譽。作者藉由生動的譬喻和恰當的引證,讓讀者深刻認識到,說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需要審慎、需要剋製、需要智慧。 又如,關於“持傢”的論述,作者並非隻停留在物質財富的積纍上,而是更加強調內在的修養。他認為,一個傢庭的興旺,關鍵在於傢風的淳正,在於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理解。他會在爐火旁,輕聲細語地講述如何教育子女,如何與伴侶相處,如何處理鄰裏關係。這些看似瑣碎的道理,卻如同傢庭的基石,支撐著整個傢的穩固與和諧。他會告訴我們,不吝惜對傢人一句溫暖的鼓勵,不吝惜對生活一點細緻的體察,這些點滴的付齣,終將匯聚成幸福的海洋。 《圍爐夜話》的魅力還在於它對“修身”的獨特視角。作者深諳人性之復雜,他不會迴避人性的弱點,例如貪婪、嫉妒、傲慢。但他更傾嚮於提供一種積極的引導,教導讀者如何認識並剋服這些弱點。他會建議我們,在物欲橫流的時代,要保持一份淡泊寜靜的心境;在人情冷暖的世事中,要堅守一份正直善良的品格。他強調,真正的富足,不在於金銀滿篋,而在於內心的安寜與充實。他鼓勵我們,將目光投嚮內在,去打磨自己的靈魂,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書中對於“讀書”的論述,更是充滿瞭對知識的敬畏與熱愛。作者並非認為讀書是為瞭科舉功名,或是為瞭炫耀博學。他將讀書視為一種與古聖先賢對話的方式,一種拓展視野、升華境界的途徑。他會建議我們,選擇那些能夠滋養心靈、啓迪智慧的書籍,並在閱讀中體會其精髓,將其融入生活,而非囫圇吞棗,淺嘗輒止。他認為,真正的讀書人,應該將書中的智慧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為一個有思想、有見識的人。 《圍爐夜話》的語言風格,是其最令人稱道之處。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晦澀的典故。作者的文字,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他善於運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將深奧的道理講解得淺顯易懂。即使是對文學素養不高的人,也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的真誠與智慧。這種親切而樸實的風格,恰恰符閤瞭“圍爐夜話”的場景,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對麵,用平和的聲音,與你分享人生的感悟。 更重要的是,《圍爐夜話》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它倡導的是一種積極的行動。作者在闡述道理的同時,往往會給齣具體的實踐方法。例如,在談到如何待人接物時,他會建議我們要“以誠相待,以禮相待”,並在具體的交往細節上給齣指導。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做法,使得《圍爐夜話》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讀者可以將其中的智慧,立刻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並從中受益。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常常會感到迷失,感到焦慮。《圍爐夜話》就像一股清流,能夠讓我們停下腳步,迴歸內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它提醒我們,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最寶貴的財富,往往不是外在的物質,而是內心的寜靜、品格的端正、以及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本書不迴避現實的殘酷,但它傳遞的卻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作者的智慧,是一種曆經滄桑而愈發通透的智慧,是一種溫暖而富有力量的智慧。它不會給你一套萬能的解決方案,但它會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一種麵對生活的態度。它引導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順境逆流,都要保持一份清醒的頭腦,一份正直的良心,一顆善良的心。 《圍爐夜話》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翻閱,你都會有新的體會,新的感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中,你都能從中汲取到最適閤你的養分。它就像一位永恒的良師益友,在你需要的時候,靜靜地陪伴著你,用最樸實的語言,為你點亮前行的道路。 它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智慧的啓迪。它讓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在人生的迷茫中,找到清晰的方嚮。它讓你明白,真正的成功,不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就,更是成為一個有德行、有智慧、內心豐盈的人。 爐火旁,一杯熱茶,一捲《圍爐夜話》。在這溫暖而安寜的時刻,你會發現,那些曾經睏擾你的煩惱,在智慧的光芒下,似乎變得不再那麼難以逾越。而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美好,也在作者的筆觸下,重新煥發齣耀眼的光彩。 《圍爐夜話》所承載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樸實、最真摯的智慧精華。它曆久彌新,因為它觸及的是人性的永恒課題,它提供的,是永不過時的生活之道。它是一部獻給每一個渴望智慧、追求美好生活的讀者的心靈之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宇宙學的科普讀物,真是太棒瞭!我一直對浩瀚的星空充滿好奇,但又覺得那些理論過於深奧,難以理解。這本書的作者卻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宇宙奧秘一點點地展現在我麵前。他沒有迴避那些艱深的科學概念,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它們變得觸手可及。我記得有一個章節講到黑洞,作者用瞭一個“漏鬥”的比喻,瞬間就讓我明白瞭黑洞強大的引力是怎麼迴事。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它傳遞瞭一種探索未知的熱情和科學精神。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宇宙的敬畏和好奇,這種情感極具感染力,讓我讀完之後,也忍不住抬頭望嚮夜空,開始思考自己在這個龐大宇宙中的位置。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那些遙遠星係和星雲時所用的優美語言,仿佛我真的置身於其中,感受到瞭宇宙的壯麗和神秘。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科學也可以如此浪漫,如此充滿詩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而又精緻的風格,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圍爐夜話的時代。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厚重感讓人覺得它一定承載瞭許多智慧和故事。我特彆喜歡它那種傳統的裝幀方式,紙張的質感也很好,翻閱起來有一種特彆的觸感,不像現在很多書那種光滑的、冰冷的紙張。書的整體排版也很考究,字體大小適中,間距也很舒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我尤其留意瞭它的封麵插圖,那種水墨暈染的風格,既有古人的寫意,又充滿瞭現代的審美,讓人感覺既熟悉又新穎。當我第一次打開這本書的時候,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這是一種久違的、令人安心的味道,瞬間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親近感。每一頁的裁邊都處理得非常仔細,沒有毛糙感,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真的讓人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總的來說,從書的實體設計到它傳遞齣的文化氣息,都讓我覺得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用心去感受和品味的寶藏。

評分

我最近發現一本關於園林藝術的書,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世界的新視角。我一直以為園林就是種些花草樹木,擺些假山石頭,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園林的博大精深。作者不僅僅介紹瞭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園林風格,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瞭每一處景緻背後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我學會瞭如何從一汪池水、一塊石頭、一棵古樹中讀齣設計師的巧思和意境。他花瞭大量篇幅講解瞭“移步換景”、“藉景入園”等中國園林獨有的藝術手法,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有限的空間裏,卻能營造齣無限的意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關於蘇州園林的描述,那些麯徑通幽的小路,那些精緻典雅的亭颱樓閣,仿佛就在眼前。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身邊的一些園林,發現它們原來隱藏著如此多的故事和智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變成瞭一個半吊子園林鑒賞傢,走在路上,都會不自覺地去品味周圍的景緻。

評分

最近讀到一本關於曆史事件的書,真的是被作者的嚴謹所摺服。他對於史料的考證簡直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每一個論斷都伴隨著大量的原始文獻引用,而且他還詳細解釋瞭這些文獻的來源、成書年代以及可能存在的爭議。我一直以為曆史是模糊的、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像一個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將曆史的真相一點點地挖掘齣來。他並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反而將這些呈現得淋灕盡緻,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和社會環境。我特彆喜歡他分析那些關鍵曆史人物決策的部分,他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分析他們的動機、考量以及麵臨的壓力。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作者一起在曆史的長河中航行,時而驚濤駭浪,時而風平浪靜,但總能感受到一種真切的震撼。我很少見到一本曆史書能夠寫得如此引人入勝,同時又如此具有學術價值,它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

評分

這本書在講述一個關於古代社會生活的小說,它的細節描寫讓我驚嘆不已。作者仿佛是一個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他對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社交禮儀都有著極其細緻入微的描寫。我讀的時候,常常會忘記自己是在看書,而是感覺自己就置身於那個古老的城鎮,聽著市井的喧囂,聞著街邊的炊煙。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都栩栩如生,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喜怒哀樂,都那麼真實,那麼動人。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一些生活場景的刻畫,比如一次熱鬧的節日慶典,或者一次簡樸的傢庭晚餐,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人感覺仿佛置身其中。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它通過對普通人生活的細緻描繪,展現瞭一個時代的麵貌,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它讓我明白,最動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裏。

評分

,其中相關的記載纔使我們得以對王永彬其人其事a有進一步的認識。  正如作者序言中b所說,該書是在“心有所得”、“隨得隨錄”的情況下完成,因此c書中的二百c二十一則格言,並無任何係統。雖然如此,但是卻最忠實地反映齣清代中後期一e個地方文人e對時勢與個e人生命的思索,而之後該書不斷地重刻、齣版,也讓這f本書有瞭超越作者所處時空的其他意義g。《圍爐夜話》中所呈現的觀點不一定完全適用於現代社會,但是h閱讀經典的意h義正在於通過理解書籍産生的時代環境,審視與經典相關的作者j、刊印者、j讀者如何觀察時代與社會,j如何調整自身跟社會的關係,進而錘煉自己麵對多變環境的能力,這也是本書再版l最重要的價l值。  今時今日,人已經很難獨善其身,安然處於m社會之上,m而在變動快速m的現代世界中,更加難以用一套固定的知識或價值係統框限人們的n思想。因o此,經典的讀法也變得更為o多樣化。經典就像一麵麵的鏡子,培養我們“設身處地”思考的態度,讓人超越個q人生活經驗q的限製,藉由討論過去的人麵對各種公共或個人問題r的方法,思r索現代社會的r難題,尋求解決的良方。以下的解讀將分彆從作者的生活世界與書的生命兩個層t麵切入,希望以此為引,提供一條理解本書的門徑。  一、時代、環境與個人u  王永彬(一七九二至u一八六九),湖北枝江縣人,終其一生以枝江縣為主要活動場所,是一個地方型w文人。王氏齣w生於行商走販之傢,乾隆年間其父王盛纔因為經商從湖北鹹寜遷居x枝江石門村x。王永彬年少時即麵臨修習儒業、參加科舉或是隨父親外齣商販的生涯抉擇,幾z經懇求,他終於得以繼續z讀書進學。不過,王永彬的科考之路並不順遂,最高的功名是在道光二十五年(B一八四五)以B恩貢生名義獲得候選教諭的資格,而擔任塾師與協修地方誌成為他C賴以維生的C重要憑藉,譬如他曾參與編纂同治年間刊印的《枝江縣誌》。  雖然王永彬的E功名不顯,不過,他卻是E鄉裏社會的領導人物。鹹豐初年太平軍侵擾湖北期間,他曾被推為枝江西鄉團練G團總,負責集G訓壯丁,維持鄉裏秩序。此外,他十分重視轉移鄉裏風氣的工作,H曾以俚語形H式編纂《醒世歌》一篇,教導村莊婦孺。王永彬死後數年,枝江縣學生員曾呈請立J其為“鄉賢”,雖然沒得J到朝廷允許,但也由此可見鄉裏社會對王氏一生的評價。  王永彬的生平與其L他明清時期的L士人相較,並不特殊,然而正因為他不是特立獨行的人物,更能凸M顯時代、環M境因素在他身上刻畫的痕跡,以及當時的一般士人麵對社會變動所做的反應。因此O,也更有助於讀者理解《O圍爐夜話》書中的概念,以及地方士人在價值觀念傳導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P 王永彬的齣Q生地枝江石門位於長江南岸,是湖北西南山區進入江漢平原的門戶,R憑藉長江方T便的水運,以及從西南山地流淌而齣、在石門北方與長江交匯的清江水運,在清代,成為湖北貨物運輸與人T口流動的重要交會點。康熙初年,人口較稀、山林資源豐富的鄂西南U山區吸引鄰U近的荊州、湖南、江西移民入山墾殖,雍正年間改土歸流之後,移民數量大增,X到乾隆年間達到高峰。  W在這些移民中,湖北省內部的人群移動不在少數,同時,遷徙的人口中除瞭入山Y墾殖的農民之外,也包括互通有無的商販,例如恩施縣的移民中,就有不少是“Z荊楚吳越之商Z,相次招類Z偕來”。

評分

是正版不假,但是JD啊,咱能不能彆把那麼薄的書照的那麼厚啊........

評分

《圍爐夜話》提倡一種以儒傢倫理觀念為指引,更儉樸、更嚴整的生活態度,以求挽救他所認為自清中葉以來,日漸鬆散的社會……瞭解書的意義是第一步,下一步則是藉由反思,摸索個體與社會的互動模式,尋齣當代的齣路與價值。

評分

髒,就像彆人看完瞭~我從它手中買過來一樣~

評分

很喜歡這套書,值得好好研究。

評分

挺好的一套書,等活動價,慢慢買齊,提高素養

評分

《圍爐夜話》提倡一種以儒傢倫理觀念為指引,更儉樸、更嚴整的生活態度,以求挽救他所認為自清中葉以來,日漸鬆散的社會……瞭解書的意義是第一步,下一步則是藉由反思,摸索個體與社會的互動模式,尋齣當代的齣路與價值。

評分

好的很

評分

很多道理 要義 讓人入腦入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